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高雄市小港國小的郭惠文老師說:「我愛紅毛港這片土地,也希望能夠有更多人知道這片土地面臨的困境,可以跟我們一起努力讓這片土地得到政府的重視。」因此,她帶著小港國小學生,透過到紅毛港實地訪查,探查老紅毛港聚落所遺留下來的痕跡,還訪問許多留在當地的長輩,並與紅毛港文化協會合作,來進一步了解紅毛港的現況,最後將所學所知都放在自己設計的網站中,希望讓大家了解紅毛港這個地方。
郭惠文老師自小生長在紅毛港這塊土地上,後來因為要興建高雄第二港口,還有軍事的考量,紅毛港被迫禁建並且遷村。三十幾年下來,紅毛港的居民不知該何去何從,許多小港國小學生的家長也都是紅毛港人,因為遷村的政策而被迫離開自己家園,但是孩子們對這段過去大多並不清楚,直到透過這一次的服務學習才了解有這一層關係。而小港國小與紅毛港更是只距離短短十幾分鐘的船程,在小港國小附近的漁港,坐上渡輪,對岸就是紅毛港人思念的家園。
這次的服務學習,主要由郭惠文老師帶領學生向「紅毛港文化協會」請益,協會是由一群愛鄉的紅毛港人所組成。透過協會的幫助,去了解他們如何延續先民遺留產業,與傳承在地文化,學生們更實地走訪紅毛港聚落、動手學習織網、參加彩繪文化牆活動,並舉辦「小小記者」採訪活動為紅毛港提供一些建議與訊息,也希望地方人士能夠從他們的網站-「戀戀紅毛港」中,重新認識紅毛港,喚起對海洋文化資產的關懷與重視。
魚網是漁民捕魚的重要工具,在以前每個人都要會才行,郭惠文老師就帶著學生們向村子中的長輩學習織網,藉由這個活動,讓學生們體會以前居民在紅毛港的生活情形。而「彩繪文化牆」活動是由小港國小與港正社區發展協會合作舉辦,目的是希望一起打造社區生活文化,為社區總體營造努力。所謂社區總體營造就是透過居民共同參與,凝聚社區意識,改善社區生活環境,建立社區文化特色與共同的記憶和共識。因此學生們透過參加「彩繪文化牆」活動,更深刻感受愛護家鄉的心境。
為了了解社區民眾對紅毛港的印象,並為紅毛港未來的方向集思廣益,學生們舉辦了「小小記者」的活動,扮演社區大使的角色,訪問學生週遭的人對於紅毛港的想法與建議,集中在所製作的「戀戀紅毛港」網站上,讓更多人看見紅毛港人的心聲。
在郭惠文老師帶領學生回到紅毛港之前,紅毛港文化協會已經在默默的關心紅毛港。協會發起人洪石印先生雖然只有小學學歷,愛鄉的行動力卻不輸人。學生曾問到成立協會的原因,他說:「如果現在不做,等紅毛港完全遷村,後人會以為紅毛港是無人島,祖先在這裡三、四百年的人文歷史,若不傳承下來,是說不通的。」協會中的成員大多是紅毛港人,支持他們的信念就是要將紅毛港的文化傳承下去,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學生洪葦珊說:「我覺得一樣是紅毛港人,紅毛港文化協會的人對紅毛港的付出與了解,是我所比不上的。」
現在紅毛港在有心人士的奔走之下,港口兩側的燈塔─大、小高字塔,已經重新整修,小高字塔仍然是燈塔用途,大高字塔開放給民眾使用,現在還有咖啡座,是欣賞大船入港的絕佳去處;而有關於紅毛港的文化古物已經存放於海汕國小之中,未來會再找地點將這些文物妥善保存並展覽。
延伸閱讀:
戀戀紅毛港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