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1月1日 星期二

「義民爺爺」 復興客家義民祭

【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台灣有史以來第一部義民祭典的紀錄片「義民爺爺-在風中出征」,經過羅盛達導演長達三年時間的製作,已於八月二十五日公視「紀錄觀點」節目中首次播出。短短五十八分鐘的全客語影片裡,先是平反了一般人以為義民爺即是孤魂野鬼的錯誤觀念,因為他考據出居住於新竹縣的戴家子孫,自清朝所流傳下來的義民執照,這可說明義民爺並非無名無姓之人,而是有後代子孫在祭拜的,這也爲客家族群的義民祭寫下重要的里程碑。

每年農曆的七月十八至二十日是義民祭的重頭戲,在此之前,當年輪到的庄,必須先到新竹縣的枋寮義民廟迎取黑令旗,展開一個月的俸飯儀式。所謂的俸飯又稱為「犒軍」,源自於清朝年間,為對抗林爽文、戴潮春等人的民變,許多客家男子赴戰場作戰,留在庄中的婦女則負責準備飯菜,作為後勤補給。戰役後的倖存者稱為來台祖,而戰場中壯烈犧牲的人,即是現今客家族群口中的義民爺。內政部也於一九五三年,刻意將義民祭和中元節的祭典選在不同時間進行,以區別兩者身分。一九六六年,位居新竹縣枋寮的義民廟建造完成,成為祭拜義民爺的祖廟,其餘還有三十多間分廟。

羅盛達指出,「義民爺爺-在風中出征」拍攝的時間為二○○四年,在大芎林庄舉行的義民祭。大芎林庄是每年輪流舉辦的十五個庄裡最大且最具規模的。他當初為了復興客家文化,並再次重溫兒時記憶,所以決定拍攝一年一度的客家義民祭,其中又以神豬的飼養過程著墨最為細膩。客家鄉親認為,神豬具有靈性,平常要盡量避免受到外人干擾與探視,所以豬仔們都只認主人,人與畜生間產生一種微妙的情感。

影片中的潘萬榮阿公也說,在過去,不論生活再怎麼困苦,都要縮衣節食,盡可能的將最好的飯菜留給豬吃,因為他們相信,供俸越強壯的豬仔,越能代表他們對神明的敬重。然而,當潘萬榮看到自己這兩三年來,以養親生小孩般方式飼養的豬仔要被宰殺時,眼中仍舊透露出一絲不捨。由於一個庄每十五年才會輪到一次義民祭,潘萬榮還曾自豪的說,自己算是長壽,才能三次參與飼養神豬的過程,但人算不如天算,潘萬榮竟然在影片拍完不久後意外身亡。這也是導演最難過的一件事。

對於有保育團體撻伐,認為神豬飼養過程中有強迫餵食現象,行政院客委會主委李永得表示,現今神豬的飼養過程已很人性化,並非外界所質疑。而且敬獻神豬是義民祭重要的宗教儀式之一,一般民眾應該對客家文化多理解多尊重。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