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萬彥伶報導】位於西門鬧區的紅樓劇場,在青少年追尋流行文化的繁華商場中,顯得十分特別,八角型傳統日式風格建築,與周圍林立百貨大樓成了奇妙對比,一走入紅樓,從大型日式投影機擺設開始,古早小吃茶館、歷史照片展示區,充滿懷舊感,彷彿讓人坐進時光機回到過去。踏上二樓,嶄新歌舞表演配合聲光效果,又帶領民眾體驗現代摩登氣氛,這就是重建後的新紅樓─融合古今的新天地。
牆體為紅磚,屋頂呈放射傘狀的紅樓,日治時期稱為「市場八角堂」,是當時販售民生必需品及流行玩具的熱鬧市場。二次戰後,紅樓改裝成劇場,相聲話劇、京劇越劇盛行十餘年,對台灣戲劇文化發展有重要的貢獻。一九六○年起,電視和電影工業崛起,民眾的口味跟著轉變,紅樓變成了二輪電影院,花點小錢就能欣賞熱門外國電影,成為老一代民眾年輕時的回憶。八○年代後因為台北都市發展東移,東區商圈崛起,紅樓由盛而衰,因而被閒置。
紅樓在一九九七年被公告為三級古蹟,為了振興紅樓,政府規劃成立「電影博物館」,常舉辦另類電影的播放活動,不過二○○○年一場大火中,使這些心血再次付之一炬。隔年政府重訂政策進行古蹟再造,對紅樓修復方向改為多功能藝文活動,由台北市文化局設定成立說唱藝術中心,以「零預算」方式委外經營。
「因為政府不提供預算,而且當時附近在施工,所以公開招標兩次都流標。」紅樓劇場營業部經理王承禹說。在沒有人願意冒虧本風險經營新紅樓的情況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毅然接下這個重擔,與政府簽訂五年改造約定,並立即投入兩千萬經費,進行古蹟再造的活動。至於為什麼紙風車會願意接下這個任務呢?王承禹表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導演柯一正,年輕時曾在紅樓戲院看過電影,對於當時紅樓的盛況感動且懷念不已,因為抱持這樣的美好記憶,才決定將利益擺在一旁,全心投入重建工作,希望讓紅樓以往的風華再現。
「紅樓劇場的目標是成為台北第一的茶館劇場。」王承禹說,讓現代民眾體驗舊時休閒生活,一邊看表演一邊悠閒喝茶,是主要概念。要成為一個出色的說唱藝術中心困難重重,不管是人力的投入或是物力、財力都相當耗費心思,安排藝文團體表演及宣傳活動都不能省,「對於藝術團體的演出,紅樓是不收費的,所以其實根本賺不了錢。」雖然是蝕本的生意,紅樓還是不斷籌劃新演出,提供市民一個放鬆心情的藝文空間,也因此獲得好名聲,口耳相傳的情況下,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演出團體和固定客群。
以說唱藝術為努力目標,希望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三月十二日一場台灣春風歌劇團演出的歌仔戲,將二樓一百二十坪大的展演廳擠得水洩不通。有攜家帶眷來看表演的民眾,也有外國觀光客的好奇參與。從二○○二年七月紅樓重新開幕,至今舉行過不少靜態展覽和動態表演,最特別的有去年的九二一系列精品展覽,肯定重建區的創作和希望,也有免費提供聾盲啞人士的「說電影」活動,請來吳念真等知名人士來用口、手語描述情節,針對少數族群給予關懷。每週都有新活動的紅樓劇場,更少不了相聲、崑曲、舞作等動態表演。
除了中國傳統藝術之外,紅樓也曾請過流行歌手表演歌舞,希望能貼近各種年齡層。三月十七、十八日演出的「眼球先生」歌舞秀,更是創新結合最新脫口秀和線代舞的熱鬧派對。王承禹笑說:「有很多老一輩的民眾因為懷舊而再度回到紅樓,但是紅樓也希望年輕人在參與過活動後,哪天想起,也能再到這邊走走逛逛。」能融合過去和未來,成為台北市民記憶中的一份子,是紅樓劇場的目標。
延伸閱讀:
紅樓劇場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