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林中光唱出古今交織的絕美

【記者馬叔安/台北報導】板橋市區一處小巷中,一個獨立音樂工作室坐落在現代化公寓大樓的地下室中,非得走了進去,才會發現這裡別有一番洞天。「樂浮手好弦;會眾鳴人間」一幅工整的書法題寫的門聯貼在工作室大門上,就在電吉他和混音器等現代樂器中間,不時會看到幾把古樸的胡琴、梆笛或架鼓,甚至在牆邊CD架上,偶爾會看到一些上個世紀初存留下來的崑曲宮尺樂譜。從古到今的不同元素,乍看之下彷彿有點衝突,然而這裡,正是林中光樂團將二者精華融合創作的地方。林中光樂團成立於二○○二年一月,五位來自台灣藝術大學的年輕成員發現,在台北,這座現代化的都市叢林當中,其實充滿了為現代人所忽略的生命力量,他們希望透過音樂,重新讓現代人找回田園鄉村中的純樸希望,就像照進都市叢林中的一道曙光,他們也因此以「林中光」為自己的樂團命名。由於林中光樂團成員們都有客家族群的血統,因此將客家文化融入現代音樂當中,是他們不斷嘗試的目標:「任何文化的『保存』,應該是讓它在現代的社會中發揮它的功能,讓它在這個時代有意義。」樂團成員梁承忠說道,對他們而言,台灣本土文化中鄉土、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如何在音樂中呈現給現代人,是他們對於台灣文化的期待與目標。在作品《連暝著欲到茨也》〈客語發音〉中,寫道:「火車自台北出發到彰化兮庄腳,心肝是起起落落像海泳多變化......玻璃窗仔兮內底,有一個查甫因仔,咚時會到位?咚時會到位?是問著裀阿娘。」寫出在火車等現代化交通工具普及的今天,世人心中對於家鄉根屬的認同與追憶。「總而言之,『慢生活』、『老幸...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吃掉森林? 養菇犧牲樹木

【記者周毓翔/高雄市報導】有鑑於國內養菇使用太空包會造成大量森林被砍伐,地球公民協會成功讓林務局通過「環境敏感地區禁伐補償」的預算案,目前只等完整的行動辦法出爐,這個補償條例是補償擁有環境敏感地區的地主,讓他們不用把林地賣給伐木商,藉此減少山林被濫墾的情形。國內養菇業者在種植香菇的時候普遍使用「太空包」來作為栽培菇蕈類的培養基,太空包是由木屑、米糠和碳酸鈣均勻混合而成,然而為了滿足菇農的大量需求,伐木商在砍樹之後把木頭送到碎木工廠做成木屑。根據農業試驗所菇類研究室所統計,國內一年太空包用量約四億七千三百萬包,必須要依靠三十五萬四千七百四十公噸的木屑來製造,根據碎木業者經驗,必須要砍伐兩千三百六十七公頃的林地,也就是一年就可以把兩座高雄柴山變的童山濯濯。地球公民協會在二○○九年開始調查伐木養菇的問題,研究員楊俊朗說,當初只是在關注台灣森林被濫墾濫伐的問題,偶然發現伐木跟養菇的關係非常密切,便開始著手調查,他結合環保署的統計資訊還有伐木業者的資料撰寫研究報告。「記者會或是宣導無法真正說服業者。」楊俊朗說,業者為了生存,還是必須以利潤為主要考量,於是地球公民協會便去推動這項補償條例,希望能夠限制來源,因為若是林主不把林地賣給伐木業者,太空包的成本就會提高,一旦成本提高,業者就會主動去考慮或開發新的替代品。目前已經有幾種太空包替代品被研究出來,比如利用牲畜飼料剩下的玉米梗,或是稻米梗來製作太空包的替代品,把廢棄不用的殘渣在有效的利用一次,另外,太空包本身可以再添加一些物質之後再被重複的...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代謝疾病關懷協會 凝聚病友力量

提供給不同代謝疾病患者的各種特殊配方奶粉。黃苾瑄/攝影【記者黃苾瑄/台北市報導】大部分人成長過程中都喝過奶粉,但你能想像必須靠喝「奶粉」才能生存的人生嗎?這是許多患有先天性代謝疾病的患者的共同心聲。先天及代謝疾病關懷之友協會最主要的宗旨,就是幫助這些病友以及他們的家庭獲得應有的醫療保障,並凝聚病友的力量,相互扶持分享經驗。先天及代謝疾病關懷之友協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原名為苯酮尿症關懷之友協會,招募的會友主要以苯酮尿症患者為主,後來擴大為所有患有先天及代謝疾病的患者,因此改為現今的會名。協會理事長牛道明說:「當初成立這個協會是因為看到許多病友,他們需要的不只是看診的服務,還有長期的飲食照顧,才會想要凝聚病友們的力量,幫助他們政府爭取更多醫療資源及照護,包含向衛生署爭取特殊藥品或檢驗費用健保給付,或是請社會局補助弱勢家庭醫療費用。」苯酮尿症(PKU,Phenylketonuria)是先天罕見疾病中的大宗,患者的尿液中因含有苯丙酮酸,造成特殊的陳腐味道。苯酮尿症是一種隱性遺傳疾病,因患者體內消化脢之缺乏或不足,而無法順利代謝蛋白質內的胺基酸,長期累積在身體變成毒素,造成腦部損傷。因此患者必須長期服用特殊食品及藥物,接受飲食控制或藥物治療。為了補充平時無法攝取的蛋白質,先天代謝疾病的患者必須食用「特殊奶粉」,協會會友小瑜(化名)就是從小靠特殊奶粉長大。「小瑜只要輕微的感冒或是多吃了一點蛋白質就會陷入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險。」小瑜媽媽說,小瑜患有甲基丙二酸血症,必須長期食用特殊配方的奶粉,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其實這些奶粉就是藥粉,只是外形包裝像奶粉罐一樣。」協會社工蔡文惠說,這些特殊奶粉不像一般奶粉一樣甜甜的,曾有患者抱怨怎麼奶粉吃起來有鐵屑的味道。除了味道特殊以外,這些特殊奶粉的價格也很貴,一罐要一千到兩千元不等,患者每天必須服用三至四次,經常三天就吃掉兩罐,因此患者對特殊奶粉的需求對經濟能力不佳和弱勢家庭其實是一種負擔,對於經濟相對弱勢的家庭,協會會幫忙負擔約一半的奶粉錢,甚至由協會全額負擔,但長期下來對協會的財務是很大的負擔,因此還是需要仰賴外界的捐助。「協會的工作之一就是幫助患者家庭獲得應有的醫療照顧,和提供患者長期穩定的醫療資源。」牛道明說,協會平時提供病友和家屬諮詢服務幫助他們調劑身心,和配送奶粉給病友,為了鼓勵病友、病童和家屬,協會每年還會舉辦兩天一夜的夏令營,讓病友們互相分享經驗、互相鼓勵,順便教導他們新的衛教資訊。今年夏天,協會打算派出幾個醫師到蘭嶼進行醫療照護工作,當地的原住民因為近親通婚的關係,很多人都罹患特殊遺傳疾病──高胱胺酸尿症,但因為蘭嶼醫療資源缺乏,病友經濟能力也多半不佳,無法到台灣來就醫,造成許多患者因延誤治療時間,出現智力不足、骨骼畸形、心臟血管栓塞等症狀。「當地的原住民因為經濟問題負擔不起特殊奶粉的價格,常常索性就不吃了,但是這樣反而會讓病情更加惡化。」蔡文惠說,協會到蘭嶼的看診目的除了給予他們醫療服務,還要讓他們養成定時服用奶粉的習慣,減緩疾病的惡化的速度。延伸閱讀先天及代謝關懷之友協會罕見疾病個案特殊營養食品暨罕見疾病藥物物流中心PKU...

