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6年7月31日 星期一

復育溼地生態 讓生命綿延不絕

【高林壕報導】關渡自然公園繼發現羅漢魚、白鱎之後,再次發現消失已久的大型蚌科貝類-「圓蚌」。這些生長於溼地的動植物,由於先前人為開發及保育觀念的缺乏,造成溼地污染及破壞,以致生長於溼地的動植物,在生長環境遭受破壞下而漸漸消失。

圓蚌屬於大型的蚌科貝類,生長在河川、湖泊、池塘、或水田中等溼地地形。一九六○年代之前,關渡濕地尚未面臨開發威脅,「蓋斑鬥魚」、「圓蚌」、「青魚將魚」和「牛屎鯽仔」等生長於溼地的動植物,在關渡溼地常可見;但由於保育觀念的偏差、土地資源不當的開發和利用,過去隨處可見的湖沼、埤塘,絕大多數都已經不存在了。伴隨這種環境生存的溼地特有的動植物,也多半成為了稀有植物和瀕臨絕種的動物。

關渡自然公園環境教育室專員李芝瑩表示,全台各地的溼地都同樣受到人為開發及工業污染的影響,且大家對溼地的普遍認知為「爛泥巴」,所以都被視為無可利用的土地,不知溼地對生態有相當地影響。如滋養魚貝類、庇護鳥類、提供天然產物、防風與護岸、蓄水與淨水、教育與遊憩等功能。

原景生態關懷研究室張翰元表示,楊梅埔心附近原是一片農耕荒地,在雨水不斷累積之下,逐漸形成溼地生態,但之後因為東西向快速道路開拓,把溼地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水脈供給截斷,現在此處已乾涸,溼地動植物也消失殆盡。這是現在國內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存續困境的典型例證。

李芝瑩表示,政府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在一九八三年,設立關渡自然保護區,並以保育關渡的濕地環境為自然公園成立的初衷,更進一步開始溼地動植物的復育工作。在發現羅漢魚、白鱎等溼地動植物之後,前幾天又再度發現消失已久的圓蚌,受到很多保育人士的注意及詢問。因為圓蚌再度「復出」,關渡自然保護區在三月十八日,有認識圓蚌的活動,進而宣導溼地生態對於整個環境的影響力的功能,也希望達到教育及傳達理念效果。

2006年7月28日 星期五

八部合音走出台灣 走出困境

【陳凱隆報導】八部合音(pasubutbut),是每年二月傳統布農社會播種小米祭典之前所唱的祭歌,目的是要將祈求傳達給天神。八部合音和許多傳統藝術一樣面臨沒落的問題,除了台灣政府必須重視外,原住民也要努力。而布農文教基金會等團體的成立,將八部合音推向國際舞台,相信沒落的困境會露出ㄧ線曙光。

八部合音是布農族族人的小米祈禱豐收歌,單從音樂的結構來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複音現象。只是唱這首曲子時,必須由八名以上的成年男子分成「mahOsgnas」、「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就會產生。

布農文教基金會行政公關邱正明表示,八部合音的起源有三個說法:祖先聽到成群的蜜蜂嗡嗡叫,心生畏懼而編出的音樂;另外飛瀑流瀉所造成的迴響和風在神木樹洞中發出的聲響,令族人心生肅穆敬意,都是說法之一。

小米豐收儀式,是布農族男生打獵回來祈求上帝和祖靈豐收的典禮。所以規定女生不能參加,儀式中也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和打噴嚏。台東縣武陵國小老師胡金娘說:「其實只要族裡長老起音,其他人跟著附和,所合聲的聲音就是pasbutbutm,只是比較不正式罷了。」

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負責人余景虎表示,工業興起之後,較少人種植小米,所以祈求豐收的儀式也較少。年輕人出去工作,學習意願不高,再加上比較有經驗的長輩過世,所以八部合音日漸沒落。雖然現有中小學的學生學習,但是八部合音默契和團練的高難度讓練習的成效不佳。

不過在二○○四年,台東縣海瑞鄉的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到歐洲做兩次巡迴表演,並和大提琴家大衛達伶(David Darling)合作錄製一張CD,讓八部合音漸漸受到國際的囑目。

「原住民也要努力。」邱正明說道。十年前,政府發展觀光產業,為他們帶來了經濟來源,但政府總是一味地補助,原住民反而忘記精進。一九九五年成立布農文教基金會,以達到文化傳承和經濟生機的目的。八部合音也在基金會的推動下,近幾年在國內外巡迴表演,預計二○○六年五月十五日會到台北圓山飯店演出,九月則會到美國演出。

對於八部合音的未來期許,余景虎希望能成立一個中心,讓年輕人不但可以練唱,也有工作的機會。

2006年7月27日 星期四

中途之家「觀照」街友

【張鎮麟報導】台北縣政府街友中途之家「觀照園」位於台北縣林口鄉,提供流落街頭、查無身份而必須收容輔導者、暫時性無家可歸在街頭露宿生病需療養者等,一個可以安頓的地方。主要提供就業服務、醫療服務、生活照顧、申辦相關福利、轉介安置、協助返家等六項服務。

中途之家主任黃梅英認為,「街友很多都是身心障礙者,要找工作也不是這麼容易,社會大眾對街友都有刻板印象,而觀照園則幫助有工作意願的街友。」而大部分的街友在觀照園一段時間之後,都會接受就業輔導而離園。

現在中途之家只有一位社工員以及兩位替代役男,黃梅英表示,「是有爭取政府擴編,但現在社工員真的是身兼數職,我們與別的街友收容所不同的是,我們不只是照顧街友,還有幫助街友找到工作,這真的很辛苦。」

中途之家社工員曾賢鍇表示,中途之家本來就只是給街友一個暫時可以安頓的地方,我們還是希望街友自己能有養活自己的能力,中途之家也盡量幫助他們找工作,像是去年有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公遭到棄養,之後轉介到了中途之家,在家樂福找到了清潔工的工作,現在生活也很穩定,「雖然工作薪水不多,但是可以養活自己,阿公也很感謝中途之家。」

除了幫助街友尋找工作,中途之家也在一九九四年也跟LA NEW皮鞋合作,開了皮鞋修護製作班,讓街友可以自食其力,靠修皮鞋維生,黃梅英說:「這一個製作班讓街友有實質的訓練可以開業,不過中途之家才開辦沒多久,許多東西也都還沒上軌道,但是來這的街友我們都先幫他們調整生活作息,再來就是灌輸以自己勞力來生活的觀念。」

