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廖育咨報導】黃月甘女士在她生長的土地─桃園縣復興鄉區,從事著資源回收,也就是一般人眼中收破舊的工作,並且將其回收的全部金額捐獻給位在嘉義的南華大學。
「為他人忙碌,對我而言是一種營養!」今年已過四十歲的黃月甘女士,言談間不時流露出對生命的熱忱。
黃月甘女士在她生長的土地─桃園縣復興鄉區,從事著資源回收,也就是一般人眼中收破舊的工作,並且將其回收的全部金額捐獻給位在嘉義的南華大學。
黃月甘表示由於自己小時候的家庭經濟環境非常困苦,母親很早就去世了,家中又有八個兄弟姊妹,排行老四的黃月甘根本就沒有機會也沒有環境可以供她好好讀書。有感於自身的遺憾,黃月甘想到只要貢獻出自己的一點力量就能幫助到那些想要讀書的青年學子,便會感到無比的欣慰。這也是為黃月甘為何獨鍾捐贈大學的原因。
至於會選擇資源回收作為興學的經費來源,黃月甘表示確實的教育與生活技能比一時的救濟來得更具深遠意義。因此,一方面鼓勵有心向學的清寒學子繼續升學,一方面也是期望藉著資源回收的推動,使整個復興鄉區的環境能有所淨化、也提升居住環境的品質。此舉不僅造福學子,也使得當地對環保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黃月甘認為:只要自己能夠放下身段,肯定沒有困難的事情!
黃月甘致力於復興鄉地區的資源回收工作自八十七年初至今已有一年多。在剛開始的推動期間也的確遭遇到一些困難。起初黃月甘決定作環保工作時,是以發送宣傳單的方式來推廣,但部分居民的配合意願不高,甚至拒絕也是常有的事。再不然就是居民往往不知該如何將資源作分類。僅管如此,黃月甘認為既然要在整個復興鄉區推動,她便已經做好不怕困難、不畏辛苦的心理準備,因此遇到障礙時,黃月甘一向都是秉持著平常心去面對。因為在她的心中,重重的考驗與關卡是行菩薩道必經的過程。
另外,黃月甘也注意到復興鄉地區原住民的老人問題。她經常帶著他們欠缺的炊煮器具、民生用品,不定時的率領青年朋友前往山中的偏遠地區探望,表達關懷之意。
「有一次我們去幫一位92歲住在深山的獨居老人向鄉公所申請一條唯一對外溝通的道路。這位原住民阿公一直過著封閉的生活,自己種菜,自己煮飯,等到路開好了,地漲價了,兒子也一一回來了。」黃月甘感慨的說。
面對貧困的弱勢團體或孤獨老人,黃月甘認為「給他們米吃,不如教他們種田。」不只是要給予適當的支援和救濟,最終的期盼是希望他們能有一技之長,讓他們的下一代也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她始終相信唯有教育,才能真正地改善其生活品質,使其導向正確的生活途徑。
朋友眼中的月甘是一位勤儉的女性,自己都捨不得花錢出國去旅行。一大卡車的廢紙等資源物,搬到汗流浹背也許只賣得到四百元,但我們相信這樣積少成多的力量和價值,絕非世俗眼光用金錢所能衡量的!
資源回收興學何時才會告一個段落?黃女士毫不猶豫地回答:「除非等我闔上眼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