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0年1月30日 星期六

輪椅自由行 旗幟保安全

DSCN1728.JPG
【記者劉倚萍/台北報導】在世界各地都在提倡無障礙空間,但是有許多地方仍然暗藏危機。輪椅族更表示,有許多危機其實是許多人想像不到的。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因此想出「自由行旗幟串聯」的想法。
自由行旗幟,是一面黃旗幟掛有長長的桿子上,可以讓輪椅族們插在輪椅上。醒目的顏色,與長長的旗桿都能適時的發揮保護輪椅族的功效。唐峰正說表示,希望透過這個旗幟能讓大眾正視,「其實這個社會上有許多輪椅族。」


到底輪椅族平時會發生怎樣的危險?同樣身為輪椅族的寒融就表示,他曾經在獨自一人過馬路時,由於綠燈時間不夠,以致於紅燈了他還在馬路上。而反方向的公車司機因為視線死角不知道他還在前方,一看到路燈馬上開車。寒融先生緊急將輪椅轉向與公車同方向,被公車推了好幾公尺,他一直叫一直拍打公車,司機都沒看到。直到下一個紅燈他才趕快離開。

「當時真的覺得自己死定了。」寒融先生表示,當時要不是自己機靈將輪椅轉向,他早就成了公車輪下的冤魂了。由於公車等大型車的司機座位較高,很難注意前方的視線死角,因此容易發生危險。而輪椅族又比一般人的高度矮一截,所以更危險。但是如果他們在輪椅上裝上「自由行旗幟」,就能改善這個問題。這就是「自由行旗幟」的功能之一,讓輪椅族能安全過馬路,讓大型車司機避免因為視線死角而釀成意外。

唐峰正表示,會發起自由行旗幟也是因為自己有類似的遭遇,當時他被車撞,而撞到他的司機跟他說,是因為他「太矮」所以看不到他才會撞到他。讓唐峰正很氣憤,因此想到利用長長的旗幟來增加「高度」確保安全。唐峰正還想開個記者會找坐輪椅的朋友來個「現身說法」,說說自己曾經遇過怎樣的危險。進而推廣自由行旗幟,更期望這旗幟未來能成為輪椅的標準配備。

唐峰正希望能讓更多輪椅族都能夠擁有自由行旗幟,除了保護輪椅族自身安全之外,同時讓大眾重視輪椅族,讓他們知道其實在這個社會輪椅族不佔少數。旗幟當時由企業贊助製作了三千支,目前發送到只剩一千支。唐峰正說,只要見到有坐輪椅的朋友就發送。

但是,很多坐輪椅的朋友都不願意拿,或是拿了之後都不願意使用。唐峰正表示,他們覺得自己坐輪椅已經夠醒目了,何必更醒目,所以不好意思用。但唐峰正認為,「那是為了安全的考量。」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吧。大家都不使用,讓唐峰正有些沮喪,因此等旗幟全發送完後,他並不打算繼續製作發送。


延伸閱讀

唐峰正
一步一腳印輪椅上的創意王 用點子鋪一條通用大道(上)
wheelchairuser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滬尾再生源 讓舊家具煥然一新

【記者游仁汶/台北報導】家中如果有使用不到,丟棄卻又覺得可惜的家具,放在家裡又嫌佔空間,該怎麼處理才好呢?淡水鎮公所設立了二手物品展示及維修中心「滬尾再生源」,日前正式揭幕啟用。廢家具與廢家電,都可以在修繕師傅的巧手下,化腐朽為神奇,為二手舊物賦予新的生命力。
於二○○九年一月十五日揭幕的滬尾再生源維修中心,分為兩大部分。其一為修繕園區,另一個則為展示中心。清潔隊將回收的家具、家電送往三空泉山區的修繕園區後,集合清潔隊內具有家電、木工與單車修繕專長人才,利用同為回收而來而堪用的廢棄木材和資源進行修葺整頓後,再將成品送往位於淡水老街內的展示中心。

展示中心內陳列著許多充滿古早味的舊家具,例如梳妝台、太師椅、檜木衣櫃等等,讓人不禁懷念起,屬於阿公阿嬤那年代的舊回憶。每樣回收家具旁皆有紀錄該項物品的詳細資料,包括提供者、修繕負責人、修繕前後的照片比較。參觀民眾吳小姐驚嘆地說:「看了照片裡面原本醜醜舊舊的樣子,換成我也會想要丟掉,沒想到修理之後可以變得這麼漂亮。」

除了舊家具以外,展示中心二樓還有許多電扇、音響、吹風機等等的二手家電。志工張秀琴表示,回收來的舊家電,大部分都是由志工們清洗整理過後,再交給修理人員進行整修。而一台台擺放整齊的電扇上,有著有趣的現象;為什麼有的電扇扇葉上的商標是「聲寶」,機身卻是「東元」呢?「你看這真的很環保,有很多壞掉的電風扇都是留下還可以用的零件,拼拼湊湊之後就變成一台像新的一樣。」張秀琴笑著說。

滬尾再生源回收翻新的舊家具,淡水鎮公所規劃將用作捐贈給鎮內低收入戶之用,而待回收的舊物品累積到一定數量之時,將會舉辦跳蚤市場,讓民眾能夠挖寶,找尋喜愛與適合的二手舊物。

目前展示中心的舊物品來源,大多為淡水鎮清潔隊執行資源回收業務而來,再將可重新利用的物品送往修繕園區。一般民眾如果想將家中不要的家具、家電,捐給展示中心回收修繕的話,則先行通報清潔隊前往回收即可。

由於展示中心剛揭幕不久,許多民眾不曉得有這項訊息,參觀民眾與詢問度都不高。張秀琴表示,鎮公所的想法是,展示中心先開幕,讓鎮民們慢慢得知鎮上有可以回收整修二手舊物的政策,進而再開始規劃將這些舊家具家電轉賣,給有需求的民眾購買。但她認為,公所應該還需要多加宣傳,展示中心門口也要設立醒目的標示,好吸引民眾入內參觀。

而這項措施剛起步,受注目的程度並不高,一來展示中心外的招牌不夠明顯,也沒有張貼宣傳海報,二來展示中心地處淡水老街的後半段,許多遊客與行人常常走到展示中心附近一帶,就準備要往回頭路走。參觀民眾陳先生也表示,自己是因為好奇才進來看看,不然門口也沒有明顯標誌,「很容易會讓人以為只是間家具行。」




延伸閱讀

淡水鎮公所資源回收

【新莊報導】舊物換新品 從二手交易中落實環保 

「綠色系統-舊物免費到府回收」財團法人脊髓損傷潛能發展中心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街角的綠意 小綠毛創意植栽

_1
【記者嚴敏毓/台北報導】走進大安區安靜的小巷中,在街角的轉彎處有家綠意盎然的小店。店內白色的牆跟綠色的盆栽在寧靜的住宅區裡給人眼睛一亮的鮮明印象。「這裡的生活環境與人文素質是吸引我在這邊開店的原因。」小綠毛設計創作負責人羅翌慎說。
今年二十六歲的羅翌慎,原本念的是北教大的美術教育。兩年前當兵退伍後,當過短期的代課老師,後來會踏入植栽的領域是因為家人。「我媽媽對植物有興趣,常常在家種一些小植物。」看著家人做園藝,自己日漸也有興趣,便開始接觸這個領域,也開始設計一些盆栽造景。於是在二○○八年年中在大安區開了實體的店面。

小小間的店面,擺放著各種大小不一的盆栽,靠近窗戶的桌子上放著一盆以聖誕季節為系列的小盆栽,還佐以蠟燭裝飾。羅翌慎說,平常店內盆栽的設計不會有什麼特別設計的故事,不過大部分都是以系列為主。像之前聖誕節就有應景的聖誕節系列盆栽。「不然有時候就是以動物為主。」羅翌慎說。

雖然園藝盆栽設計是個看似新奇又有前景的行業,但其實困難的事情還真不少。「最困難的地方就是要教育客人。」羅翌慎說。原因是大家對於盆栽設計這個概念還停留在傳統的花市盆栽,「大家只在乎好不好養、便不便宜。」因此,常常需要跟客人解釋為什麼盆栽設計需要的價格跟去花市買盆栽的價格是不一樣的。

羅翌慎說,雖然現在店裡有負責家庭園藝與辦公室盆栽部分,不過之後會重新規劃路線,將重點放在園藝設計上,家庭園藝會暫時先收起來。「其實我在做家庭園藝的時候是不開心的。」常常需要幫客人解決問題,也需要談判,對羅翌慎來說,反而是會減少自己設計、創作的時間。「雖然家庭園藝會賺錢,但反而是離自己想做的越來越遠,乾脆先收起來。」

自從創立小綠毛以來,已經過了一年多的時間。羅翌慎認為,自己的盆栽要給人的,是一種趣味的感覺。「我們的本意不是要給別人驚歎號,而是看到會會心一笑的感覺。」所以店裡的植物並不是珍貴或很華麗的植物,都是很平實的小植物,經過設計組合,成為一組新的創意植栽。雖然創業過程是種辛苦,羅翌慎說:「既然我都要做了,辛苦還有什麼好說的?就做吧。」


延伸閱讀
小綠毛創意植栽

愛花人集合

富利林園藝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穿上有機棉 冶綠環保夢

DSC00473.JPG
【記者黃莞皓/台北報導】潔白的棉花,背景其實不環保,一般棉花的種植對環境和人體都有著極大的傷害,但這卻是一般人看不到也不了解的,專賣有機棉服飾的「冶綠生活服飾」老闆薛焜中說:「我想讓大家知道,如何穿得環保。」

棉花種植地佔全球農地的百分之三,可是卻使用了全球殺蟲劑市場百分之二十五的殺蟲劑和百分之十的農藥。所謂「有機棉」,就是在停止施撒化學肥料、農藥後經過三年以上的田地所栽培的棉花。因為棉花容易招來許多害蟲,所以,爲了種植有機棉花,便在棉花田裡放置害蟲天敵─瓢蟲,以此來保護棉花長大。