現在中途之家訓練街友的方式很單純,在旁邊的空地從畜牧以及耕種農作物開始,讓街友體驗到工作中的成就感,黃梅英表示,「因為許多的街友都已經很久沒有工作了,先訓練心智比較重要。」

中途之家將來將推動街友看護訓練,讓街友來當看護,專門照顧街友病患,曾賢鍇說:「街友的不穩定性比較高,先由照顧相同身分的病人開始,讓大家看到街友也是可以做正常人的工作。」

2006年7月26日 星期三

賓朗斯基 讓傳承的火把延續下去

Aug3_【張君瑋報導】在台東縣卑南鄉的下賓朗(Pinaseki)部落,部落裡的小朋友全部排排站在柏油路上,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習著舞蹈動作。曾經參加國際南島文化節活動、代表台東縣政府參加「全國優良社區觀摩」活動演出,「賓朗斯基青少年樂舞團」不只傳承了卑南族的傳統舞蹈,也傳承了對部落文化的認同。

「賓朗斯基青少年樂舞團」一開始成立的原因並不是為了表演,而是因為出身於部落裡的林蕙瑛老師在父親辭世後,回到部落發現,部落中有不少青少年,對一個戶數不到二百一十戶的部落而言,這些青少年算是部落的未來,「當時我發現他們口中還不時出現一些穢語,讓我發覺這些孩子們應該要有更好的學習空間!」

於是在二OO二年,林惠瑛在沒有教室、必須借部落族人的庭院及社區發展協會的會議桌等困難情況下,開始籌辦「比那斯基青少年暑期課業輔導」;課程包括了課業方面的輔導,還有各種文化藝術課程,其中也包括了「原住民樂舞課程」,「賓朗斯基青少年樂舞團」就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

一開始,團員們因為部落沒有所謂的「活動中心」,所以上課練習的地點,就只能在部落族人家中的庭院裡及馬路上克難練習;之後有了演出機會,除了青少年家長們協助交通載運演出以外,部落族人也協助舞蹈中所需的道具製作。

演出服裝是由林蕙瑛和她的母親共同製作的,是以卑南族「下賓朗部落」青少年的傳統服裝為主要依據。表演內容則以傳統卑南族以及其他族原住民舞蹈歌曲為主,如同為原住民歌手紀曉君的「南王系之歌」,和陳建年的「媽媽的花環」,表現出下賓朗部落的年輕活力。

「賓朗斯基青少年樂舞團」的成員,目前就讀於卑南國中二年級的許雲硯說:「參加樂舞團,最開心的就是多了很多很多時間,跟部落裡的大家一起相處。」同樣也是國中二年級的莊家薇也表示:「練習這些舞蹈並不會很辛苦,遇到不會的地方跟大家一起練習就好啦!」

「青少年在透過這樣的方式,學習各個不同部落的傳統樂舞中,凝聚向心力,使孩子有共同的目的及共同營造部落的未來,也使他們不會迷失在大環境裡的誘惑中。」林蕙瑛說,因為下賓朗部落每年都有四個大型的歲時祭典活動,所以小朋友們對部落文化的認識是很紮實的,對於自我族群文化的認知,也有某種程度的瞭解;說到「文化傳承」,陳惠瑛說:「最重要的不是讓青少年們了解自己文化,而是要他們很清楚知道,將來部落是由他們要管理的。」而部落族人對孩子的學習,也給予最大的支持及鼓勵。

目前「賓朗斯基青少年樂舞團」接受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假日定時定點的演出,並且也在二OO六年卑南族聯合年祭的CD中,錄製了歌曲。

2006年7月25日 星期二

世界宗教博物館 和平世界觀

【萬彥伶報導】 從沁涼水幕牆潔淨雙手開始,轉身踏入朝聖之道,「我們為什麼而生?」從投影文字及壁畫中,靜靜思考生命的意義。走到盡頭,在感熱牆蓋上屬於自己的手印,體會人獨一無二的特質。接著展示眼前的,是宇宙天幕及迷宮地雕融合的「金色大廳」,門口志工及導覽人員笑得燦爛前來迎接,進入下個體驗。這邊是台北縣永和「世界宗教博物館」,收藏世界主要宗教之歷史文化藝術,運用現代多媒體及廣闊的空間感,營造出有別於一般博物館的感覺。

在「生命的起源」展示廳,看到從出生到死亡過程中的各民族文物、服飾及雕塑;進入運用電腦科技的天幕劇場─「華嚴世界」中,看見歌德教堂的華麗高聳、清真寺廟的雄偉莊嚴、敦煌大佛的慈祥寧靜;而「世界宗教展示廳」更將十大宗教以及台灣特有民間宗教文物及共同展示。「我們希望推廣的是『宗教平等』,從不同的東西中找到相同的理念,並互相包容。」世界宗教博物館教育推廣員何佳瑞說。

「尊重不同文化是非常重要的,歷史上有太多戰爭是因為宗教上的誤解而引發。」世界宗教博物館秘書室主任范敏真表示,致力平等宣揚宗教知識,了解不同文化特質,培養廣闊世界觀,進而推廣「愛與和平」遠大理想,是博物館成立目標。世界宗教博物館近年來推動數次「回佛對談」活動,希望藉宗教外交來改進世界上貧困、弱勢問題,另外也實際進行救濟活動,南亞風災期間前往災區建造愛心屋給災民,用宗教的力量凝聚生命力。

世界宗教博物館創辦人心道法師,在斷食閉關修行中體悟到宣揚世界和平思想的重要,對修行者而言,入世渡眾是一個回饋社會的表現,心道法師希望透過一個平台,讓民眾多認識多元的宗教。從這單純的想法開始,經過多方諮詢,演變至「成立博物館」的概念。「不像建醫院救人那樣效果可見,成立博物館的成效是潛藏的。」范敏真說。

范敏真表示,比起建寺廟,成立博物館更能接近一般民眾,用輕鬆休閒的方式使大眾認識宗教。不過這樣的想法卻成為創立初期的困境,由於沒有人知道這樣的博物館實際成效在哪兒,因此在推動捐款及理念方面遇到不少瓶頸。

世界宗教博物館於二○○一年正式開館,期望在民眾日常生活中紮下善根。從展示品和體驗設備,讓民眾能夠自主性的選擇「要接受什麼訊息」,不只是「看」,更能用「心」去感覺;從「生命見證區」聽見不同生命經驗分享;從「靈修學習區」做不同宗教儀式互動,而針對不同年齡層的需求也做出許多設計,例如特設「奇幻獸兒童館」,讓小朋友從遊戲中了解生命的重要。

