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子云和子瑜是一對雙胞胎,一出生即被醫生判定為「重度」腦性麻痺,終身癱瘓。子云和子瑜一歲五個月時,仍不會走路、不太說話、也不常笑,臉部往往只有一號表情。住在一起的阿姨得知伊甸基金會提供遲緩兒服務,與伊甸的聯絡後,姊妹接受了伊甸的特殊教育訓練課程。
老師不只讓子云和子瑜練習如何走路,為了加強姊妹走路的穩定性,每天幫他們綁上沙袋訓練,但是他們非常排斥,一看到沙袋就哭,後來老師只好以外出散步為誘因,姊妹才肯綁上沙袋,在老師悉心引導下,子云和子瑜一歲十個月時,終於能夠平穩的走路。會走路後,子云和子瑜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也都有了明顯的進步,例如手的精細動作,可以自己拿水喝,聽老師說話時能夠專注,語言上也有了主動的表達能力。這樣的成長,不只是令伊甸的老師感到振奮,更讓遲緩兒家庭感到莫大的喜悅,進而重拾信心,走出過去的陰霾。
這是伊甸幫助遲緩兒其中的一項成功案例,而這樣的故事一直都在伊甸持續的演出。十二月四日晚上,伊甸基金會在台北的農訓中心,舉辦「遲緩兒服務五週年成果─表揚大會暨募款餐會」,基金會表示許多這樣的故事在伊甸並不是奇蹟,而是家長與伊甸在不放棄下所共同努力奮鬥的成果‧會中也首度表揚、並感謝歷年來推動遲緩兒服務的熱心服務者、社工、愛心家長、醫生、學者、義工、企業等持續默默付出的各界人士,同時也發表了自民國八十三年底至今,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持續推動「零至六歲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的努力成果。
在執行「零至六歲遲緩兒家庭社區服務方案」前,伊甸基金會做了全面性的年度調查,發現能夠提供早期療育服務的服務人數有四千三百七十一人,相較於全國零至六歲實際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十五萬八千多人,若再加上那些未被認定的遲緩兒,顯示出台灣提供遲緩兒的供給資源十分欠缺,因此擴大提供服務及服務區域,積極的擴充遲緩兒早期療育的服務據點便成了基金會首要的努力方向。
伊甸基金會執行長陳俊良表示,發展到目前,已服務了五千零七十二個遲緩兒家庭,並且從最初僅有的據點─台北市,擴大到台北縣三峽鎮、基隆市、桃園縣、台中市、新竹市、宜蘭市,再到今天南部的高雄市、高雄縣鳳山市、旗山鎮等共十個縣市。陳俊良強調,能有現在的成果不僅是各界熱心捐助的企業及民眾的支持,更是所有經年累月一直都在默默付出的醫師團隊、特教老師、專業社工與義工們的堅持不懈,才能走過五年的篳路襤褸。
除目前遍布台灣、已經累積的十個主要據點和不斷上升的協助成功案例之外,在方案執行過程中,基金會也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服務體系,如提供遲緩兒就學與就醫的交通服務,民間的專業團隊評估療育,提供兒童輪椅贈送及租借服務,家庭社區內的臨時托嬰服務系統,此皆為晚會中所展示的成果發表重點‧基今會今年推出了以簡易圖像顯示零到六歲發展歷程,可供家長學習參考的「寶貝發展手冊」,若有需要的家長皆可打電話至伊甸基金會索取‧
現職基隆身心障礙中心吳淑慈主任呼籲,由於遲緩兒三歲前的療育效果是三歲後的十倍,孩子的成長是不能等,搶救遲緩兒療育的關鍵時期,持續的關心與與支持是必須的,不僅希望伊甸的成果,遲緩兒家庭能夠分享與民眾的肯定,更期望社會大眾能共同參與、支持伊甸基金會的愛心認養人活動。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愛心捐款帳號:05793779
「遲緩兒專案」 電話:2577-3868轉分機102至109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