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5月19日 星期三

與法師「談情說愛」 愛情葡萄不會酸

【記者陳麗亭/生命力報導】

不管是早前喧騰一時的偶像劇「鬥魚」,還是現在炙手可熱的本土劇「台灣龍捲風」,故事的主軸必然脫離不了愛情中的衝突。遇見愛情煩惱,倒是不必像電視劇中的人物那樣激動。見炘法師表示,佛教的理念,也可以作為解決愛情疑難雜症的良方,法師本著服務心靈的理念,都願意幫助信眾化解愛情難題。

見炘法師是中台禪寺的法師之一,他透露,中台禪寺所屬精舍的知客室,都設有一個會客的櫃檯,任何人或信眾都可將內心的疑惑向所屬精舍的法師傾吐。他表示,愛情便是其中一個最常被討論的主題。
見炘法師說,當學生和他分享有關愛情的課題時,總會聽見情侶之間對罵時指責:「你為甚麼總是不仔細聽我在說甚麼?」,表面上似乎只是在表達生氣的情緒,可是這句話卻是衍生性的感覺,而最初的感覺與真正的意思是「我覺得難過及不被重視」。他認為在相處中,人們應該多表達自己的最初感覺,才能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一般上,信眾會按照法師的年齡、背景和人生經歷,尋求合適的傾談對象。見炘法師舉例,輔仁大學淨仁社與大專青年禪學會聯辦的「愛情觀自在 葡萄酸不酸」愛情講座會,其主講人見來法師在出家前,便曾經在學校任教二十餘年,還曾結婚生子,有過戀愛、婚姻與家庭生活的經驗,所以跟他傾吐感情煩惱信眾來自各個年齡層。

見炘法師本身尚在求學中,接觸的信眾多數是大專生。因此,當一位外籍老師向他傾吐感情問題時,他更加肯定了佛法當中的道理。他說:「通常來找我的都是學生,因為大家年齡相近,但沒想到自己也獲得老師的信任」。他也指出:「我的法師身份並不會構成對談的阻礙,也許因為人們認為法師不會洩漏他們的內心世界,由此可見法師的誠信非常重要。」他認為,更奧妙的地方是即使來自不同的國家與文化,那位老師的感情問題,癥結也在於雙方無法聽懂對方談話中的真正意義和感覺。

曾經與見炘法師分享的對象包括因為感情問題想要尋短的信眾、同性戀者、憂鬱症患者等等。他透露,秉持眾生平等的佛教觀,法師在面對這些信眾時,所抱持的態度是聆聽與接受。他表示,法師與心理諮商員的不同之處在於法師強調聆聽,但是不做引導。一旦碰見心理與健康情況較不穩定的信眾,也會勸請他們諮詢相關領域的醫生,並鼓勵信眾按照醫生的指示吃藥或停藥。他指出,在聆聽信眾的感情煩惱之後,法師會設法讓信眾看見或釐清自己內心的想法,主要目的在於讓信眾了解自己,但並不提供解決方式或其他建議。他說:「我們不是心理醫生,當然也很擔心自己是否會不小心誤導信眾,所以在面對信眾的感情煩惱時,都會謹慎應對。」

有時候,信眾會對法師產生移情心理,將感情投射在法師身上。見炘法師指出,中台禪寺的處理方式是不定時調動法師的道場,以避免及化解信眾對法師產生情感轉移或日久生情的現象。他說:「法師和居士都應共同努力去修正和化解這種感情。」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佛法對愛情所能帶來的幫助,淨仁社與大專青年禪學會在輔仁大學聯辦了一場講座,主題是「愛情觀自在 葡萄酸不酸」。主講人見來法師將愛情的範圍擴展到對父母手足和朋友之間的愛,並以佛法輪迴的觀念重新界定愛情的範圍與意義,以及雙方的相處之道。提出這個講題的見炘法師也是淨仁社創辦人。他表示,這場講座的意義在於「從心地上出發」,去服務人們在愛情中迷失的心,因此講座的目標聽眾鎖定在大專生,尤其是大三以上的學生,意圖透過另類的講座服務人們的心靈。

「女為悅己者容的『容』不是妝扮面容的容,而是包容的容,若愛情中沒有包容,只有要求與佔有,就會讓愛情的葡萄變酸。」見來法師認為現代人的感情煩惱源自於對愛情定義的曲解。他說:「愛情中的包容意指用對方需要的方式去愛對方,而非用自己的方法去對待對方。若發現自己無法再承擔愛情帶來的苦惱,則應該暫時離開,因為分手有時也是一種包容。」

見來法師說:「通常人們預設美好的感情意味著必須走入婚姻、白頭偕老,他認為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這種觀念使人們變得執著」。他表示,當我們發現我們的包容無法讓雙方的感情獲得更進一步的提升時,就應學會放手,讓對方和自己都有機會尋找更美好的因緣,而這份因緣不一定侷限於男女愛情中。

參與講座的其中一名聽眾張硯涵表示,他本身是一名佛教徒,一旦遇見愛情問題,除了跟朋友討論,也會跟法師談談。可是,他認為不同年齡層的法師對感情有不一樣的看法和對話方式,因此要找到「對」的人來談,才能找到答案。見炘法師指出,若信眾有任何疑惑並願意跟法師對談,他們會非常樂意與信眾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他表示,若能將佛教的觀點在愛情中實踐,愛情的葡萄就不會變酸!


延伸閱讀:


1.中台世界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