2011年6月27日 星期一

全台最大日照中心 照亮老人心

【記者鍾曉雲/台北報導】西湖老人日間照顧中心於二○一○年的重陽節正式啟用,這對內湖區家中有失能老人的家庭是個福音。比較特別的是,西湖日照中心是全台唯一一個與捷運共構的日照中心。它位於捷運文湖線西湖站的六樓,一出捷運即可看到指標,非常具有交通便利性。西湖日照中心是交給士林靈糧堂來營運。日照中心是社會局以老人福利為出發點所設立的,由於老年人口的成長速度急速上升,老人福利也成為政府刻不容緩的推動目標。現代社會有許多年輕人因工作無法隨時在長輩旁照顧,老人日照中心就如同老人幼稚園,扮演著日間照顧角色。台北市政府提倡區區都有托老所,希望長者可以在地安養,得到完善的照顧,讓年輕人將家中老人送到日間中心交給專業的志工照顧,可以放心的打拚事業。台北市十二個行政區中現在只差中正、北投及大安三區還沒有托老所。蔡鴻輝是位六十九歲的輕度失能老人,由於年紀漸大加上一些慢性疾病的影響,讓他在日常生活方面的行動都十分緩慢,需要他人從旁協助。這裡的老人依失能程度的不同會需要不一樣的幫助,照顧輕度失能老人多是協助他們完成日常起居的活動,如果照顧重度失能老人在護理知識方面需要多一些的專業。負責照顧蔡鴻輝的志工李美儒說:「小家照顧是基本的照顧方式,更能貼近老人的需要。」西湖日照中心擁有大坪數的空間讓老人們有很舒適的活動範圍。蔡鴻輝的兒子說:「當初很期待西湖老人日照中心成立,而來到這裡看到環境後覺得很不錯,讓老人白天的生活不但有人照顧也可以做些復健的活動。」西湖日照中心約提供六十位長者的照顧,主要對象多為失能老人。在這...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精品咖啡 郭章盛的堅持

【記者王鈞生/台北市報導】郭章盛是古坑鄉草嶺村石壁人,有著山中人純樸憨厚的氣質,在一九八○年國人甚少見過咖啡樹的年代就曾經栽種過咖啡,是極少數咖啡栽種者之一,至今是全台最大的咖啡莊園,他說,有這番成績,全來自於從前在山中喝到咖啡,便開始產生興趣,這股熱情讓自己走上研究咖啡之路。在山中生活了五十餘年,他表示,小時候對咖啡的印象,全來自聽長輩說古坑咖啡樹的故事。日據時代時,日本人引進咖啡樹苗在荷苞山一帶栽種,高達七十五公頃,並興建東南亞最大的咖啡加工廠,光復後,一大片的咖啡樹便無人管理,部分改種竹筍,僅存的咖啡樹,便是之後郭章盛的樹苗來源。郭章盛表示,荷苞山是我們下山必定會經過的,每次下山時望著咖啡樹總想起兒時喝第一杯咖啡的感動,也因當時無人種植,自己想找特別的作物,他便在十九歲時嘗試在家裡農地種植咖啡樹。起初困難重重,除了在七○年代鮮少有人有種植經驗外,國內更完全沒有加工咖啡相關的機械,那時是完全純手工,從脫殼到烘培一手包辦,且產品沒有通路可言,但這個經驗也讓自己對咖啡產生了熱情,更對家鄉古坑得天獨厚的環境有了信心。但是賠本的壓力讓家裡產生不信任,他回憶說:,「那時高山茶價格好,大家一窩蜂種植,為了對家裡交代,也基於生存壓力,開始整地改種高山茶,銷路也逐漸地向上攀升,到二○○一年時台灣開始吹起咖啡風潮,幾經考慮後,認為自己知道台灣哪裡最適合種高山咖啡,決定放棄高山茶種植,找回對種植咖啡的熱情。」郭章盛表示,從生豆的處理,就有日曬法、水洗法、半水洗法等,烘培時火侯的掌控和時間的控制...

2011年6月25日 星期六

關懷盃 「原」來這麼「棒」

【記者陳佩儀/台北市報導】棒球是台灣最引以為傲的標竿,台灣棒球風光的歷史要回溯到四十年前,紅葉少棒打贏日本代表隊,當時全台掀起棒球熱,之後又帶動金龍少棒隊,當時台灣棒球到達前所未有的高峰,從此原住民就與台灣的棒球發展史結下了深厚的關係,成為不可或缺的要角。打開台灣棒球史,從日據時代的高砂棒球隊,之後參加甲子園的嘉農棒球隊,到享譽國際的紅葉少棒隊,再到現在的中華職棒各球隊,有非常多的棒球好手來自於花東地區。一九九二年,前職棒選手鄭幸生因有感於花東地區棒球選手之地,於是與其他選手一齊成立太平洋職棒聯誼會也就是現今的中華民國原住民棒球運動發展協會。協會秘書長李瀚宇說,希望藉此組織的成立來回饋東部地區球員的發展,而關懷盃就是最具體的成效。關懷盃的成立是一群投效於中華職棒的職棒教練及選手,感念花東母地的孕育及栽培,在眾人發起之下,為花東基層球隊規劃屬於原住民的少棒邀請賽,讓長年受到經費之苦的花東球隊,能夠增加一場場實戰的磨練,盃賽亦正名為關懷盃。從一九九四年至今,在關懷盃的運作之下,已經培養了許...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信義社大十年 促地在地綠化

【記者歐靖雯/台北市報導】由光寶基金會所承辦的台北市信義社區大學,今年邁入第十個年頭。十年來,信義社大一直秉持「聆聽學員及時代的發展需求」,設計多樣的課程、活動,讓台北市民有更多終身學習的機會。信義社大主任秘書賴裕封表示,開設科目主要是依據學員的需求以及現今社區發展,他說︰「我們在每個學期期中和期末,會向學員派發回饋意見卡,了解學員對課程的意見,以及對哪些課程有興趣,我們會在新學期前討論,盡量滿足學員的需要。」「另外,我們會在學期第九週舉辦公民週,讓學員自由選課,聽自己有興趣的講座。」賴裕封說;信義社大公民週,主要包括有關於環境生態保護、社區在地文化、健康體能等的學程,讓社大學員在公民週自由選擇有興趣的科目,除了自己報讀的課程之外,有不一樣的選擇。關於生態保育,信義社大作了很不一樣的嘗試。社大的學員和導師在錫瑠環境綠化基金會的指導下,在信義國中的屋頂種植了一大片原生植物,是該區唯一的綠色屋頂試驗地;所有植物都由不同的學員認養照護,以進行生態保育的教育;另外,在屋頂的圍牆上,由社大油畫班的同學繪畫出有關於社區在地化,以及環境生態的壁畫,讓整個屋頂與附近的高樓大廈比對出一個不一樣的風格。賴裕封表示,綠色屋頂是很成功的示範。他說︰「在屋頂種植植物,除了裝飾之外,還有利社區空氣淨化,以及教育社區的民眾如何保育生態;我們這裡是很好的示範基地,有實際的例子跟民眾做解說。」 綠色屋頂有隔熱降溫、景觀美化、固定二氧化碳及截留雨水等功能。 綠色屋頂上的油畫,也展現了信義社大的社區在地化特色,賴裕封說︰「油畫都是圍繞社區內的景觀、建設為主,是教導社大學員及居民在地化的一種方法,讓他們知道社區的歷史、特色。」賴裕封表示,這些油畫也是一個比較具體的呈現社區特色。目前,信義社大是區內唯一的綠色屋頂。...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建安溯溪垂降 「流」下難忘學習經驗

