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薛明峻/生命力報導】
融合教育是特殊生在普通班級學習的教育方式,其教學環境需家長及老師從旁協助(見圖)。新竹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吳淑美表示,特殊學生需要父母花很多時間去照顧。就讀台北縣永和市秀朗國民小學三年級的小童(化名)就面臨這種情況。
小童的導師呂秀娟說,小童患肌肉萎縮症,但是他的智力並沒有障礙。只是慢慢喪失運動能力的結果,讓他的肢體活動力較弱,而且肌肉萎縮的情況越來越嚴重,學校已經幫他申請了電動輪椅代步。
呂秀娟說,小童在書寫跟操作上的能力越來越弱,像是音樂課,他就不能操作笛子,而美勞課和電腦課他都有操作上的困難。呂秀娟說,因為他操作有困難,導致他的學習效果連帶受到影響。所以他上課不能抄筆記,都安靜的坐在那邊聽,不過他很天真,上課想到什麼就衝口而出。
為了不對小童造成壓力,老師給他的作業通常也是普通班的一半,有些課程的作業則要求他口頭式的跟爸爸、媽媽報告。而課程內容老師也會調整,前一次的體育課就上墊上運動,做肢體障礙生也可以做的,讓小童在軟墊上練習活動四肢。
「小朋友都很能接受他啊!」呂秀娟說,同學會推他去上廁所,也會幫他拉椅子、拿要用的物品。不過這學期小童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嚴重,要自己上廁所的難度也越來越高。此外,下課時同學常常就自己出去玩了,小童很希望有人能陪他聊聊天、說說話。所以他只要想說話,呂秀娟會一邊改作業、一邊聽他說,如果他希望老師能不要改作業,「我也會放下作業陪他說說話。」呂秀娟說。
對於小童的情況,呂秀娟認為融合教育對他很不公平。因為小孩有自尊心,他常常會有「別人做得到的,我做不到」的想法,因此遇到障礙,往往就退縮了。呂秀娟說,她的班上三十四人,課程也比資源班緊,「讓他到特殊的班級,才能給他特別的照顧吧!」
呂秀娟表示,因為小童知道自己以後最糟的情況,所以他對於學校的教學內容找不到必須學習的意義。而這樣也是造成他遇到障礙就退縮的原因之一。新竹師範大學特教系教授吳淑美表示,這種情況,只能靠老師跟家長開導他,尤其父母要花很多時間去照顧他。當然,同學也要去關心他。
秀朗國小特教組長嚴安安表示,目前推動融合教育,坦白講是會有困難,因為老師和同學的態度、言語就可能對他們造成傷害。她說,孩子不是學不來,但這個群體充滿隱形殺手,對他們無形上的傷害會很大。因此班級還是要教育全部的學生,從心態上融合。
延伸閱讀:
1.吳淑美老師的融合教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