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3月31日 星期六

福州山手作步道 讓大地深呼吸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台北市報導】天空下著綿綿細雨,福州山手作步道的志工們穿著輕便的工作服,在城市郊山中認真地做著自己被分配到的工作,拿著工具、鏟除濕潤的泥土,將大小不一的混合砂石舖到泥濘的步道上,並在步道兩旁擺置 廢棄的木頭以及磚頭,用自己的力量,維護台灣自然生態的活力。





福州山手作步道工作假期由荒野保護協會、自然步道協會及千里步道協會共同舉辦,「手作步道」是一種取材於自然,以生態工法施作的山間步道。手工步道的製作過程,最重要的就是要事先勘查當地的環境及地形,以便規劃出最適合當地環境的自然步道。荒野保護協會參考二○一○年在彰化大崙尾山手作步道的成功經驗,選定福州山公園作為施作地點,打造台北地區第一條手作步道。

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是從美國引進的一個類似志工服務的活動形式。一般人通常會利用周休二日休閒旅遊來調適身心,工作假期旨在鼓勵志工將假日貢獻出來,從事維護生態、親近自然的活動,並從中紓解生活中的壓力。

志工們先將步道上泥濘的土壤刮除掉,讓比較硬的泥土能夠露出來後,整平土地表面;將大碎石、從當地取得的泥土、以及小碎石,以二:二:六的比例均勻混合,然後將混合砂石均勻地灑在地面,再用工具鋪平,並利用重量較大的夯壓工具將地面緊密地夯實。

為了防止山上的水流沖刷步道造成損毀,志工們還在步道的上邊坡利用木頭及石頭施作排水邊溝,讓水流不會直接流進步道,分布在步道上的截水溝也能夠均勻的分散排水邊溝中的水沖刷力。

福州山手作步道工程的設計者文耀興說:「手工步道它對環境的破壞和干擾相對來說是比較小的。」完成之後,步道和環境的相容度高,被干擾過的環境或區域復原速度相對來說比較快,手工步道的泥土舖面可以讓原本就活在這個區域的動植物、族群更容易保存,也可以滿足登山客的用路需求。

暱名為白頭翁的陳先生與兒子陳小弟參加了荒野保護協會的親子團,陳先生說:「希望孩子能學到在學校學不到的事情,所以特地幫他請假一天。」目前就讀小學五年級的陳小弟也表示,忙一整天雖然很累,但是能幫助到他人覺得很開心,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活動,也會請爸爸再帶他來參與。

志工們一鋤一石的努力,為遊客及附近居民帶來更美好的休閒環境。文耀興說,雖然現在是由志工來進行手作步道的施作與維護,但為了步道長久的完整性,希望在未來步道的維護與守護是由各個社區的居民來接手。


延伸閱讀:

郊山的手作步道小革命! 千里步道.環島小宇宙

小野為福州山手作櫻花步道寫的禱告詞

作家小野領軍 各界牽手作步道 暨大崙尾山之後,福州山登山步道亦反璞歸真融入自然



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

克服先天障礙 許景翔打造帕拉索

【記者劉于瑄、江珩榛/新北市報導】「先天的不足,或許是老天爺給我開了一個玩笑,但也燃起了我後天的努力,不想輸給別人的想法。」許景翔出生時脊椎骨及大神經斷裂,導致日後無法正常行走,但他並不因此怨天尤人,從西點手工製作中找出生命的價值。


在許景翔還小的時候,父母認為美國的醫療技術是全球最先進的,進而將許景翔送到美國接受治療,直到小學三年級回到台灣生活。由於美國當地對弱勢權益相當注重,在當時環境的影響之下,許景翔培養了正向樂觀的個性。

大學就讀企管系的許景翔認為學習電腦、企業管理的人比比皆是,一般正常人畢業後要找工作不容易,自己行動不便更是難上加難,因此萌生學一技之長的想法,許景翔開始認真思考,什麼樣的東西是自己有興趣的,因而開始學習西點相關知識及技術。

許景翔從二○○五年開始學習西點,因為不想被一般人的思想及眼光所侷限,好勝心強的他,努力和師傅學習專業技術,一路上穩扎穩打,在六年時間的磨練下,學成一百種以上的點心製作,並自行創業開設西點工作室。

從材料採購、口味研發到製作過程都是許景翔個人慢慢完成,環境上也必須要做大規模的改變,把環境改變成無障礙空間,烤箱等器材設備必須特別訂製。回顧當時的心路歷程,他說,「在過去學習的日子裡,我從來都沒想過自己的困難在哪裡,或許在一般人的眼裡,會認為我們行動不便,不管做什麼事,總會遇到一些因為行動不便,而有所遭遇到一些挫折的事情,但我內心完全看不到這東西。」

創業需要資金,白手起家的許景翔,當時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運用和客戶來源,如何在手中的現有資金,發揮創業的最大效益,對他來說是一大難題。小心謹慎的許景翔不願冒太大的險,最後選擇以網路創業,初期產品是以手工餅乾為主,先從小開始做起,慢慢的拓展自己的名聲與實力。在創業的過程中,一開始根本沒有人來購買商品,甚至一個月只賺幾百塊。他說,「創業就是在燒錢,但是不後悔。」除了興趣之外,也能靠自己賺錢,最主要是完成小時候的夢想-當一個老闆。

許景翔二○一○創立網路店面「帕拉索西點烘焙工作室」,帕拉索是義大利文的「皇宮」的意思,意為皇宮貴族在吃的點心。許景翔在家成立工作室,目前員工兩人,利用部落格和臉書粉絲團的方式經營,販售幕斯蛋糕、手工餅乾、蛋糕、奶酪…等點心,顧客來源先以身邊的朋友為主,再透過朋友的推薦,慢慢擴展出去。

