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每年的十二月到三月是產糖季,虎尾鎮滿街的五分車載著甘蔗來來往往,糖廠的兩根煙囪不停的冒著黑煙,整個鎮上散發著淡淡的甜味,全台唯一仍在運作的糖廠,夾帶著從日治以來的回憶,產出一批批蔗紅色的糖。
佔據台灣產業第一大宗的「糖業」文化,是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抹滅的記憶,為了讓後代子孫了解糖業經營的艱辛,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與台糖公司合作,將歷年來的珍貴文物資料數位化,成立「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
西元一九一○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創建虎尾糖廠,冒著黑煙的火車頭拖著常常的列車,載著大批的甘蔗在虎尾街上進進出出,當時號稱擁有亞洲第一大糖廠的虎尾鎮,年產量高達三千二百噸,也贏得「台灣糖都」的美名。
糖廠除了代表台灣產業發達外,也象徵一個人的身分地位。計畫主持人廖敦如表示,那時候的虎尾劃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日本人的糖廠社區,那裏有宿舍、醫院和百貨公司等,另一個則是台灣人的貧困地區,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到糖廠工作,兒女也才能就讀小學,「對這些台灣人而言,那是一種備感重視的優越感。」
然而,隨著科技和時代的進步,需要大批人力成本的蔗糖工業逐漸衰頹,加上棉花、甜菜等製糖原料的出現,漸漸取代了甘蔗的重要性。廖敦如表示,虎尾這個小鎮因糖而盛,就像個小台北般發達,卻也因糖而衰,年輕族群為了求生存而外移,剩下的是空曠的街道,和斷垣殘壁的糖廠宿舍。
為了留下這近八十年來的糖業歷史,台糖公司成立「糖業文物館」,內有萬餘件的文物,包括老照片、手稿和機具等,卻因為保存不善,許多文物已發黃長蟲。廖敦如說:「糖廠的工作人員想保存這些史料,卻不知道從何做起,這時候需要學術人協助,幫助地方復甦文化,將這份對台灣的認同感傳承給下一代。」
看著虎尾糖廠的興盛衰敗,廖敦如心中五味雜陳。她表示,一方面感到優越,看著當初的虎尾鎮如此熱鬧,台糖小火車遍佈整個鄉鎮,煙囪不斷冒著煙象徵城鎮的興盛,現在看著它被遺忘而感傷,許多八十幾歲的退休員工仍然聚集在糖廠設置的休憩區,談著當時的風光景象。
參與計劃的學生邱淑雅表示,在典藏過程中,看到風光一時的糖業大國逐漸沒落,心中難免感慨,社會大眾只能從珍藏的照片中緬懷過去的歷史,「這也是我認為數位典藏要一直持續做下去的原因,老照片擺在那裏漸漸發黃,許多歷史也跟著消逝。」
再過不久,虎尾糖廠也可能面臨關閉,到時這個「活的博物館」只剩雜草陪伴,因此台糖與虎尾科技大學積極合作,希望及時將這個具有文化保存價值的產業留下。廖敦如表示,從網站上可看見員工怎麼製糖,蔗農如何採收等資料,透過這一點文物,窺探台灣早期的發展脈絡。
延伸閱讀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台灣糖都
糖業博物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