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每到東北季風吹起時,東部海岸線便熱鬧了起來,有一群勇士站在船頭鏢台上,手持長五公尺、重十五公斤的鏢竿,準備與黑潮夾帶而來的魚群搏鬥,希望在旗魚季滿載而歸,人們稱這群勇士為「黑潮子民」,在廣大的太平洋上,尋找屬於他們的榮耀,影片中的鏢旗魚技術更是黑潮漁業文化的重要資產之一。
台灣東部海岸位於黑潮源頭呂宋島附近,擁有豐富的魚種資源,成為當地原住民和早期從恆春、綠島移居此地族群的經濟來源,黑潮漁業文化在東部漁業組織與習俗的發展中,占有一席之地。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將魚種標本、漁撈技術以及傳承文化結合,完成「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做為推廣和傳承的重要輔助。
「臺灣東部黑潮漁業文化數位典藏」包含三項子計畫:黑潮魚類標本和解說的資料庫建置、黑潮海域漁具和漁撈方式的調查紀錄以及黑潮漁業文化的傳承和展示。
首先進行的是標本的採集,水產試驗所於民國一九七四年開始研究魚類,研究船在海洋狀況或魚類調查時捕捉魚群做標本,但隨著時間久遠和管理不易,當時的紙本資料已遭到破壞或遺失,直到五年前跟上數位典藏的潮流,決定將標本資料數位化。江偉全表示,在進行資料數位化的過程中,仍持續做標本蒐集,可重新補上遺失或損壞的標本。
兩年前開始漁具和漁撈技術的文獻調查,今年則利用口述歷史的方式研究漁業文化和技術的傳承,團隊曾數次與當地船長進行訪談,得知他們從何處學會漁撈技術等。江偉全說:「這個計畫就像族譜一樣,擁有綿密且網狀式的型態,從標本延伸到文化再到傳承,建立了整個黑潮漁業文化的大脈絡。」。
黑潮漁業文化從日治時期開始,當時移民至台東新港的日本漁民,將他們發達的漁業知識和技術帶入台灣,包括魚的種類和漁撈的作業方式等,即使日本漁業移民在台灣光復後紛紛撤離,但他們留下的技術和知識卻傳承沿用至今。
江偉全說:「現在仍靠著漁業謀生的漁民,都是從小跟著父親學習捕魚,因為船上階級制度嚴格,必須從基層做起,慢慢往上爬才有機會晉升為船長。」東部的海洋漁業不僅帶動地方的經濟發展、造就漁村組織和習俗文化,更象徵著黑潮子民嚮往的榮耀和責任,在廣大海域中找到生存之道,並傳承給後代子孫。
面對如此龐大的黑潮漁業文化,江偉全希望透過數位典藏計畫讓社會大眾更明白東部海域的漁業生態。他表示,大家都知道什麼是黑潮,但潮來潮往帶來的魚類太多,佔全球魚種十分之一多,且各種魚類甚至還有不同的漁撈技術,例如影片中的鏢旗魚,這些從來沒有被詳細記載過,透過計畫結合所有資料,不僅能夠推廣黑潮漁業的特色和型態,也記錄了這歷經八十餘年的特別文化。
計畫最後希望能以網路超連結方式呈現,民眾在點進一個魚類標本後,可以知道這種類的生活方式、漁撈技術以及作業情形等,再搭配影音資料,建立一個完整的網絡系統,促使黑潮漁業文化的普及和傳承。
【影片主題:黑潮的記憶】
延伸閱讀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