【記者洪祥祐/新北市報導】新北市三峽區建安國小周邊擁有多樣豐富的自然生態,學校利用當地特有的鹿母潭溪流環境設計了「溪流教室」的特色課程,讓學生們認識溪流地形與生態之外,還有戲水、打水漂、溯溪和垂降等活動。假日也開放許多社區居民來參與活動,並藉此課程進行淨溪的環境保護行動,共同維護三峽的生態資源。建安國小位於三峽與新店的交界山區,校園旁就有當地重要水源─鹿母潭溪流過。建安國小教導主任連翊伶說:「學校有如此得天獨厚的溪流環境,加上河流一直被視為生命之母,故溪流課程的想法由此應運而生。並於二○○三年開始發展溪流課程,鹿母潭溪和社區的關係密不可分,不僅是當地居民生活用水的來源,更是嬉戲遊憩休閒的重要活動場域。另外因水域保護得當,溪流生態也相當豐富。」溪流課程可分為四個面向,分別是溪流水文、溪流藝文、環境行動和親水活動。溪流水文包含溪流的地質地形、水質檢測、溪流生態;溪流藝文包含鹿母潭溯源、溪流詩畫、文章創作等;環境行動則是指護溪淨溪;而最受歡迎的親水活動包含溯溪、渡潭、垂降等溪流活動。如利用紙船競賽測水速、彩繪溪邊石頭等,都是課程的一部分。自課程展開一年後,建安國小的畢業生都要通過溯溪渡潭和垂降的考驗。希望透過這些挑戰,使學生在面對未來時能夠不怕困難、勇往直前。其中最具有挑戰性的就是垂降,垂降的地點在學校旁的三板橋,距離溪流約有三層樓的高度。連翊伶說:「雖然在正式進行溪流垂降前,學校會先安排在校內進行垂降練習,但等到站到橋面上,大部分學生還是會『軟腿』。所以每年都會有幾個孩子非常害怕,甚至一直哭,而老師、同學、家長或來協助的教練、救難協會的同仁都會不停給這些孩子加油鼓勵,大部分的孩子也會在僵持一段時間後會願意接受挑戰。對老師、學生來說,完成垂降都是一個很重要的活動,像是建安國小的畢業成年禮般。」...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專業「混障」 演出生命感動

張晏熒/製作【記者張晏熒/苗栗報導】團長劉銘坐在輪椅上專心的坐在台下與其他團員們商討要演出的節目內容,團員劉麗紅與曾冠華在彩排雙人輪椅舞時,不是很滿意自己的表現,因此在一旁不斷的練習,希望正式表演時,可以給觀眾呈現最好的演出;腦性麻痺患者程志賢在平常說話時,就需要花很大的力氣,完整的說完一句話都相當困難,連一開始學穿襪子都花了兩個小時的時間,到現在只要花五分鐘,但在彩排表演時,他的態度也絲毫不馬虎,音響的大小聲、麥克風的位置、音樂的播放速度,他都逐一要求,在正式表演時,每一個字、每一個音他都渾圓飽滿、氣力充足的唱著,這樣的精神讓大成中學的校長激動得哭了,甚至情不自禁得起立鼓掌,不少人也渲染了這個氛圍……這就是混障綜藝團實際的彩排與正式演出的動人情形。混障綜藝團團長劉銘表示,「混障」並不是罵人的意思,而是混合各種不同障別,其中包含:肢體障礙、視覺障礙、聽語障、截肢、罕見疾病等所組成的一個團體,是一個跨障別的組合,在國內第一個混合障礙的表演團體。「當然也是因為混在一起,更有保障」劉銘大笑著說。劉銘本身就是重度殘障,雙腳無法行走,雙手也無法舉高,上下輪椅、洗澡、如廁、甚至是翻身都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忙,但他並沒有就此自怨自艾,反而更積極的過人生,曾任警廣節目主持人十八年,...

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繪本伴讀 激發小朋友的思考潛能

潘榮吉/提供【記者張仟又/新北市報導】天主教輔仁大學沒大沒小數位知識學堂,由輔大師生一同幫助偏遠地區國小學童閱讀繪本並進行線上討論,利用大學生的知識來引導小學生,希望藉此激發小朋友的閱讀思考能力。沒大沒小數位知識學堂成立於二○○六年,一開始只服務苗栗縣地區的偏鄉國小,到現在範圍已逐漸擴展至新北市地區教學設備較不足的學校,包含林口、蘆洲、新莊、樹林和桃園龜山等地。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助理教授潘榮吉說,藉由閱讀繪本,希望學童多一點駐留在實體書本的閱讀上,可多一點自由空間使用,反覆翻閱並欣賞繪本的字畫意涵,加深學童思考的深度。沒大沒小數位知識學堂是一個網路平台,最初是由輔大資管系老師帶領學生所設計的,現由輔大服務學習中心專案助理負責管理。大學生和小學生看完繪本後在網路上分享彼此的心得,當小朋友的心得過於簡短時,大學生會去誘導小朋友們對書中的故事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像是引導小朋友去思考書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潘榮吉表示,目前繪本的主題是生命教育,探討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宇宙,讓小朋友去思考生命的意義,以此激發小朋友對生命的熱愛。沒大沒小數位知識學堂目前服務的小朋友人數將近有一千五百多人,有兩百多位大學生投入到服務當中。在每學期的一開始,沒大沒小都會舉辦相見歡的活動,讓大學生分組去認領國小的班級,先讓大家見面認識彼此,之後再做網路上的心得交流。兒家系三年級學生郭韋伶說,沒大沒小數位知識學堂共讀繪本不僅可以幫助偏遠學校的孩子們增進閱讀能力,也可以讓他們在線上互相討論,尤其是相見歡這個活動,可以增進彼此的感情,也可以讓他們更喜歡這個活動。公衛系四年級學生高聖凱說:「透過這個計畫,我覺得我不但可以滿足從小沒有閱讀過繪本的遺憾,更在與這些孩子互動的過程當中看到需要,雖然現在資訊爆炸,但隨著小學的地理位置的不同,我感受到孩子所享受的資源其實是有差異的,像打字速度和使用電腦就有顯著的差距,這是服務前沒有想過的。而在與孩子的互動留言中,更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的我對某些事的看法與價值觀,才知道從過去到現在的我,其實是需要很多學習與成長的機會,而這些孩子現在正需要好的影響與陪伴,我很感謝能有機會與孩子分享生命,互相學習。」延伸閱讀沒大沒小數位學堂...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婦女市集 開創弱勢婦女第二人生

邱欣怡/製作【記者邱欣怡/台北市報導】去年開始興辦的「文山婦女市集」是一個結合市集活動及弱勢服務的方案。至今總共舉辦了七場,不定時的會在台北市立圖書館景新分館舉辦。每場市集約有廿個攤位,主要是讓有一技之長,但缺乏展現機會和銷售管道的婦女,有機會宣傳和推銷自己的手工藝商品或創意料理。參與擺攤的婦女多半為單親媽媽,台北市文山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社工王莉雯說:「婦女可以從參與市集活動中,多接觸社區居民學習推銷能力,增進人際互動,並可學習調整自己商品的特色,且由不斷累積市集經驗的過程中,學習更多技能。 」去年「文山婦女市集」更連結社區資源,包含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景美農會等,在市集活動中提供民眾免費的健康檢查和農產品展售服務。王莉雯說:「希望能夠結合更多的社區資源,除了提升買氣與市集知名度之外,更期望更多婦女加入,使文山婦女市集能夠串連起社區活動與弱勢服務的價值,讓更多婦女能夠透過市集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王莉雯表示,不用繳納昂貴的租金,每場市集只要繳一百元的保證金,到台北市文山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報名,就可以參加市集,一同加入擺攤的行列。 每場市集販賣的商品有所不同,各類商品皆有,但走向是以手作商品為主,例如:婦女們自製的串珠、拼布包包、結飾,也有美味小吃,以攜帶方便的滷味、炒米粉等。市集攤位中也有因應潮流的指甲彩繪、修眉等美容攤位,除了深受年輕人喜愛之外,中高年齡層的顧客也不在少數,這也讓整個市集更加多元化。文山婦女市集除了提供擺攤機會給弱勢家庭,以增加他們的收入外,王莉雯表示,不管是哪個單位,參加了哪類的職能培力課程...

