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2日 星期四

民眾劇場 將戲劇回饋給民眾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戲劇一定得在佈置華麗,聲光、道具齊全的藝術殿堂中發生嗎?劇場表演一定是提供高尚娛樂的文化活動嗎?表演一定得延襲既成的舞台型態嗎?如果戲劇的發生並非只是如此,那麼又是如何呢?民眾劇場就是一個完全推翻上述論述的表演方式,戲劇的構成要素中,燈光、道具、聲音、舞台等外在硬體都只是其次,表演內容才是主角,強調與民眾生活的關聯性跟緊密結合。

民眾劇場究竟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民眾劇場以民眾生活為中心,有強烈關照、改造社會的意圖,主張以劇場接觸反映社會問題和人民苦楚,因此民眾在那裡,民眾劇場就在那裡滋長。劇場不只是一項娛樂活動,它讓觀眾自發性參與舞台表演,進而去思索表演所呈現的種種生活問題。劇場,特別是民眾劇場,它無論在表演形式或內容的表達上,都是為了創造另一種探索草根文化的藝術行動。而民眾劇場的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能從事表演的專業演員,主要是打破舞台跟觀眾之間的隔閡,將劇場帶進社區民眾的生活中,產生啟發、互動的功能,讓社區意識在民眾主動參與下,得以透過劇場而落實發展。

早在一九七○年代初期,亞洲的許多國家例如菲律賓、南韓、香港、泰國、印尼等,便已運用民眾劇場的表現方式,在街頭或公共場所呈現生活議題。但對於台灣觀眾而言卻還是很陌生,民眾劇場在台灣的發展,是遲至一九九○年代才開始,在此之前的一九八○年代小劇場運動蓬勃發展。一九八○年代中期,小劇場運動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小劇場工作者脫離傳統制式的表演舞台,選擇街頭、舊倉庫、公共場合做為表演的場所,因為他們希望創造一種更接近生活的表演空間。但是在表演戲碼上,多數強調實驗性的意念表達,無法吸引民眾關注的目光;加上經濟無法長久負荷開銷,因此小劇場便又紛紛解散。到了一九八○年代末期,強調和生活發生密切關聯的劇場環境相繼出現在戶外表演的現場,回返草根祭典儀式的廟會,重新溯尋東方人肢體語言的表演探索活動,在劇場中陸續出現,也為民眾劇場奠下一個發聲的契機。

差事劇團團長鍾喬表示,自己在一九九○年六月,偶然參加了由亞洲民眾文化協會所舉辦的文化訓練者的訓練工作坊。因為這個工作坊的交流活動,而有了認識亞洲民眾劇場的機會,後來因為當時香港劇場友人的邀約及促成,而在一九九三年三、四月間於香港和台灣兩地,舉辦為期兩周的「亞洲民眾戲劇節:獨角戲」活動,這些表演工作者第一次在台灣展開南、北巡迴演出,也是民眾劇場第一次與台灣的觀眾見面。而後的十年間,民眾劇場經歷了成長、衰退到復甦的歷程,早期以東南亞國家的成功實例作為範本,透過一齣齣邯鄲學步似的演出,企圖建構屬於台灣的民眾劇場;後來,因為整個社會消費性及主流劇場的客觀情勢,加上從事者本身的侷限性,導致民眾劇場一度萎縮與落沒;直到九○年代末,這些離開或徘徊的人又回到了劇場,剝去早期沉重而不實的理想外衣,走進社區跟校園,把劇場還給民眾,並給了它一個新的稱號,叫做社區劇場。

由於本身就是台灣最早接觸民眾劇場的人,鍾喬在接觸亞洲民眾劇場後,積極將這種表演方式在台灣推廣跟展現,成立了「差事劇團」。「差事劇團」根據「民眾戲劇」理論而成立,強調由現實出發,融合民族文化,並在現代劇場中探索傳統表演形式的戲劇,經常結合各民族或特定人群所面臨的當代議題。因為秉持著這個理念,「差事劇團」長期與亞洲其他的民眾劇場進行戲劇交流或聯合創作,除了演出外,也積極開設戲劇工作坊推展「民眾戲劇」理論。如果從「差事劇團」的前身「民眾劇場」時代算起,該團自一九九○年就開始活動,推出的作品有《春祭》、《士兵的故事》、《灰色的天空》、《逆旅》、《水鄉的傳說》等。目前該團擁有一個固定表演場地─差事藝文中心,不定期有小劇場團體演出。

除了「差事劇團」外,「一一擬爾劇團」也是將劇場積極回饋民眾,並以「民眾」為戲劇的表演中心的表演藝術團體之一。它最特殊的地方在於「Playback」的表演形式,這是一種即興表演的民眾劇場,它沒有劇本,表演內容來自於觀眾,他們邀請觀眾分享自己的故事、經驗或感覺,然後演員馬上運用簡單有系統的表演形式,將故事、經驗跟感覺呈現出來。團長陳淑慧強調:「我們劇團是一種服務觀眾的性質,除了希望觀眾分享生命與經驗外,最大目標仍是讓藝術也能生活化,將生活、藝術、戲劇連結,給人貼近及任何人都能輕易做到的感受。」傾聽民眾的故事,劇場以民眾為主角,在民眾劇場的努力上,「一一擬爾劇團」也具有不少貢獻。

在表演藝術方面,其實民眾劇場的表演方式與民眾互動最多,且能達到與民眾溝通的目的。它強調雙向交流,並且跟社會、生活等題材關聯性較大,在表演藝術的同時也兼具了社會關懷、改革等有意義的意圖。於一九九七年成立的「跨界文教基金會」,更加擴大民眾戲劇交流的空間。宗旨為深入在地社區的歷史與現實,紮根於本土文化的田野現場,擴大與亞洲各國的文化聯繫,在影像、劇場、文學、美術、音樂、舞蹈、社區教育等範疇內進行多方位交流;推動民眾的、進步的、另類的文化啟蒙思惟,實踐具體反應人性的美學面向。「跨界」,跨越在地社區的邊界,也跨越亞洲國家的邊界,彼此交流,並在各地區之間互動關係上,扮演積極的角色。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