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孟婕、謝柏晟/新竹縣報導】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的玻璃工坊內,六名學員低著頭、全神貫注地製作作品。學員身旁陳列著一罐罐透明的玻璃瓶內,盛著橘紅、深藍等各色的玻璃碎砂,在微弱的黃燈照射下,閃閃發亮。這些都是廢玻璃回收再利用,經學員巧手而完成的玻璃藝術品。
玻璃工坊的玻璃瓶檯燈也是特色產品之一。學員將回收的空酒瓶洗淨、除去標籤、割去瓶底座,並在瓶面畫上動物、人物後,玻璃瓶檯燈的燈身即完成。至於檯燈座是木頭製成,以蝶谷巴特手法貼上花、鳥、幾何圖案等,最後以鐵絲勾住瓶身以組合檯燈,並在瓶內添一支燈泡,點亮,即大功告成。
工作坊內除了玻璃藝術瓶之外,學員身旁的書櫃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鋁絲手工藝品,而牆上也掛了許多灑上碧綠、朱紅、湛藍玻璃碎砂的畫作。其中一幅畫,有一名慈祥的老爺爺敞開胸懷,兩名孩子面帶微笑,直奔入老爺爺的懷抱。這是身障朋友所敬愛的神父葉由根,也是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的創辦人。
一九八三年,神父葉由根在新竹縣關西鎮的山裡,創辦了這間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他也找來吳富美,一起協助、照顧身心障礙的孩子。吳富美認為,除了照顧這些孩子之外,也應該讓身障孩子多與人接觸,並得學習一技之長,學會工作。
天主教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吳富美說:「為服務使用者創造能很簡單、而且能工作、能訊練的事,這是我們主要的目的。」
吳富美稱這些中度智能殘障的工作者為「服務使用者」。二○○九年葉由根神父過世後,由吳富美接替葉神父的工作,並成立玻璃工坊,讓學員能夠工作、學習創作玻璃藝術品,獲得成就感。
「我還是希望我們的服務使用者,能跟一般社會人士走在一起。」吳富美說。為了能讓這群學員不與社會脫離,除了讓學員學習、工作之外,平日也會讓他們在社區活動,與民眾互動。
在玻璃工坊成立之前,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就已成立編織技藝工坊。技藝工坊於二○○○年起,學員在修女盧舒菁的指導之下完成作品。盧舒菁說,學員製作帆布包、南瓜造型插針,從填補棉花、刺繡到車縫,都是學員一起分工完成。
目前學員所作的這些編織、玻璃藝術作品,大都在各活動中的義賣會販售,並未有正式通路,收入則當作學員的零用金。吳富美說,玻璃工坊尚未和任何社會企業合作,希望有企業、社會有力人士一同加入,讓身障朋友能夠與社會接軌。
目前華光智能發展中心正興建一所新的庇護工廠。吳富美說,未來玻璃、編織技藝工坊也將遷移到新的庇護工廠內,另外也預定讓學員製作簡單的料理,開辦咖啡廳,讓這間庇護工場成為新竹縣關西鎮觀光景點之一,吸引遊客,讓學員與民眾接觸。
延伸閱讀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簡介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部落格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