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黃旭昇以記者為志業 報導社會光明

【記者林幸茹/新北市報導】目前擔任中央社駐新北市地方記者的黃旭昇,在二○一○年獲得「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以「生命之愛澤大地」之系列報導,將弱勢族群及公益團體的生活分享大眾,激勵更多人活出自我。「小時候對於文字的魔力無法抗拒,所以在國小四、五年級就已經投稿國語日報,長大後才漸漸發現,原來文字可以影響人。」高中沒考上大學的黃旭昇,轉而就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觀光宣導科(現世新大學),在專科時期曾擔任導遊的職務,但服完兵役後,走向記者之路,用他的筆,替弱勢發聲。從事二十三年的記者工作,黃旭昇坦言記者不是一個賺錢的行業,但是一個志業,「記者需要擁有熱忱與享受幫助人的感覺,它迷人的地方在於可以參與第一線,將訊息告訴大眾;更迷人的是,可以利用媒體發聲,幫助弱勢。」例如以往新北市八里區的文旦柚品質雖好,但是卻缺乏行銷的包裝與策略。所以十幾年前,當黃旭昇發現這樣的訊息,認為銷售不佳的關鍵在於缺乏促銷與口碑,於是向八里農會建議,打出順口溜的「南麻豆、北八里」的口號,並且藉由媒體報導增加銷售。「當時的發想緣起於,元宵節有『南蜂砲、北天燈』的稱譽,所以,也結合這樣的口號,將八里文旦柚的促銷與麻豆文旦互相輝映。」伴隨著麻豆文旦的好口碑,加上媒體的報導,促使往後的十幾年,八里文旦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至今,八里農會仍津津樂道此事。現在,甚至也有農民仿效,打出『南 古坑、北石碇』以促銷咖啡。身為地方記者的黃旭昇涉略極廣,除了一般的社會新聞、警政新聞、檢調新聞之外,黃旭昇也樂於報導地方的文創產業。「文創產業需要鼓勵,透過報導可以傳達『希望』,也可以幫助弱勢扶他一把。」舉例來說,黃旭昇曾報導一位原本在劇場工作的年輕人林峻丞,因為不捨家族傳統產業沒落,決定回鄉協助振興家族事業。跟著阿公在鍋爐邊,學習製作肥皂,創新的...

2011年6月18日 星期六

戲劇成長營 讓小朋友不孤單

【記者王文萱/新北市報導】每個小朋友都需要大人的關懷,而現今台灣社會的發展,不完整的家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導致許多孩童在成長時期便產生情緒控管不當、無法敞開心胸與同儕相處等狀況。有鑑於此,新北市新莊區民安國小輔導室與新北市幼兒托育職業工會共同舉辦兒童戲劇成長營,希望能夠帶領這些孩童,讓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夠朝正向發展。兒童戲劇成長營的課程內容多為認識情緒與情緒表演的活動,依照兒童的認知程度,透過小遊戲的方式讓他們開拓肢體語言。「老師會將教室作為活動空間,讓他們自由發揮,像是想像自己是一隻魚。」新北市幼兒托育職業工會社工陳慧貞表示,起初的課堂會先讓小朋友們先互相認識,現階段則是培養默契,「有些孩子不太喜歡參加這些遊戲,因為要花腦筋,可是這些就等於是激發他們的創意。」每一次的課程都經過當天的設計、改良與評估,而五月廿五日的課程則是默契考驗,小朋友們合作站在報紙上,並且不能超出報紙,也不能弄破,這便能讓小朋友們產生肢體接觸,產生信任與默契感。陳慧貞說:「等於是打破他們對身體的一個界線。」兒童戲劇成長營共有十一個成員,由學校的輔導老師以及班導師推薦,經過家長同意後,讓孩子們來參與成長營,陳慧貞說:「沒有要貼標籤的意思,只是給他們激發不同的潛能。」這個方案是鎖定單親家庭或新住民、原住民、身心障礙、疏於照顧或是有家暴的兒童,「這些孩子心裡有一些不懂得去紓發的情緒。」而每一次課程完畢後,社工會與輔導老師共同進行評估。兒童戲劇成長營的對象皆為三、四年級的國小生,沒有五、六年級的學生,是考量到高年級...

2011年6月17日 星期五

把父親當個案 父女關係變好

男性關懷專線海報。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防治委員會/提供【記者冼敏婷/台北報導】家庭衝突所引起的原因很多,處理不當更會衍生成暴力問題。在面對糾紛時,婦女往往較主動或積極尋求協助,社會上也有很多團體和專線提供女性專業幫助。而相對男性,外界較少關注他們在面對家庭糾紛時的情緒,男性缺乏管道抒發壓力,因此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防治委員會在一九九三年起委託民間協會成立男性關懷專線,提供家庭問題的諮商。男性關懷專線督導蘇小姐表示:「男性在衝突發生時,多扮演施暴者的角色,因此鼓勵他們不再使用暴力,更能抑制家庭暴力問題發生。」這個服務專線全年無休,主要服務對象為全國男性,服務內容主要分一般情緒上的支持和家庭議題上的諮詢,而接聽的專員都是志工和專業服務人員。成為志工須具備大學社工、心理、諮商、輔導或教育等相關系所二年級以上資格和具備助人、輔導志工一年以上經驗。因服務對象可能正面臨巨大家庭糾紛或改變,情緒較為不穩定。因此在正式成為志工前,必須先上一個為期八到九個月的培訓課程,主要講解基本的助人技巧、家庭暴力防...

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SSU 非主流運動賽事報你知

【記者鄭穎暄/台北市報導】大家在電視上很容易能看到UBA(University Basketball Association)大專籃球聯賽的轉播,但可能不知道那只是UBA的其中一部分比賽,UBA還有許多賽事及四大聯賽(籃球、棒球、足球、排球)和其它學生運動比賽,無論是啦啦隊或街舞比賽都不受主流媒體的注意。在運動傳播不盛行的環境下,SSU(Student Sports Union)大專學生運動網致力報導非主流媒體關注下的運動賽事,希望促進大專運動的發展。SSU緣起於中華民國大專院校體育總會(大專體總)在二○○七年與痞客邦(Pixnet)運動邦部落格一起舉辦的「優種子」運動傳播研習會,徵選校園記者來培育大專運動賽事傳播人才,當時入選的校園記者第一年從UBA開始報導,將報導放在痞客邦的部落格上,第二年開始報導四大聯賽。連續使用兩年的部落格當作平台報導後,受限於部落格功能限制、界面設計等,例如公告賽程時,夾雜在文章中,無法有另外專區,大專體總因而開始思考成立專屬網站。SSU在這樣的機會下,於二○○九年底成立,目前共有卅二位學生記者志工。通常會在電視上轉播的比賽是一級比賽,即體育系學生的運動比賽,而二、三級比賽由體育系參雜一般學生的隊伍及一般學生隊伍參賽很少受到媒體關注,SSU基於這個原因,報導以二、三級的賽事為走向,不限任何種類的比賽,只要是大專體總主辦的比賽或運動盛事都是報導題材。大專體總企畫宣傳服務組組長羅子建說,籃球聯賽每年快一千五百場,加上四大聯賽快四千場,肯定無法全部都報導到。大專體總企畫宣傳服務組組員魏語庭說,學期初,他們會將所有賽事的賽程表公佈給學生記者看,讓他們挑選能配合時間和地點的場次,但預賽在全國都有場次,時間和地點容易重疊,大概十分之一才會被報導到,目前把採訪重點放在決賽,至少決賽的報導能多一點。SSU特派員在場邊支援UBA比賽。鄭穎暄/攝影羅子建說,他們希望每間大學都能有SSU的特派員,招募特派員的第一條件是要對運動很有熱情,不限制任何科系。而且基於很多校隊經理會幫自己球隊經營部落格,但寫了只有自己球隊看,大專體總提供一個...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身聲劇場 為大自然發「聲」

【記者王文萱/新北市報導】隨著人類的破壞環境與製造垃圾,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大自然深受影響。身聲劇場於二○○九年首演的《在大水之中》便是闡述關於人類破壞大自然的議題,今年再度受邀重現,三月廿七日於宜蘭綠色博覽會的武荖坑風景區展開演出。身聲劇場於一九九八年成立,表現形式也與一般劇場較為不同,是屬於結合音樂、肢體與戲劇的跨領域劇場。身聲劇場團長吳忠良說:「表演者同時是樂師,也是舞者。」以演樂合一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呈現。身聲劇場成立至今,經費也是長期需要憂慮的問題,「經費相對的較欠缺,每籌備一次課程通常都要十萬塊,準備道具材料、燈光、音響、舞台以及人力資源等。」一個劇團通常是倚靠贊助與捐贈來籌措費用。吳忠良說,四年前在淡水區竹圍工作室遭到颱風襲擊,「當時淹水淹到膝蓋,團員都在這搶救。」身聲劇場工作室位於淡水區的竹圍,分別受到二○○七年的柯羅莎颱風以及二○○八年的辛克樂颱風重創,「所有團員不停的搶救樂器與道具,很多東西都壞掉了。」透過這次的風災與水災,看到人類由於破壞環境及政治利益而釀造了環境天災,因而產生對大自然的感觸,也藉此展開《在大水之中》的戲劇籌備。同時也是藝術總監的吳忠良表示:「這次風災損失了很多,我們的樂器館有兩百多種世界各地的樂器,有些非常古老,但因風災都壞了。」有些是想盡辦法去買的稀奇樂器,有些是別人送的,有些是去國外演出時遇到當地藝術團體,而向他們交換或是購買的樂器。他表示,珍貴的樂器壞了之後就無法修復,再也沒有第二個。戲劇內容是關於村落淹大水的布農族神話故事。村落的每個人...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家人扶持 李浩燃戒毒重生