「其實,我一直不斷的在反思人生的目標是什麼,我想做一些有社會意義的事情。」薛焜中認真的說。這樣的想法不斷在心裡發酵,於是,他離開了從事十三年的科技職場,和老婆黃琡媚投入環保,創立了「冶綠生活服飾」。

「冶綠」沒有店面,只在網路上和一些有機商店及公平貿易商店販賣,薛焜中認為,市面上有機棉服飾的價位都太高,無法達到推廣的效果,要讓大眾認識有機棉,首先要把價位壓低。

大約四、五百塊的價位,是薛焜中降低自己利潤的結果,他立志推廣有機棉,不把營利當成主要目的。他笑笑的說:「決定這樣做之後,才在書上看到原來這件事也有名字,叫做社會企業。」
雖然現在社會風氣提倡環保,但很多大企業都把「環保」當成產品的附加價值,例如象徵性的販買一、兩種商品當作號召,並不是真正的從內部推行環保,薛焜中說:「環保不是一種流行,應該要變成一種生活型態。」
「冶綠生活服飾」於二○○九年七月成立至今,只有六個多月,仍然在努力推廣的階段。薛焜中說:「我的夢想是,希望有一天所有人的衣服都是環保、有機的,當這樣的概念變成一種共識的時候,就不用由我來做了。」

延伸閱讀

冶綠官方網站
冶綠部落格

冶綠相關報導

2010年1月24日 星期日

千千岩助太郎筆下的山林之美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背著背包和相機,手握著紙筆,他在山野中穿梭,拍下、畫下一個個簡單純樸的房屋,千千岩助太郎在台灣的二十二年,走遍一百個部落,記下一百三十四座建築,替台灣原住民文化歷史寫下珍貴的一頁。

五十歲那年,台灣正值二二八事變,成功大學校內留任看守的日本教授和官員,被政府懷疑唆使台灣人反抗國民外來政權,於是被命令短期內全數遣返日本,儘管千千岩助太郎在回日本後曾出版圖稿資料,卻是經過整理,重新謄繪的圖像,直到兒子千千岩力的慷慨捐贈後,台北科技大學才有機會將第一手資料典藏,進行「日治時期台北工業學校千千岩助太郎校長台灣原住民建築調查測繪圖稿全集數位典藏計畫」。

一九三四年,中產階級和知識分子引領休閒風氣,登山活動開始蓬勃發展,千千岩助太郎也加入登山協會,在山林間遊走時,赫然見到原住民房屋美麗的景象,本是建築出身的他,拿起紙筆與相機,展開綿密且持續不斷的調查,畫下每個建築的平面、構建和剖面圖,讓後世有機會一探三○年代原住民住屋的風貌與建造技巧。

計畫主持人黃志弘表示,千千岩助太郎的貢獻,讓我們可以看到三○年代的建築景觀。依照當時日治時期政府的規劃方式,台灣原住民共分為七族,千千岩助太郎在十年內,從南到北進行地毯式調查,在四百個部落中,他便完成了一百三十四個部落的建築描繪工作,可說是最大規模且具系統性的原住民建築調查活動。
儘管處在原住民抗爭日本運動的時代,卻沒有成為千千岩助太郎調查的阻礙。黃志弘說:「在千千岩助太郎的遺產中,我們發現一些原住民串珠的禮服、陶瓷和盔甲等,根據千千岩力的說法,這都是原住民朋友贈送的,雖然當時正處武裝抗爭時期,千千岩助太郎仍與原住民相處融洽,且沒有溝通障礙。」
在千千岩助太郎過世後,千千岩家族曾計畫將這些珍貴圖稿交給日本博物館保存,後來考慮到內容與台灣息息相關,遂決定將史料捐贈給台灣。在台灣出生的千千岩力還曾用台語說過:「我嘛是台灣囡仔」(我也是台灣小孩),由此可見,台灣在千千岩家族已留下美麗且深刻的回憶。

重新整理圖稿,黃志弘希望這批資料能夠幫助大眾認識原住民早期的生活。他表示,社會對於原住民建築的了解,只剩九族文化村單薄的資料,如果能利用3D技術復原景觀,新世代不僅可透過文字,更能從圖像中學習,「小朋友可以透過網路遊戲,建造原住民的建築,因而認識台灣早期的歷史脈絡。」此外,黃志弘也希望大眾透過圖像、地圖了解台灣山林之間的美麗,進而發展旅遊觀光業,開拓高山旅遊的新契機,民眾除了爬山健行外,也可以發現美麗的文化因子在深山中飄蕩。

黃志弘表示,建築是歷史文化的容器,大家對於漢人的廟宇和古厝建造有一定的了解,對於原住民的建築卻是一概不知,其實透過建築,我們更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方式,在哪裡吃飯、在哪兒睡覺等,「恢復圖稿中的住屋,讓歷史文化變成活生生、有人有血有淚的實體,而不只是一個建築硬殼子。」
參與計劃的學生賴精晟說:「透過這些圖稿可以了解在為現代化前,原住民如何因應地形、天氣的改變,建造適合居住的建築,我們可以從中擷取知識,在現在這個講究環境保護的時代,學習節能、少科技的建築手法。」
計劃目前正將千千岩助太郎的珍貴奉獻掃描為數位檔,進而製造3D模型,希望未來能夠實際恢復部落景觀,黃志弘說:「許多部落遺址因為戰後公路建設而消失,或者地處偏遠而被遺忘,藉由圖稿資料,希望未來能夠復原早期原住民建築的風貌。」
對於大批的珍貴資料,黃志弘表示,輾轉了七十個年頭,經過二次大戰、二二八事件,千千岩助遭到遣返,再度回到台灣人手中,似乎是冥冥中有定數,如果沒有這批資料,對於原住民建築的理解就會中斷,也沒辦法讓後世了解台灣的本土文化了。


延伸閱讀

2010年1月22日 星期五

馬背上馳騁 尋得人生新風光

_-1
【記者陳品君/桃園報導】「捺鞍、踩蹬、跨馬」,一連串準備動作一氣呵成,待騎士一聲令下後一陣黃沙揚起,伴隨而來的是規律馬啼聲盤旋於室內不止。這些動作,都是由現年十九歲、罹患腦性麻痺的孫育仁一手包辦。其俐落身手不僅能和一般人同場較勁,對馬術的努力與堅持不懈的精神,也讓他在二○○九年七月獲得總統教育獎的殊榮。
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的胎盤感染及早產,使得孫育仁天生便有嚴重肢體障礙,一直到國三以前,他常在母親的陪伴下四處求診,接受各種治療,他說:「媽媽最讓我感動地方,就是她一直都不放棄我。」二○○五年在復健師介紹下,孫媽媽開始接觸到馬術治療領域,她決定讓兒子做這方面的嘗試。

「我國二(二○○五年)的時候,開始來(台灣馬術治療)中心這邊做物理治療,後來是直接就把馬術當作一種運動項目。」孫育仁表示,當時知道要接觸這種新穎的治療技術感到很興奮,他甚至主動向媽媽及教練提出自己的想法:比起被動作在馬背上進行復健,更想要學騎馬,享受自己一個人在馬背上的感覺。

在教練的鼓勵下,孫育仁於隔年九月參加在日本橫濱盃的身心障礙者馬術比賽,第一次參與國際賽的他就榮獲銀牌,馬療中心教練張兆遠說:「幾個月觀察下來,也看了育仁比賽情形,那時我們教練感覺到他是可以栽培的。」

二○○六年因銜接高中手續沒有辦妥而休學在桃園家中的孫育仁,本來媽媽希望他可以留在中心工作,但馬場的職缺在那時已經飽和,後來是在教練們的介紹下,轉往至新竹由國手王裕權所開的「所羅門馬場」工作及學習騎術,而後來王裕權也成為馬療中心的顧問。現在,孫育仁則每個禮拜四回到馬療中心,接受德籍教練林嫵恬的技術層面上的指導。

除了工作,孫育仁在王裕權和其太太陳美惠的協助下於二○○七年前往新竹光復高中進修部觀光科就讀,展開「白天騎馬、晚上讀書」的生活,馬療中心教練張兆遠表示:「校方本來還會擔心育仁的狀況,不過他現在反而成為了學校的榮耀。」

孫育仁在馬場中的訓練是從清馬糞開始,之後慢慢加入洗馬、刷馬、備馬及熱馬等不同面向的工作,教練林嫵恬說:「王教練讓他每天早上五點半就得起床,開始工作,馬場比較不忙的時候就讓他抽空練習。」在工作十幾小時之後,孫育仁晚上七、八點再到學校上課,每天晚上約十二點結束他的一天。林嫵恬認為,這樣的生活其實是相當艱辛的,他能夠在忍受這些磨練,代表他在這方面是有發展的空間。而待在新竹將近兩年的孫育仁,現在不僅實戰經驗豐富,同時也擔任「所羅門馬場」的助理教練。

林嫵恬認為孫育仁雖然是塊選手的料子,但有時候會在情緒上過不了關,甚至一件小事情也會讓他感到不知所措。她回憶他參加二○○八年廣州殘障奧運資格賽中,所發生的一件小插曲:「平常比賽可以看到馬術選手有個胸前的號碼衣,不過那一次主辦單位是將選手證製作成一個小手環,育仁在得知和自己想像情況有明顯的差距時,整個人就變的意志消沉,後來首場比賽也就跟著不理想。」她表示,「克服情緒」是目前孫育仁必須面對的關卡。
孫育仁在馬術這項運動上看到自己的價值、看到人生一個希望,而教練們對他的品格教育卻一點也都不懈怠,張兆遠認為,到國外參賽,孫育仁代表的是他自己、教練、馬療中心還有整個國家,他說:「他跟馬匹的互動很好,那跟人呢?」

林嫵恬則坦言,孫育仁在國外正式的高等級比賽當中,還沒有很好的成績出來,可是在國內已經有很多媒體來採訪他,甚至還有牧師帶他出去演講「生命教育」的課題,「我們有點怕他會自我膨脹,像有時候該收心的時候會收不回來。」好在孫育仁和教練平時的互動頗佳,加上近年馬術上的修習,讓他在這方面是一點一滴地進步當中。