博物館除了常設文物展及多媒體展之外,也針對各地民俗宗教文物舉辦主題特展,例如山西泥菩薩展,從製作過程開始參與到成品展示,除了讓人了解藝術之美,更能感受到虔誠信仰深刻涵意,希望民眾從藝術得到啟發。館內等比例縮小的宗教代表性建築模型,不只外觀浮雕壁畫,連內部擺設都擬真精緻呈現,將各國宗教藝術傳播發揚。

「每份耕耘灑下的種子,雖然不能馬上看見,不過仍會有成效。」范敏真表示,基於這樣的想法,世界宗教博物館進行校園推廣。藉由「往下紮根」的想法,由志工組成,深入校園的「咪咪老師」,將人生各階段可能會遇到的挫折,用故事形式表現並給予正向鼓勵。以及邀請身心障礙小朋友,從互動遊戲體驗人生意義的「小天使專案」,都持續在進行。博物館也出版許多兒童繪本及教案,注重孩子教育,從小培養對生命的關懷。



2006年7月24日 星期一

陽光部落格 傳達傷友的心

【黃偵甯報導】報導陽光部落格「最簡單的心願,和你一樣每天工作」,傳達了燒傷朋友的心情,以及一個簡單想要工作的心願。一部沒有名星、沒有商業廣告特效的公益廣告,是傷友從困境中畫出自己生命的色彩,也是一個傷友簡單想要工作的心願,開啟了網路上的串聯運動。

陽光部落格希望利用這部影片,吸引大眾關懷傷友,讓民眾了解燒傷朋友想要工作的願望。對一般人而言,工作是件稀鬆平常的事,但對燒傷者來說,他們需要經過三到五年的復健,這段過程是傷友們最痛苦的時期。燒傷後,身體的肌肉會嚴重萎縮,因此在復健的過程裡,須強忍關節破皮流血之痛,復健完畢,還要接受心理輔導,包括如何面對外人異樣的眼光、去找工作可能會面臨雇主的拒絕等等。

因此他們期望透過部落格讓所有民眾能夠看到此部公益廣告,拉近民眾與傷友間的距離。然而,一部三十秒的公益廣告實在不足以讓民眾認識傷友,因此陽光部落格加入了影像、文字,讓民眾更了解傷友。透過更新文章、貼圖片以及傷友就業、生理復健的故事讓民眾體會傷友的心情,不僅讓大眾知道社會上有這麼一群被忽略且是極須協助的人,同時也達到了一般人對傷友了解,也達到一般人對傷友觀念上能有所轉變。
 
由於網友友發表意見、和別人分享想法,以及熱心、注意社會公益的特性,於是許多人看完影片後,會將心得寫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再被其他人所傳閱,於是便造成了一個渲染的作用,透過這種方式,陽光的公益廣告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力。不僅如此,這些看過影片的網友,也成為關懷傷友的潛在關懷者。

網路的回應是立即、快速的,並且可以產生互動,透過回應、轉寄的方式,傷友可以得到網友對他們的鼓勵,成為一種雙向的溝通。網友的加油、打氣讓每一個傷友都可以獲得實質上的幫助而鼓舞。也因著這種部落格的特性,使得此次陽光基金會的公益廣告成為一個成功地部落格串聯運動。

陽光部落格不僅在網路上找到一群熱心的朋友,也使得許多網友成為潛在的關懷者,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心願得以被知道。如此一個關懷人的網站也獲得二○○五華文部落格「年度最佳部落格運動」、「年度團體最佳優格」兩項大獎。這兩項大獎的肯定,更加確認了陽光部落格的未來目標:傳達傷友的心情、故事,並透過認識傷友,付出對他們的關懷行動。讓部落格成為關懷、教育一般民眾對傷友的認識,以及在理念上的溝通。
   


2006年7月21日 星期五

萬芳美術館 醫療與文化結晶

【萬彥伶報導】「在這邊一面看畫一面等候看診,心情變得很平和。」候診病患郭鴻儒先生笑著說「而且不用怕錯過叫號。」候診區外走道的畫展吸引住不少腳步的停駐,而展區旁的叫號燈又能讓病患不會錯過第一優先的就診。這裡是萬芳醫院,卻也有如此讓人放鬆心情的空間。

一進入大廳,就能看見雄偉的立體雕塑展示品,讓人眼睛一亮。站上手扶梯到了二樓,走廊上掛滿一幅幅藝術品的景象映入眼簾,甚至以為自己是來到了藝廊,這就是萬芳醫院設立院內美術館的巧思。美術館特助傅仲蓉表示,如此的設計,是企圖打破人們對醫院冷冰冰的刻板印象,減少病患對於看病的恐懼感,等待看病時不覺得苦悶,使醫療更符合人性。

座落在寧靜的文教區,豐富山水資源的文山,萬芳醫院本身就比鬧區的醫院多了份靜雅的氣氛,一九九七年起,市立萬芳醫院開始採公辦民營的方式,委託台北醫學大學經營,也從同年開始規劃成立如此藝術空間,直到現在陸續增設完成共九個展區,展覽場次超過兩百次以上,結合了醫療及藝術的功能,讓藝術走進醫院,呈現醫學人文之具體實踐,更是萬芳醫院特別的地方。

萬芳美術館於二○○四年八月間正式開幕,院長邱文達曾表示:「萬芳美術館希望規劃呈現以人文、關懷、明亮為主軸。」在藝術顧問羅彩琴規劃下,至今設置了九個藝術展示空間,除了平面畫展也有立體的雕塑展示,也邀請許多藝術家共同參與展示活動,如大陸名家李遊宇的立體作品參與展覽。

傅仲蓉表示:「館內九個展區每個月都會更新展示藝術品,比其他展館多了更多種類的藝術作品可以同時欣賞,因為成立院內美術館的目的是以服務為主,因此不像其他畫廊會收展示費或門票,許多畫家均踴躍主動提供作品參展。」為了達到如專業美術館的水準,展示區的照明設備也特別加強,營造出良好的空間感,使醫院不再給人昏暗狹促的感覺。

「我都會帶我的小孩沒事到這邊走走逛逛,不管有沒有生病。」在迴廊看畫的一位媽媽陳雅荷說道。她表示,因為住在附近,所以萬芳醫院美術館已經成為有事沒事來散步的地點之一,比起以往民眾非要到病得嚴重,才願意踏入醫院大門的想法,設置這個藝術空間後,反而將這個觀念悄悄地轉換過來了。傅仲蓉說,成立美術館很大的目的是回饋社區,滿足居民心靈上的需求,融入居民生活中,與他們互動。