成功戒毒後,李浩燃希望藉由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更多的人。謝鈺清/攝影【記者謝鈺清/桃園報導】一旦染上毒品,就彷彿像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從第一次接觸毒品到完全戒除毒癮,李浩燃花了二十年的時間,才擺脫了毒品對他的影響。多次因吸食毒品而入獄,成功戒毒後的他,現在是希望工作坊的針具交換暨衛教諮詢中心站長,希望能幫助更多人脫離毒害。李浩燃在國中畢業後便進入黑道,由於當時對於安非他命並沒有明確的毒品規範,也不清楚安毒所帶來的影響,因為好奇心和朋友的介紹,開始吸食安非他命。即使後來開始有法律的管制,但罰金也不高,並沒有讓他真正體悟到毒品所帶來的傷害。直到毒品危害防治條例立法,李浩燃在民國八十九年因為涉嫌販毒而入獄服刑,媽媽、前妻和小孩每個禮拜都舟車勞頓從台北到嘉義的戒治所探望他,心中感到慚愧,才開始興起了戒毒的念頭。李浩燃說:「每次媽媽和妻兒來探望我,回去後,都要等到收到家裡的來信,確認他們平安到家,才能夠放心。這一來一往就是兩三天,心一直懸著,那才是最大的煎熬。加上獄中的心理輔導課程,才知道自己有多...

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不同文化何妨 新住民也很棒

【記者賴佑維/新北市報導】台灣社會現今新住民越來越多,台灣街頭也漸漸呈現多元文化,多元文化學習網正是介紹新住民文化的網站,主要是希望能讓民眾學習到如何尊重外來文化,但也提供許多如職訓班等有益於新住民的訊息等。根據內政部入出國移民署統計,從西元一九八七年一月至二零一一年二月以來,新北市外籍配偶有八萬五千一百二十七名,是目前台灣最多新住民的地區,因此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新住民文教輔導科建構多元文化學習網,希望台灣民眾能更瞭解新住民的文化,不要因為文化上的差異而有所偏見、歧視。多元文化學習網採用繪本、電影、廣播、電視節目等較具娛樂性的方式,希望學生能透過這些多媒體教材學習到不同於台灣的文化,例如在網站上就可以看到新北市政府委託民視製播的「幸福新故鄉」,藉由這個節目的播出希望能讓台灣民眾更瞭解新住民的文化,也能讓新住民朋友更加瞭解台灣。網站上的教案主要是希望能讓學生接納、欣賞、瞭解外來文化,例如獲得特優的教材-接納、尊重與欣賞,作者吳佩璇舉了兩個自身的例子,一次在父親安排的花蓮縣卓溪鄉古風國小城鄉交流活動進行原住民文化體驗而到了布農族部落,學習到了布農族的分享與尊重大自然,而作者又因為到新加坡旅行,看到新加坡人不分種族、地位,卻都能一起慶祝國慶而跳舞,發現新加坡人可以不分國籍和平共處。從中作者體會到生活中應該互相尊重的態度與欣賞他人文化的優點。網站上也可以看到新北市政府舉辦的多元文化電影節得獎影片,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些感動人心的小故事,文教輔導科張銘娟表示,多元文化電影節開放讓非傳播專業民眾參賽,主要是分享身邊跟新住民有關的故事。去年的第一名是由史靜芬導演的給兒子的信,內容是一位越南籍的媽媽,來台後有一段的適應期,隨著兒子出生,生活才有了重心,但兒子卻被發現患有中度自閉症,但她靠著對兒子的愛與先生的支持,才熬了過來,一路陪伴孩子長大。多元文化學習網採用會員制,加入會員後每個月除了會收到網站最新訊息的電子報外,也可以使用許多網站資源,例如新住民就可以利用這個網站模擬練習電腦應用丙級考試等許多執照考試等。延伸閱讀多元文化學習網台灣新移民問題面面觀…她幸福...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志工到菲律賓教導科學實驗

【記者張婷羽/新北市報導】二○一一年的寒假,輔仁大學理工學院的學生,運用本身所學專業知識,到菲律賓宿霧地區的Talambam高中教當地學生不同的科學小實驗和台灣文化介紹。輔大理工學院的秘書因為認識Talambam高中的校長,所以每年的寒假就決定讓理工學院的學生到此高中去做自然實驗教學的志工服務。今年出團的是第三屆,總共有九位學生、一位老師和兩位輔導人員參加這十天的菲律賓志工服務。出發前,他們會經過三個月簡單的訓練。生命科學系的學生李咨儀說,除了每個星期都要用英文開一次會,向理工學院秘書用英文作簡報介紹台灣,更要去八里的愛維療養院服務一整天,這也是訓練的一部分。那裡的院友幾乎都是腦性疾病的患者,不方便自己進食,也不方便走路,所以他們就去那裡照顧院友一天,協助他們用餐,陪他們散步。輔大志工最主要的服務內容是去Talambam高中教導自然科學實驗,但他們第一個服務的地點是去菲律賓的薄荷島陪伴當地幼稚園的孩子們玩耍,並詢問這所幼稚園有哪裡需要改善。經過和小朋友相處一整天,他們發現幼稚園的孩子其實除了一開始比較怕生之外,各個活潑熱情。李咨儀說,他們的老師認為最缺乏的主要是文具用品。他們希望下一次學弟妹探訪菲律賓幼稚園時,可以多帶一些文具用品送給這些孩子們。李咨儀說,因為自己是生命科學系的緣故,她在想課程的時候,就想出了兩個與自己所學相關的實驗─「酵母菌發酵」和「曼陀珠可樂」實驗。「這兩個實驗都非常簡單,材料更是不用費心,所以構想讓學生發揮創意,搭配不同的實驗材料,嘗試推測結果,不只可以吸收到實驗相關知識也學會實驗的精神及態度。」她說,學生們看的驚呼聲連連,各個都爭先恐後的嘗試在可樂裡加入不同的物品,...

2011年6月11日 星期六

中原大生協助精神障礙者重回職場

學生們一同討論如何設計輔具。陳奕蒨/提供【記者張仟又/桃園報導】由中原大學電子系教授兼電算中心主任張耀仁開設的電子領域服務學習課,與台北市立仁愛醫院精神障礙者就業服務組合作,在課程中帶領學生們設計科技輔具,藉此幫助精神障礙者順利重回職場。張耀仁在五年前獲得國科會計畫委託,進行助人科技研究工作,開始參與身心障礙非營利組織。他表示,這一路走來,無論是學生,特別是自己,彷彿開啟另一個人生,本來以為人生就是教書,研究,論文,寒暑假,但總是無法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有了參與之後,加深對非營利組織的認識,尤其與身心障礙者的接觸更是給了自己全新的體驗與感受。參與這堂課的學生們會被分配到研究室去,研究室主要是針對精神障礙者朋友設計一系列合適的科技輔具,這些科技輔具包含工作提醒系統和戶外走失偵測。因為精神障礙者常常會忘記下一步工作,因此設計工作提醒系統,利用PDA去提醒他們下一步工作。而在往返工作職場到家裡的路途中,精神障礙者可能會走錯路或搭錯車,因此設計戶外走失偵測,一樣是用PDA去偵測,記錄他們上班到回...