三年多下來,孫育仁參加過十幾項大大小小的國內外比賽,雖然在國內曾經得過第一名,但目前在國外正式比賽當中,尚未出現理想成績,「我們現階段目標是放在二○一○年五月在加拿大的資格賽。」張兆遠表示,在加拿大所舉辦的比賽不只是二○一○年馬術世運資格賽,也是二○一二年倫敦殘障奧運的資格賽之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台灣選手參加過「世界馬術運動會」,大家都很期待孫育仁可以成為台灣的「第一位」,讓世界看到台灣,也讓殘障馬術可以在台灣更受到重視。


延伸閱讀

台灣馬術治療中心

新竹 所羅門 馬場部落格

PARA馬術(殘障馬術)--DM1
PARA馬術(殘障馬術)--DM2

馬總統頒發總統教育獎給孫育仁

女士「腋」下如何 自己自由選擇

_
【記者王禹琳/台北報導】炎炎夏日一到,女性朋友除了擔憂豔陽日曬之外,還要擔心腋下的毛是否刮除乾淨。台大六位女學生發起「套上腋毛T,秀出你自己」的活動,希望女性可以自由選擇腋毛的去留。
活動發起人之一雅筑表示「腋毛很天然很美。」,而這場活動最主要是倡導女性有「選擇的自由」,要刮或不刮腋毛是依個人的決定,並不是為了在意世俗的眼光。然而女性除毛儼然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很多人認為不刮腋毛是不禮貌的行為,甚至認為腋毛是不衛生、醜陋的。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做到把腋毛當作頭髮一般的自然。」雅筑表示,女性有權要不要留腋毛,妳可以給它做一個流行的造型,或是把它剃光頭。雅筑也說,腋毛不只是長在女性身上,男性也有,但是只有女性被要求剃除腋毛,而男性不刮腋毛,卻沒有人認為這是不衛生、有礙觀瞻。從這點來看,男女之間就形成不平等。
女性除毛的習慣始於外國二十世紀初期,當時媒體與風尚興起,服飾也越來越短薄,開始有人認為腋毛是不衛生、不女性化(unfeminine)的象徵,而女性們迫於世俗眼光的壓力,開始順應這項新的社會觀點與身體價值。台灣女性受到外國這股潮流,紛紛也開始剃除腋毛。
另一位活動發起人致微表示,從小就被教育要刮腋毛,但她覺得刮腋毛是很麻煩的事,但是她也沒膽去當個異類,久而久之也忘了它的不合理性。致微也表示,希望透過這起活動,給予大家一個新的觀點和視野,去發展腋毛的多元美感想像,並且去反思,我們現在所接受的普遍價值。「總而言之,腋毛不奇怪,有沒有都可以,自己的選擇最美。」


延伸閱讀

「套上腋毛T,秀出你自己」活動部落格

「我要露腋毛」台大生倡解放運動-新聞大字報

剃腋毛易得乳癌

2010年1月21日 星期四

無障礙運動 從教育出發

001.JPG
【劉倚萍/台北報導】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最受人矚目的活動之一就是一年一度的「通用設計大賽」。會舉辦這樣的比賽,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唐峰正表示,「因為這個基金會就是『教育』基金會」,希望透過這樣的比賽來教育民眾「無障礙」的概念。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兼創辦人唐峰正表示,自己原本是社運份子,看到哪裏不對就罵。他笑著說,「罵人的人很爽,但是被罵的人不爽。」後來政府官員都漸漸覺得他是麻煩人物,對他避之唯恐不及,如此一來無障礙運動的功效也減低了。唐峰正才發現,像他這樣到處罵根本沒有用,因為他沒讓上層的官員清楚的知道他的訴求是什麼。於是他決定改變,進而有了「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的構想,也有許多關心這議題的朋友支持他,協助他。

成立基金會後,他訂下十年目標。而第一個目標就是辦比賽,唐峰正認為,透過比賽進而達到教育學生是一個很快的方法。藉由到各大專院校的推廣,老師們的鼓勵,再加上高額獎金的吸引力,學生們一定會參加。「通用設計是全能的,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唐峰正說,無障礙運動可以因為通用設計的概念而變成全民的一個運動。

唐峰正表示,基金會希望朝社會企業的方向前進。學生作品專利是屬於基金會,而基金會再授權給其他公司。期間有不少作品都吸引許多公司期望拿到專利權,也不乏有名大廠期待與基金會合作。「就連3M都曾經來找過我談過。」唐峰正說,但是前提是該公司的營利必須有百分之五十給基金會當作經費。「我的觀念是有錢大家賺。」唐峰正解釋,這樣是要讓「讓幫助我們的人覺得幫助我們是簡單的。」
目前基金會規劃到二○一○年的時候,要有兩件學生創作商品化,而且普及到每個人的家裡。也期待這個通用設計比賽能成為國家級的比賽,唐峰正表示,「成為國家與學界都重視的比賽。」同時朝兩岸、亞太的規模擴大。期望讓無障礙運動愈來愈受到重視,也藉由這個設計比賽,創造出更多讓人更便利的器具。
有趣的是,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舉辦了這麼盛大的比賽,目標這麼的遠大。但是整個基金會只有董事長唐峰正一個人,大大小小的事都是他一個人處理。唐峰正也表示他目前也正在找接班人,希望能找到接替他的人,持續基金會的理念。


延伸閱讀

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

輪椅上的創意王

2010年1月20日 星期三

無師自通 培育愛好音樂的下一代

P1020605_.JPG【記者張添強/台北報導】一間看似簡單的工作室,裡面卻收藏了十來把吉他以及許多非常專業的音樂設備,如音箱、custom pedal、各廠牌的導線等等。讓人很難想像這是從沒受過指導以及從沒學過學過音樂的人所創立的工作室,這就是門田英司的玩琴工房。
「我從來沒有拜過師,學過吉他」。今年四十九歲的門田英司表示,從十三歲就開始自己學習彈奏吉他的技巧,至今已經有了三十六年的音樂背景。他自小在日本長大,二十一歲時正式成為錄音吉他手,開始為廣告、電影、舞台劇等作曲編曲。門田英司也參加過法國、加拿大、溫哥華等地所舉辦的音樂節。


門田英司表示,他在三十歲時經朋友的推薦而擔任了東京傳播藝術學苑專業音樂科學科長,然後在一九九五年時為了在台灣開設分校而被派到台灣來。雖然這所學校只辦了兩年,但是門田英司卻選擇留在台灣繼續發展。在台灣這段時間裡,門田英司開始了吉他、編曲、作曲等錄音室工作。也曾經與許多知名藝人如周杰倫、范曉萱合作過。

「太累了。」門田英司表示,由於在工作上的許多心酸經驗,讓他決定放棄了這份工作,而選擇利用自己的音樂經驗來幫助其他喜歡彈吉他的人,於是便成立了玩琴工房這間音樂教室。

門田英司表示,在台灣這個大環境下十分欠缺有完善系統的音樂教學,使得在台灣一些想要學習音樂的人,一直無法達成目標。為了改善這樣的環境,為了創造出一個擁有這些希望可以達成相同目標的同好們的交流場所,他規劃出一套有完善學習系統的吉他教學課程,包括技巧、樂理、聽力以及針對自我缺點或需加強之部分,給予個別指導。
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孕育出具有非常完整的音樂基礎、技術及完善知識而且可以充分靈活應用這些知識的人才。所以經過這樣的完整課程訓練的人,將來投身於製作音樂的工作,同時他們也開始教授培育下一代新的人才。

「我喜歡教學。」門田英司表示,他的學生年齡層分佈很廣,從學生到上班族都有,也有些學生在畢業後跟他從事一樣的教學工作,「看到學生的成長與學生的學生的成長給我很大的成就感」。


延伸閱讀
玩琴工房的官網

門田英司的音樂背景

玩琴工房的課程介紹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雲林虎尾鎮淡淡糖味香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每年的十二月到三月是產糖季,虎尾鎮滿街的五分車載著甘蔗來來往往,糖廠的兩根煙囪不停的冒著黑煙,整個鎮上散發著淡淡的甜味,全台唯一仍在運作的糖廠,夾帶著從日治以來的回憶,產出一批批蔗紅色的糖。

佔據台灣產業第一大宗的「糖業」文化,是台灣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可抹滅的記憶,為了讓後代子孫了解糖業經營的艱辛,虎尾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與台糖公司合作,將歷年來的珍貴文物資料數位化,成立「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

西元一九一○年,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創建虎尾糖廠,冒著黑煙的火車頭拖著常常的列車,載著大批的甘蔗在虎尾街上進進出出,當時號稱擁有亞洲第一大糖廠的虎尾鎮,年產量高達三千二百噸,也贏得「台灣糖都」的美名。

糖廠除了代表台灣產業發達外,也象徵一個人的身分地位。計畫主持人廖敦如表示,那時候的虎尾劃分成兩個世界,一個是日本人的糖廠社區,那裏有宿舍、醫院和百貨公司等,另一個則是台灣人的貧困地區,只有優秀的人才能到糖廠工作,兒女也才能就讀小學,「對這些台灣人而言,那是一種備感重視的優越感。」

然而,隨著科技和時代的進步,需要大批人力成本的蔗糖工業逐漸衰頹,加上棉花、甜菜等製糖原料的出現,漸漸取代了甘蔗的重要性。廖敦如表示,虎尾這個小鎮因糖而盛,就像個小台北般發達,卻也因糖而衰,年輕族群為了求生存而外移,剩下的是空曠的街道,和斷垣殘壁的糖廠宿舍。
為了留下這近八十年來的糖業歷史,台糖公司成立「糖業文物館」,內有萬餘件的文物,包括老照片、手稿和機具等,卻因為保存不善,許多文物已發黃長蟲。廖敦如說:「糖廠的工作人員想保存這些史料,卻不知道從何做起,這時候需要學術人協助,幫助地方復甦文化,將這份對台灣的認同感傳承給下一代。」
看著虎尾糖廠的興盛衰敗,廖敦如心中五味雜陳。她表示,一方面感到優越,看著當初的虎尾鎮如此熱鬧,台糖小火車遍佈整個鄉鎮,煙囪不斷冒著煙象徵城鎮的興盛,現在看著它被遺忘而感傷,許多八十幾歲的退休員工仍然聚集在糖廠設置的休憩區,談著當時的風光景象。
參與計劃的學生邱淑雅表示,在典藏過程中,看到風光一時的糖業大國逐漸沒落,心中難免感慨,社會大眾只能從珍藏的照片中緬懷過去的歷史,「這也是我認為數位典藏要一直持續做下去的原因,老照片擺在那裏漸漸發黃,許多歷史也跟著消逝。」