處女座AB型,處事追求完美的許景翔,對產品也是持高標準,如果蛋糕的高度不夠或是餅乾有破損,就是NG商品,只能倒掉或是送人吃。不容許同件商品失敗超過三次,每次失敗都會認真去想失敗點在哪,如何改進,然後再重做。自我要求高的許景翔,給自己非常大的壓力,他認為「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因此他對自己的產品相當有信心,認為最大的賣點就是「新鮮」,全部純手工製作,不用機器生產,為保持商品的穩定度也不請別人代工,堅持自己手工製作。另外,確保顧客吃的安心,在顧客下單後才進行採買以及製作作業,並且不添加防腐劑以及有害人體物質的化學原料。

花的時間和成本比較大,但是產品追求平價,甚至在能力許可之下,許景翔也會親自送貨,最遠曾騎車從南勢角送貨到三峽,他說,「做生意就是要以顧客為主。」他也透露做出好吃產品的秘訣就是保持心情愉悅,「心情不好時,看什麼事都不順眼,心煩氣躁做出來的產品容易失敗,最後就必須全部倒掉。」

從踏入西點行業至今八年,許景翔仍在持續學習中,雖然一路走來不是那麼的順遂,從沒有經驗到各項都要會,從產品的失敗,一口氣全部丟掉,到交貨日商品因為運送過程疏忽導致蛋糕外形面目全非,只能以打折、贈送的方式認賠,這些慘賠經驗他都遇過。但是,生性樂觀的他說,「人生不就是這樣嗎,沒有永遠都是順利,遇到一點挫折,吃一點苦頭也是人生的一部份。」

『帕拉索西點烘焙工作室』也在二○一二年初獲得商標註冊,業績也持續成長,約莫三、四萬之間,雖然還沒化虧為盈,但許景翔一點也不著急,他說,「做一種美食,如果抱持著我要賺取很大的利潤才有辦法賺錢,那種東西,我不相信它會多好吃。用心做出來的商品,它就算是再簡單,也會是消費者口中的美食。」


延伸閱讀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桃米生態村 打造青蛙大觀園

【記者陳琬婷、游凱翔、王藝霖/南投縣報導】位於南投埔里的桃米生態村,從九二一災後重建到現在,已歷經十二年,目前轉型成以生態旅遊為主的桃米生態文化創意園區,佔地十八平方公里,生態物種多元,主要以青蛙生態導覽起家,並積極培訓生態解說員。




桃米生態村的重建,要從生態導覽員彭國棟和邱美蘭開始說起,二位老師在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工作,因為工作內容需要進行資源調查,因此接觸到桃米社區,發現桃米社區有有豐富多元的植物和動物物種,除了有廿三種青蛙品種之外,也有蝴蝶、螢火蟲和獨角仙。

在這廿三種青蛙品種之中,包含了許多台灣原生物種的青蛙,例如:盤古蟾蜍和面天樹蛙,而屬於保育類的金線蛙和莫氏樹蛙,也都能在桃米生態村找到。

桃米自然保育及生態旅遊協會總幹事李淑惠說,青蛙的數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在生態村內看到這些青蛙的蹤影,就已經足夠,並不會去特別計算牠們的數量。

生態村內的民宿也配合青蛙復育計畫,幾乎一個民宿就有一個適合青蛙居住的水池。每種青蛙喜歡的環境都不同,有的喜歡活水,有的喜歡靜水,不過居民都會在池內擺枯木、石頭,讓青蛙有遮蔽物可以躲藏。社區也特別營造只有社區居民自己知道的青蛙保育私密點,平常不開放給民眾參觀。

來到生態村的遊客,可以預約生態導覽行程,如果想看蝴蝶,那麼四月到十一月是蝴蝶的旺季;青蛙則是一年四季都有,不過夏季出現的種類最多;螢火蟲則是在七、八月。

桃米生態村目前已發行社區生態報和社區植物簡介,李淑惠表示,未來會更積極發展環境復育、推廣以及深化,以及配合研究單位,整理物種資料庫,進行點、線、面的調查。

李淑惠說,要讓來到桃米生態村的旅客看到「活的博物館」,透過解說員的幫助,能認識更多生態村內的動、植物,而不僅僅是走馬看花而已。




延伸閱讀

桃米生態村旅遊協會

桃米生態村

楊懿如的青蛙學堂



2012年3月28日 星期三

「輪椅國標舞后」林秀霞 舞出新人生

【記者羅雅微、謝苡晨/新北市報導】「輪椅國標舞后」林秀霞,因為一歲時得小兒麻痺,導致行動不便,一直很希望能正常地生活,後來又因手術失敗,必須一輩子坐輪椅,心路旅程越來越黑暗。十年前,她開始學習舞蹈,體會到開心和身體有無缺陷是沒有關聯的,經過不斷地練習,在比賽中大展身手,曾獲二○一○德國世界盃錦標賽──雙輪椅國際標準舞亞洲第一等獎項。她透過跳舞展現自己,享受舞蹈的快樂,並繼續分享她的故事,鼓勵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林秀霞因為一歲時得小兒麻痺,導致左下肢行動不方便,走路一跛一跛的她,很在意別人異樣的眼光,在學校時,也無法跟同學一樣參與體育課,使她一直很自卑,能不走路就不走。求職時更因身體的缺陷,無法順利地找到理想工作,使她更不願意接納自己。
二十二歲那年看到報章雜誌上有位得侏儒症的人成功把骨頭拉長,她鼓起勇氣去嘗試,希望能成為她心目中的正常人。於是她決定進行手術,將左小骨切斷並裝上鋼架,過程非常的痛,但她選擇忍耐。當時醫生說鋼架戴三個月就可以正常的走路,不幸的是,不僅拖了九個月才將鋼架拿下,腳的功能甚至變得更糟糕,從此必須依賴輪椅才能行動,「很挫敗,不但沒有成為正常人,心裡更黑暗。」