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愛動物 羅子寧:領養代替購買

羅子寧與狗玩耍。羅子寧/提供【記者冼敏婷/台北報導】因喜愛動物而在台灣收容動物關懷協會當志工的羅子寧,對狗相當喜愛。五年前在收容所認領一隻流浪狗。對於街上常看到流浪動物,她說:「真的喜歡動物的人,可以領養代替購買。」就讀台灣大學環境衛生所碩士二年級的她,在大學的時候因家中的狗死掉而開始在網路上找尋保護動物機構,希望做志工服務。國內動物保護組織很多,選擇台灣收容動物關懷協會是因為它主要負責收容服務工作,而且是台北市唯一的市立收容所。與其他保護動物機構不同的是,收容動物關懷協會並沒有自己的收容所,只有在台北市信義區中有一個志工們自己租借的貓舍,所以志工大部分時間都在台北市動物之家服務。台灣收容動物關懷協會在二○○八年九月成立,至今已三年,一直拓展五大宗旨:宣導認養收容所貓、狗、推廣流浪動物絕育及推行健康餵食法、協助改善收容環境和降低安樂死比例、正確寵物飼養觀念,勿虐待、勿施暴、推廣寵物植入晶片。台北市動物之家安置的流浪動物是由環保署在路上捕捉的。大部分的動物都是民眾在街上棄養或少部分由前主...

2011年6月9日 星期四

女性培育計畫 讓「妳」引領改變

二○○九年第六屆年輕女性國際事務培訓計畫。YWCA/提供【記者邱欣怡/台北報導】基督教女青年會世界協會自一八九四年創立以來 ,致力於培養女性領導能力。自一九九九年起,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隔兩年舉辦「年輕女性國際事務培育計畫」,今年已邁入第七屆,希望透過「Challenge,Change,Chance。(自我挑戰,引領改變,創造機會)」的宗旨來培養女性,有挑戰自我、改變自己與社會的能力。「年輕女性國際事務培育計畫」目的是為了培育年輕女性能夠有多元的思維與全球公民素養,並強化參與國際事務的知能。台北基督教女青年會主任幹事于娟娟表示,希望年輕女性在參與培育計畫後,生命本質能夠有改變,知道自己也可以是有影響力的人。透過參與計畫,能夠有國際思維,與在地行動力。有了十八至三十歲的年輕女性加入 ,使組織能夠更活絡,透過網路科技力量,結合公民記者,讓婦女報導與婦女相關的議題,將影響力發佈出去。計畫開辦以來已有約七十位傑出女性代表參與世界各類國際會議。在二○○八年,第五屆學員陳羿谷代表參加國際婦女理事會亞太區域研討會,會議主題係達成性別平等之挑戰及關於女性的人口販賣與暴力。當初還是研究生的陳羿谷,經由教授的推薦參與了年輕女性國際事務培育計畫。...

2011年6月8日 星期三

以立的熱血志工夢

【記者歐靖雯/台北市報導】志工服務,不再設限,以立股份有限公司,幫助有心想當志工的人,實現他們體驗世界的夢。以立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創新的國際志工組織,也是社會企業,透過創新「接力賽式」的國際志工模式,不斷分批安排志工到各地服務,推動台灣熱血青年到海外服務弱勢社群,探討國際議題,體驗異國文化與創造改變。以立國際執行董事周曦翎表示,以立的服務是為創造一個長期的效果,讓團員身體力行在當地服務,並不是看看別人的遭遇,而是改變當地的環境,提升貧窮國家的生活素質。以立的服務計劃有別於其他教育志工團,周曦翎希望能夠為當地居民做出更有影響價值的建設。「有時教育的影響,比較短暫。我希望的是做出對當地有長久影響的,例如改善收入。」她表示,團員幫助越南居民蓋豬舍、在印度幫忙蓋房子、在柬埔寨教導當地居民正確的種植方法,希望成為一個彼此環環相扣的生態農場,讓居民們可以自給自足,也可以增加收入。「氣候暖化、扶貧是以立所關心的議題。」 周曦翎說,「其實世界是一體的,當一個地方出現貧窮或疾病,是會影響全球的。」她表示,目前以立的服務計劃,都以扶貧及氣候暖化問題而設計;在印度及柬埔寨幫忙蓋房子、教導種植,是為使當地居民能自給自足、脫離貧窮;今年在內蒙古的植樹計劃,是在內蒙古沙漠區內種植樹木,增加綠洲,以減少沙漠化及沙塵暴的情況。無論在外地服務或台灣創業,以立經歷過不少困難。周曦翎回憶二○○九年第一次前往越南服務的經驗,表示該次服務由於當地政府的阻撓而無法繼續進行;她說︰「去越南之前都已經申請證明,但到越南當地的時候,當地政府卻阻止我們進行服務,甚至出動軍隊,以致我們的服務無法進行。」「在印度當地,我們服務的村莊,幾乎每家每戶都要蓋,我們去一次只能完成一部分,需要多去幾次、多一點人手,才可以蓋完。」以立創辦人陳聖凱表示,志工幾乎都沒有蓋過房子,那次去印度只有兩個讀建築系的團員,幾乎所有團員對蓋房相關的勞力工作還是比較陌生的;「村裡沒有錢也沒有必要配備先進機械,只有租來一台小小的混水泥器轟轟開動。我們的到來,帶來資金讓村民買到缺乏的建築用料,而我們也從搬水泥、手工混和水泥和修建房頂開始,與村民一起工作。...

2011年6月7日 星期二

轉角咖啡 烘培自信的人生

【記者黃苾瑄/新北市報導】走進亞東醫院地下一樓的「轉角咖啡」,首先見到的是學員親切和藹的笑容,和撲鼻而來的咖啡香,這家咖啡店是專門為精神障礙患者設立的庇護商店,透過服務客人、製作咖啡糕點,協助他們重拾職業能力和職業態度。轉角咖啡目前有八位學員,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的工作,剛進來咖啡店學習的學員就先練習幫顧客點餐,或是擦拭玻璃、餐桌等比較簡單的工作;稍微資深的學員就負責調製咖啡,或是製作甜點餅乾。「庇護商店主要的目的就是幫助精神患者重拾工作能力和態度。」亞東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吳欣燕說,許多精神患者因為發病時間早,或是年紀大老化,甚至是精神疾病損傷的後遺症,造成精神患者喪失工作能力和態度,反應也比一般人較為緩慢,這類型職業復健是透過從事簡單的工作和與同事顧客互動的過程,讓他們建立自信心,學習正確的職場態度,幫助他們的生活回到正軌。「精神患者和一般人的思維不太一樣。」吳欣燕說,例如在職場上老闆叫員工去掃地,一般人會立刻去打掃;但精神患者不是,他會答應你,但他不一定會立刻去掃,因為在他想法中認為,老闆沒有說要「立刻去」掃地。這就是為什麼精神患者無法回到職場工作,而庇護商店就是要教導他們正確的職場能力和職場態度。吳欣燕說,許多精神患者和家屬因為不肯接受這類型的疾病,因此選擇逃避或是和病患疏遠。事實上精神疾病雖然不能痊癒,但是透過定期服藥,病情可以獲得相當良好的控制。精神患者服藥後半年到一年,可以向職能治療師申請到轉角咖啡工作,經過三個月的課程培訓,包含減輕和矯正功能障礙,增進患者日常生活...