再過不久,虎尾糖廠也可能面臨關閉,到時這個「活的博物館」只剩雜草陪伴,因此台糖與虎尾科技大學積極合作,希望及時將這個具有文化保存價值的產業留下。廖敦如表示,從網站上可看見員工怎麼製糖,蔗農如何採收等資料,透過這一點文物,窺探台灣早期的發展脈絡。


延伸閱讀

再現糖業風華...糖業文化數位典藏計畫

台灣糖都

糖業博物館

流浪之美 林滄淯的「台灣田野美學」

001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任憑一頭中長髮因風亂飛,隨手撥了撥頭髮的林滄淯,背著一只小學生的帆布書包前來赴約,抱怨了幾句車位難尋,卻又開懷大笑。這是士林社大「台灣田野美學」講師林滄淯,黝黑的皮膚搭上不修篇幅的性格,十九歲從台南流浪到花蓮,四十歲後又流浪到台北。

二十三歲即出版過第一本作品集的他,既是作家、攝影家也是畫家。曾當過電影編導,創辦過花蓮東海岸評論而成為總編輯,也參與過七、八O年代的社會運動,從台灣民主推動到環保議題,從農民權益關心到原住民權利。林滄淯的體內一直存在著一股不安定的基因,把流浪當成生命態度的他說:「狂野寂靜,優雅深沉,尋溯內在的自由與力量就是我的人生創作觀。」
十九歲那年和兩位朋友,從台南搭普通列車北上,沒有目的地的三個人,一邊創作一邊流浪,睡過地下道,也睡過火車,更因偷睡停靠在月台旁的早班列車,一覺起來已從台中到了板橋,三個大男生也就索性第一次離開家到了台北;晚上睏了就睡在國父紀念館裡,白天又繼續搭公路局漫無目的的往下走,輾轉到了花蓮,看到許多黥面原住民的當下,「我好感動喔!」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人生第一次的流浪,為林滄淯注入了創作的動力,也開啟他往後不安定的性格。
帶著流浪性格,林滄淯毅然決然從台南到花蓮定居,又在四十歲時決定流浪到台北,以自己流浪過台灣各地美景的經驗,在文山、士林、新莊等社區大學開設「台灣田野美學」課程,教導學生從讀詩、寫詩和畫畫等創作中思考生命哲學。這門課也在今年得到二OO九年社區大學全國特優課程。
002
為了帶學員創作,他會帶領學員到台灣各地美景繪畫,曾經有次預訂到馬祖的行程,飛機因濃霧而停止起降,眼看行程可能要取消,流浪瘋狂的基因再起,林滄淯臨時決定轉戰花蓮。當場在機場,調派一台遊覽車,從台北開往花蓮繼續完成他們三天兩夜的旅程,儘管臨時要解決三十多人的住宿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儘管學員臉上充滿著不確定與惶恐,但林滄淯依舊老神在在的拿著手機連絡,終於也還是完成了一趟旅行。事後回想,林滄淯發出一慣爽朗的笑聲說:「有什麼好怕的!大不了睡車上囉!」
除了創作,林滄淯也會在課堂上丟出一些名詞,讓學員討論,要求學生丟棄社會化的思考習慣,誠懇面對自己,重新和世界和解。學員們一來一往的激發,不僅常常意外聆聽到許多生命的故事,學員間彼此的緊密關懷,也幫助許多學員走出生命中的痛。「現代人片段生活太多了,因此要學員思考三小時,有時對他們來說是痛苦的,因為他們害怕思考。」但林滄淯也認為,唯有透過思考與自己內心深處對話,才能誠實面對自己。

藉由這堂課,剛離婚的年輕女學員陳薇娟,開始創作繪本,並進修研究所,以自己故事為軸,創作『門裡門外』繪本,以貓的故事比喻自己,描述一隻養在陽台卻想進屋裡與一隻養在屋裡卻極力想出去的貓的故事,以『門裡門外』為名,體驗生命的尊貴,最終也將自己的心門打開。

而文山社大學員黃素卿,也因受到老師豐富生命故事的影響,開始獨自到世界各地流浪,雖然後來意外在印屬克什米爾的尼金湖溺斃,但林滄淯認為,「相信她是快樂的」。


延伸閱讀

田野美學士林之狼專區部落格

文山社大台灣田野美學部落格

新莊社大生活美學社部落格 

2010年1月17日 星期日

無毒的尚好 二四八農學市集

DSC00767.JPG
【記者劉崇如/台北報導】由三十個農友組成,有來自台東的香椿、來自苗栗的牛奶、來自台中的咖啡等等,二四八農學市集在「無毒、安全、友善」的前提下,把他們的產品推銷給消費者。在市集的布棚上清楚寫著,二四八農民市集的宗旨,就是強調無毒與對環境友善的農業。

二四八農學市集從二○○八年七月十八日成立,發起人楊儒門談到這個構想,「那時候去香港看他們發展得不錯,加上台中的合樸農學市集也做得很好,我們為什麼不能?」市集做了一年多,楊儒門說,確實教育了不少民眾,「可是台灣人對有機的認識還是不夠。」

「日本推廣了四十幾年,才有這樣的成績;美國政府花了好多錢在規劃市集,我們還落後太多」楊儒門說,台灣的農業需要改變,有機的概念要讓更多民眾知道,「像市集、或是農產品宅配都是很好的方式。」

「吃看看喔!皮和籽都可以吃下去!」拿著葡萄請客人試吃,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的吳秀鳳說,攤子上賣的都是原住民部落栽種的農產品,和世界展望會合作,指導原住民農夫有機的耕作方式,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則是負責在市集上販賣他們的商品。

「客人的反應都很好,」吳秀鳳說,在推廣無毒、有機概念的過程中,看到很多消費者漸漸展現出認同,「有些消費者有機蔬菜吃久了,反而吃不慣菜市場賣的東西。」吳秀鳳開心的說,「有機的味道就是不一樣,特別甜!」

剛買完一包有機咖啡的馮先生說,很贊同舉辦這樣的市集,讓更多消費者更認識產地、生產者和生產方式,「每個社區都應該來辦市集!」

楊儒門說,沒有在農村做事的人就不會了解,農業真正需要的未來是什麼,「怕的是有太多錢跑正要做事的人,可以安安靜靜,一樣會被看得見。」他說,隨著農學市集的發展漸漸穩定,希望以後擴大到每個行政區都有兩個市集。
DSC00764.JPG
248農學市集:
週五14:00~20:00、週六10:00~17:00 (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248巷內 )
週日13:00-19:00(士林區基河路258號和樂家居廣場 )







延伸閱讀

248農學市集

合樸農學市集

糧食守護者的發聲之地 248農學市集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出「繩」入化 「跳」到國外表演去

_
【記者陳品君、王彥章/台北報導】樂聲響起,緊接而來是一連串猛烈的「劈啪」聲,有人使勁地揮動長繩、有人不疾不徐地跳躍,他們演練各種令人眼花撩亂的陣式,「繩中有繩」、「與繩共舞」都是拿手好戲。弘道國中跳繩隊出色的表現,在每年出國訪問時展露無遺。教練楊尊全說:「跳繩表演不僅讓外國人對台灣的這項民俗運動大開眼界,他們在讚嘆之餘也常常提問:『為什麼繩子不會打結?為什麼小朋友在裡面不會被卡到?』」

跳繩屬於民俗運動的其中一支,教育部在一九七五年六月頒布「普遍推行民俗體育活動」的法令後,各地隨之推動民俗運動的發展。弘道跳繩隊成立於一九八八年,當時是完全吸收發展跳繩已有四十一年歷史的西門國小應屆畢業跳繩隊,因為有向教育局報備,所以一直到現在弘道所招收的隊員是不受學區的限制。


在陸續加入扯鈴和踢毽專長的學生後,教育局在二○○二年正式核准弘道國中成立民俗體育班,而弘道亦是現今台北市六十二所國中當中,唯一設有的民俗體育班的學校。

弘道跳繩隊教練楊尊全奉獻這項運動已經超過三十年,原本只是擔任西門國小級任老師的他,並沒有跳繩底子,當年是因為參與由政府所推動的民俗運動種子教師培訓而接觸這項運動。現今七十歲的他,在退休後仍繼續帶領這兩所學校的跳繩隊。

弘道國中一支獨秀的跳繩發展,使得每年對外大大小小的比賽總是捷報連連,甚至曾出現團隊包辦對外比賽前三名,這種「無隊能出其右」的情形。為了不讓學生因此自滿,楊尊全認為引導他們心態是很重要的:「其實反而學生練跳繩的目標不是放在比賽,是放在爭取出國(訪問團)的機會。我會跟他們說想要出國就要有一定水準,不能隨便練一練出去丟面子。」今年畢業的跳繩隊學生廖芷萱感觸頗深,她表示:「教練都會告訴我們,如果練習時是一百分,出去比賽或表演就要有一百二十分。」

台北市自一九七八年開始,每年都會選拔優秀中小學生組成「青少年民俗運動訪問團」,以公費支出讓他們赴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而弘道跳繩隊的學生已經連續十四年獲選為代表團員。去年赴澳洲的廖芷萱表示:「雖然只是出去表演給華僑還有當地的民眾觀賞,但還是有要為國爭光的感覺,盡力去表現最好的一面出來。」

楊尊全說,有些參加出訪團的學生回來以後像變個人似的,「曾經有一個很叛逆的學生,出國回來態度一百八十度轉變,對人變得很有禮貌。」他認為學生會有這樣的改變,是國外參訪讓他視野擴大所帶來的心境上變化。