萬芳美術館未來希望在美學及人文教育方面,結合社區的資源,多籌備藝術講座,藉此增加與社區居民的互動,除了推廣美麗文山區的藝術風氣,讓民眾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滿足外傅仲蓉表示,有這樣的展示空間後,增加了不少國外團體參訪的機會,在醫學人文的發展上,算是對國家政府外交有些建樹。

延伸閱讀:

萬芳美術館

2006年7月19日 星期三

擋不住 青春的光暉

【生命力記者黎荷安報導】「看到這些小朋友熱情的笑容,就覺得辦活動的所有辛勞都是值得的!」內湖高中春輝社社長黃冠傑帶著笑容說。

內湖高中春暉社至今已邁向第九年,黃冠傑是第八屆社長。第一屆的社員就立下「五反」政策。所謂「五反」,是指「反菸、反酒、反檳榔、反毒、反愛滋」。黃冠傑表示,每年他們都會受到一些國小的邀請,利用寒暑假或是平常上課的假期時間,去各個國小宣導五反政策。

在宣導方面黃冠傑說,他們常常是透過話劇表演或是辦與「五反」題材有關的電影欣賞,來達到宣傳的目的。國小的小朋友都很活潑,所以透過團康活動或是戲劇、音樂表演才可以讓小朋友獲得共鳴。另外,他說,他們與創世基金會一起合作,每學期舉辦一次,讓春暉社到人潮眾多的台北車站穿著背心募集愛心發票。

黃冠傑說,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到康寧國小宣導,小朋友對他們都很熱情,對於「有奬徵答」更是踴躍。他說,那次宣導,春暉社請同校的熱舞社、話劇社、廣播社協助表演,友社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那種大家一起關懷別人的感覺真的很好!」

加入春暉社就是想要服務人群,黃冠傑這麼說。黃冠傑說,有一次,他們到醫院去看望植物人。有些年紀還很小的植物人,躺在病床上,「當時我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真的很難過」。

從一開始的躍躍欲試到後來的義不容辭,黃冠傑說,春暉社真的改變他很多想法。「現在看到抽煙的人,會忍不住想提醒他不要抽煙!」,黃冠傑說,看了很多案例,深深覺得很多保健觀念要從小做起。他說,以前或許會對這些社會現狀不聞不問,但是現在會覺得要盡自己的一分力去關懷社會。

「我們現在正計畫聯合四個很要好的學校,暑假一起去探望愛滋小朋友」黃冠傑說,他們即將聯合明倫、大直、松山以及他們內湖高中,四個春暉社在暑期辦一個關懷弱勢的活動。「我們會帶來糖果、表演還有歡笑給小朋友們!」黃冠傑的聲音充滿青春的活力。

「喜娃」網站 部落旅遊好幫手

【張鎮麟報導】想要知道台灣原住民部落有什麼旅遊特色嗎?那就上網看看「台灣山地原住民旅遊網」。網站主要介紹許多部落旅遊新景點,並結合多元文化產業,讓大家認識更多的原住民部落,也讓大家對原住民文化更有興趣,並幫助原住民事業的成長。

台灣山地旅遊網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做seewa(喜娃)網站,這一個網站是由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主任韋薇修女所創辦,為什麼叫做喜娃網站呢?韋薇表示,「seewa」意思有多種,see(看)wa(驚嘆),seewa是阿美族及布農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賽夏族數字「9」的諧音,用以表示「九族」之意,「喜娃」是國語諧音,意指「快樂娃娃」,也代表了原住民的天真與善良。

韋薇表示,十年前曾經到過原住民部落,但是許多部落並沒有所謂的旅遊景點,而會待在部落的原住民也不多。加上在都市原住民的失業率也很高,所以就開始想辦法來幫助原住民,進而創辦了這一個網站。她也認為,原住民其實還是想要待在自己的部落生活,只是沒有工作機會而已。所以透過網站的方式,讓原住民能夠在部落發展旅遊景點。

而網站一開始是希望有在部落裡開餐廳或是民宿等一些有特色的原住民主動與他們聯繫,但是在網站開始之後,主動連絡的原住民則是少之又少。韋薇說:「也許是山上沒有網路的關係,所以就很少人知道這一項訊息,現在就是靠志工親自到部落裡看過在回報給網站負責人,相對的人力的不足就顯得很辛苦。」

「但是與其他介紹旅遊的網站不同的是,我們是針對原住民部落,並且主張的是人文關懷」韋薇表示,不僅僅是要表面介紹原住民部落的特色,就連人的特性也介紹進去。比如說這一間餐廳的老闆會跟客人說以前的事蹟等等,網站強調些跟別人不一樣的方向,讓看的人會真的想要去部落旅遊,這才是網站成功的地方。

不過網站為什麼要是旅遊網呢?韋薇說:「觀光對於原住民其實是一種變相剝削,並不能帶來什麼實質的幫助,觀光是去看,而旅遊則是要身體力行,要了解部落,才能達到旅遊的目的。」現在網站多增加了討論區,希望去過網站介紹部落的人,或是發現新景點的人,可以有更多的互動,讓網站不只是有單方面的訊息,有更多機會能夠找出特殊景點。

像是現在網站上最新介紹的宜蘭大同鄉的原住民民宿,也搭配許多週邊旅遊景點,讓許多人只要上網,就可以擁有完整的宜蘭旅遊行程。

而目前負責網站更新的專員王思涵也表示,台灣的原住民部落其實很多,可是現在大家也只知道幾個比較有名的部落,但是透過這一個喜娃網站,希望讓大家知道更多有特色的部落,知道更多旅遊的好去處。

2006年7月18日 星期二

歷史融合現代 西門紅樓風華再現

Jul25_1 【萬彥伶報導】位於西門鬧區的紅樓劇場,在青少年追尋流行文化的繁華商場中,顯得十分特別,八角型傳統日式風格建築,與周圍林立百貨大樓成了奇妙對比,一走入紅樓,從大型日式投影機擺設開始,古早小吃茶館、歷史照片展示區,充滿懷舊感,彷彿讓人坐進時光機回到過去。踏上二樓,嶄新歌舞表演配合聲光效果,又帶領民眾體驗現代摩登氣氛,這就是重建後的新紅樓─融合古今的新天地。

牆體為紅磚,屋頂呈放射傘狀的紅樓,日治時期稱為「市場八角堂」,是當時販售民生必需品及流行玩具的熱鬧市場。二次戰後,紅樓改裝成劇場,相聲話劇、京劇越劇盛行十餘年,對台灣戲劇文化發展有重要的貢獻。一九六○年起,電視和電影工業崛起,民眾的口味跟著轉變,紅樓變成了二輪電影院,花點小錢就能欣賞熱門外國電影,成為老一代民眾年輕時的回憶。八○年代後因為台北都市發展東移,東區商圈崛起,紅樓由盛而衰,因而被閒置。