2011年6月6日 星期一

大同大學志工團送愛心至越南

【記者張仟又/台北市報導】由大同大學學生所組成的國際志工團,在二○一○年的暑假再次前往越南承天順化省做衛生教育和資訊教育。指導老師林淑瓊說,組織這個團隊,希望讓學生們親身跨越國際去了解,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像台灣的生活一樣富足,讓來自各個系所的同學,運用自身專業去做服務。這是大同大學第三次前往越南服務,服務範圍以當地小學為主,帶領學童做衛生教育和資訊教育。資訊教育主要是教小朋友簡單的WORD打字和用小畫家繪圖;衛生教育則是教小朋友刷牙、視力測量和做眼操。越南當地小學的電腦設備明顯不足,學生們大多二至五位共用一台電腦,基本的WORD打字和小畫家繪圖,大多數的學生們在使用上也顯得很生疏。志工團隊有帶一些硬體設備捐贈給當地的小學,這些硬體設備是由外界的愛心人士和身邊的親友所捐贈的,希望能藉此多少改善當地物資缺乏的情況。刷牙這件事對台灣的小朋友來說是很普遍的觀念,但在越南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媒體設計系二年級學生王引寧說:「當地的小朋友似乎都沒有刷牙的觀念,從他們很生疏的拿著牙刷刷牙的感覺大概就可以知道,不過神奇的是他們的牙齒都很白,這可能也跟他們沒有額外的零食消費習慣有關吧!畢竟他們沒有多餘的金錢去買多餘的東西。」到越南服務,志工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在語言溝通上,雖然有一名翻譯隨行,但還是不容易克服。王引寧表示,在自己所習慣的上課方式中並沒有加上翻譯這一塊,就算事前有訓練,但是這個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常常自己上課上得正起興的時候,就會忘記翻譯的存在,導致話講到一半,就會不知道到底哪邊該停下來讓翻譯翻譯,時間久了才漸漸適應,所以最後幾天的課程都進行的很順利。王引寧說:「當地的小朋友都很可愛、很漂亮,和他們漸漸相處下來會發現,或許我們不能用說的,但是光看對方的肢體語言也可以知道對方想表達什麼。在中午休息時間甚至有小朋友去四處摘野花和藤蔓,做花冠給我們,任何一個和他們互動的小細節,都會令人感到驚嘆甚至是感動。」林淑瓊/提供延伸閱讀大同大學...

2011年6月5日 星期日

輔大學生從戲劇中體驗代間學習

【記者張仟又/新北市報導】由天主教輔仁大學臨床心理系開設的服務學習課程,與新莊豐年國小樂齡學習中心合作,讓學生們到樂齡學習中心戲劇班和年長者一同體驗代間學習。樂齡學習中心戲劇班指導老師莊前進表示,他去年應邀開課,事前並不知道輔大學生要來此做服務學習,知道以後重新調整課程,將服務學習和樂齡戲劇結合,讓學生來服務老人。莊前進將樂齡學生和輔大學生分為兩組,輔大學生們主要是為樂齡學生們編寫劇本、排戲、導戲和準備道具,再由樂齡的學生們演出輔大學生們所編寫的劇本,並讓輔大學生們陪同樂齡的學生們排演。樂齡的學生一共有十位,年齡大約在六十歲左右,但輔大學生們都稱這些阿公阿嬤們為大哥大姐,臨床心理系三年級學生黃新媛說:「叫大哥大姊一點也不奇怪,雖然很多人都是阿公阿嬤的年紀,可是他們都好有活力,也好年輕。」輔大同學們和樂齡同學們溝通時,不同世代所造成的語言差異成為了一個很大的障礙。黃新媛表示,自己本身台語不是很好,在與只會講台語的阿公阿嬤們解釋劇本時真的很辛苦,但阿公阿嬤們都會很認真的跟自己討論該怎麼演才比較好,「最後還會謝謝我幫他們編這麼好的劇本,阿公阿嬤們的一番話讓我深受感動。」和樂齡同學們溝通戲劇的走向也是一大難題。輔大同學們在劇本裡面加入了很多好笑的笑點,但樂齡同學們卻完全搞不清楚那個地方所要呈現的感覺是什麼,而輔大學生們在演給他們看的時候,輔大學生們全部笑倒在地,但是他們卻是一臉茫然。臨床心理系三年級學生林宜娟說:「這是一種世代之間的差異吧!我們要以他們的立場去安排內容,另一組同學更貼心...

2011年6月4日 星期六

移動式媒體將成傳播業未來發展

【記者楊宛瑜/台北市報導】二○一一年二月,總統府月會邀請了PChome創辦人詹宏志發表專題演講,其中提到被運用在iphone手機裡的網路應用程式市場,他認為發展網路應用程式將是台灣企業的機會,那麼台灣的傳播業也在其中擁有發展的機會嗎?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副教授彭文正表示,移動式媒體如iphone、ipad等就是為了因應現代人生活的需求而誕生,取代現今媒體成為主流資訊來源,將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他說:「未來這種smart phone,將成為大家獲得新聞資訊的主要來源」。彭文正表示,現代人生活忙碌,一般人不會願意花一個鐘頭的時間坐在電視機前收看整點新聞,也不一定有時間開啟電腦,瀏覽完整的網頁新聞;手機這種具隨身攜帶的便利性及可移動性,就成為現代人獲得資訊的最佳來源。他認為,手機成為未來主流媒體發布訊息的平台,原因有兩個。第一,現代社會幾乎人人都有一支手機,第二,社會大眾只要利用等車或排隊結帳這種零碎時間,點開手機上的新聞就能即時掌握最新消息,比電腦或電視更為方便快速。利用手機這個平台製作一個媒體,聽起來似乎還很遙遠,但事實上,彭文正已經開始著手規畫這樣的可能性。他與研發團隊製作的「31SMS」,當初研發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可以使用手機,透過網路傳送影像、圖片或文字訊息,彭文正說:「大家一直以為我在做的是一個軟體,但事實上,我想做的是一個媒體。」他表示,「31SMS」其實就像是一個捷運站,目的在匯集人潮,讓大家習慣使用手機傳遞訊息,現在他與研發團隊繼續合作,希望能製作一個程式,將更多的新聞資訊加上,創造新的附加價值,建立出一個完整的媒體。但彭文正也表示,現今傳播學院的課程仍停留在報紙寫作的思維,教導學生以倒寶塔式的寫作方法,這將使未來這些畢業的學生很難跟上時代的需求,彭文正說:「學校還在教學生怎麼樣寫一篇至少六百字的新聞報導,但事實上不論是網路新聞或手機新聞,只要超過三百字,你就Out了,因為讀者不想看這麼多。」此外,手機新聞比一般平面新聞更需要仰賴標題去吸引讀者,「在報紙,讓讀者看到新聞標題進而閱讀內文是容易的」彭文正說:「但在網路,若標題不吸引人,對讀者來說點進去都是浪費時間和心力的。」對於傳播產業的未來發展,彭文正認為跨院系的合作將是必定的結果,尤其是與資訊管理學系等相關的資訊科系;他表示,在現代,不懂得運用資訊平台的人很容易就會被判出局,尤其傳播產業是製造資訊的作者,如果製作資訊的人不會使用資訊平台發布訊息,就只好被淘汰;另外,他也認為,傳播產業在師資上,不應該只挑選文科領域的人才,應該也要尋找一些在資訊科技、生物等理科領域有所專長,可與傳播結合的教師,培養多元的觀點與知識。延伸閱讀發簡訊免錢...

2011年6月3日 星期五

Boby義工團 投身公益

Boby保庇義工團每個月定期去淨山。黃美玲/提供【記者高翊華/台北報導】「不求回報的工作真的會讓心裡感到很充實」,Boby保庇義工團團員黃美玲說,當志工,不用花大筆的錢,只要真誠的為社會付出,就會讓人心裡感到很快樂。Boby保庇義工團是一群由台中三商美邦人壽保險公司員工所組成的義工團,當初成立的目的,是希望能在能力之餘,多幫助這個社會一點。義工團主要的工作,就是定期淨山、淨灘、捐血、關懷老人、社區服務等。Boby保庇義工團成立於去年十二月。一剛開始,三商美邦人壽保險公司的一些員工興起了做義工的念頭,但覺得個人付出有限,團體力量無窮,於是想組織一個義工團。最初,只有幾個人有意願,靠著公司裡的同事互相宣傳,有些客戶聽到了,也對這件事有興趣,在大家討論達到共識之後,於是成立了社團。團員黃美玲說,義工團目前有三十位團員,經費來源主要是團員所繳的團費,因為不是政府立案的團體,沒辦法提供正式收據,很少對外募款。保庇義工團主要服務的地方還是以台中為主,每個月都會定期去淨山,定期到醫院捐血站幫忙做志工,也常常配合其他社福團體,例如創世基金會等,到獨居老人家或需要幫助的弱勢團體家給予關懷。最近一次活動,就是到慈馨育幼院去捐款、關懷。黃美玲說,義工團未來想做的,就是盡可能去做更多善事、去幫助更多的人,她開玩笑說:「現在去淨山,同事都會笑說業績(垃圾)不夠多啦」。讓他最感動的,就是每次去捐血站做志工,經過的車子都會下車來問說需不需要幫忙,有些人也從大老遠跑來捐血,這些熱心的人都讓他很感動。Boby保庇義工團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多一點人一起加入義工團,大家一起做善事,黃美玲說,保庇義工團只要是能力所及、又對社會有益處的事,都會盡力去做。只要團體越多人,力量就會越大,所以希望能有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一起加入。...