自卑的她不接觸殘障朋友,覺得要是和他們聚在一起,就是承認自己也是身障者。經過一年的沉澱,她有機會進入伊甸基金會工作,才發現原來還有更多比她更嚴重的人,她們的樂觀和開朗,讓林秀霞備受感動,也漸漸地接納自己、肯定自我且調適想法,原來自己還有很多優點值得與人分享。

十年前,舞蹈開啟她另一番人生。因為朋友的介紹,她開始學習輪椅國標舞,「跳舞用的輪椅與一般輪椅不同,輪椅讓我移動的速度很快,就覺得很快樂。」但因長期沒有使用身體,讓從前巴不得只坐在椅子上的她有些挫折,不知道該怎麼跟著音樂舞動,經過不斷地練習,她看見鏡子裡的她能展現優美的動作,笑容也透過音樂、舞蹈散發出來,「真的很感動,這是上帝給予我的恩賜。」雖然一雙手要當手又要當腳使用,加上要跳在節拍上,是一件很困難的事,也很容易受傷,但她覺得跳舞的快樂大於辛苦,只要能充分運用肢體,再怎麼累都是值得的,甚至能有機會出國比賽,曾在日本、新加坡、德國等國際輪椅標準舞世界盃中獲得冠軍,證明努力一點也沒白費。

殘障體育運動總會輪椅舞蹈A級教練蔡秀惠說,一開始是教由四肢健全者和身障者合跳國標舞,但她覺得兩人都坐在輪椅感覺較佳,否則很容易在練舞時造成身障者二度傷害,雙人都是身障者在跳舞時也較有同理心,彼此心態較平衡。於是二○○五年和林秀霞一起發展雙人輪椅國標舞,她還說輪標舞可單獨跳也可雙人跳,從中學習溝通、協調,增強人際關係,更達到運動的效果。

透過輪椅舞蹈林秀霞敞開了心胸,蔡秀慧說:「秀霞是天生的舞者,能像她這麼有自信展現自己的人非常少,舞蹈也使她的個性改變非常多,變得圓滑許多。」

林秀霞透過舞蹈找到人生的價值,並擔任生命教育的激勵講師,鼓勵大眾只要努力一定會被看見,也期許自己繼續努力並超越自我。


延伸閱讀:

2012年3月27日 星期二

窄巷變壁畫 將藝文融入社區

【記者高翊華/台北市報導】走進台北市文山區忠順里的巷子,彩色地磚和繽紛的壁畫,瞬間就能感受到這個社區與眾不同的可愛,外來訪客一走進來,就能感受到這裡迷人獨特的藝術風。那是忠順里里長曾寧旖與社區志工們多年來的成果,將藝文融入忠順里民的生活,營造活力、健康、舒適的社區環境。





忠順里做社區營造已有十年的時間,最為里民所津津樂道的,就是「忠順壁畫」與「超乎想巷」了。「忠順壁畫」原本是個會影響交通的小土堆,以前經常發生事故,但經過社區志工的巧思與居民共同彩繪,成了美化社區的壁畫,並為可以提供表演的小廣場。「超乎想巷」也是經由志工整理後,地板鋪上了彩色磁磚,從一個老舊巷弄,變成了社區內另一處風景。

忠順壁畫位於社區內一個轉角處。外表是一大片色彩繽紛、充滿朝氣的圖案。忠順壁畫本來是一座土堆及狹窄的巷道,曾寧旖說,因為巷道太小,而且交通上常常發生事故,居民都希望能夠改善,於是在請求市府相關部門進行巷道拓寬之後,邀請社區規劃師胡維澤進行設計。
 
壁畫某些部分是由胡維澤所規劃,再讓社區居民及共同進行彩繪。圖案的內容生動活潑,有蘋果樹、蝴蝶、孩子、貓咪、公雞等動物,都是讓居民天馬行空地在上頭創作,表現出充滿陽光和喜悅的氣氛,也展現居民活潑、可愛的個性。在壁畫外,也規劃小型舞台,讓社區可以辦活動,也是居民藝文表演的場地。

忠順社區另外一個美麗的地方,「超乎想巷」,以前是一條老舊的防火巷,常常有雜物堆在那裡,非常不起眼,也讓居民擔心孩童在那裡行走時的安全。
後來居民們決定要整頓老舊巷弄,清除了防火巷道內的雜物,並連合起來將環境清掃乾淨,再請市府工務局進行埋管工程。最後,曾寧旖請了胡維澤負責巷弄的美化設計,希望將它打造成學童步道,兒童上學時能更安全,也能欣賞風景。


「超乎想巷」的圖案是以動物花鳥等圖案為主,由胡維澤和社區居民共同上色、創造。另外,也有一小部分的空間,是由社區的小朋友自行發揮想像力,創造出來的。他們畫上自己喜愛的圖案,也簽上名字。


曾寧旖表示,「超乎想巷」完成後,居民及學童不需要在車道旁的馬路上行走,不但更加安全了,巷弄美麗的空間,也讓居民更喜歡在巷道中散步,鄰居增進連路感情。

「健康、美麗、安全」是忠順社區發展的三個主要面向。在這個充滿著藝術氣息的社區內,除了美化社區,也致力於治安、關懷和社區成長,不但成立社區巡守隊,,讓居民生活在安全的環境裡,
也和周邊的萬芳醫院合作,在發展中心提供為社區老人量血壓、測血糖的服務,並且組成志工,關懷社區內輕度失智者以及行動不便的老人。里內也提供里民了許多課程,包括瑜加課、陶藝課、拉丁舞蹈課等,讓里民在閒暇之餘能夠學習另外一種才藝。