紅樓在一九九七年被公告為三級古蹟,為了振興紅樓,政府規劃成立「電影博物館」,常舉辦另類電影的播放活動,不過二○○○年一場大火中,使這些心血再次付之一炬。隔年政府重訂政策進行古蹟再造,對紅樓修復方向改為多功能藝文活動,由台北市文化局設定成立說唱藝術中心,以「零預算」方式委外經營。

「因為政府不提供預算,而且當時附近在施工,所以公開招標兩次都流標。」紅樓劇場營業部經理王承禹說。在沒有人願意冒虧本風險經營新紅樓的情況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毅然接下這個重擔,與政府簽訂五年改造約定,並立即投入兩千萬經費,進行古蹟再造的活動。至於為什麼紙風車會願意接下這個任務呢?王承禹表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的董事長─導演柯一正,年輕時曾在紅樓戲院看過電影,對於當時紅樓的盛況感動且懷念不已,因為抱持這樣的美好記憶,才決定將利益擺在一旁,全心投入重建工作,希望讓紅樓以往的風華再現。

「紅樓劇場的目標是成為台北第一的茶館劇場。」王承禹說,讓現代民眾體驗舊時休閒生活,一邊看表演一邊悠閒喝茶,是主要概念。要成為一個出色的說唱藝術中心困難重重,不管是人力的投入或是物力、財力都相當耗費心思,安排藝文團體表演及宣傳活動都不能省,「對於藝術團體的演出,紅樓是不收費的,所以其實根本賺不了錢。」雖然是蝕本的生意,紅樓還是不斷籌劃新演出,提供市民一個放鬆心情的藝文空間,也因此獲得好名聲,口耳相傳的情況下,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演出團體和固定客群。

以說唱藝術為努力目標,希望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三月十二日一場台灣春風歌劇團演出的歌仔戲,將二樓一百二十坪大的展演廳擠得水洩不通。有攜家帶眷來看表演的民眾,也有外國觀光客的好奇參與。從二○○二年七月紅樓重新開幕,至今舉行過不少靜態展覽和動態表演,最特別的有去年的九二一系列精品展覽,肯定重建區的創作和希望,也有免費提供聾盲啞人士的「說電影」活動,請來吳念真等知名人士來用口、手語描述情節,針對少數族群給予關懷。每週都有新活動的紅樓劇場,更少不了相聲、崑曲、舞作等動態表演。

除了中國傳統藝術之外,紅樓也曾請過流行歌手表演歌舞,希望能貼近各種年齡層。三月十七、十八日演出的「眼球先生」歌舞秀,更是創新結合最新脫口秀和線代舞的熱鬧派對。王承禹笑說:「有很多老一輩的民眾因為懷舊而再度回到紅樓,但是紅樓也希望年輕人在參與過活動後,哪天想起,也能再到這邊走走逛逛。」能融合過去和未來,成為台北市民記憶中的一份子,是紅樓劇場的目標。

延伸閱讀:

紅樓劇場

新聞監看 為兒童少年把關

【楊竣傑報導】新聞報導男童遭母親與同居人凌虐致死,畫面出現男童姓名與照片,詳細說明男童身分資訊;接下來出現以馬賽克處理後的遺體畫面,傷痕仍然清晰可見。

由「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發起的「兒少新聞監看」,建議有線新聞電視的兒少新聞需改進暴露新聞當事人隱私資料、標題內容聳動、馬賽克處理不佳等問題。

台少盟所公佈的二○○五年度兒少新聞監看報告中提到,暴露兒童隱私是目前最嚴重的問題。媒體在處理兒少新聞時,不重視兒童隱私;對於兒童本身或家人的隱私,未善盡保護之責。

此報告監看時間為二○○五年八月份到十一月份,樣本分析收視率排名前三名的有線新聞頻道,六點到八點時段,所選出的六則兒少新聞,包括:「建中資優生自殺事件」、「玻璃娃娃校園難行」、「男童悶死娃娃車」、「女童電梯摔死」、「稚女當狗栓遊街」、「三歲男童遭刺青凌虐致死等」。
 
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表示,現在的媒體,缺乏事實查證,新聞內容過於戲劇化,只報導新聞現象,卻不重視報導是否對國家或社會大眾有益處。雖然現在有線電視都會以馬賽克處理個案鏡頭,但處理的有效程度仍然需要加強改進。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新聞節目應該是普級,但目前的新聞大多不適合兒童觀賞。」她表示,現在少有正面的兒少新聞,常常是對兒少負面的報導,如虐待兒童新聞;或是侵入式報導,記者將麥克風直接擺在兒童面前,對兒童產生壓迫與二度傷害。她也表示除了新聞以外,也少見適合兒少觀看的節目,這部分相當不足。

監看團體的訴求,呼籲新聞媒體加強兒少新聞報導品質的穩定性,要求各單位落實相關法規政策對兒少隱私權的具體保障,與加強設置青少年及兒童專屬廣電頻道和兒少新聞的製播比例。
 
政大廣電系教授黃葳威表示,兒少新聞監看從二○○五年底開始,每兩週開會,且在每一季固定監看晚間新聞;參與成員包括勵馨基金會、白絲帶工作站、媒體觀察基金會、婦女救援基金會等。

兒少新聞監看評估標準有多個面向,首先觀察新聞標題聳動程度與標題是否符合新聞內容程度,相關人事影像是否經過馬賽克處理與處理的有效程度;新聞內容評估指標包括暴露受害者隱私資料程度、主播與記者旁白渲染誇大程度、對事件發展未審先判之程度等。

黃葳威說,美國專業記者倫理規範提到「降低傷害」原則,對新聞事件中的兒童,需運用的特別小心;美國新聞倫理與專業準則明確提到:「對於涉及新聞事件中的兒童給予特別照護,並給予兒童較成人更大的隱私保護」。日前伊能靜出面譴責狗仔隊,粗暴跟拍兒子小哈利一事,黃葳威表示,無論事後是否有人討論這件事情為炒新聞,很明顯這是媒體侵犯兒童的隱私。

黃葳威認為,媒體若無法自律,他律團體就必須發揮效果。她表示,「兒少新聞監看」使兒少團體與電視及報紙主跑社團的記者形成互動與溝通對話,未來新聞報導會將更注意兒少權益。

