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日 星期六

崇德國小讓螢光再現

生命力記者/蔡依芸報導

「潺潺流水,點點芒星,是誰,在草間穿梭,在風中飛舞,那瑩瑩身影再現;是你,一段段童年的記憶,一顆顆閃耀的螢光,火金姑…。」進入「螢光再現」網站的首頁,一段文字牽引出許多人,兒時對螢火蟲的記憶,這是台北縣汐止市崇德國小五位學生與老師共同架設的網站,也是二OO四年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中,榮獲台北縣第三名的得獎作品。

台北縣汐止市崇德國小向來以螢火蟲聞名,緣因於校內任教的賴胤就老師,十多年來長期投入螢火蟲生態研究,也在校內推動螢火蟲的自然科學教育。崇德國小設有全國第一個螢火蟲教室,除了供教學使用,更是螢火蟲復育、養殖的重要場所,也因此,校內學生對這些會發光的小昆蟲都不陌生。

馮信維、鄭亦凱、許惟萍、吳琬儀和陳怡臻同為六年二班的學生,原本就對螢火蟲具有濃厚興趣的他們,在導師蘇建榮的詢問下,毫不猶豫地加入了製作螢火蟲網站的工作團隊。蘇建榮表示,當初會有架設這個網站的構想,是因為一般的相關網頁大多侷限於螢火蟲的介紹層面,沒有飼養方面的訊息,因此,他們決定建立一個以小朋友角度出發,提供螢火蟲完整資訊的網站。

除了自己蒐集螢火蟲的資料、照片,學習做網頁的軟體,將文字打進網頁等基本工作之外,五位學生也親身飼養螢火蟲,從訓育組長張光遠手中,每個人分配到二到三隻的陸生紅胸窗螢,他們利用簡單的透明器皿,細心地鋪上衛生紙,佈置成螢火蟲的家,每天隨身攜帶,小心地呵護著,並將實際觀察結果與心得記錄下來,和大家分享。

一開始拿到螢火蟲時,對於顏色黝黑的幼蟲,學生們都感到有些害怕,不敢用手去觸摸,然而隨著飼養經驗累積,他們漸漸培養出對螢火蟲的感情,也分別替每隻幼蟲都取了十分俏皮的名字。許惟萍飼養的「肥肥」是所有螢火蟲當中最快化蛹、變為成蟲的一隻。她說,發現「肥肥」變成成蟲時非常興奮,彷彿看到一個新生命破蛹而出,但是「肥肥」在交配之後,還來不及產卵就死掉了,也讓她難過了好一陣子。

「小光」是陳怡臻所飼養的山窗螢,她說,第一次看到「小光」發光時感覺很不可思議,後來發現每到晚間十一點,牠就會開始發光,因此幫牠取了這個名字。鄭亦凱則表示,他飼養的「大愛睡蟲」和「小愛睡蟲」非常懶惰,活動量很小,讓他經常擔心牠們因為進食量太小而無法存活。

對於這五位螢火蟲的小小褓姆而言,最困難的或許就是替牠們尋找食物來源了。陸生螢火蟲以蝸牛為食,每天馮信維等人都會在校園內或是社區裡,仔細搜尋著蝸牛的蹤跡,深怕這些螢火蟲寶寶餓著了。此外,建構網頁內容也是他們的例行工作,每個星期二及星期三,他們會利用放學之後的時間,一同在電腦教室作業,雖然學校的電腦設備較為老舊,偶發性的當機問題使得他們之前的努力付諸流水,但他們卻甘之如飴,耐著性子一次次地將資料補足,最後終於完成「螢光再現-螢火蟲復育」專題網站。

除了架設網站及親身飼養螢火蟲,五位學生也在學校舉辦的螢火蟲嘉年華與賞螢活動中擔任小小解說員,為遊客介紹、解答關於螢火蟲的相關問題。此外,他們也跟隨老師到貢寮、平溪等地採集幼蟲,並至磐石嶺農莊實地探查、訪問莊主吳振隆先生,同時也定期進行野放螢火蟲的工作。磐石嶺農莊為一私人經營的農莊,主要和崇德國小做螢火蟲復育合作與場地交流,在螢火蟲季時,也會免費開放園區供民眾賞螢。

蘇建榮老師表示,從參與網界博覽會競賽的整個過程中,吳琬儀等五位學童除了學習到做網站的基本技能,增進自然科學知識之外,更培養出分工合作的團隊精神。「不論是生態保育或是環保教育,都應該從認識自然界的生物開始,透過實際的探索、體驗與親手做的過程,孩子們尊重生命的意識,也會從內心油然而生。」賴胤就老師說。

延伸閱讀:

1.螢光再現-螢火蟲復育

2.台灣學校網界博覽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