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高珮瑄/台北報導】「牆上一件件木雕作品、一轉身櫃子上是一整排的竹籃,這些全都是原住民部落大學學生的作品,「編織一定要有興趣才能堅持下去,我就很喜歡,身邊的姊妹也都在學。」學習編織課的藍徐玲說,在部落大學可以學到各式各樣的技藝,是個進修調節身心的好地方。
吳元和是原住民部落大學的副校長,同時也是南澳碧候國小的校長。從小在泰雅族部落長大在宜蘭的澳花村長大,直到國小三年級,父母認為部落中的師資不齊,就轉到平地的學校,「我到國小三年級,都還看不懂國字。」他說道,直到國中二年級,有天搭火車經過南澳國中,看到南澳國中在夕陽下美麗的景色,就興起了回到部落讀國中的念頭,又轉回部落中的國中(南澳國中)。
因為自身的經驗,了解部落吸取知識的管道很少,才會和其他學校的校長、主任一起合辦部落大學,在部落大學中,有許多跟原住民傳統相關的課程,例如:原住民傳統編織、木雕、舞蹈、部落研究、母語課程等,「期望學員能夠學到一個技術,對他們日後的生活有所幫助。」他表示,而學員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不一樣的東西,泰雅族的藍徐玲說道:「在學習編織的過程中,學到自信心,看到自己的成品很高興。」
成立部落大學的宗旨是振興原住民文化,吳元和解釋道,原住民受到環境的影響,大都生活在都市,許多文明東西加上原住民自身的文化,兩個加在一起會產生衝突,讓他們漸漸失去自己的東西,「現在很多原住民都不會講母語,像我自己就不太會講母語。」
他表示,這跟家庭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雖然生活在泰雅族部落,但是父母親受到日治教育影響,在家溝通的語言是日語,而外婆說的是母語,在學校上課老師教國語,三種語言的交錯,會造成語言混亂,最後沒有一種語言學的好。
也因為如此,他會鼓勵學校的學生,盡量說母語,但是執行的效果不盡理想,學校老師也只有一個會說母語,沒有環境,自然也沒辦法推行;他舉例,「學習母語,在家中父母就應該多與他們練習,而不是阿嬤反而去學習國語跟孫子溝通,部落本身就應該營造好的環境,讓新生代有機會去學習。」
另一項原住民傳統技藝編織,他說,學校每個星期三學校會安排編織課,讓學生學習原住民傳統藤織,可是他們回到家就忘了,因為他們的父母也從沒接觸過這些東西,甚至連阿公都不會,「讓原住民的傳統延續下去,真的有一定的困難。」吳元和解釋。
除了環境的重要性他指出,「每一個部落中的人,都應該要共同有維護傳統文化的觀念」,現在反而是非原住民的人在關心原住民的傳統,每次看到論文討論到相關的議題,吳元和感嘆的說,「別人都在關心原住民,而原住民自己卻反而不重視自己的文化。」
延伸閱讀
宜蘭原住民部落大學
台南原住民文化會館
摩登原住民手工藝品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