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4日 星期六

高雄新天地 記載都會公園大蛻變

【生命力記者曾可欣報導】五個高雄中學學生,為了要讓更多人知道都會公園從過去的垃圾掩埋場「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於是在假日的時候到都會公園實地訪查,並訪問工地的監工和官員,還調查附近民眾與遊客的想法,把這些資訊都放在他們的「高雄新天地」網站裡面,其中一位學生李育儒表示,「當初我們只知道都會公園和其他的公園不一樣,卻不知道它化腐朽為神奇的經過。」希望更多人看到之後,可以珍惜並且小心愛護都會公園。

高雄都會公園的前身是西青埔垃圾場,位於高雄楠梓,為高雄縣市的交界,進入都會公園,只看到一片的綠,耳邊有蟲鳴鳥叫,眼前還有蝴蝶昆蟲嬉戲,只覺得身心都心曠神怡,很難讓人想像這裡以前是人人退避三舍的垃圾掩埋場。如今垃圾山的景象不見了,臭味不見了,只剩下綠山與芬多精,搖身一變成為民眾休憩的好去處。為了了解都會公園,這群學生從高雄市區到楠梓實地走訪不下三十次,他們將都會公園的景色拍攝下來,更向工程人員索取照片,比較都會公園建設前後的差別。

西青埔垃圾場是高雄第一座垃圾掩埋場,雖然它解決了高雄市的垃圾問題,但是垃圾的惡臭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卻也引起了附近居民的抗爭。政府於是著手興建都會公園的計畫,強調「森林就在你家旁邊」,讓許多人懷抱著沐浴在大自然的夢想居住在此,後來卻無法實行,又爆發第二次的垃圾危機,後來歷經協商,垃圾危機終於落幕。

西青埔垃圾場歷經兩次垃圾危機之後,政府積極將垃圾掩埋場規劃成都會公園,並且使用上堆式單體法減少垃圾臭味及蚊蠅,採用中鋼廢棄爐石鋪設廠區臨時道路,還用捷運廢土覆蓋垃圾,這些創新的做法不但讓西青埔垃圾場減少污染,還讓中鋼廢石與捷運廢土做二次利用,減少二次污染。

高雄中學學生希望更深入了解西青埔垃圾場蛻變成都會公園的過程,訪問到環保局的徐股長,尤其對國內垃圾掩埋場首創的「上堆式單體法」感到好奇。徐股長表示,在挖土機作業的過程中因為高溫會產生泥漿,這些泥漿會運送倒置於需要填平的地方,然後讓這些泥漿冷卻,並乾燥一個小時後才開始埋填一些乾燥的土壤,使它們能夠均勻的混合在一起,最後再大量加入乾燥土並用挖土機強力的擠壓它們,使其變硬、變堅固,這種作業過程就稱之為「上堆式單體法」,取代早期下堆式作業,不易滋生蚊蠅、臭味逸散也較少。

而掩埋垃圾之後的沼氣問題,也公開招標請民間公司在都會公園之中埋設管線,收集沼氣,用沼氣發電,不但減少危險並且可以再次利用。垃圾的滲出水一樣每天收集之後,運到污水處理場處理再行排放。而政府也依照地形進行「育山計畫」,將植被種植在地上,還有樹木、花草,並且引誘昆蟲、鳥禽來到都會公園之中,讓都會公園充滿自然生態的活力,也設計許多主題公園,希望都會公園能成為高雄人親近大自然的新選擇。

學生們也設計了問卷,請前來遊憩的民眾填答,以了解這些民眾對於都會公園的看法。更找到其他垃圾掩埋場轉變為公園的例證,還請環保局提供其他地區都會公園的資料,讓大家知道,其實這樣的例子可以不只一個,所有的垃圾掩埋場或是垃圾焚化廠都可以有新生命。

另一位學生黃宥寬說:「我和李育儒都有參加學校志工社,幫忙同學處理垃圾資源回收。這次探訪都會公園,真是讓我覺得不可思議又佩服,將一個垃圾掩埋場重造成一個適合大家悠遊的公園,真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在探訪過都會公園之後,他們將所有的資訊歸納整理放上網站,希望看到網站的人,不論國內外,都可以來都會公園一遊,親自來體驗一個公園如何化腐朽為神奇。



延伸閱讀:

高雄新天地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