畢業學生們都很珍惜曾為繩隊一員的回憶,回校探望老師的暨南大學研究生林昆賢就說:「我覺得這是和一般人與眾不同的地方,很高興也很榮幸曾經是一份子。」廖芷萱的表妹黃怡頤甚至受其影響而加入跳繩隊:「因為我國小就開始練,表妹從以前就一直看我表演,看到後來她自己也加入了,我們都覺得過程雖然很辛苦,不過卻很值得。」

台灣跳繩發展的斷層情形十分明顯,幾個教育大學或體育學校雖然都有意願收這方面的學生,但歷年學生真正繼續發展不到十位,「國際的正式比賽像奧運、亞運是沒有這個跳繩這個項目的,因此官方就不會很重視選手、師資的培訓養成。」楊尊全表示,這些跳繩隊出身的孩子,將來到外面當教練是綽綽有餘的,不過沒有國內沒有提供給他們恰當的環境,他們自然而然也沒有有意願繼續朝這方面發展。

楊尊全對於台灣跳繩發展有很深的體悟:「我們跑步、打球比不過人家,民俗運動訪問團一出去就讓外國人看傻了眼,這個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東西不僅是可以拿出去給人表演,也能代表本土文化,代表我們自己的精神。」他認為,選手的跳繩生命就停在中學這個階段是很可惜的,對台灣的運動發展也是一種損失。




延伸閱讀

弘道國中民俗隊

繩采飛揚-跳繩介紹

台北市民俗體育運動資料館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燃盡垃圾餘熱 轉動溫水泳池

【記者游仁汶/台北報導】一般民眾對於垃圾焚化廠的印象為何?是外觀醜陋又龐大的建物、直上天聽且不斷排放廢氣的煙囪、還是造成環境污染的元兇?這些刻板印象在八里垃圾焚化廠可是一點都找不到。讓人突破了對焚化廠的負面觀感,八里焚化廠利用焚燒垃圾產生的蒸汽加熱的溫水游泳池,正式啟用。

在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開幕的八里焚化廠新建溫水游泳池,是全國首創利用焚燒垃圾後的剩餘蒸汽熱能,將水加熱而成。其原理為將焚燒垃圾後產生的蒸汽,進入蒸汽渦輪機形成運轉的動力,並推動機器而發電。扣除廠區用電外,還可輸出售予台電。

 而蒸汽經過三道運作程序後,到了第四道已無高溫與動能,於是便利用這第四道的蒸汽與水混合加熱,讓水的溫度提高而形成泳池用的溫水。焚化廠管理課課長黃健隆說:「這種利用焚燒垃圾的熱能來與游泳池作結合,我們可是全國第一個做的喔!」

不只殘餘熱能可以再利用,泳池還有許多道節約能源的設備。例如屋頂上設置的太陽能板,可以儲備太陽能將水加熱,用作泳客沖洗的熱水來源。以及泳池排放掉的廢水,也會連接到焚化廠旁的掩埋場,稀釋掩埋場垃圾廢水後再排放等等。
黃健隆表示,新建成的泳池主要是回饋附近居民,並且提供地方上各學校用作上課教學之用。只是焚化廠地處較偏遠,附近居民只能自備交通工具前往,不過往後將會積極與三重客運商討合作事宜,讓公車也能夠開到焚化廠來。他也提到,由於泳池剛啟用,目前還在推廣的階段,所以平日泳客並不多,待將泳池推廣到更多地方居民光臨時,屆時泳池也將會有更多的設備與優惠回饋。

泳池最大容量為一場次一百五十人,設有十個泳道與兒童遊戲區,並配備合格救生員。自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起至二○一○年一月三十一日止,提供北縣民眾免費進場之優惠。開放時間則由上午九點至下午四點三十分。「歡迎大家前來體驗我們八里焚化廠的新泳池!」黃健隆微笑著說。




延伸閱讀
八里垃圾焚化廠

八里垃圾掩埋場
【新聞】八里垃圾焚化廠回饋民眾 溫水游泳池啟用

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輔大管院學生 印尼爪哇發揮所學

【記者陳詩穎/台北報導】輔仁大學管理學院於二○○九八月一日到二十五日和印尼當地Sanata Dharma大學合作,讓管理學院學生發揮所學,到印尼的日惹的中小企業為他們改善工作流程。

服務團隊共集合了四個國家,志工們分別來自印尼、台灣、韓國和菲律賓。主要是到Sentolo和Krebet兩鄉鎮的中小企業做服務,當地的中小企業主要是以手工編織品和染製品產業為主。志工們經由實地觀察和親身參與,再針對需要改進的地方進行改進。

輔大團隊召集人洪華甫表示,「其實在到當地前,台灣的志工們並沒有和其他國家的志工們做聯繫的動作是有點可惜的地方。」再加上出團前,其實對於要去服務的企業的基本資訊很少,所以在台灣的行前準備就顯得比較吃力。

為了達到國際學生交流的目的,所以把四個國家的志工分別打散到各組中,再分配到不同的家庭。每一組的志工就跟著所屬家庭的生活作息。一邊觀察他們的工作流程一邊找出流程的盲點和問題所在。洪華甫說,這次輔大共有十位志工,分別被派到六個不同的家庭。

志工楊靜怡表示,自己被分配到的家庭Karya Baru是專門製造手工小型陶器紀念品的企業。工廠很迷你包含老闆只有七名員工。自己觀察過後發現,不管是在財務紀錄、產品製造、市場銷售方面都需要加強。像是財務管理方面只有簡單的訂購日期、品項、數量和客製化的規格和類型。產品製造方面,老闆也沒有積極開發新產品等。

而老闆方面最希望改善的還是銷售管道的部份。針對銷售的部份,因為自己不熟悉印尼當地環境,所以是同組的印尼志工去解決。同組的印尼組員針對銷售管道的部份做了一些更新,像是製作產品型錄、架設部落格行銷等。

「因為志工們來自四個不同的國家,所以溝通是一大困難。」,楊靜怡說。剛開始自己和印尼志工都聽不懂彼此的英文,還好後來漸漸就順暢了。和自己服務的家庭更是完全語言不通,但是自己後來發現語言並不是最重要的溝通工具。透過比手畫腳和微笑,讓自己也能感受到印尼家人對自己的關懷。
回到台灣後,志工團有擬一份如何改善當地企業工作流程的企劃給Sanata Dharma大學(改善大學還是企業流程?),但是不知道有沒有轉到公司,就不得而知了。「因為是第一次出團所以還在摸索,希望下次出團時候可以更快進入狀況。」洪華甫說。


延伸閱讀

輔大服務學習中心

Universitas Sanata Dharma Yogyakarta

輔大管院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一「泡」而紅 台灣茶師陳煥堂

IMG_2428_
【記者葉芷娟/台北報導】踏進隱身在新生南路巷弄內的意翔村茶業有限公司,面對每一位來選茶的客人,老闆陳煥堂會先將茶葉放入白色瓷碗中,加入滾燙的熱水,浸泡一分鐘,待茶葉展開後,再教導客人用鐵湯匙浸泡碗中,拾起後便可先透過湯匙,聞到茶葉的香氣,接著再取一小匙,倒入自己的茶杯後淺嚐一口,若是青草味或是有苦澀味,品質便不好,若是甘甜口感即是好茶。在這裡,陳煥堂不僅用茶生財,也用茶交朋友,更用茶發揚台灣精神。
點開二○○九年九月九號瑞士新蘇黎世報(NZZ Online, Neue Zürcher Zeitung)的網頁,一篇以台灣茶師和瑞士紅酒大師世紀對話的專題報導「Huangtan Chen – Tee-Koryphäe aus Taiwan」讓人眼睛為之ㄧ亮,「Huangtan Chen」不是別人,正是「意翔村」負責人陳煥堂。

讓台灣茶在瑞士如此風光的陳煥堂,出生南投名間鄉茶農世家,從小母親就將他綁在茶樹邊,成為「茶欉下長大」的小孩。員林高農畢業後做過沖洗彩色照片的工作,直到快速沖印出現,傳統手工沖洗做不下去了,在哥哥的建議下,才回鄉幫忙。

在茶業改良場受訓的期間,師事吳振鐸教授,同期的學員還有天仁茗茶的前董事長、現任副總裁李勝治、陸羽茶藝的蔡榮章、濟南路王有記的王端國等。回憶當時受訓的情形,陳煥堂說,講習的二個星期全都住在茶改場,和現在只有三四天相比,很不同;當時從理論上到栽培管理、育苗、和做茶,常常半夜忙到才能休息。結訓後,他更每星期從南投北上,旁聽老師吳振鐸在台大農藝系的課,他的努力讓他在一九八三年獲得全台唯二的「中華民國茶藝協會」甲等評茶師資格,並獲選南投縣十大傑出茶農。
結婚後北上,曾為寶島鐘錶公司旗下旭峰茗茶連鎖店的採購人員,這過程讓他更深入認識各類茶業與相關知識,並培養了一些人脈關係。離開旭峰茗茶後,他開設「意翔村茶業有限公司」訪遍台灣茶山,找理念相同可以溝通的茶農,將技術轉移,教他們做茶,做好茶再交給陳煥堂賣,如此的經營方式已近二十年,不僅累積台灣消費者,更吸引許多深度旅遊的外國旅客前來和他買茶。

出過《台灣茶第一堂課》一書,現為中正社區大學講師,陳煥堂也曾經在永和和板橋社大開課,他教茶目的是讓學員認識茶,分辨茶,只因發揚並振興「福爾摩沙台灣茶」是他現今最大的志業。
IMG_2433_
談到目前台灣的茶產業,他認為從種植到採收、製造,茶業都是屬於勞神、勞力又勞心的勞力密集產業,現在年輕人也比較不願意投入,因此今天仍可以看到八十多歲的老婆婆都還在採茶的景象。以一天最佳採茶時間為下午一到三點為例,他開玩笑地說,「年輕人採茶應該馬上要叫救護車了吧!」