公民科學普查 讓民眾親近小辮鴴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雲林縣報導】在雲林縣元長鄉田野間聚集的鳥兒,總會吸引路過的民眾停下腳步欣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年都會來台過冬的貴客--小辮鴴,俊俏的外型吸引大批鳥友前往觀賞牠們美麗的身影。




小辮鴴是一種分布在溫帶歐亞大陸地區的冬候鳥,特徵為頭頂上翹的冠羽,棲息地包括水田、旱田、短草地等開闊平地。雲林縣野鳥學會理事長鐘金豔說,最早是由鳥友王建訓觀察到雲林地區每年冬天似乎都會出現大量的小辮鴴,他調查文獻資料後發現,來雲林縣度冬的小辮鴴比起其他縣市來得多,因而建議雲林縣野鳥學會舉辦普查活動。小辮鴴大都出現在田裡,叫聲類似貓鳴,因此臺灣鄉間時常將小辮鴴稱作「田貓仔」。此外,因為小辮鴴時常聚集在雲林地區的土豆田裡,所以又被稱作「土豆鳥」。

小辮鴴普查活動至今已邁入第四年。二○一二年雲林縣野鳥學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設計一整套簡單明瞭的普查流程,參與的志工利用GPS定位系統、專業望遠鏡等設備,調查負責樣區內的小辮鴴數量,並記綠小辮鴴棲地的特徵。讓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民眾也可以參與普查,並藉由這項公民科學活動,讓民眾更加親近大自然。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林瑞興說:「所謂公民科學活動是一種在全球蠻普遍、發展也越來越旺盛的科學活動形式,參與公民科學活動的志工常被稱為公民科學家。」 比起傳統的科學活動,公民科學家需依循一定的標準程序蒐集資料, 活動的範圍較大,持續的時間也較長。

公民科學活動最主要的目的,是讓不具科學專業的公民科學家利用簡單的觀察記錄設備,依照專業科學人員設計的普查流程,參與科學活動的資料調查。透過執行普查活動的過程,來自社會各個領域的志工可以深入了解小辮鴴這種候鳥的棲地與習性,也更能清楚認識調查標的物的特性,體會科學活動的意義與內涵。

林瑞興說,這次小辮鴴普查活動屬於較小規模的公民科學活動,主辦單位以二○○九到二○一一年的統計資料作為依據,挑選出雲林縣的八個鄉鎮作為調查樣區,分別是東勢、崙背、褒忠、元長、土庫、虎尾、斗南及荊桐。

參與普查的志工一大早就到雲林縣元長鄉的和平國小集合點名,隨後驅車前往各自負責的樣區,一邊拿著GPS定位系統確認自己所在位置,一邊觀察田野間是否有小辮鴴的蹤跡,一旦發現小辮鴴,隨即利用專業的望遠鏡清點小辮鴴群的數量,並登記所在棲地的特性,如:水田地、收耕後的土豆田等。確認已經徹底巡查樣區後,志工們須返回和平國小告知主辦單位普查的結果,為了慰勞普查的辛勞,主辦單位還準備炒米粉等鄉間佳餚,讓參與志工品嚐。

第一次參加普查的志工陳珊珊表示,她非常高興可以參與今年的普查,在經由設計普查路線的過程中,走了很多平時無法發掘的鄉間小路,「雖然調查的樣區沒有出現任何小辮鴴,但我還是看到了很多水鳥,還有水鳥生活的棲地景觀。」


延伸閱讀:

2012雲林小辮鴴普查



2012年3月25日 星期日

讓憨兒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歸屬


【記者傅婉芸、李芷萱/桃園縣報導】老憨兒是一群長不大孩子,心智年齡永遠停留在孩童時期。但是,這些孩子的身體仍會年老,而且,老化速度比一般人還要更快,是許多憨兒父母一生最大的牽掛。因此,憨兒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和協助,幫忙他們找到生命的歸屬。

                                      
像是小萍,四十八歲,是個重度心智障礙的唐寶寶,由於父母雙亡、哥哥姐姐無力照顧,而被送到真善美社會福利基金會。她曾經是真善美基金會「美少女啦啦隊」的一員,在跳舞過程中找到了自信和歡笑。但是,這一、兩年之間,她的身體開始急速老化,實際上的生理機能已相當於七十歲的高齡,同時也伴隨著失智症的發生。

真善美基金會社會資源組組長陳冠名說:「在這裡有三分之一的憨兒是沒有家人的。隨著父母的老去,沒辦法繼續來照顧憨兒,許多是出自於無奈和憂心;但,也有不少憨兒是被遺棄的。」因此,計畫要擴大收容的園區。目前正在進行的就是收容老憨兒的真善美家園,可提供七十二名中高齡身心障礙者整體、持續的個別化專業服務。

真善美基金會收容十六歲以上的中、重度智能不足和多重障礙者,秉持「給他們魚吃,不如教他們打魚」的精神,著重在教學、生活輔導、就職、養護方面的服務。社資組公關黃小芳說:「每一個大孩子都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工作和學習,從中找到自信和成就感。老師和社工人員會依照憨兒的能力和個別差異,提供適合活動或輔導組別,像是情況好的還會教他們洗車和清掃。」

