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詹昀穎/台北報導】年度祭孔大典在今年教師節再次展開,不過今年孔廟內外的風景卻大不相同。因為不滿「奉祀官」只由男性擔任,有矮化女性之嫌,婦運團體因此在當天舉行抗議活動,婦女新知基金會開拓組主任趙文瑾說:「這根本是開性別教育的倒車。」
「奉祀官」是自古至今僅剩的「世襲制」職位,由一位孔姓後裔擔任奉祀官,政府每年還會發給十多萬元薪俸。而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上任奉祀官孔德成的長孫─孔垂長接任今年的奉祀官職務,「不過照順序排的話,應該是由長女孔維鄂來接任才對。」趙文瑾說。
趙文瑾表示,在今年七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內政部頒布了一項規定:奉祀官改為「無給職」,而且女性也可以擔任奉祀官,但前提是在孔家「僅生一女」的狀態下。趙文瑾說:「這是把女兒當備胎,對女兒來說一點都不公平。」
對此,內政部表示,已在今年十月一日修正相關議案,已於「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奉祀及紀念要點」中的第二點規定,「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由孔子後裔承襲。前項承襲之奉祀官須為孔姓,由本部報請行政院轉呈總統聘任之。」不再排除女性承襲。 不過趙文瑾認為,即便如此,政府仍未釋出最大善意,因為關於「奉祀官」的討論都還只是「規定」而已,並沒有納入「法律」之內。
她認為,在倡導性別平等的現今社會,不該還固守嫡長子的觀念,若是還照著過去的傳統行事,那麼對現今的性別教育是樹立了不正確的示範,「我們應該把這個議題拿出來討論,而不是黑箱作業,因為女兒也可以。」趙文瑾並提到,在教師節前夕,有孔姓女子與基金會聯繫,表示自己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傳人,也想參與奉祀官的選拔。
至於今年奉祀官人選,為什麼由孔子第七十九代子孫─孔垂長擔任呢?內政部表示,因為頒布新規定的時間為十月一日,而在制度變革前,內政佈已有儲備奉祀官之人選,於是,基於歷史文化傳承,並兼顧孔故奉祀官家屬意見及考量海內外華人情感之認同,今年奉祀官人選為孔垂長先生。
而在推動女兒也加入奉祀官選拔的過程中,其實並不那麼順利。除了要抵制政府頒布的規定外,民間也有反對聲浪。趙文瑾說,有些人認為這個問題一點都不重要,是她們抱持太深刻的女權主義;或者有人說,太小題大作;就連孔家人也認為,這是背棄傳統的做法,「孔家是古蹟,不能動,傳統也是。 」
但趙文瑾說,反對奉祀官讓女性擔任的人,只是習慣這些行為模式,若我們把這些問題當作公共議題般探討,就不會覺得奇怪。而在倡導性別平等的現在,這是一個很好的教材,「現今社會應該配合時代,適時的改變傳統,而非傳統不能被撼動。」
她並舉出「孔令和葬孔林」的例子,藉此說明制度並非僵化不變。孔令和是孔子第七十六代子孫,她八十五歲時提出死後想要葬在孔林陪伴家人的想法,但因為她已出嫁,所以不被視為「孔家人」,但在她積極爭取下,中國大陸政府正視她的要求,開始討論此議題。後來兩年間在親人、朋友的幫助下,她終於如願入孔家族譜,在孔林也有了她的位置。
趙文瑾表示,雖然目前大多數人對於「女兒也要選奉祀官」的議題抱持不認同的態度,但她認為,藉由不斷的與社會溝通,並把此議題當做公共性議題一起談論,思想仍有改變的彈性。「我們應該不斷的與制度對話,與社會對話,與人民對話。唯有談才有可能改變。」趙文瑾說。
她又說,要將議題從公共議題,逐漸深入到私領域,才有可能讓人開始反思,進而影響社會。最後趙文瑾舉例,就像家暴防治法,當初也有許多人認為不重要,但當有越來越多人的聲音出現,我們便開始思考,終於制定了法律。
延伸閱讀
女人不是奉祀官的備胎!
張小虹:孔子的女兒不姓孔
制度變革/奉祀官改無給職 可有女官
3 意見:
「現今社會應該配合時代,適時的改變傳統,而非傳統不能被撼動。」
很多東西"積非成是"或是"是非不分",就是因為人們根深蒂固的『習慣』。傳統具有一定的地位難以撼動,這是大家的想法。但仔細想想民國初年的五四運動,那些人一舉推翻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思想文化,進而邁向現在文明的社會。如果當初他們繼續抱持著"小題大作"、"背棄傳統"的想法,那我們現在應該還是專制皇權的社會,還被八股思想禁錮吧。
所以,別什麼事都當小事。值得討論的議題就該公開大方的說出來,然後檢討,到底有沒有符合現在社會,這才是開放文化該有的心胸才對。
士大夫所以為大夫者,禮義之節也,孔聖一生追求的是禮,儘管時人笑他迂腐,他仍堅守原則,禮,豈是可以如此更動的。周公姬旦,西伯侯四子,佐年幼之成王,穩定朝綱,而無異心,之所以創立嫡長子繼承制,也是為了政治的穩定,並顧及長幼之禮節。今日變禮,是變千年之道統,世已亂,道亦變,聖人聞此,必當痛哭於九泉之下。子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思其義,理不明耶?觀今,背倫亂禮者,孰誰可知?
五四運動所為並不與儒道相衝,其為喚醒積弱之政府,洗刷國恥,並引進德先生、賽先生之思想運動,所為不僅不違禮,反而是儒道對亂世責任之體現,禮亦不是八股,常有似是而非者將之混為一談,殊不知禮的意義,及儒道之內涵,孔門多為直言之士,亦非皇權之禁臠,讀書人有節氣,仰不愧天,俯不愧人,但所做不論為何皆須合禮,非守禁錮之禮,而是禮經中的大禮,嫡長子繼承禮,有其由來,想是不能輕易抹滅。 哀 世亂 不如歸去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