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毓翔/高雄市報導】有鑑於國內養菇使用太空包會造成大量森林被砍伐,地球公民協會成功讓林務局通過「環境敏感地區禁伐補償」的預算案,目前只等完整的行動辦法出爐,這個補償條例是補償擁有環境敏感地區的地主,讓他們不用把林地賣給伐木商,藉此減少山林被濫墾的情形。
國內養菇業者在種植香菇的時候普遍使用「太空包」來作為栽培菇蕈類的培養基,太空包是由木屑、米糠和碳酸鈣均勻混合而成,然而為了滿足菇農的大量需求,伐木商在砍樹之後把木頭送到碎木工廠做成木屑。
根據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室所統計,國內一年太空包用量約四億七千三百萬包,必須要依靠三十五萬四千七百四十公噸的木屑來製造,根據碎木業者經驗,必須要砍伐兩千三百六十七公頃的林地,也就是一年就可以把兩座高雄柴山變的童山濯濯。
地球公民協會在二○○九年開始調查伐木養菇的問題,研究員楊俊朗說,當初只是在關注台灣森林被濫墾濫伐的問題,偶然發現伐木跟養菇的關係非常密切,便開始著手調查,他結合環保署的統計資訊還有伐木業者的資料撰寫研究報告。
「記者會或是宣導無法真正說服業者。」楊俊朗說,業者為了生存,還是必須以利潤為主要考量,於是地球公民協會便去推動這項補償條例,希望能夠限制來源,因為若是林主不把林地賣給伐木業者,太空包的成本就會提高,一旦成本提高,業者就會主動去考慮或開發新的替代品。
目前已經有幾種太空包替代品被研究出來,比如利用牲畜飼料剩下的玉米梗,或是稻米梗來製作太空包的替代品,把廢棄不用的殘渣在有效的利用一次,另外,太空包本身可以再添加一些物質之後再被重複的使用。
然而太空包的製造商還是有個顧忌,就是這些素材(玉米梗、稻米梗)的來源不太穩定,供貨要是不穩定生意根本很難做下去,對此,楊俊朗指出台灣的糧食自給率不過百分之三十,剩餘的都仰賴進口,有很多的農地因為利潤低,都呈現休耕的狀態,若是政府能夠推動這些地區的農田恢復種植穀物,一來生產內需食品,一來可以利用生產糧食剩餘的殘渣來製造太空包。
除了在上游推動政策之外,楊俊朗也提出,可以將菇蕈類商品分級,哪些菇類是用符合環保的方式種植的,鼓勵消費者購買環保的香菇,讓菇農自己開始調整成使用環保方式培育,若是未來代替素材開發完成,穩定之後就可以替養菇業者跟環境製造雙贏的局面。
延伸閱讀
台灣伐木養菇議題之研究
香菇太空包的故事
台灣省防止取締濫墾濫伐措施方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