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龔淬平報導】從莊益增和顏蘭權導演鏡頭下的「無米樂」,表現出臺南縣後壁鄉的崑濱伯、崑濱姆、煌明伯、文林伯,在面對台灣逐漸凋零的農業環境下,如何秉持著積極、樂觀的態度,堅持再苦也要種稻的精神。
顏導演說,在一九七○年代,台灣米的口碑好、價位高,連日本人都愛吃,但是國民政府卻刻意壓低價格,使農民的利潤降低。而她身為五年級生,常覺得自己是欠這些阿伯們的,不過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用意,並非要大家看完後產生罪惡感,而是希望未來有更多人一起關心台灣農業議題。
顏導演表示,當他看到七十多歲的崑濱伯,心中一股不安與衝動襲擊而來,因為他年歲已高,辛苦種稻所掙得的錢卻寥寥無幾,因此導演很心急地想留下他們那一代的文化。影片中的崑濱伯還笑說,每個人在一出生就拿了一張生死牌,注定你這輩子要吃什麼飯,而我就是拿到了要當農民的牌子,一切天註定。這些阿伯們種田,並非為了糊口,而是表達對土地深厚的情感,然而殘酷的是,他們也不希望他們的下一代繼續務農,畢竟生活實在太苦了。
顏導演說,在剪接的過程裡,她曾經一度剪不下去,因為每一個畫面都如此珍貴,而且紀錄片不像一般劇情片受人喜愛,害怕太長的影片大家無法接受,所以目前呈現在觀眾眼前的「無米樂」,片長只有兩小時,然而未被剪輯出來的三百四十八小時,包含了阿伯們對政府強制休耕的論述,由於稻米的生產環環相扣,需要很多人一起分工合作,所以一旦休耕便會造成許多家庭的生計困難。此外,這些老一輩的農民們在戰爭的洗練下,曾體驗到糧食危機的痛苦,因此更強調台灣不能沒有自己的稻米,所以才不願放棄種稻。
顏導演表示,她一開始認為以老人和鄉村農業的邊緣問題為主軸,一定無法討好眾人,所以原只想作為學者研究的題材,但現在看觀眾們對阿伯們的支持與喜愛,他最想呼籲的是,看完紀錄片的當下或許很震撼,但開放W.T.O之後,請大家不要忘記台灣農民的辛勞,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多花幾塊錢,一起支持道地的台灣米。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