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29日 星期三

台大城鄉所 改造大理街的好幫手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從小就在萬華大理街長大,同時也是台大城鄉所博士班學生的居民戴伯芬提到,最初,大理街就是由一塊台糖土地的抗爭開始;原本台北市政府的都市計劃每五年就要有一次的檢討。大理街這整個區域早年由於中國時報的遷入,都是被規劃為印刷輕工業區,八十六年那次的檢討工作就包括了將工業區改為住宅與工業混合的區域。

萬華大理街愛愛療養院設立於日據時代,從此之後便造成此區流民聚集,缺乏管理的情況。加上早年缺乏規劃且高密度的開發,社區內住商工混和、龐大的車流、狹窄的通道與公共設施明顯不足;使得社區的生活環境日益惡化,生活環境品質始終難以提升。戴伯芬提到。

戴伯芬回憶到當時,她自己本身原本沒有很強烈的反應,因為以她專業背景的思考,她覺得只要療養院在整體的設計與運用上能夠帶給社區較多的互惠點與空間利用,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計畫,加上當時有部份居民由於期望能夠將社區的經濟商業功能提升,而落入情緒式的反對,使得當時的戴伯芬並不想介入反對的活動。後來,鄰居找上她,希望以她的專業背景能夠提供協助與建議,才讓她開始進入整個活動推行的中心,後來也因為她的關係,城鄉所投入許多的人力與專業資源在整個社區改造的輔助工作上。

在抗爭的過程中,某些居民開始有了社區重新改造的意識與認知。他們開始重新思考社區未來的走向與前景。排開情緒,轉而以具規劃性的態度,運作社區改造的活動。戴伯芬回憶當時之所以會加入推動行列的原因,她說,由於萬華地區整體的商業機制早已沒落,於是社區內一些小型成衣業者當時提出了不同於商業發展性質的建議,轉向提升社區生活環境與增加綠地的規劃。這樣的想法,促使她開始對於這整個抗爭活動感到有所寄望。

當時台大城鄉所的參與人員除了戴伯芬之外,還有八位左右的學生與指導教授。他們以專業的研究與學生實習規劃的模式,調查萬華大理街早年的發展歷史脈絡,了解萬華大理街社區問題的形成原因;並且從現況去分析大理街所面臨的環境問題。透過參與社區會議,提供社區成員關於社區規劃的建議與方向。由於與社區運動直接地接觸,大理街的居民從城鄉所這裡學到了許多專業的步驟與方法,使得推動的工作更順利、也更富規劃性與前瞻性。

現在的大理街,在居民的共同推動上,終於可以擁有完整的四個公園綠地,而且四個公園在台大城鄉所的協助下,都將擁有全新的風貌。城鄉所人員林佩玲表示,城鄉所運用資源,會同各方面,包括建築、都市計畫與環境工程的專家,以現有的基礎,在不影響社區原有生活型態的原則上,為整個大理街的四個公園地規劃出新的風貌。

除了在公園的設計與規劃上台大城鄉所佔有重要的角色外,許多的社區活動也是由台大城鄉所的人員提供許多有趣的創意與概念,才得以順利進行。大理國小老師陳金耀提到,從八十七年的八月到十二月,在城鄉所人員的協助策畫下,大理街連續舉辦了「大理街社區總體營造系列活動」,包括「青少年種子營」、「文化社區催生公聽會」、「阿婆抹粉:大理街社區公園採粧計畫」以及「大理情‧文化薪社區親子活動」和「社區之愛-環保家園」。其中,台大城鄉所大理街工作團隊與大理街附近居民權益促進會合作舉辦的第五場活動「社區之愛-環保家園」,更是為大理街社區再造活動加溫。透過活動社計,激盪地區環境改造共識、共同參與公園設計、落實環保資源回收、達成綠色消費的新風貌。一共五個系列活動,都獲得社區居民的熱烈迴響,大理街也在十八個月的抗爭活動結束後,開始活出新一季的生命。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