對於開始老化和情況較差的憨兒,基金會則是培養他們能適應生活能力,延遲他們老化的速度。在採訪時,陽光組的老憨兒正在摺著紙蓮花,每一個簡單的動作對他們而言都很吃力,還要比一般人多花上數倍的時間。黃小芳說:「不管怎樣他們都要有事情做,否則會退化的更快。」樂活組的成員目前有七個,他們的狀況最嚴重,老師每天都要陪著他們做一些認知、手眼協調的練習,希望至少能讓感官仍持續地活動。在未來在真善美家園中,也將會有專業的物理和職能師給予他們最適當的治療。

面對身體快速老化,憨兒用生命和時間賽跑,所以除了工作和學習,中心還安排了其他課程、社團、娛樂、校外教學等活動,讓憨兒也能享受生活。課程內容包括情緒管理、兩性溝通、社會技能等,教他們如何處理跟表達自己的情緒;社團活動像是烘焙社、打擊樂社、彩妝社、卡拉社、美少女啦啦隊等,一周一次,都是專業的老師們自願來指導;而假日時,社工和老師會帶憨兒出去玩,黃小芳說:「我們去很多的地方,像是動物園、澎湖,這些都是要盡量讓他們的生活更豐富!」

目前真善美家園正在動工,位於真善美基金會旁,土地獲得桃園縣政府都市計畫內農業區的分配;而興建經費則透過網路募款、義賣、公益活動來籌措。不過,由於募款進度無法滿足老憨兒的迫切需求,必須分期興建。第一批在基金會中已達老化標準的憨兒,預計在年底就能入住。黃小芳說:「對象是四十五歲以上的中、重度老憨兒,醫療設備更會為周全,志工的能力也必須相對更專業,要有能處理緊急狀況的醫護人員。」陳冠名表示,真善美將打造一個完全的憨兒福利社區,提供居住、就業、養護,達到真正的「老有所養,憨有所終」。


延伸閱讀




2012年3月23日 星期五

鐵花村 開啟屬於音樂的記憶


【記者蕭令婕 李榮晉/台東採訪報導】「對不起!我第一次表演真的很緊張!請再給我一次機會!」站在舞台上的表演者對著台下大喊,這是正式的表演,但觀眾依舊再給予一次熱烈的掌聲。這裡是位於台東市的鐵花村音樂聚落,是許多音樂表演者夢想發跡的殿堂。許多音樂人紮根於此,希望能保存這些非主流音樂的記憶。
   


鐵花村是由一群音樂人,付出很多心力所打造而成的,像是每星期從台北通車到台東的音樂總監鄭捷仁、行政經理豐政發放棄台北劇場工作,回到台東經營鐵花村、又或者是身兼報社記者卻又每個星期到鐵花村當志工的大大。大大說:「有一群人願意傻傻的放棄其他東西,只為了有那股『把這裡做好』的心願。」在這裡他們有著對表演品質的執著,更希望每個來的人都能滿載而歸,都放鬆的做自己。

鐵花村過去是日據時代的舊宿舍,二O一O年,交通部觀光局和台灣好基金會推行國際光點計畫,要在台灣各縣市推動景點吸引國外觀光客,同時希望在東部推動台東光點,鐵花村就誕生了,成為一個給非主流音樂的表演平台。鐵花村目前由行政經理豐政發負責村裡的行政事務,節目的內容則由音樂總監鄭捷仁每周到台東篩選和規劃,通常會刻意保留給非主流音樂的名額。豐政發說:「成立鐵花村的初衷是希望能保護和培育非主流音樂,保留青年們對音樂熱情的初衷,而不變質。」

為了保存所有的多元文化,豐政發以原住民文化為例,他說,原住民要的是尋根及保留,很多原住民小孩可能都會哼哼唱唱自己的歌,卻不懂歌詞中真正的涵義,時間是會傷害文化的,鐵花村要使大家共同記錄自身的文化,他們有必須將文化留下來的責任。

從一開始由歌手巴奈‧庫穗等歌手表演,到現在報名的人數大增,鐵花村一年有三百多場樂團表演,最特別的是每周三晚上的創作聚家單元。當晚,熱愛音樂的民眾可以自由上台表演彈奏唱,除了音樂外還接受各式各樣的表演形式,如有醫生脫下醫師袍表演魔術還有偶然來親戚家住的民眾知道這樣的單元也前來參加。豐政發說:「每周的這一天,鐵花村只要接受未知給鐵花村的驚喜。」

周三這一天,看著舞台上的表演者,總幹事大大笑了笑說:「看!他唱的其實不好,彈的音也不準也嚇得要死,但能面對挑戰,一次次的成長,真的很棒!」他說,很多樂團,如:MATZKA,也是來自於這個舞台,如今就算成名了,也不會忘了自己還是屬於這塊土地,一樣會回來表演,如同家人一樣。

豐政發說:「雖然台東有六大族原住民,大多數表演者也是原住民,鐵花村沒有原住民圖騰的布置,就是不想被定型只有原住民文化。」他們也想給台語、客語,甚至新住民一個多元舞台。昏暗的燈光下,台上的表演者陶醉的演奏著,而鐵花村裡的每個人靜靜耕耘,讓文化隨著音樂種到觀眾們的記憶裡。



憨兒技在身 蛋捲女孩圓夢當店長


【記者陳孟婕、謝柏晟/臺北市採訪報導】自小被長庚醫院評為中度智能障礙的廖倍慧,是華山市場喜樂蛋捲手工店店長。廖倍慧熟稔地捲著蛋捲皮,任由濃郁的奶蛋香味四溢。昔日羞澀的蛋捲女孩不再害怕面對陌生人,她用爽朗的聲音招呼客人,並自信地指導實習生,傳授自己的學習經驗。





