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9月29日 星期三

台東基督教醫院無私奉獻三十年

【生命力記者/溫怡寧報導】仲夏即將入秋的九月,頂著挾帶秋老虎氣勢的炙熱陽光,記者終於踏上了台東基督教醫院的大門,自動門上黏著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斑駁的兩排字「醫治傷心人」;「裹好他們的傷處」。這兩句話就這麼支撐著台東基督教醫院走過這蓽路藍縷的三十年。

三十年前,幾位遠從美國而來的宣教士,從一開始的基礎巡迴醫療站,以阿美族的成功鄉為主,遠至屏東、高雄,一步一腳印地為偏遠地區的原住民進行醫療的工作。三十年後,宣教士都已是年邁的長者,個個拖著蹣跚的步伐回到他們的祖國;但台東基督教醫院卻因為經費不足、年久失修,竟面臨到幾乎無法繼續經營下去的窘境,這樣的景況,或許是當年的宣教士,在竭盡心力救護生命時,始料未及的。


民國五十年,美國籍宣教士譚維義醫師帶著一家大小從美國搭船,來到對他而言全然陌生的台灣。應當時協同會的請託,譚維義醫師來到當時醫療資源極度貧瘠的東部。一到台東,譚維義醫師就與其他幾位宣教士一同合作,開始投入台東縣成功鎮沿海地區展開門診與巡迴醫療的工作。

以阿美族為主要族群的成功鎮,當時原住民醫療物資缺乏、衛生常識也普遍不足,加上政府並未在偏遠醫療的改善上多所著力,使得當地原住民不僅生活環境品質不佳,就連最基本的醫療設施都是零。事實上,不僅一個成功鄉,整個東部地區,由於缺乏整體的醫療規劃,病患總是得離開台東,長途跋涉到外縣市就醫;不僅耗費金錢,往往更是延誤了病情。

某次,一位命在旦夕,急需立刻開刀的肝膿瘍病患來求診,情況十分緊急;但是當時的診療站根本無法進行手術。於是譚維義醫師立刻將病患轉往當時唯一的一間公立醫院,但是由於剛好是節日,整個醫院只有一名值班醫生。雖然譚維義醫師表明願意操刀,卻礙於不是該院醫師,不得使用該院的器材。後來在譚維義醫師的努力交涉下,才得以順利進行手術,救了病人一命。

經過這次的一番折騰,更加確立了譚醫師要籌建醫院的想法。於是,譚醫師從台灣寄了上百封的信回美國,希望尋求教會與親友的協助。並且多次來去於美國與台灣之間,為了籌措經費而奔波。終於,民國五十八年的四月,台東基督教醫院開幕,許多的原住民得以有更完善的療護。

後來,外科蘇輔道醫師、小兒科龍樂德醫師也都陸續從美國來到台東加入服務的工作。就這樣,台東基督教醫院從周遭都還是片片稻田的時候,就開始了它持續關照台東地區原住民的日子,整整三十年。由於譚維義醫師、蘇輔道醫師、龍樂德醫師與德樂詩護士長在偏遠醫療的卓越奉獻,先後得到第一與第三屆國家醫療奉獻獎的殊榮。

但是,醫院在這幾位宣教士告老還鄉之後,仍然是面臨了無以為繼的窘境。破舊的醫療器材,就連產房的門都是三十年的老古董,以救人為先,有時甚而不跟病人收受費用而至連連虧損的台東基督教醫院。在敬佩的眼神之外,更需要的或許是政府對地區性偏遠醫療的重視,以及全台灣對醫療弱勢的實質幫助。

台東基督教醫院捐款帳號 戶名:財團法人台東基督教醫院\n 郵政劃撥帳號:06413613 銀行匯款:中國信託商業銀行花蓮分行 帳號:3365380523040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