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多點關心 讓孩子遠離自殺

【李家如報導】每年都有許多孩子走不出生命的關卡,進而選擇以自殺擺脫身邊的紛擾與不如意。根據二○○五年統計報告,二十四歲以下的青少年共有二百二十二人自殺身亡,增幅高達兩成,位居所有年齡層之冠。人本教育基金會以紀錄片「醫生」為引,藉著片中一位喪子父親的敘述,召開座談會探討如何讓青春正盛的孩子找回笑容,讓年輕的生命重拾勇敢的力量。

片中在邁阿密兒童醫院任職的溫醫生,喜歡畫畫和看書的兒子Felix是他心中的驕傲,也是家人眼裡的開心果。一九九六年的美國國慶日,當一家人歡欣鼓舞的觀看美麗煙火的同時,Felix卻在自己房間的衣櫥中結束生命。影片裡,溫醫師看著兒子最愛的書與畫冊,訴說著對兒子離去的不捨,也流露出對Felix無止盡的思念。而眼前這個真實的故事,讓在場的觀眾感受到喪子父母親的傷痛,也令許多人眼眶泛紅、頻頻拭淚。

現在青少年的自殺新聞越來越多,這些報導不僅讓人震驚,也引發社會廣大的討論。但許多大人怎麼也想不透,孩子為什麼要結束生命?萬芳醫院精神科醫生鄧惠文表示, 大部分的孩子在自殺前都會有蛛絲馬跡可循,但有許多父母只是關心小孩有沒有把規定的事情做完。她表示:「如果父母和小孩的互動僅在於有沒有洗澡?有沒有做完功課等表面的作息,就很難了解孩子內心真正的情緒與想法。」她希望父母除了要用心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更要願意傾聽小孩的想法。

不過,鄧惠文也提到:「許多孩子的自殺原因,不一定是父母不夠關愛。」現在許多家長讓自己的孩子吃好穿好,用盡一己所能的努力,要給家裡的寶貝更好的成長環境。在如此用心付出的背後,父母過度的關愛與期待,卻可能在無形中為孩子帶來更大的負擔。

全國家長聯盟理事長蕭慧英認為,孩童的壓力常來自於父母。有些爸媽望子成龍過頭,雖然為孩子提供很好的資源。但在生活中,和孩子的話題卻只有功課與成績。許多案例顯示,父母對小孩的過度期待,常是青少年不快樂的主要原因。她強調:「孩子是我們生的,不是我們擁有的。」蕭慧英希望家長可以領略這句話的真正涵義,才能真正把心放寬,讓家中的寶貝有更快樂的成長空間。

人本教育基金會中部辦公室主任張碧華指出,現在有許多家長花費很多時間陪伴小孩,但還是有不少親子之間有相處的隔閡。她說:「我曾經看到一對出遊的母子,他的兒子在旁邊滿臉天真的要跟媽媽玩遊戲,可是那位母親臉上卻一點表情也沒有」這個畫面不僅讓她心驚,也讓她理解,和小孩相處的時候,唯有完全放鬆,用心去傾聽他們的話語和想法,才能讀到孩子的心靈。

張碧華表示,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內心,需要經過許多時間的營造。鄧惠文也認為,對父母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和孩子建立信賴的關係。鄧惠文強調,唯有讓小孩知道爸媽永遠會以包容的態度,接納自己的所有事情。往後在孩子心裡有困難的時候,才可能主動和爸媽討論自己的心事。

「每個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週遭親友的溫暖。」張碧華認為,如果家人能夠提供依靠與討論的管道,甚至敏銳的觀察出孩子的沮喪,就能避免孩子走向輕生的道路。她希望,大家都能願意為自己所愛的人付出關懷。只要每個人肯主動付出一點點,這些關心的力量,就能真正幫助成長中的幼苗,讓青春正盛的少年們重拾笑容,用更樂觀、堅強的態度茁壯美麗的人生,勇敢跨過生命每一座艱困的障礙。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