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1月6日 星期三

服務婚暴婦女 康芸樂觀前進

【記者楊崴崴/生命力報導】從事婚暴輔導工作的康芸,曾經在善牧基金會和現代婦女基金會等社福機構服務。後來,抱著幫助受害婦女在司法上順利前進的理想,她來到了士林法院的家暴聯合服務處,開始從司法體系中著手,希望能夠加熱家暴服務的熱度。

在高中時期被當成問題學生的康芸,對於自己後來走入社工輔導的工作,一點也不意外。她說:「其實那時候,我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當成問題學生,輔導的老師常常只是把我叫到輔導室坐坐,但是他們從來沒有問過我的想法,也從沒有來了解我到底在想什麼。我開始想,為什麼從沒有人試著去了解青少年的想法?為什麼不真正地去傾聽他們的聲音?所以後來,我選擇投入青少年的輔導工作。」

一心想從事青少年的輔導工作,卻加入了婦女的輔導領域,康芸笑著說:「當初其實是誤打誤撞,本來想走青少年的輔導工作,可是在善牧基金會接觸了一些家暴的個案後,開始覺得,其實走婦女服務和自己的興趣差距也不大,婦女的領域也是很需要人力資源的!」

在善牧基金會服務的期間,她曾經碰到一個個案,她沉重的說:「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婦女,他的先生晚上常常在廚房磨刀,然後冷冷地叫他太太小心一點。那個太太長期面臨這種精神壓力,永遠不知道她先生會在她熟睡後對她做什麼,也不知道那些刀子什麼時候會刺進她的身體!」

康芸表示,這樣的個案在法律上卻常常站不住腳,因為沒有具體的證據,除非那個太太可以錄到磨刀子的聲音,或者是她先生磨刀子時的照片。她說:「要被害人去蒐集證據是很難的事,這是我們覺得很無力的部分!」

康芸認為,一般受害婦女需要的幫助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外在的部分,是一些社福單位容易去處理的事情,像是醫療協助或法律訴訟程序等;另一個是內在心理層面的重建部份,她覺得現階段來說,台灣對婚暴婦女的幫助較多是集中在外在的部分,對於事件過後婦女們後續的心理照顧是沒有的。

她說:「被害婦女會經歷一段心理適應的過程,在過程中,她們很需要別人去聽聽她們的聲音,去鼓勵她們。可是除非她們主動向社福單位求助,否則,目前系統中沒有這樣的追蹤輔導制度,但是這部分卻是很重要的。」

對於家暴服務系統上的運作,康芸認為大部分來說,都還是各個體系在單獨運行。在警政的部分,她和她的夥伴都想主動地建立良好的聯繫,可惜成效都不是很好。一來警政單位要處理的案件很多,不光是家庭暴力;再來,雖然每個分局有家暴官,但是當她們和他建立了相當的溝通基礎後,家暴官可能又換人了,她們必須重新和新任的家暴官取得共識。

「我記得,在我剛開始進入這個領域的時候,家庭暴力防治法根本還沒實施,我陪著一個太太到警察局報案,我去停車,請她先進去,幾分鐘後我看見她哭著走出來說不報案了,我走進去問員警發生什麼事了,他們只說:『每個夫妻都會吵架阿,你們這樣每個都來報案那我們還要做什麼事阿!』其實到了現在,這樣的事在某些地方還是會發生。」她無奈地說。

雖說如此,康芸還是笑著說,她們的工作每天都是挫折,只是看她們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而她選擇的,是把它們當成前進的動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