此外,陳煥堂也認為台灣消費者太重視茶的外觀,更是一大問題。以一位台大數學權威教授平日夾腳拖裝扮為例,他說:「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和他外觀一點關係也沒有呀!」而過度追求茶外觀的惡性循環下,許多業者採收的茶葉越採越嫩,或是連不適合採收的早上和傍晚甚至下雨天,也都在採茶,因此壞茶比例越來越多。




延伸閱讀

陳煥堂中正社大「茶的世界-茶區介紹與茶葉品飲」課綱

瑞士新蘇黎世報「Huangtan Chen – Tee-Koryphae aus Taiwan」

日本「意翔村」相關報導

2010年1月8日 星期五

照顧罕病兒 靠宗教信「養」

_
【記者徐璽淳/台北報導】白白嫩嫩的小手,抓著大哥哥的眼鏡不放;在開著暖氣的家裡爬來爬去,咿咿呀呀的還不會說話,他是一歲兩個月的「結節性硬化症(TSC)」罕見疾病兒,沛恩。
結節性硬化症(TSC)是一種遺傳性的疾病,有可能會在不同器官出現腫瘤,其餘特徵是在身體上會有三個以上的大白斑,某部分病友還會出現癲癇的情況,三分之一的病友智力正常,三分之二的病友可能會導致弱智、自閉的跡象。

沛恩的爸爸是個牧師,和沛恩媽媽是因為同樣是信仰基督教的關係而認識,最後結為連理的。懷孕後的產檢,到六個月前都沒問題,但突然在懷孕六個月的時候,醫生發現沛恩的心臟長了幾顆腫瘤,並初步判定是得了TSC。不過,因為沛恩爸媽都是基督教徒,而基督教教義裡提到不能墮胎,所以最後他們決定留下沛恩。

沛恩出生之後,由擁有醫師背景的沛恩媽媽照顧。「當初知道的時候,覺得死了算了。如果不是有信仰,真的很難撐過去。」沛恩媽媽這麼說。而早晚沛恩爸媽也都會為沛恩禱告,每逢星期一還會以禁食禱告的方式,來為沛恩祈福。

現在一歲多的沛恩,目前還不會行走,只能靠著牆站幾分鐘,或是用爬行的方式。也還不會講話,與同年齡的孩子比起來,沛恩的成長是較為遲緩的。沛恩媽媽說,「有時候看到別的孩子,當然會心酸。不過,現在已經調適過來了,因為,沛恩,是我獨一無二的孩子。」

由於沛恩爸爸是牧師的關係,很多教友都會到沛恩家中看看他,跟他玩上一個下午的時間。這也使得沛恩相較於其他因為罕病而不願面對人群的病友比起來,更不害怕與人群接觸,沛恩媽媽還笑說,「很多弟兄姊妹關心他,從小到大的玩具都沒買過呢!」

目前沛恩的癲癇情況已經用藥物控制下來,不過五種藥物的份量對沛恩來說,還是有點過多。沛恩爸爸在網誌上說,希望大家能幫沛恩禱告,不要再發作癲癇,因為長牙引起的發燒也能快點康復。利用祈禱的力量,來保守小小的沛恩。

沛恩爸爸說,「我曾經聽過因為生了罕病兒,而出家為尼的媽媽。剩下爸爸一個人辛苦的照顧孩子。但我覺得,有罕病兒不是丟臉的事情,也不該封閉自己。」樂於分享的沛恩爸媽,更說,「鼓勵病友爸媽要有自己的信仰,更珍惜身邊所有的人。我們很用心的照顧沛恩,也希望他以後可以成為幫助別人的孩子。」
「我們原本就都是很樂觀的人,能走到這裡也覺得很欣慰。」沛恩媽媽說。即使沛恩在認知、語言方面都落後比較多,沛恩媽媽還是樂觀的說,「我覺得每個小孩都是神的禮物,不管身體狀況如何,都是爸媽心頭的一塊肉。」沛恩爸媽更想對其他病友爸媽說,「一定要勇敢,孩子才能快樂的長大。」


延伸閱讀

沛恩爸媽部落格

罕病基金會

TSC介紹

2010年1月7日 星期四

努力打造台灣味的音樂人 姜道

14539_1219970512540_1627253581_561350_4246002_n
【記者張添強/台北報導】「蔚藍的天空,隨風飄揚的芒草在日落的光輝下顯得格外漂亮。」這是姜道的專輯「在冬天與夏天的交界處」的設計封面。姜道表示,這張在北投河邊所拍的照片雖然平凡,但是卻很有台灣的味道。」

姜道,本名姜道宏。從四歲就開始學鋼琴直到國中畢業。高中時加入了民謠吉他社,便開始學習古典樂,流行曲,爵士樂。上了大學後跟同學組了一個樂團,并在樂團中擔任鍵盤手跟主唱。因為當兵的關係,只好選擇放棄樂團并開始獨立創作音樂。」

「人無法掌握時間的流逝,也害怕被時間所遺忘,所以想辦法留下些甚麼。」姜道表示,離開樂團後發現自己的音樂曲風比較偏向個人創作,樂團的創作方式不太適合他。於是便開始著手創作屬於自己的獨立音樂,并利用當兵時的休假學習如何寫歌,作音樂。花了不到半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這張專輯從錄音,寫歌,作詞作曲,美術設計,都是自己一個人包辦。」
唱片完成後,姜道透過朋友的介紹,加入了我董娛樂經紀公司,並在公司的協助下發片。此外,他也在公司擔任音樂製作,除了為自己的創作歌曲也會為公司旗下的其他藝人做音樂。」

姜道表示,一個音樂人,應該嘗試去尋找,接觸一些自己不常接觸的東西,讓自己的發掘,觀察,學習的歷程中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這樣音樂才會越做越好。「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要不斷的學習,從觀察,模仿的過程中創造屬於自己的獨立音樂」。」

「有些台灣歌手的音樂就是適合在台灣聽,這樣才有它的台灣味。」姜道表示,他希望把台灣的獨立音樂帶進文化創意產業,因為他覺得不只是陶瓷,琉璃才能代表台灣文化,獨立音樂也包含了台灣特有的文化。」

「沒有時間,沒有資金都不是放棄獨立音樂的藉口,有用心才是最重要的。」姜道表示,只要有用心,肯花時間,花心思,音樂有內涵,一定還是會有人願意在音樂這條路上給予你幫助,讓你的音樂被大家聽見。」
最讓姜道感受到台灣民眾對於獨立音樂喜愛的感動是在二○○六年時的春吶。姜道跟他的樂團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安排在壓軸表演,還以為是主辦單位搞錯了,因為同台表演的還有其他有名的歌手,加上默默無名,所以擔心觀眾會很冷淡。結果大家反應都很熱烈,給他很大的鼓勵。「時間空間的錯誤,卻讓他因此留下很美好很感動的回憶。」

延伸閱讀

姜道的官方網站

姜道的音樂網站
姜道的音樂網站2

快樂銀髮族 打球不「槌」老

_
【記者陳品君/台北報導】午後暖陽照耀著每一位阿公阿嬤級的參賽者,他們剛比完一年一度的臺北市中正杯槌球錦標賽,領隊們吆喝著自己的隊友們走向主辦單位準備的「辦桌」。這裡頭的其中一支隊伍,整齊劃一的外表看上去顯得十分突出:身著紅色運動裝、綠色外套的他們正在大會攤位前排排站,說什麼也都要在享用外燴前,先拍一張這天的比賽紀念照──他們是以台北市「民生社區槌球隊」為班底的松山區槌球隊。
槌球以竿子使球碰球、過門得分的進行方式,被認為是撞球與高爾夫兩項運動的綜合體。有高球經驗的民生社區槌球隊活動組長黃朝枝表示,槌球的運動方式類似高爾夫果嶺推竿,不過打高爾夫需要要好幾十公頃的場地,通常它的發球距離和範圍都非常大;槌球只需要在長度二十公尺、寬度十五公尺的場地就可以進行,每次的活動進行都是短距離。

台北民生社區附近有不少公園,早晚都可以看見民眾在公園裡做各種運動,「球隊的創始會員們大多是原本在公園散步、健走或練外丹功,然後相互聊天才認識的。」總幹事蔡博哲表示,「每天清晨做外內丹功的黃世澤,有一天興起,向大家提議組社區槌球隊,那時候有興趣的約十來人。」黃世澤從前有打槌球的經驗,在他積極的號召之下,蔡博哲、黃朝枝等人在當時一一呼應,社區球隊於二○○六年十一月正式成軍,創始成員計有十三人。
二○○七年七月的,隊員增加到二十八位,在臺北市體育總會槌球委員會主任委員呂有順的提議下,為了讓球隊能建立一套制度並能永續經營,他們另外向政府機關擴大申請為一正式組織──「台北市松山區槌球委員會」,而日後民生社區槌球隊便直屬於其底下一支隊伍。

民生社區槌球隊為了展現他們是「玩真的」,除了擁有隊歌、訂做球隊制服、定期整理場地外,他們還與社區的電腦教學社群結合,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們在網路上架起部落格,分享槌球隊的點點滴滴。隊員平均六十八歲的民生隊,一開始參與人數只有十三人,三年下來,現在每天早上七點到九點可以在民權公園,看到三、四十位退休的伯伯阿姨們拿著球竿,繞著手掌大的球在草皮地上走來走去。
「比起其他像是太極拳、走步等老年人常做的運動,槌球相對而言比較有變化,是寄娛樂於運動的一項活動。」蔡博哲表示,平日兩小時的槌球活動下來,球友的計步器上可以顯示到四千多,運動效益對老人常需要改善腳部退化問題很有幫助,他認為,這是刻意走操場走不來的成效。
除了平常在公園的聚會外,球隊也不時也會對外參賽。槌球比賽是白隊、紅隊各五人交叉進行,除了想辦法讓自己的球過門累積分數外,比賽中也可以使用技巧阻止敵隊得分。由於槌球參與者多以銀髮族為大宗,當面對這樣一個有明顯競爭性的比賽,該如何降低眾人間的火藥味是一大課題。黃朝枝說:「以前打輸了,會有人互相指責甚至吵架。這幾年情況有比較好了,畢竟大家都上了年紀,也都能夠去體會、反省甚至替其他人想。」他認為這種團體間的摩合,會逐漸培養社區意識,彼此間能夠互相扶持。
槌球運動擁有不花費太多金錢、不受限於場地場地的特色,因此黃朝枝認為這項運動很適合在社區的公園推廣,「槌球都是地上滾動,對老年人來說比較安全。活動進行當中需要跟著球移動,這種慢走對老年人身體也很好。」隊員郭振賢則表示:「退休以後在槌球當中找到很多樂趣,也擴大自己交友圈,像是我們會和各區球隊進行友誼賽,不僅朋友圈擴大,連視野也跟著增加,是個很有意義的運動。」