開業第三年,廖倍慧脫離當年在實習工廠的自卑害羞,會大方地告訴客人:「蛋捲一包一百元,好吃又可以做公益,又可以幫助身心障礙朋友。」客人大都會因廖倍慧熱情招呼而掏錢購買。

廖倍慧從國小到高職念的都是特教班,二○○五年稻江護家高職家政科畢業後仍不會加減乘除,但她對烹飪有興趣,也有一個夢想,就是開店當店長。

憑著對烹飪的熱忱,廖倍慧最初曾在喜憨兒餐廳實習,負責製作蛋捲、招呼客人、洗碗。廖倍慧說,當她做出不合格的蛋捲時,沒有人指導她如何改進,只是指派她招呼客人。因為缺乏自信,廖倍慧往往不敢接見客人,躲入廚房尋求人協助。

實習餐廳因經營不善關閉,廖倍慧轉任臺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蛋捲庇護工場門市,負責製作、販售蛋捲。在庇護工場門市,廖倍慧有了學習機會,改善過去做蛋捲的缺點,漸漸建立自信心。

學會如何做蛋捲,有自信敢接待客人之後,廖倍慧離開庇護工廠,藉由台北靈糧堂喜樂家族輔導員李怡指導與出資之下,在華山示範市場創立了喜樂手工蛋捲店。

喜樂手工蛋捲和一般的蛋捲不同,直徑較大,口感酥脆、奶蛋味濃,不添加人工香料、色素、防腐劑。一包十一支蛋捲一百元,有原味、芝麻、咖啡、海苔四種口味,受到不少顧客喜愛,過去曾在網路票選勇奪「天下第一攤」封號。

廖倍慧覺得能夠開店、擔任店長很充實、快樂,同時也能照顧身心障礙朋友,給予他們自力更生的機會。面對身心障礙者,她說:「我們不打罵,而是愛的鼓勵。」目前喜樂蛋捲有輔導員李怡協助管理,店內提供六名身心障礙朋友工作與學習機會,包括智障、肢體障礙、腦性麻痺、視障、自閉症等。

一路陪伴廖倍慧的台北靈糧堂喜樂家族輔導員李怡說,陪伴、教導身心障礙的孩子必須更有耐心。最初遇見的廖倍慧沒有謀生技能,知道的詞彙也鮮少,常人作國小一年級數學的一頁,花費一到兩分鐘,她一小時才能完成。但在細心教導下,她也會簡單算術,能夠找錢給客人。

李怡說,廖倍慧是身障朋友自力更生最好的例子。雖然他們學習成長緩慢,但身障朋友要的不是同情與憐憫,而是良好的學習環境,耐心教導也能讓他們學會謀生技能、自力更生。
廖倍慧自信地說:「做事情不要害怕,害怕就學不到東西,這個是我的座右銘。」不再自卑怯懦,勇敢面對人群,這都是李怡教會廖倍慧的。如今的她,不但能夠主動推銷蛋捲,也能將工作技能傳授給身障實習生,讓更多身障孩子學習、工作,成為他們的榜樣。


延伸閱讀


2012年3月21日 星期三

音樂特色學校 山頂國小讓音樂平民化


【記者徐唯庭、黃若婷/桃園縣報導】「幫助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接觸到音樂,讓音樂平民化」山頂國小是以音樂為特色的學校,校長林佩娟表示,因少子化而面臨減班問題,將閒置的空教室活用成樂器教室;每年都會設計不同的教案,讓音樂也能融入一般的學科當中讓學生學習。

    

山頂國小特別營造音樂氣息,有馬賽克拼貼音樂圖案的創意洗手台、小星星樂譜的五線譜磁磚,還有以音樂家介紹和樂器圖片組成的彩繪女兒牆,讓學習環境充斥著音符;課程部分也有安排,林佩娟說:「上美術課時,老師讓學生藉由聽音樂,畫出對不同聲音的感覺;上社會課則特別介紹不同時期的音樂家。」

學校社團有太鼓隊、節令鼓隊、古箏社、打擊樂團等,讓學生能在課後之餘,能玩樂器玩得很過癮。除了校內的老師,朱宗慶打擊樂團也會定期到學校指導學生。山頂國小賴同學表示,她很喜歡節令鼓,會跟著學校的節令鼓隊去校外參加表演和比賽。

打著音樂特色學校的招牌,山頂國小還有兩間很不一樣的教室─音樂展覽館、音樂體驗館,裡面除了各種樂器展示,還擺滿了各屆學生做的「環保樂器」,像是利用黃豆和寶透瓶做成的沙漏、用貝殼完成的響板,以及細線和衛生紙盒做成的古箏等。林佩娟說,這些樂器雖然比較簡陋,但也能演奏出很美妙的音樂,學生都很自豪能自己動手做樂器。

在前任校長黃清淵的帶領下,學校每年寒暑假舉辦音樂藝文遊學營,主要是讓龜山鄉各國小推薦兩名的優秀學生免費參加,有多餘的名額會開放給外縣市,讓更多的學生和家長更了解山頂國小這所音樂特色小學。

訓導主任王志宏說:「活動安排樂器DIY和實際參訪樂器館等,啟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龜山國小林同學表示,受到老師推薦,自己對打擊也有興趣因此來報名,第一次參加覺得很興奮。因為山頂國小是自由學區,希望吸引更多桃園縣的學生來就讀。考量到學校藝文老師師資豐富的優勢,全校一起推動,將音樂融入整個學校課程和校園環境中。



