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欣怡報導】全世界安寧緩和醫療的推廣已快四十年,一九九O年台灣由淡水馬偕醫院首先成立安寧病房,目前全台已有超過二十五家醫療院所,三百八十二床,成為全球第十八個有安寧療護的國家。
對安寧療護,仍有很多人的想法停留在狹義的認知;也就是在疾病治療一段時間之後,知道無法再治療時就送到安寧療護,然後死亡,而死亡的前一站就是安寧療護。其實更正確的觀念是,在疾病開始知道無法痊癒時,就該開始安寧療護了。安寧療護讓患者擁有自主權,能有尊嚴、舒適的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羅紀瓊研究指出,安寧療護住院耗用少,也可降低整體醫療負擔。但對於醫療單位本身而言,卻無利益可圖。安寧病房的一大問題是病床使用率低,四分之一的病人送到病房不到一星期就往生了,在這之中都還沒做好完整照護,其中最容易被別人批評的原因就是末期的病人都放在其他病房,不肯轉床;為什麼沒有轉,因為在其他病房,醫生有醫生診療費。賴允亮表示,其實這個想法太狹窄了,但是很多人這樣想,也很多做了這樣的結論,他覺得原因不只這些,應該繼續討論下去,這是台灣要面對的問題。
談及安寧療護所面臨到的問題,給付就是其中一例;台灣的健保只可給付醫療部份,其他的心理社會照顧、靈性照顧只能寄生在醫療給付裡面,除非向內政部申請則不能另計;賴允亮指出,「安寧療護不只是醫療部份的症狀控制,還要包括社工師、靈性照顧等人力,所以給付只有醫藥的部份,其實是不夠的。不過我相信是可以努力的。」
專業人力缺乏,安寧緩和醫療發展受到限制也是其中的難題。目前台灣有超過四千人接受安寧療護的訓練,大部份是醫師、護士、義工,但是「回到臨床運用的並不多」,淡水馬偕安寧療護示範教育中心教育訓練組長李閨華無奈的說。「做事的人不夠多,且全部都是第一線人員,又要做、又要教、好多事,」她認為,培養種子人才,推廣外展模式,是目前迫切的工作。
生命的長度無法延長,但卻可以讓病人生命的寬度延伸。「這讓我覺得很有挑戰性,」賴允亮特別珍惜這種陪病人過日子的感覺。他認為,「安寧療護最終目的是醫院不需要有安寧病房,大家都用這樣的精神心志來面對那些碰到苦難的人,這樣安寧療護才會走上他真正的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