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3日 星期三

愛兒早療教育 體現生活中

【記者李芷萱、傅婉芸/新北市報導】因為有些孩子們的表達能力不好,所以他們會用尖叫、拍打自己或是扯頭髮等行為,來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一些簡單的生活技能,像是座在馬桶上如廁、拿剪刀剪東西、撕紙等動作,對於這些身心障礙的孩子們來說,是非常困難,有些家長因此不帶他們的孩子出門。但是這些情形都能過早療治療改善孩子的情況,並重建家長的信心。


隸屬心路基金會的愛兒兒童發展中心,是由台北市政府於1991年委託心路基金會辦理。針對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孩子,提供早期治療的教育,以及親職教育,透過生活化的教育學習,讓孩子學習一般的生活技能,以及基本教育;愛兒中心也會針對家長的部分,辦理親職講座,並有社工介入,協助家長重建心理、走出陰霾。

愛兒中心組長洪芝苓表示,心路基金會底下的早療機構,與其他早療機構較不同的是,他們將訓練與生活結合一起,並將每項訓練活動都賦予意義。比如說,要訓練小朋友的精細動作,他們會在午餐時,請小朋友自己「撕」麵包、「撕」午餐包裝紙,或是讓他們嘗試著自己把午餐的肉片「剪」碎。每個班級的老師會依據小朋友的狀況,給予個別差異的指導。

過去曾有家長像洪芝苓說:「老師,我快氣死,我幫我們家小朋友請一個小時八百元的家教,叫他們練習丟接球一百下,我家小孩丟了五十幾下就不丟了。」洪芝苓則回答:「媽媽你試試看,就在家裡一直重複丟接球的動作,就算是正常小孩也會覺得無聊吧。」所以,愛兒中心的老師會針對需要增強腿耐力的小孩,拜託他們從一樓爬到三樓去幫老師拿東西,或是給小孩一個指令,讓他們去完成,而不是盲目的一直重複相同的動作。愛兒中心的老師將訓練指令融合在生活化的情境,讓特殊生去學習原來在怎樣的狀況下,要怎麼去表達及做動作。

在教導溝通不良的小朋友時,愛兒中心的老師會先分辨他們是否具有口語能力,而採取不一樣的教學方式,無法口語表達的小孩,他們會用溝通圖卡,教導小孩辨識每個圖卡的意義,並根據他們自己的情緒、狀況傳達給外界知道,如同洪芝苓所說,重要的是讓他們理解每個圖卡的意義,他們才有機會將聲音傳達給外界知道。而老師們看到醫療診所的診斷報告,著重的是這樣的病給小孩帶來怎樣的影響,會給他們的情緒、肢體表達或是學習上有甚麼樣的障礙,是甚麼樣的病其實並不是特別重要。

(小朋友所使用的溝通圖卡,裡頭有食物、情緒等等的圖片)


愛兒中心除了收身心障礙的孩童之外,也收一般生,提供六歲以下的托嬰、教育服務。比起一般的幼兒園所,愛兒中心採取的是反融合的班級,反融合意指是身心障礙的小孩比一般生還要多,每位老師帶兩到三位的身心障礙小朋友。比起一般托兒園所,都是一般生比較多,所以特殊生反而要去配合一般生,但是愛兒中心卻恰恰相反,教導一般生去配合特殊生,讓一般生從小學習如何幫助特殊生。

特別的是,在要升小學的那個班級,會設個小學準備班,為了因應班內小孩,可能會比其他一般小孩更不適應小學的作息,而設國小準備班,比照國小的作息、生活還有讓他了解鐘聲代表的意思。

(入國小準備班)


而在家長的部分,老師們認為,要幫助小孩成長,首要的是幫助家長重建信心,有些家長可能無法接受自己的小孩被診斷罹患甚麼疾病,又者,因為補償心態,他家長更溺愛他們的孩子。愛而中心除了有家長會之外,還有辦理親職講座,老師也會鼓勵家長,讓他們一點一點感受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是,特過家長間的交流互動,讓新來的家長,更可以從陰霾中走出。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