2012年3月20日 星期二

太陽能發電 小學教室倡節能


【記者趙敏、彭敬婷/新北市報導】新北市三峽區建安國小擁有一間大型能源教具--「零碳教室」,結合台灣能源產業與資訊科技產業,教室內所使用的電能來自屋頂上的太陽光電板並配有電力與環境監測系統,讓教室內的耗電量、照度與溫濕度等訊息透明化。


                                     


教導主任陳振威說,最初是因為想讓學生了解每間教室的用電情形,因此向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申請加裝數位電表。後來建安國小在新北市政府環保局舉辦的「一百年度新北市低碳示範校園評選」得到第一名,獲二百萬元補助,校方利用這筆經費與零碳行動有限公司合作,希望校園中至少有一間教室能做到接近零碳,便將原本的「五甲」教室進一步打造成以太陽能供電的教室。

不同於一般以化石燃料產生電能,「零碳教室」使用的電是由太陽能發電。教室內裝設LED燈,並配有無線控制面板,可換算各電器迴路用電,上頭還有一隻雞的圖案,當教室總體耗電太多,雞就會冒汗發出警訊。教室後方設有照度器、溫濕度與二氧化碳量測器,可將量測資料無線回傳到監控的電腦。

陳振威說,天氣晴朗時,太陽光電板一日能儲蓄廿幾度的電,可供給「零碳教室」使用兩天。另外,透過無線控制面板設定各種用電模式,如上課用投影機、午休模式等,能讓學生更懂得做能源管理。

「使用『零碳教室』,學生對用電的敏感度更高。」導師陳怡君說,透過學校網站首頁連結,隨時都能監測教室內的能源數據變化,學生平時也會記錄電表,與前一天的能源使用情形做比較,知道自己每天用了多少電、花了多少錢。

然而陰天太久、太陽能儲電量不夠或無節制使用,都會使「零碳教室」斷電。陳振威說,上課上到一半斷電,且沒有預警,會讓學生暫時分心,這時教師就會使用台電和太陽能切換器,將電力切換至台電,讓課程繼續。

雖然電力切換器可以暫時解決斷電問題,零碳行動有限公司執行長陳楊文還是希望能盡量減少這種情況發生,因為這樣就失去零碳教育的目的。他鼓勵師生「危機就是轉機」,師生在使用過程中學會能源管理,其實正是在為地球永續做一個小小的貢獻。

陳楊文說,推行「零碳教室」是一條漫長的路,單靠一個小公司推廣絕對不夠。目前全台有九所國小各擁有一間「零碳教室」,另還有一間是他以前在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任職時設計。他期待未來有機會與其他產業合作,也希望有更多認同的人能參與,將零碳的概念落實到生活中。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零碳教室20120303


延伸閱讀:

豐田文史館 軟陶拼布與社區的結合

【記者林穎、張方瑄/花蓮縣採導】 位於花蓮壽豐鄉的豐田文史館,展示許多出自當地人的作品。社區媽媽利用拼布做成的豐田地圖、軟陶製成的自家門牌,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結合社區背景。作品結合當地社區文化,讓遊客和在地人更了解當地歷史文化,並得以傳承。



豐田地區包含壽豐鄉豐山、豐裡、豐坪三村,壽豐鄉在日據時代是日本作為移民村的據點之一,歷經日本移民開村經營,到客家、閩南、原住民、外省、新移民先後遷來定居,造就多元背景的社區文化。

一九九六年,因應農村社區變遷,由幾位家庭成員自發性的組成牛犁團隊,於豐田地區開始推行社區總體營造事務。協會認為應讓居民變老師,使居民成為將文化傳出去的媒介。

牛犁協會總幹事楊鈞弼表示,自然取材發展出來的軟陶、檳榔人、白鷺絲、拼布等社區文化產物,是社區居民自發性發展出來的在地人觀點產物。豐田文化產業主要是取自當地自然環境發展而成,協會打算進行有經濟效益的戶外教學,作為未來的方針,不只賣產業,也賣教育。

一開始社區媽媽自發性的學習,並將軟陶結合創意,擴展應用到各個生活的層面。像是花瓶。最有特色的是將軟陶運用在門牌上,將自家特色或是喜歡的物品放進門牌,門牌上加上自己的姓氏,做出專屬於自己家裡的門牌。不同的花色代表著手工原創的獨特性,也使每個作品成為獨一無二的「唯一」。

拼布是另一項豐田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豐田地區人口有百分之六十為客家人,利用客家拼布結合當地社區特色,創造出特有的文化產品。從各式作品中,可以看見她們的手藝及對拼布的喜愛。社區媽媽利用拼布做出筆記本各種不同的書皮,最吸引人注意的是掛在文史館內的豐田地區地圖,利用各種不同顏色和種類的拼布作出具有當地特色的地圖 。

為兼顧環境教育推廣及社區營造,豐田文史館仍保持原本房屋的結構和建築材料,楊鈞弼說:「建築物牆上還留有整修前當年的日式建材,且建築風格依舊保有日式味道,如日式拉門。」

早期的豐田因為重視文化發展,所以著重在日本移民村、豐田玉的發展。豐田玉是翠綠色的軟玉,豐田玉蘊含台灣的脈絡及文化背景,所以又稱為台灣玉。現在則開始注重如何將移民配偶、老人及兒童的議題融合當地的特色,把這類的社會議題轉化成文化議題,透過社區營造展現當地文化,希望可以將文史館定位成永續的教育協會中心。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裕民國小水生走廊 復育台灣原生魚類