民生社區槌球隊如今已是松山區規模最大的運動團體,同時兼任民生社區球隊以及松山區槌委會的總幹事蔡博哲表示,民生社區目前有四里發展槌球隊,未來希望松山三十四里,里里都能有槌球隊,不僅讓松山區的退休民眾多一份休閒活動的選擇,也讓本區的槌球運動發展可以更加完全。


延伸閱讀
民生社區槌球隊
George 的果嶺日記 (黃朝枝網誌)

老少咸宜搥搥樂—槌球
臺北市體育總會槌球委員會

2010年1月5日 星期二

原民創作 豐富你的生活

【記者高珮瑄/台北報導】位於捷運四號出口的方向,有一間小小的店家十分醒目,因為色彩繽紛的作品,讓人經過就不禁停下腳步,被店內的原住民手創作品所吸引,「一經過這家店,就被牆上那幅畫的創作及色彩所吸引,沒想到國內也有這種水準的畫作。」 剛從巴黎回來的張堂勇說道,做這幅畫的主人,正是捷運市政府站民族商場的老闆周美玲。
以前是木蘭足球隊的周美玲,從小就已經到世界各國比賽,「看了很多國外的建築、設計,有了對設計的概念。」她提到,從前只要衣服買回來後,看起來不對勁,就會自己動手剪剪縫縫,把它作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樣子。直到二十五歲,才決定自已要走設計這條路,因此到日本學習設計創作,即使已經離開部落很久了,但是她認為「無論是在國外、或是一直在外面工作,心還是繫著部落,想念著部落中的生活,也一直保留著部落的觀念。」

做了二十年建築設計的工作,平時在辦公室會動手做一些小東西,她笑著說,老闆最喜歡我坐位在她前面了,因為我的桌子都有很多自己做的東西,只要她喜歡我就會送給她,這些東西讓我在上班的時候,也覺得自己跟部落繫在一起。因此雖然從前的工作薪資比現在高很多,她還是決定放下高薪的工作,選擇販賣自己的原住民創作為主。

「我的創作很隨性,感覺這個能力是生來就具備的,對自己設計的東西我很有自信,因為我知道一定有人會買。」周美玲表示,像有一個作品就是由台東、花蓮、宜蘭三個縣的木頭所拼湊出來的,家住台東卑南族部落的她,十分懷念小時候的生活,「創作的靈感都來自於對部落的思念,有時候做一個作品時,一邊想著家人、朋友及從前的回憶,眼淚就一直掉下來。」她表示,因為對部落的思念,把這份思念投注在作品上,讓其他人也能感受到。

雖然創作很隨性,但是每一個作品都有它的意義在,「一個簡單的東西,如果每個人都自己想出一個它的意義,會讓這個作品事情變得很豐富。」她認為買這些作品的人,也能夠了解她的感受,懂她想表達的事情,「客人買我的東西時,我會問他們為什麼要買這個作品,如果他們說的理由,符合我創作時的想法,我會很放心很高興的把東西交給他們。」

「我覺得我現在很富裕,不是金錢的富裕,而是心靈的富裕」周美玲提到,因為可以認識許多與自己想法相同的人,做自己喜歡的事。店員陳怡竹說:「我最喜歡的作品是她畫得一幅畫,『繫』這幅畫想表達的是,她心始終繫著部落,懷念那裡的一切,因為我自己也在外工作很多年了,很想故鄉所以看到這幅畫, 就像刻畫出我的心情一樣。」



延伸閱讀

一字「排」開 回首排壇九十年

省運會~1
【記者李若筠/台北報導】西元一九四六年,第一屆全省排球運動會於台北新公園舉行,象徵排球在台灣的開端,也成就了許多選手的排球夢,再往前追溯至西元一九○○年,美國基督教青年布朗受邀來台,將排球運動傳入台灣,正式開啟排球在台灣的九十年歷史。
擔任國手的淡江大學副教授胡文雄,花費二十多年時間蒐集排球歷史資料,今年即將退休的他,為避免史料無人保存,決定展開排球運動在台發展文物資料館之建置的數位典藏計畫,替台灣排球歷史寫下珍貴的一頁。





計畫主持人黃谷臣表示,這些史料都是胡文雄老師的珍藏,基於史學研究的興趣,以及對排球運動的和體育發展的熱誠,花費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從各級學校的校史室、與前輩作的口述歷史訪談中蒐集整理而成。
胡文雄曾在《排壇憶舊》一書中提到,即使已無法在球場上奔馳,但有感於國家栽培,決定以其他方式回饋社會,繼續為推展排球運動而努力,「那是一種使命感,看著前輩相繼凋零,如果不及早加以整理,這些運動史料就任由時光飛逝而消散。」
和棒球一樣,排球亦是受到日本統治影響而傳入台灣。美國基督教青年會派遣青年到日本,並將排球比賽方式傳授給日本人,台灣當時已淪為日本殖民地,各種運動也深受日本影響,後來布朗先生受邀來台,正式將排球運動傳入台灣,更被譽為台灣排球運動之父

光復之後,政府以中小學為根基,積極推廣排球運動,更派出多位球員至中南美洲擔任排球教練。黃谷臣表示,民國六七十年時,台灣遭受退出聯合國等外交失敗,運動成為突破外交限制的手段和工具,和中國的乒乓外交一樣。

除了能從計劃中的文物照片了解台灣排球的變遷外,也能透過口述訪談歷史了解排球界大老的故事。黃谷臣表示,胡文雄談過許多故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排球耆老謝天性,每個老師見到他都是畢恭畢敬,由此可見他的地位和聲望。

謝天性老師被譽為「體壇瑰寶」,曾為三棲國手的他,是第一批外派中南美洲的教練,更是胡文雄在師大就讀時的恩師。胡文雄曾在《謝天性教授榮退專集》中提到,「謝老師是影響我最深的老師,恩情有如再生父母,因為有他的授權與栽培,才有今天的我。」

受到著作權法的限制,五十年以內的照片人物必須經過盤點才能公開,成為計劃遭遇的最大困難。黃谷臣表示,許多照片來自報章雜誌,且歷史悠久,聯繫相當困難,因此難以取得人物肖像權的許可,目前仍是個無解的問題,只能盡力讓大眾看見排球的歷史變遷。

參與計劃執行的淡江大學資圖系學生張藝馨表示,因為很少接觸,對排球不是很了解,且相對於籃球和棒球,媒體報導排球的頻率較低,藉由計劃才了解原來排球歷史如此悠久,且舉辦和參加過許多比賽。

在眾多文物資料中,秩序冊和獎牌的典藏令張藝馨印象最深刻。她說,因為每年主辦縣市的更換,秩序冊的封面和徽章圖案會隨著當地的特色而改變,且現在已經沒辦法找到這些刊物,只能透過老師的珍藏和數位化的成果讓社會大眾看到。
計畫目前正在做系統整理,希望能夠提升實質內容,讓大家能夠透過照片了解背後的故事和意義。黃谷臣說:「除了照片外,還有秩序冊、紀念旗章和排球刊物等資料,如果不能保存就太可惜了,希望能將電腦科技和運動結合,提供普羅大眾和教學使用。」

延伸閱讀

排球運動在台發展文物資料館之建置

台灣排球運動之父

排球耆老謝天性

2010年1月3日 星期日

聽覺口語法 從教育家長開始

【記者劉倚萍/台北報導】「孩子的成長取決於家長。」今年九月剛剛獲得模範聽障教師殊榮的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曾惠絹老師認為,孩子的表現是大人的縮影,因此照顧者的角色相當重要。雅文在進行聽損兒早期療育時所運用的「聽覺口語法」,就特別注重家長的參與,並且教導家長如何運用生活中各種的情境讓聽損兒也能學習開口說話。

在雅文基金會擔任聽學口語師已有十年之久的曾惠絹老師,原本是一位小學的英文老師,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深覺弱勢兒童的資源有限,激起曾惠絹老師人飢己飢的服務熱忱,於是投入致力幫助聽損兒童學習開口說話的雅文基金會,積極為聽損兒家庭服務。

各項研究報告中都顯示早期療育的重要性,曾老師表示,○到六歲是兒童的黃金治療期,在聽損兒配戴上聽能輔具後,利用孩子的殘餘聽力學習傾聽與說話能力。

「聽覺口語法」的教學特色就是強調聽能的學習方式,不用一般的手語或讀唇,而是讓聽損兒藉由「聽」來學會「說」,讓聽損兒與聽力正常的人溝通方式無異,最終目的是希望聽損兒得以融合學校、社會的環境與同儕相處並成長。

曾惠絹老師的學生仟仟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仟仟在出生後接受新生兒聽力篩檢時發現聽力損失,經醫院轉介來到雅文接受聽語療育,原本不懂的如何聽和說的仟仟,在專業團隊和家長細心的教導下,仟仟現在能說能唱,並且已經進入普通小學就讀,和家人同儕的溝通互動也都十分順利。

「聽覺口語法」特別重視主要照顧者的參與,主要照顧者通常為媽媽,在平均每週一次一小時且一對一的教學課程中,聽學口語師教導主要照顧者如何日常生活情境對聽損兒進行語言的輸入,並且能夠積極創造與孩子互動交談的機會,增進孩子聽能理解的能力。

