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9日 星期五

差事劇團 民眾劇場的急先鋒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差事劇團」團長鍾喬說:「差事是一個工作、一份職責、一種使命。」一語道盡成立這個劇團的宗旨,也清楚說明了團名所隱含的積極意義─對於戲劇和表演,這是一份重要的差事,要對民眾有所回饋。成立劇團以來,秉持著民眾劇場的理念而持續努力的「差事劇團」,鍾喬更是強調:「戲劇是共同生命經驗的、是庶民大眾的,而非僅是菁英的消遣娛樂。」

民眾劇場,簡單來說就是以民眾生活為中心,有強烈關照、改造社會的意圖,主張以劇場接觸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苦楚的表演形式,就如同鍾喬所強調的,劇場不只是一項娛樂活動,它讓觀眾自發性參與舞台表演,進而去思索表演所呈現的種種生活問題。民眾戲劇強調過程的學習,透過劇場的互動,達到教育、溝通和共同成長的目的。在表演美學上,民眾戲劇(People’s Theatre)是一種從現實出發,並融合在地歷史與生活經驗,在現代劇場中探索表演美學的戲劇形式。在表演藝術方面,其實民眾劇場的表演方式與民眾互動最多,且能達到與民眾溝通的目的。它強調雙向交流,並且跟社會、生活等題材關聯性較大,在表演藝術的同時也兼具了社會關懷、改革等有意義的意圖。

一九九○年,鍾喬在南韓參加了由菲律賓的「亞洲民眾文化協會」舉辦的民眾劇場工作者訓練營,因為深刻感受到菲律賓、南韓的民眾戲劇經驗實踐了將文化與社會改造接軌的理想,於是便將這樣的概念以及菲律賓教育劇場研習長達三十年之久的「基本綜合劇場藝術工作坊」介紹到台灣,並創立了差事劇團,以實際的表演和工作坊教學來實踐這個理想。而自成立劇團以來,即陸續與亞洲各國表演團體合作舉辦過多次聯合演出或戲劇交流工作坊,也在台灣社區的城鄉展開以劇場工作坊為主題的社區教學活動,例如在新竹尖石鄉秀巒國小的原住民少年戲劇工作坊、九二一之後在石岡的客家媽媽震災重建工作坊等,都獲得不錯的成效。

而差事劇團主要的工作方向有三:第一是教育劇場工作坊,這個工作坊以教導民眾了解並實際體驗民眾劇場的表演形式為目的,劇團團員運用一系列的劇場遊戲、肢體訓練和集體即興創作讓民眾參與,在學校、社區和弱勢團體間開展教育性的戲劇工作坊,讓民眾和議題成為戲劇的主體;其次是劇場演出,在邁向專業化的里程中,劇團每年都會推出深入社會脈動的演出,在藝術表現上承接表現主義的美學精神;亞洲民眾的戲劇交流,融合亞洲各國傳統與當代表演美學,探索在全球化衝擊下,亞洲人民的共同命運,除了聯合公演外,並舉辦系列性的劇場交流工作坊,未來還將擴大與全球民眾戲劇團體的互動。為了這個更重要的目標,差事劇團還在一九九七年時成立了「跨界文教基金會」,以期能跨越在地社區的邊界嶼跨越亞洲國家的邊界,彼此交流,並在各地區之間互動關係上,扮演積極的角色。

差事劇團最近的演出,是在第四屆的三腳渡親水藝術節中,所表演的三腳渡生活劇場「生命之河」。三腳渡位於淡水河系基隆河畔,「三腳渡親水藝術節」著眼於重建人與水的關係,用不同的社區及藝術模式,找回人與土地自然和諧共存的互動模式。讓在地居民注入更多藝術與文化元素,善用這個充滿特殊風味的三腳渡親水空間,發展出獨樹一格的社區總體營造特色。

三腳渡新故鄉計劃與差事劇團合作,以戲劇形式進入社區,演出三腳渡生活劇場「生命之河」,並成立戲劇工作坊,希望透過戲劇的途徑,展開另一個與社區及人文意識對話的面向。把戲劇帶入社區,以劇場表演的形式和社區中的人共同研討社區議題,並由社區民眾自己演出。生命之河導演陳依玲表示,這個生活劇場涵括社區劇場工作坊與戶外展演兩部分,從去年就開始籌備策劃及上課。社區劇場工作坊先招收二十至二十五名對肢體表演、戲劇有興趣的社區民眾,工作坊側重藉由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以達成文化上的社區共識,然後在過程中參與者以環保或相關社區議題為主題,形構成這一齣戲碼。

一段時間後,參與者邀請三腳渡附近的居民、文史工作者與工作坊學員共同討論,提出三腳渡的水岸生活記憶、經驗或故事,共同編寫三腳渡居民的戲劇創作劇本。而這次的「生命之河」,內容包括肢體表演與大傀儡戲結合,在戲劇中道盡三腳渡的發展歷程、經歷環保意識跟河川整治過程等外在因素影響後,與居民間的關係轉變,以及對三腳渡的未來期許。

「以民眾戲劇的方式探討台灣、第三世界及亞洲各國的歷史、社會議題和處境,與亞洲其他國家進行常態性的交流活動以發展民眾戲劇的美學及其對社會、文化的批判反省,強調承續民眾戲劇對歷史社會議題的關注及與觀眾的互動。」鍾喬說,差事劇團也會以此繼續努力下去。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