2006年7月17日 星期一

輔大港安社 關懷原住民

【黃靖惠報導】輔大原住民社團團長林志翰說:「輔大原住民社團強調情感,像是第二個家。」從一九七二年創社,本著關懷的心,社團團員以學習、尊重、體驗的方式與原住民交流、互動。港安社團員每當有空時便會遠赴屏東探望義來鄉的原住民。團員們不只會幫小朋友課輔,辦村上活動,另外還有文化交流的活動。今年暑期夏令營,港安社還邀請到高雄國立科技博物館的人員教導小朋友們做科學實驗。

輔大原住民社團分為努瑪社及港安社。其中港安社的歷史最悠久。創社至今已三十四年。本質為服務性的社團,港安社最希望團員們能親身進入部落中,融入原住民的生活與思想方式,了解他們的熱情天真與藝術,並加以宣揚和保持原住民美麗的文化。

服務過兩年的團長林志翰表示,每次放假,他們就會結伴回村上找小朋友們,所以感情很好。每年寒、暑假港安社團員會到屏東來義鄉、台東霧台鄉及瑪家鄉為原住民小朋友課輔及家庭拜訪。近年來團員把英文主題作為小朋友的課程輔導內容,以閱讀的方式教導他們。除此之外,團員們也會率領小朋友從事體育類的活動。

另外港安社在各村落舉辦村民歌唱大賽。家訪也是服務內容中的一項。晚餐時間後,隊長便會率領新生們到重點人物家拜訪,好讓團員們能更了解當地的需求。像是父母對孩子的期許及擔憂。

除了試著給予他們基礎的課程輔導,志翰認為「與其說我們能給他們什麼,我認為他給我們的更多」。在彼此的互動中,團員們也會趁機學習原住民的文化。團員會與當地居民學習做簡單的手工藝品,像是皮雕與木雕。

團長表示他之所以會加入這社團是希望「上大學可以透過更完善的管道,跟一群人朝共同的目標、方向努力,為社會做些事。」第一次到村裡時,志翰被小朋友的無防備心及熱情所感動。因此志翰期望社團能夠長期的經營下去,繼續做原住民及漢人間的橋樑。也希望現在能有更多人參與社團,因為出去服務還是需要相當的人力。

今年暑假將會舉辦十村聯合夏令營,讓十一歲至十五歲的小朋友們能自我探索及學會如何做身涯規劃。團長說:「今年港安社將會引進專業資源,加強與外界合作。」這次暑期夏令營將會邀請高雄國立科技博物館的人士給予原住民小朋友更多科學相關知識。

2006年7月13日 星期四

環保藝術節 讓吸管「活」起來

【葉匀安報導】走出捷運淡水站,可看見許多街頭畫家及街頭藝人,吸引著民眾圍觀,其中讓人印象深刻、驚呼連連的是莊育清先生將吸管化為千百種動植物的精湛技術。

他原本是一位剪裁師父,月入三到四萬,但工作壓力大,且內容枯燥。從小興趣就在藝術創作的他,以業餘的角色,讓環保藝術有更多的突破,讓常人認為的廢物有不一樣的容貌、不同的價值,進而轉而從事街頭藝人的工作。本以椰子葉與棕梠葉做草編藤椅,後來以打包袋、緞帶以及許多不同的材料做藝術品,而在某天做資源回收時,靈機一動利用可回收的鐵鋁罐類、廢紙、寶特瓶…作為材料,不僅落實環保,在創意上也有很大的突破,實用性、美感令人稱奇。

環保藝術上的天份,不僅讓他贏得了許多比賽,他也將他的創意集結成書「環保美勞自己做」,教導大家更多節省的方法,以及如何使回收的垃圾化腐朽為神奇,並創造自己獨有的一套「吸管藝術。」

「螳螂、蚱蜢、蝴蝶、蛇、鸚鵡、釣魚串、花卉盆栽…這些我都在家裡的百科全書裡看得到,在Discovery頻道也可以有不同的獲得。」這是莊先生對自我靈感的肯定。所有在桌面上看似真實的動植物,皆出自於他巧妙的雙手,憑著自我的想像力與記憶,靠著一把銳利的裁縫剪刀,將吸管大改造,創造出它不同價值。

對於藝術的堅持,他說到:「街頭藝人的工作,不僅是在娛樂群眾,當然也是在娛樂自己,每當看見大朋友小朋友的肯定,這一切都相當的值得。」小的造型吸管藝術品要二十分鐘,大的則要四十五分至一小時,手工相當精細,每隻價錢在一百元以下。他不顧收入的多寡,基於對藝術的堅持與技術的傳承,他每天免費的現場教學、遊客對談,放棄在各教育機構中擔任講師的機會。他教過無數的學生,也交到很多不同的朋友。他認為,這份工作的最大收穫即是大家對他精神上的肯定與支持,他非常的享受這份工作的成就感。

政府對街頭藝術不論是在設點擺攤的位置、表演或藝術的內容、藝術的價格…都有種種的限制,莊育清先生的吸管藝術也因此面臨了許多考驗。他說道:「在台灣,街頭藝人真的不好生存!一方面必須遵守政府的很多限制,好好的將台灣的傳統藝術傳承下去,但另一方面也必須生活,真的不容易。」此外,他也認為對於這類的文化事業,政府應多重視,不僅僅在於本土文化的保留,更應該去關心藝術的傳承。對於藝術的堅持不該只限於對藝術有心的人,而是應該加以推廣、保存才是。

部落獨特吸引力 趙旭昌著迷

Jul22_ 【張鎮麟報導】擁有高學歷,過著一般人的小康生活,台灣大學政治系學生趙旭昌在參加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之後,下定決心要為原住民付出心力。將自己在大學中所學的知識帶到山上去幫助他們培育人才,讓原住民不再是一般人眼中的「弱勢族群」。

從小在台北長大的趙旭昌,對於原住民部落有著特別的情感。他加入耕莘青年山地學習工作團已經三年多了,在大四的這年擔任了社團總幹事,趙旭昌表示,當初會參加山學團,原本是抱持著增加自我歷練的心態。這幾年自己深入原住民部落,徹底改變了他的想法。原住民那種單純、親切的個性,加上部落的生活步調,已經讓他無法適應台北的快速與緊張。「到山上看到原住民小孩的眼睛,眼神充滿著一種很有力量的光芒,我也說不上來,相較於台北都市的小孩,就是多了一份不同。」

山學團隸屬於耕莘文教基金會,一開始是由張志宏神父帶領著一群信仰天主教的師大學生前往新竹的部落關懷原住民。但後來學團漸漸開放非天主教的大專學生一同參與,只要有心為原住民服務的學生們,都可以加入社團。而山學團不只有大專學生出隊到部落去服務,還有「返鄉重建家園服務工作隊」計畫,讓原住民自身與一般人都可以為部落付出一點力量。