【記者陸政錡、葉智豪/新北市報導】位於新北市新莊區的裕民國小,在專任教師鍾宸瑞的努力下,於二○○一年成立水生走廊,他利用學校花台改建成專屬魚缸,加上複製棲地環境以利魚類生長,至今已成功復育超過四十種台灣原生魚類,有許多更是台灣的特有種,可觀的復育成果也讓水生走廊成為一個極富教育意義的生態專區。

.
記者葉智豪陸政錡/製作


裕民國小專任教師,同時也是「台灣原生魚類保育協會」理事長的鍾宸瑞說,在二○○一年,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成功復育一批保育類的蓋斑鬥魚,認為可當作物種復育的相關教材,於是發放魚苗給新北市各國中小學來養殖,裕民國小便是其中之一。在接觸到蓋斑鬥魚之前,鍾宸瑞主要的興趣是養殖觀賞用的魚類,但在當時,因為學校當中沒有人會相關的養殖方法,於是他就決定由自己來培育這些蓋斑鬥魚。為了養殖牠們,他上網找了很多資料,得知原來蓋斑鬥魚是台灣的原生魚類,並且發現培育台灣原生魚類與之前養殖觀賞魚在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這才開啟了他復育台灣原生魚類的大門。

鍾宸瑞說,為了讓學校小朋友能夠清楚的看見整隻魚,而不是只能從水池由上往下看,他認為設立魚缸是一個比較好的方式,剛好校園中又有一些不常栽種的花台,於是建議校方將花台拆除改建成專屬魚缸,改建完成後便稱作水生走廊。水生走廊設立之後,鍾宸瑞還訓練了一批生態小尖兵,這些小尖兵其實就是對魚類相當有興趣的裕民國小同學,在老師一步一步的教導之下,現在只要他們一有空就會來幫忙照顧魚兒、整理環境,有時還能協助老師幫前來參觀的民眾進行導覽,算是一群非常熱心的小志工。

鍾宸瑞表示,由於原先分送的蓋斑鬥魚繁殖情況良好,他也開始復育更多台灣的原生魚類,有一部分甚至是台灣特有種。台灣的原生魚類大多具有地域性,適合特殊的生長環境,於是,他會在魚缸中複製該魚類所需的棲地環境,讓牠們更加容易生長、繁殖,在水生走廊中,每種魚類都有專屬的魚缸,甚至同種的魚類也會因生長的地方不同而產生特化,因此一樣會加以區隔,避免同化之後喪失其特異性。現在,水生走廊復育的台灣原生魚類已超過四十種,復育總數超過萬條,使用超過七十個魚缸來養殖,因此還擴增教室當作復育區,對此,鍾宸瑞雖表示成效還不錯,但還可繼續努力。

目前他也在協助其他學校做原生魚類的復育,主要是以教學為主,讓校方可以了解並且重視台灣的原生魚類,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很棒的生態教材。對於未來的努力目標,他則是希望可以成立台灣原生魚類的教育中心,透過對台灣原生魚類的棲地調查及資料建構,讓不僅學校甚至一般民眾也可以了解「保育做得好,就不用復育」這個觀念,畢竟復育都是不得以的,是因為生態遭受危機才需要復育,假如可以讓大家都從保育這方面開始做起,就是對這些魚類最好的復育了。




延伸閱讀

新北市新莊區裕民國民小學

2012年3月1日 星期四

視障者巧手製作 手機穿上羊毛大

【記者陳希寧、陳長忻/新北市報導】搭上iPhone熱潮,手機的周邊商品,例如保護貼、手機套等,也跟著熱賣了起來,其中有一項商品很特別,是由一群視障朋友手工製作的「羊毛氈手機套」,不但觸感柔順,並且相當有質感。
 
 
記者陳希寧、陳長忻/製作

羊毛氈手機套是由「僕域公益文創中心」設計製作,僕域的前身是伊甸基金會設立的愛明工坊,主要協助視障者從事文創產業。在二○○七年,由羊毛氈推廣協會首席教師游惠君擔任指導老師,教導身心障礙者創作精緻的羊毛氈作品,是台灣最早使用羊毛氈作為商品原料的機構之一。在二○○八年,僕域開始與配件設計品牌合作,設計並代工製作羊毛氈手機套,也開放其他障別的身心障礙者以及單親媽媽加入學習製作羊毛氈。

「我們的宗旨是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做周遭朋友的僕人,希望藉由公益和工藝的結合,能發產傳遞良善的美學經濟。」組長林佩琦說,在僕域的身心障礙朋友就像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只要給他們機會,經過一番琢磨必能發出璀璨光亮。許多身心障礙者從製作羊毛氈中獲得興趣,培養一技之長,也在這裡拿到他們的第一份工資。

林佩琦表示,製作羊毛氈的特性是不使用針線、沒有毒性,在過程中不會有受傷的危險,很適合視障者。最初是由老師的手帶著視障者的手,讓視障者感覺老師手部的動作,再加上最重要的聲音提示,來教導視障者製作羊毛氈。學會之後,視障者都能獨立完成,做法與明眼人是一樣的,而品質甚至更好,因為他們的觸覺能力較為敏銳且細膩。

林佩琦說,羊毛氈作品必須經過舖毛、噴水、搓揉、開口、定型等繁複的程序才能完成,在製作手機套時,必須配合廠商交貨,多了時間上的壓力,視障者需要花較多時間的部分,就會由志工或是其他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幫忙,形成互補的功能。

在僕域公益文創中心每天都充滿歡笑聲,身心障礙者和老師、志工都像朋友一樣,不論工作是否忙碌,都相處得非常融洽。輕微自閉症患者小毅來到僕域之前,還走不出封閉的自我,經過一段時間與僕域的大家庭相處之後,明顯變得開朗許多,甚至主動說笑話分享給其他人。

延伸閱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