2009年11月17日 星期二

湯英伸故事登台 看見原住民問題

P1010143
【記者王湘綾/台北採訪報導】當舞台拉開序幕,湯英伸死刑的最後審判在觀眾眼底展開,湯英伸的公設辯護律師對他說「孩子,我會把你寫成悲劇英雄的」,於是死刑定讞,使用這樣的開場,陳彥斌藉著「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質問「當下」原住民受到的社會待遇。

二○○九年台北藝穗節,「一番玩藝自製體」推出了舞台劇「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具有原住民血統的編劇陳彥斌,以諷刺和批判的角度改編作家張娟芬的專欄「殺戮的艱難」,以湯英伸的故事為主軸,綜合自身對原住民社會現象的觀點,要用原住民的角度看待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問題。
湯英伸事件發生在一九八五年,這位原住民青年隻身到台北找工作卻遭雇主欺騙,每日工時長達十七小時,不願加班老闆還會動粗並直罵他「番仔」。湯英伸欲離開,老闆付的薪資不但不到當初約定的一半還扣留其身分證,爭執中湯英伸打死老闆夫妻和其女兒,被以強盜殺人罪移送地檢署,經過三審最後被判處死刑。

「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這一齣舞台劇便是依照這樣的背景,陳彥斌表示,劇中還使用湯英伸和同樣是死刑犯的陳進興、王文孝、陳金火等刻意傷害他人的人做比較,「湯英伸他不是真心做錯事,而是誤殺」,審視湯英伸的案子,就像是在審視整個社會對待原住民的方式。

為什麼以「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為題?陳彥斌表示,台灣指的是本土,也就是原住民,外國指非原住民的外來者,不管是漢人、日本人、或外省人,「這些外來者用自己的各種角度,批判和審視原住民」,湯英伸雖然只是一個事件,但這樣的意識和原住民問題一直都存在社會中。
而許多描寫湯英伸的故事都不忘提及,他是位天性樂觀的青年,陳彥斌說,整部作品的象徵就是不斷地變動,用充滿原住民弊病的劇情,藉此質疑外來者對原住民天性樂觀的刻板印象,「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這樣」,但是這樣的說法,卻已經成為每個人從小灌輸的觀念。

陳彥斌說,題材雖然很嚴肅,但都使用趣味的手法處理,劇中有一幕是運用快問快答方式,題目的答案都是以世人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為正解,例如:當問到:一公斤的鐵和一公斤的棉花哪個比較重?原住民會回答棉花,因為在原住民眼裡棉花較多,就會比較重,這也諷刺著,原住民在世人眼裡純真、不用腦袋思考的刻板印象。
面對自己在劇中使用的嘲諷手法,陳彥斌表示,說起來很難過,「原住民這樣取笑原住民」,但不這樣做也沒有辦法,一個人的力量太小,光憑自己無法解決原住民的問題,不過他期許自己成功不忘本,未來自己在社會上擁有地位,一定會為改善原住民社會問題努力。


延伸閱讀
「湯英伸,外國槍砲打台灣」演出資訊。
張娟芬的《殺戮的艱難》
王光毅的《原住民死囚湯英伸》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