回憶起剛加入社團的經驗,趙旭昌在例行出隊的活動中遇到了納莉颱風。新竹山區受創嚴重,山學團的隊員們紛紛趕到避護所去協助部落民眾。「沒記錯的話,那幾天都沒睡好,一天只有睡幾個小時。」每天醒來就是幫忙搬運救資物品,要不就是幫忙連絡公所尋求協助。「可是因為有這樣的歷練,在後來的規劃活動比較有條理。」

對於外界看原住民的想法,趙旭昌說出了他的發現,「其實原住民覺得他們現在過得很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並不像外界所覺得的那樣困苦。」反倒是部落的教育問題比較需要受到關注,因為部落平均教育程度都在國中階段,所以部落的人不擅長與公部門交涉。他覺得部落需要這樣的人才培育,問題才可以得以解決。

2006年7月12日 星期三

「阿朗壹古道」開步走

【黃玉蓉報導】臉上吹拂著鹹鹹的海風,腳踩著圓滾滾的石頭,沒有平坦的柏油路,沒有喧鬧的商店街,不必提心吊膽呼嘯而過的汽機車,沿著海岸線往前走,海天一色。這裡是「阿朗壹古道」─台灣最被「忽視」的海岸。

「漂島精神,山海行腳─六一一古道體驗」,是由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屏東環保聯盟及綠黨屏東支黨部主辦。為響應「千里步道」的理念,沒有汽機車、水泥護牆、水銀燈,只有人與腳踏車,走在無人車擠道的海岸。

「阿朗壹古道」就是現在的「台東南田-屏東旭海」路段,也是現今台二十六線改善工程預定路線。台二十六線從楓港至旭海,經楓港、車城、恆春、墾丁、鵝鑾鼻、風吹沙、佳樂水、出風鼻、九棚、旭海、觀音鼻、到達南田,「旭海—觀音鼻—南田」段尚未修築。由於這段道路保持原始海岸林相,也是椰子蟹的棲地,引起環保團體強烈不滿。

人類能力可抵達之處,難免有開發與建設。三工處副處長廖吳章表示,目前安朔至南田段二里已經發包,於今年一月十四日動工,為減低對海岸生態的衝擊,考慮改採隧道方式。「觀音鼻的岩層有頁岩,質地脆弱,手腳都必須找到支點才得以往上爬」,王世綸說。

用大型機具開挖出的道路,對岩壁、地質傷害大,施工有危險;「汽車可以到的地方,破壞就大」周盟桂表示,只要是人跟腳踏車才能走,對環境傷害也就減少。

以前是平埔族遷移到東部的牛車道,現在除了釣客,難得有人跡,也沒有消波塊、防波堤等人工建築。景觀原始粗獷,是台灣僅存無公路經過的自然海岸。「這是台灣濱海最後一塊處女地」荒野保護協會常務理事王世綸說,

由於自然環境原始,沒有人工的道路,要攀爬岩壁,身旁會環繞雜草及一些野生的動植物。「要流汗、要靠近自然的人就會喜歡啦!」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的周盟桂表示,該地對行走或是騎腳踏車的人的體力,都是一大挑戰,對愛好自然的人也是一大享受。

「阿朗壹古道」段約有二至三公里的海岸,因為安朔溪的枯水期交替,在岸邊堆積了一面「鵝卵石牆」。「疊得跟一堵牆一樣高,很美,又大又美的鵝卵石」王世綸表示,很多建商利用美麗的鵝卵石蓋房子,所以盜採砂石的情形見怪不怪,如果台二十六線通車,更大的車就可以進去挖了。

對當地居民來說,希望藉由交通的易達性提高,遊客能為當地帶來經濟成長及商機。「把自己人帶出去還差不多」周盟桂表示,台灣公路太多、太大了。修築聯外道路讓當地的青壯年人口外移工作,在家鄉只留下老弱婦孺。從今年三月初至今,環保團體不斷於媒體告知此段自然海岸線之重要及價值外,也發動至公路總局第三工程處的陳情抗爭。

屏東縣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執行長朱玉璽表示,面對此關鍵時刻,政府應展現積極的作為,「不要再玩兩手策略,一方面回應民間的訴求,另一方面卻是縱容公路總局繼續破壞千里步道的希望。」

現在台二十六線尚未完全通車,但仍有替代未修築完公路的路線。台九線、一百九十九線、兩百線及其支線,皆為其替代道路。王世綸說:「誰說環島公路一定要貼著海走?離海幾公里,看看山也不錯啊!」

遠赴墨西哥 關懷失學兒童

Img_1375【陳繪如報導】六月底,輔大才剛放暑假,西班牙文系老師耿哲磊就帶著六位學生飛往墨西哥,他們搭了將近二十小時飛機,不是要去遊學、也不是要去度假,而是要用西班牙語深入墨西哥,展開為期兩個月的志願服務和文化參訪之旅。

這是輔大最具特色的「服務-學習」課程之一。輔大「服務-學習」課程引導學生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如資訊管理系學生幫非營利組織架設網站、體育系學生出任殘障運動會裁判、圖書資訊系學生到偏遠地區圖書館當志工、新聞傳播系學生創辦網路媒體報導公益新聞。西班牙文系因此開設「中南美洲服務-學習課程」,每年前往墨西哥服務。

去年暑假曾到墨西哥服務的西班牙文系學生陳玟伶、羅靖詒、陳冠翰、張雅湘,至今難忘兩個月異國生活的點點滴滴。

陳玟伶表示,他們主要是在首都墨西哥市的「私立全人社會發展中心」(Centro Interdisciplinario para el Desarrollo Social, I.A.P. 簡稱CIDES)之下設的「蜂鳥之家」(Colibri),陪伴原住民失學兒童及青少年,協助他們課業輔導,另外也會拜訪附近貧戶,協助無法到機構參加補救教學的孩童在家學習。

第一次到「蜂鳥之家」時,機構讓大家先作清潔打掃的工作順便認識新環境,羅靖詒和一起打掃的原住民女士聊到首都裡原住民生活的處境,這位女士育有四個小孩,生活貧窮清苦,小孩沒有鞋穿,大人為了生活必須到大城市工作,小孩受教育的機會很小,甚至六、七歲就要上街賣東西賺錢。
陳玟伶回憶說,他們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在陪伴孩子們,此外還幫忙廚房準備點心和午餐,清掃機構整棟建築及戶外空間,「印象最深的是摺紙,以及玩老鷹捉小雞。」