2011年6月2日 星期四

台灣女人特展 展出女人韌性

【記者邱欣怡/台北報導】台灣建國一百年,內政部於國家圖書館舉辦「臺灣女人‧精彩100」。展示一百年來的歷史,呈現一百年來臺灣女性的生命歷程,與各領域的女性群像,透過文字、影像來了解。「臺灣女人‧精彩100」展示了包括政治、婦女運動、法律、宗教、教育、藝文、醫藥、科學、體育、公益、軍警等十二個領域中傑出的女性。現場展示傑出女性的照片及簡介其貢獻。另一部份以大事年表陳列了一百年來台灣女性的歷史,紀錄女性權益之重要政府作為與民間發展。大事年表中最新的資料更記載到,今年政府於國際婦女節召開首次全國性之「全國婦女國是會議」,討論性別平等政策綱領。導覽員黃櫻柳表示,從政治領域中可以看到,隨著民主與婦女運動發展,首位女性市長許世賢、副總統呂秀蓮,越來越多女性投入民意代表與行政首長之公職人員選舉、擔任政務官,爭取體制內平等政治參與。大事年表寫著:一九七六年,呂秀蓮等成立亞洲第一個結合婦運與出版的「拓荒者出版社」。觀展者詹小姐想起這段七○年代歷史,感慨說:「當時拓荒者出版社積極為台灣女性運動著書立論,我看了她們的文章之後,讓我知道女性也可以走上街頭,爭取女性權益。」臺灣本土婦女運動,始於七○年代。黃櫻柳談到,看到李元貞、顧燕翎的照片,就快速聯想到她們共同創辦婦女新知雜誌社(現為婦女新知基金會),倡議兩性平權,首開臺灣婦女運動之先聲。因著婦運前輩的努力,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婦運團體陸續成立,婦女團體平日各自分工,必要時因議題結盟,透過立法遊說到參與國家決策。她說:「台灣婦女團體已從篳路藍縷中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成果斐然。」在這麼多位傑出女性中,影響黃櫻柳最深的是公益領域中的陳樹菊。她說:「陳樹菊可以做得到,我也可以。」透過陳樹菊的行動,她了解到,要做善事不一定要有很多錢,只要有一顆熱忱、願意付出的心,每一個婦女都可以成為有影響力的人。黃櫻柳進一步的說:「台灣女權意識還未抬頭時期,女性無法工作與受教育,生活是很辛苦。」...

「把手借給我」 家暴議題與藝術結合

 「可以把手借給我嗎?」互動藝術裝置。邱欣怡/製作【記者邱欣怡/台北報導】「爸爸媽媽都會吵架,我想叫爸爸媽媽不要吵架,可是爸爸會連我一起打......」明道大學數位設計系徐乙榛與鄭雅云獨樹一格以家暴這樣的社會議題設計出一個互動藝術裝置,這是裝置中一位孩童訴說著他家庭父母家暴情形。她們異口同聲的說道:「希望大家透過這個互動裝置,了解應該主動對家暴議題伸出援手,激發大家主動關心,去撥打113!」新一代設計展是台灣各大專院校畢業設計作品聯展,徐乙榛與鄭雅云製作了名為「可以把手借給我嗎?」的互動藝術裝置,外觀造型是玩具箱,樣子呈現出一個纏著繃帶的小孩,這是代表著一位受著家暴折磨躲在樓梯間受傷及害怕的孩童。一靠近此互動藝術裝置時,裡頭的電話就會響起。接起電話後,那頭傳來的是孩童以顫抖的聲音述說:他爸爸對他的暴力行為。這時,裝置當中有提示,在這時應該撥打婦幼保護專線「113」,讓專線社工來協助。撥打之後,就會聽到電話那頭的孩童開心的說:「謝謝你!」此時裝置下方的愛心由黑變紅並亮起,代表受助孩童的喜悅。當初是看到一張家暴平面海報與國際特赦組織的視覺互動裝置啟發靈感,家暴議題的宣導也常以平面較多,於是讓徐乙榛與鄭雅云靈機一閃的想要以互動裝置的方式來作為宣導家暴議題與畢業展的作品主題。鄭雅云說:「我們想要告訴大家家暴議題的重要性。」民眾操作此裝置時,看著外觀纏著繃帶的孩童,聽著電話中孩童訴苦,與主動去撥打「113」的過程,傳遞大家應該對家暴議題主動「伸出援手」的概念。操作完此裝置的袁小姐說:「第...

2011年6月1日 星期三

校園性別平權的推手

【記者馮凱/台南市報導】家庭是影響孩子個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孩子可能會透過模仿使自己具有女性的特質,或是透過家庭教育讓男生要堅強但要有女生的溫柔。而如果家庭成員女性眾多,家中的男生也會因此學習女生溫柔、細心等特質。這些因素使得男生的個性會比較女性化,在一所男生居多的學校,這類型的男生是有的。他們可能面臨許多的壓力,有來自家庭、同儕以及社會等等,而如果學生遇到這些困擾,就可以向輔導老師尋求協助。盧綵蓉任教於台南高工的是位有心理師商師執照的輔導老師,目前在高雄師範大學進修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盧綵蓉說,學校中難免會有個性比較女性化的男生(老師簡稱為氣質男)或是同性戀的學生,這樣的學生,老師跟同學也會特別關注他們,有時候難免會受到同學言語的挑釁,而言語的暴力可能會使這些學生產生心理憂鬱、甚至自殘,有些人會怪罪自己父母親把他生成這樣。盧綵蓉說這使得輔導老師們認知到校園性別教育的重要,以及如何輔導受到這些問題困擾的學生,勇於面對問題,找出自己的認同。氣質男可能會面臨自我概念與自信心低落,像是他們行為比較偏女生,女生也許把他當成好姊妹一般對待,而男生不把他們當男生看待,他們可能會產生性別混淆,以致不敢交女朋友,甚至覺得自己是怪胎,嚴重的會心理產生異常,造成人格變異,就可能會因為不喜歡自己這樣子,而去傷害與自己類似的一群人,以此得到滿足。而輔導的目的是去提升他們的自我信心,發掘他們的優點,進而使自我概念提升,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除了透過學校輔導外,氣質男的父母親也要去接受他,如果用強迫的方式去改變...

從「家暴殺前妻案」省思目前家事法不足

【記者邱欣怡/台北報導】日前上完電視節目《非關命運》述說遭家暴血淚的陳姓女司機,最後卻引來前夫殺機。在此因家暴至死的女司機命案裡,法院判決了離婚、下達保護令、羈押加害人,但最後女司機仍難逃一死。「家暴殺前妻案」民間座談會情形。邱欣怡/攝影目前,有關家事事件訴訟過程冗長與複雜,導致許多受暴婦女仍活在陰影當中。勵馨基金會研發專員盧詠麗說:「遇到家暴事件要申請保護令,但是保護令不是填一填就可以拿到,而是要經過訴訟過程。加上民眾沒有蒐證,使得保護令更難實行。」她表示,在申請保護令至核發的過程,需要耗費不少時間,在這段期間裡,受暴者仍然飽受煎熬,尤其是未成年子女,更是會有心靈上的打擊。她建議在這段期間可由法院連結社福單位,主動對受暴者及未成年子女提供身心靈的輔導與醫療方面幫助。在此陳姓女司機遭殺害的事件當中,台北律師公會婦女問題委員會主任委員張菊芳律師則談到,家事事件經由訴訟程序,以裁判結案,定離婚、酌定監護權、探視權等,雖解決了法律層面問題,但雙方怨恨糾葛仍存,仍會發生離婚後繼續騷擾前配偶。保...

Page 1 of 138912345Next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