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創新傳統 「福興穀倉」舊風華展新意

45990030
【記者林昱君/彰化報導】彰化因為擁有廣大的平原,長久以來一直是台灣稻米重要的產地。位於鹿港福興鄉的「福興穀倉」建於民國十七年的日治時代中期,服務部主任賴煌奇表示,「福興穀倉」原為保存米的場所,是當時最大的穀倉,「匯集各個區域的米糧,是富饒的象徵。」
「福興穀倉是台灣中部最大的穀倉。」賴煌奇說,因為台灣盛產稻米,為了儲存米糧,日治時期建造了許多穀倉,並在其中設碾米機房,「這種一貫化的設施非常特殊,也可以看出以前穀倉的設計精良。」而福興穀倉便是當時僅存下來至今的建築。

福興穀倉分為3個建築群體,分別有16間穀倉、碾米機房、米庫,賴煌奇表示,福興穀倉所保存下來最特別的是完整傳統的「老虎窗」、粗糠穀和稻草、黏土所塑造而成的牆壁。「老虎窗」為裝設在屋頂上的窗戶,可供通風和採光之用;而牆壁則是使用當時的農村建築造法,採用粗糠渣、草片與黏土攪伴而成,「這種傳統的建築技法雖然方法簡單,卻能夠顯出當時人們的智慧,是我們想要保存的。」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穀倉逐漸被取代,賴煌奇表示,長久以來福興鄉的農民由於稻米收購、繳交租稅、農葯買賣等的關係,而與福興農會穀倉產生密切的互動,「居民對穀倉已經有了深厚的情感。」也因為這種情感,使得穀倉與居民對過去有著共同的記憶。「除了建築物本身以外,更重要的是這種人文情感。」因此,即使時代變遷,傳統的穀倉逐漸被取代,機器早已老舊不堪使用,仍然將穀倉保存下來成為在地人文產業的歷史遺跡。

「除了保留傳統,我們希望能將新時代的精神注入舊建築裡。」賴煌奇說,為了活用具歷史意義的舊建築,並將閒置的空間重新恢復它的使用價值,福興穀倉被重新修復和改造成為一產業、文化、藝術的交流中心。
「現在的福興穀倉兼具了五個S。」什麼是五個S呢?賴煌奇表示,分別是廣場(Square), 一個向一般民眾開放的公共空間,藉由這個空間凝聚當地的認同感,並對外傳達鹿港的新文化;舞台(Stage) 是一個提供觀賞及被觀賞的地方,使不同的文化、工藝創作等能夠有對外行銷的管道;商店(Store)是個具有地方文化風格的購物空間; 學校(School) 則可已舉辦學術研討會、工藝技術傳習交流活動、社區成長講座等;服務(Service)則遊交流中心提供文化、旅遊、交通等 。
福興穀倉的轉型使傳統文化能夠有所保留但又能創新,賴煌奇說,這樣的文化創意也讓穀倉重新被人注意。從小住在彰化鹿港的李媽媽說,小時候常跟著祖母到穀倉來拿米糠,「看到現在穀倉的新樣子讓我覺得既懷念又新鮮。」而第一次來穀倉的張同學則說:「因為很難光用想像的去揣模以前人的生活,所以我很高興能看到這些舊時代裡的東西。」


延伸閱讀

台灣旅遊網—福興穀倉

[彰化]福興穀倉

看我七十二變—福興穀倉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