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惠導讀】曾華源和曾騰光在《志願服務概論》一書中指出,許多人對志願服務有誤解,以為志願服務是犧牲奉獻,既然是志願,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想做,假使這種觀念沒有辦法改變的話,「勢必只會停留在濟弱扶傾的慈善行動上,致使志願服務之內涵與功能不易提升與擴大而與民主社會之公民參與接軌,而無法達成現在民主社會所需要的志願服務目標」(頁 17)。
他們在書中分析,許多人把志願服務與行善積德混淆在一起,「國內的社會發展不同於歐美,並沒有類似西方『公民』或『社區』的概念,所以台灣志願服務是從『私利』的角度發而來。例如到廟裡打掃或每個月捐錢給慈善機構,抱持的是一種積個人與家庭陰德的交換觀念」(頁 38)。
書中指出,推展志願服務為的是要使大眾對社會更有責任感,以利「生命共同體」的形成。志願服務是民眾體認集體社會生活,彼此互助,才能在公民參與下,建構全民共有的民主社會。同時,志願服務可以提供民眾參與公眾事務,不但可以幫助政府與機構業務的推展,且可以喚起民眾積極關心社會與其他人。
例如:在美國,有許多職業婦女、高中生與大學生、退休人員積極參與志願服務。志工的貢獻,贏得各級政府的尊敬,甚至讓志工參與決策。「以加州癌症防治組織為例,該組織的志工來自各階層的社會精英,不僅有學校教師、醫師、社會專業人士,也會挖掘各種具有專才的大學博士生加入服務,因此,志工是組織運作的中心,而不是職工之延伸」(頁 92)。
在民主社會中,對他人的關心及公共事務的參與,是相當重要的學習經驗。好的青少年人口並不代表學生的學業成績優異,「而是要培養年輕人的就業能力、生活能力、社會價值和品質,才能維持經濟之不斷發展,以及更好的生活環境品質」(頁158)。因此可知志願服務對於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性。透過志願服務,青少年可與其他人有更多的互動,彼此了解,擴大社會見聞,及碰觸並深思現在社會上的議題,從中學習以提升思考分析能力,並藉此關心所處的環境及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
雖然志願服務對青少年是一門重要的媒介,但參與志願服務的狀況還是有問題。青輔會一九九七年調查十八至二十四歲青少年中,僅有十九‧五%的人參加過志願服務工作,因此可知青少年志願服務的參與還不受重視。不過大多數的學生開始志工的活動都是由學校或社團帶動,顯示目前參與志願服務的方法主要是透過學校和社團。
不過就根據保德信公司委託台大社會系在全省所做的研究 調查顯示並非是青少年沒有意願參與志願服務,而是機會不足。「目前有許多公立機構招募青少年志工只限定找數幾個聯考的『名校』學生才可以報名。整體來說,教育部與其他政府單位應該正式青少年成長經驗中的此一需要,應加強推廣認識志願服務之本職,以開拓志願服務機會,使社會各界願意提共多元化的管道來鼓勵青少年從事志願服務」(頁 166)。
John Dewey是服務學習的提倡者。他認為假使學生可以參志願服務,將服務融入學習課程,學生將更有效的學習,並成為更好的公民。Dewey強調知識不能像倉庫一樣,機械式的塞入,而應該是知道什麼(know what),知道如何(know how),和知道為什麼(know why)。所以教導學生不應該讓他們成為旁觀者,而是主動學習者。Dewey表示,「如果呈現知識給學生而沒有讓他們遭遇問題,就如同要求學生與稻草人握手。」
目前美國服務學習是和學校課程結合,但台灣才剛推動不久,因此得先鼓勵學生成立社團,或利用假日或寒暑假期間參加校外志願服務組織來培養青少年參與社會服務與學習之風氣。教育部在二○○二年舉辦的「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研討會中提到推動終身學習計畫,就是希望可以藉由e世代青少年,激發他們對社會服務的精神,和提高青少年參與志願服務的人數,並加以肯定青少年志願服務的價值。
假使服務學習真正適應社會的需要並有較為完善的計畫,學生將會在服務學習過程中獲得良好的影響,有如: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的自尊和自信、幫助學生確定自己未來的職業興趣和方向。
志願服務對民主社會的發展有正面的影響力,但志願服務在台灣是否受到重視,以及是否有足夠且完善的能力資源,有賴政府與民間機構共同努力。
本書的作者努力的將「志願服務」一詞正確的解釋其定義,並且將國內的志願服務情況與美國相比較,能引起讀者省思。就整本書而言,作者完整的將志願服務的概論及其本質解釋出來,透過比較後也提出他自認為可以更好的方案以幫助國內服務志願的發展。
書名:志願服務概論
作者:曾華源、曾騰光
出版社:揚智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二00三年六月五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