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韻璇報導】自古文人多愛花詠花,梅花堅忍、蘭如君子、竹解虛心、菊花隱逸,唐宋以來群花豐富了詩詞,也豐富了生活,花開花落,雋永了中華民族一千五百年來的文化。
提到中華文化,少有人會想到插花;而提到插花,不少人會想到日本,卻不知日本花道流派其實源自於中國。中華花藝源自魏晉時期佛教的「供花」,後來逐漸演變發展,至明代袁宏道作「瓶史」顯示花藝文化已經健全,成為專門流派。直到滿清戰亂,民不聊生,花道才日漸沒落,被民眾遺忘。
時序進入民國,在一次宴會上,面對美麗的西洋插花,外賓對前行政院長俞國華先生的一句:「你們中國沒有插花嗎?」催生了國立歷史博物館第一屆中華花藝大展,民國七十二年,張月理老師在展覽上第一次接觸到中華傳統花藝,此後便投入中華花藝的世界,至今已經二十餘年。
張月理與花結緣三十多年,一開始學習的是日本流派,當時插花並不盛行,她自行到花店學藝,學生只有她一個人。接觸傳統花藝之後,體會到中華插花內在精神,「日本流派較重形式,而中華插花重的是草木神韻。」張月理表示:「芍藥和枯枝那個漂亮?在傳統插花中,各有各的風韻,兩者都很美麗。」插花就是學習欣賞萬物不同的美,「平盤為地」,器皿在中華文化中代表大地,而上面的花代表萬物,一盆插花,表現的就是包羅萬象的天地精神。
插花不僅讓人修身養性,也讓人深得啟發,張月理就領悟到:「花是一種特殊的生命,美麗但是短暫,好比人的一生,與浩瀚的宇宙相比,就和花一樣。」花道如人道,花的開落、人生的起伏都屬於自然現象不需要懊悔惋惜。插花讓張月理學得的不只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讓她學會了「取捨」,因為漂亮捨不得修剪的花,插起來就絕對不會好看,就如同做人有失才有得。
除此之外張月理告訴我們:「從插花盛不盛行,我們可以看見政治安不安定。」因為插花不像其他藝術,只有在經濟政治穩定的情況下,花藝才有發展的空間,因此篤信佛教的她相信:「學插花的人是最有福報的人,因為插花需要三個因緣:有錢、有閒、還要有一顆靜得下來的心。」中國大陸近年來也開始發展花藝,顯示了民生充足的國家,花藝才會蓬勃發展。
愛花的張月理不只和別人一起分享藝術、教導想學花藝的學生,她希望可以將有民族性的藝術推向國際,讓世界認識我們;更希望透過插花讓每個人擁有幸福的家庭,她說:「藉由插花可以改變家庭氣質,讓眼裡只看到美好事物,豐富人的心靈。」如果有人因為插花讓生活有所改善,那將是她最高興的事。
延伸閱讀: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