曾惠絹老師表示,因為每個孩子的聽損程度和學習狀況不同,老師會依照學生的狀況而設計適合的教學內容,讓主要照顧者更加瞭解運用聽學口語法教導聽損兒童的技巧和重點。

這裡設置許多模擬空間,例如家裡的房間、客廳或廚房,這裡都有。如果在廚房時,老師會教小朋友平時的用餐禮儀,讓小朋友學習表達,同時也告訴家長可以利用哪些時機訓練小孩。老師們就是這樣帶領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一邊訓練孩子,同時也教導家長平時在家的教學技巧。

每一次上課,就是一位老師,一位聽損兒,一個家庭,一對一的個別診斷教學。雅文會針對每個孩子聽損程度和學習狀況等方面,來設計適合的教學內容。也會根據主要照顧者來進行建議教學,因為主要照顧者的身分不同,與孩子的溝通模式就會不同。

雅文基金會宣導教育部李欣恬進一步表示,「主要照顧者參與的積極度很重要」,擔任聽損兒的主要照顧者,應抱持正面、積極的態度,不斷學習與觀察聽損兒童的學習成效,如主動和老師溝通討論平時的學習狀況,並且定期接受雅文為聽損兒安排的聽力追蹤檢查及完善的聽能輔具管理建議,她相信聽損兒也能邁向精采的有聲世界。




延伸閱讀

把握黃金期,新生兒聽檢正式啟動 
雅文基金會

台灣的女兒-倪安寧(雅文創辦人)

綠色時尚 愛地球的創意新態度

IMG_2260_
【記者嚴敏毓、葉芷娟/台北報導】當各國代表正齊聚在小美人魚的城市丹麥舉行哥本哈根會議,全世界都紛紛關注著減碳這個嚴肅議題時,您有沒有想過,節能救地球其實也可以很有創意?

學學文化創意基金會舉辦的第一屆學學獎,搭著這波減碳綠生活熱潮,以「綠色時尚」為主題,緊扣全球關切的環保議題,參賽者以不同方式表達對環境的保護意願。包含沙漠植樹計畫、環保媽媽的環境大清查、致力公平採購或空間再造計畫等,都為減碳注入創意新想法。
學學文創基金會董事長徐莉玲在頒獎典禮上引用了聖經裡荒漠甘泉的文句來表達對設立學學獎的動機:「你們雖不見風、不見雨,但這土裡一定有水。」意思是要有人開挖下面的水,大家才有水喝。因此自詡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那位開挖者,告訴大家,她們要讓產官學攜手合作,一起為文創產業做鋪路,也一起關心地球的環境問題。

奪下社會行動類影響力獎的台灣天柏嵐(Timberland)有限公司,因有感於蒙古沙漠化的問題越來越嚴重,而開啟蒙古科爾沁沙漠的植樹造林計畫。代表公司出席領獎的員工說,以前在歷史課本上所看到的科爾沁,曾經是一片草原,但現在卻是東北亞退化最快速的草原之一。從一開始種兩棵就死一棵的辛苦,如今已成功復育八十萬棵樹。

另外由兩位設計師Owen & Cloud組成的「兩個八月」設計公司,在「沒有生命的動物園」主題下,設計許多台灣瀕臨絕種的動物玩偶,但玩偶的臉上卻顯露出的不屑一顧的表情,藉此反諷人類過度開發的惡行。Owen & Cloud說,「我們將台灣特有種動物做成玩偶,就是要提醒大家,台灣原本是個被稱為是「福爾摩沙」的美麗海島,但現在因為人為的破壞,美景已經不在。已經變成『福爾謀殺』了」。

當人們習慣不停在生活中「增加」點什麼,東海大學創意學院,卻致力於「環境減法」的藝術。他們將校園內東海湖公共空間裡不必要的建設全部「擦掉」,拆除所有水泥牆和水泥鋪面,在種樹中致力環境修復,歷經三年三百多位學生共同參與,期間也曾遭到贊助商質疑:「你們根本什麼都沒做,只是一直拆東西而已」。而如今空間再造後的東海湖,指導教授彭康健說,「現在的東海湖白鷺鷥來了,翠鳥和貢德氏赤蛙駐足其中,烏龜也爬上來曬太陽了。」
您有沒有想過一張照片能有產生多大的力量?獲得最佳勇氣獎的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則是全台灣走透透,將民眾習以為常的髒亂環境和汙染空間的種種壞習慣直接拍照糾舉公佈出來,寄給環保署與各地方政府機構,若沒得到回應,便再追蹤、再施壓,如今不僅得到各地方首長的關注,也為台灣許一個乾淨的未來。 鄭春蘭說,「每次到觀光景點,抬頭看總是那麼多的美景,但絕不能低頭,因為滿地的垃圾會讓人傷心、傷痛。」對於這群環保媽媽們的行動,學學文創基金會董事長徐莉玲認為,這是最純真、無私也是最勇敢的環保行動。

延伸閱讀

學學文創

環保媽媽環境保護基金會

「用“恒心”在荒漠上播出綠色的希望」王振岳

兩個八月創意設計

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

夾縫中求生存 性工作者有口難言

【記者詹昀穎/台北報導】「我希望政府官員能夠在真的了解性工作者的處境後,再做良心決策。」 說這句話的人叫做美子,她是資深的性工作者,從事性工作已達二十七年。在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所舉辦的「【性工作:勞動/性權】系列論壇」上,原本對於過去生命歷程侃侃而談的她,說到這句話時,卻哭了起來。
美子說,小時候的她很快樂、很天真,家庭環境尚可沒有負債,而她是家裡最疼的小孩;初中剛畢業未滿十六歲,在加工出口區當作業員的美子,因為當時病榻上的爸爸「想看到妳結婚」一句話,有過短暫四年美子自己形容為「莫名奇妙」的婚姻。

之所以為「莫名奇妙」,是因為美子與前夫從相識到決定結為連理只有短短一天光景。美子說,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她急著想達成爸爸的願望,下了班便守在加工出口區外逢男性就問:「你要不要結婚?我嫁給你好不好。」沒想到就這麼促成這樁婚事。但婚後的兩人因為生活習慣差太多,加上美子受不了婆家的約束,最後終以離婚收場。

離婚後的美子因為沒有經濟來源,娘家也不願意幫助她;但她有孩子要餵哺,她只好卯起來翻報紙找工作。「看到『月入數萬』時,我的眼睛都發亮了。」美子表示;可是到底什麼是「按摩業」?搞不清楚狀況的美子決定先應徵再說。第一次踏入那個環境,美子說:「那是個很臭、很髒的地方,佈置讓我覺得很噁心。」而對於工作內容仍不了解的她,被老鴇(開設妓院,管理或控制性工作者的女性。)悉落說道:「妳孩子都生過了,還不知道要做什麼?」
急需用錢的美子於是決定試試看,當晚她所服務的客人是個大胖子,「像相撲一樣,彎腰拿水拿了很多次都拿不起來。」看到這些,美子生氣的「離職」了。
沒了工作的美子於是再翻開報紙,又是「月入數萬」,只不過這回的工作地點是「日本」。美子說,她是當時所有性工作者中「最年輕」的一個,開始工作的第一天就獲得許多客人青睞。「因為我年紀最小,所以客人比較喜歡我這一款。一天賺的錢,除了要給介紹人的七萬日幣之外,還有剩。」

但美子在日本的工作模式是很奔波的,「因為我的護照是假的阿!」所以她每三個月就要離開日本,十天之後再回去。但回台灣的十天裡美子也沒閒著;在台灣的性產業裡,她也有著收入來源。「因為我怕假護照被發現,到時候就有一頓沒一頓了。」美子說。

雖然錢賺的快;但這樣的工作也曾讓美子卻步,「我曾離開大約七次,幾乎什麼工作都做過。」美子表示,養動物、蓋房子都試過,在二十三歲時還開過自助餐店,「我那家店的裝潢,比現在台北市的任何一個自助餐店都好看!請的廚師也不是阿里不達的,是漢來二廚!」美子笑說。可是後來因為人事問題黯然歇業。

「我也想要有規律的生活,但我做不到。」不管轉戰什麼工作,美子都覺得不是很得心應手。因此西元一九九七年左右,她又回到性產業─那個待過最久的地方,成了流鶯,也自始感受到被歧視的眼光,「可是到我這個年紀,也已經麻痺了。」 美子說。

因為工作關係,美子認識了許多六十多歲的性工作者,美子問她們為什麼這麼老了還在這行?阿嬤們說:「因為我們前世殺人放火,所以這輩子才受苦。」說到這的美子,哭了。美子表示,當流鶯之後她才知道,為什麼有這麼多性工作者?「因為她們離婚、學歷低、無一技之長、負債。」
而在性工作尚未合法化的環境下工作,性工作者們只能將一切「地下化」。也因為沒有受到法律保障,若有糾紛時,性工作者總是輸家,因此,美子誠心企盼政府能夠看到這個弱勢族群,並且深入了解,最後有「良心」的決策。
對於「性工作者」,蘆荻社大資深學員,並且同為論壇上的發言人之一陳玉純也有深刻感觸。她說:「我是性工作者的女兒、私生女、受虐兒。」從小要與另一個家庭共享爸爸的她,看到了兩個女人:大媽和親媽的鬥爭。她說,大媽常譏諷親媽:「賺食查某袂見笑、妖精、搶人尪婿。」 (出賣肉體的女人真丟臉、妖精、搶人家丈夫。)
因為常受到大媽的語言暴力,還有親媽酗酒後的追打,致使陳玉純有學習遲緩的問題。但她表示,這些遭遇或許是上天給她的生命課題,因此曾經自殺過的她,現在因為在社區大學學習心靈課程,並受到許多心理輔導,因此現在改以樂觀態度過日子。
而長期在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盡一己之力的輔仁大學心理系教授夏林清表示:「其實性工作者的生命經驗是很細緻的。」因此在每一次公娼抗爭中,夏林清總是不遺餘力,她更認為,公娼抗爭最重要的貢獻是:將社會對性的死板挪開,「性是社會的事」她說。
同時夏林清呼應美子的話,期盼性工作有一天能夠「除罪化」,給性工作者完善的工作場域和保障。


延伸閱讀
大法官撥開了性道德迷霧

有關加強性工作者安全的政策和措施意見書

性勞聯(一): 台北天堂 用底層的血打造的!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