「老鷹抓小雞這個遊戲大概是最讓他們瘋狂的,從頭到尾尖叫聲沒停過。」羅靖詒笑著說,我們在一旁非常緊張,深怕有些年紀較小的小朋友,會因遊戲太過激烈而跌倒受傷。但過了不久,卻發現這裡的孩童性格不一樣。若是在遊戲中跌倒,他們會自己站起來,帶著微笑重新回到遊戲中,不會為了引起大人的關注而哭鬧。「這是他們很真實,很堅強的一面。他們在貧窮的環境下長大,使他們變得不怕挫折。」羅靖詒認為,環境真的可以促使一個人成長。

說到服務中最大的困難,羅靖詒說,「應該是語言吧。」一開始面對那群活蹦亂跳、不按牌理出牌的小孩們,有時不小心講錯話、用錯字,小孩子的嘲笑常會使她不知所措,這是剛開始工作時出現頻繁的障礙和問題。

陳玟伶說,「我認為並不是我們在服務他們,而是大家在互相學習。」有一次,教小孩摺星星,摺完後有個小男孩特別要我們等他,之後他立刻拿張新的色紙,東摺西剪,最後也做出另一種星星,他說那是他們摺星星的方法。有次我們忘了怎麼摺紙飛機,小男孩熱心地跑來教我們,還分享什麼折法可以飛比較遠,之後大家一起比賽看誰的飛機飛得最高、最遠。

羅靖詒也說,在一次摺紙活動中,一位名叫David的小男生請她把星星定型,要把這條項鍊送給媽媽,皺皺的紙星星就跟小男孩害羞的笑容一樣,不華麗卻很閃亮,羅靖詒說,可以想像他媽媽收到時,開心的表情。

兩個月相處下來,陳玟伶說,「我發現他們真的很需要被愛。」幾乎每個人都有很多兄弟姐妹,平常在家父母無法常常抱他們,他們的父母太忙碌,沒有時間或機會和他們相處,這群小孩雖然堅強,但畢竟是孩子,需要別人的關愛。所以當他們到了機構,時常想要志工抱,相爭坐在志工腿上撒嬌。陳玟伶說,「在生活上,我們無法幫他們很多,可是擁抱可以讓他們感覺被愛,是我們最能做的。」

「經過這次旅行才驚覺傳媒的影響之大,也讓我學會要以多元角度看事物」。陳玟伶表示剛到墨西哥時,對這個地方抱持著錯誤的幻想,和部分同行的人一樣,好萊塢電影中貧瘠的沙漠國和整天拿著酒瓶的墨西哥老酒鬼印象深深烙印在心中,但實際在這全世界人口第二多、海拔最高的首都生活兩個月後,才發現這個城市比想像中可愛很多,這裡有熱情的人們、香辣的美味料理、數不清的美麗教堂,還有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

「墨西哥貧窮落後嗎?換個角度看,也許台灣比較落後」陳玟伶表示,一開始在墨西哥搭地鐵,覺得既髒亂又老舊,但反過來想台灣二十年前捷運通車了嗎?一開始拜訪附近貧戶時認為他們住家環境品質真的很差,幾十戶人家共用兩個廁所,而且不是沖水馬桶,小小的房間裡住了七、八個人,有些房間甚至是隔間出來的,連窗戶也沒有,家家戶戶幾乎都沒有門,只有一塊布幔作為與外界的分隔。但後來參訪了當地的高級住宅區和學校,家家戶戶有漂亮的院子和泳池,人人打扮的光鮮亮麗,她說,台灣人也許有錢,但「台灣有哪所學校學生個個開名車?」

後來在每週的反省討論中羅靖詒才了解,墨西哥貧富差距懸殊,百分之四十的財富被千分之一的人所掌握。以農業或是傳統手工藝維生的老百姓非常勤勞,奈何被中盤商層層剝削。再加上移民大量湧入都市,工作人口飽和,失業率增高,無職者只能在街頭以零工或乞討賺取家用,這種問題政府並非不知情,而是抱著只要給窮人食物吃,便多一張選票的心態,每當選舉時期,競選者紛紛喊出口號,要給每戶窮人多少補助,卻沒有一套改善整體環境風氣使農民脫貧的政策,這種變相的賄選不但沒有實質的幫助,反而吸引更多沒有健全規劃的遷移,且間接養成窮人的依賴性。

「在台灣我們擔心的是未來要做什麼工作,而不是明天要上哪條街乞討;我們吃剩的飯菜,想盡法子包起來,為了不讓收垃圾的發現廚餘沒分類,而不是肚子餓到發暈,只好到麵包店要快過期的麵包。」陳冠翰表示,在CIDES的所見所聞與原本的生活經驗衝擊讓他有很深的感觸。從來沒有人會甘願當個窮光蛋。但就有人過得那麼苦,「知足是化解貧富差距的典範」,珍惜擁有的一切,並互相認知、體諒、關愛,才能讓社會更美好。

「我們在文化差異中遇見,這是帶給我們最大驚喜的地方。」張雅湘表示除了陪伴並了解當地貧困孩童的狀況外,不論是在語言學習、文化學習、社會溝通模式上都獲益不少,尤其是和最貼近的接待家庭互動,從中學習到的最多,我們試著彼此了解、互相觀察,可能在某種程度上也互相模仿學習。

2006年7月11日 星期二

大千兒童發展中心推動早療活動

【林汶報導】三歲的糖糖〈化名〉,是小兒麻痺患者,接受復健治療已有兩年的時間,在職能治療室中,糖糖手扶著柱子,利用站立架階梯的高度差,訓練大腿的支撐力,聽著治療師的口令,反覆踏步。「一、二、三,腿抬起來」治療師在旁邊喊著,「很棒,加油喔,再來一次。」,穿著鐵鞋的糖糖,吃力的走每一步。「這個鐵鞋她每天起碼要穿八小時以上」治療師說。「小朋友很辛苦,媽媽更辛苦」,「媽媽的心理輔導也是很重要的」語言治療師江仲杰醫師補充說,「若媽媽的心理不健全,也無法支持小孩繼續走下去。」

有鑒於苗栗地區長期缺乏兒童發展及早期療育機構,期望能幫助更多苗栗地區的病童們,苗栗大千醫院設立了兒童發展中心。促使此中心成立的幕後推手就是復健科主任蔡健宗醫師。他從臺大醫院轉來大千醫院後,發現苗栗地區的早期療育資源缺乏,醫療技術也落後許多。

所謂「發展遲緩」,泛指兒童在器官功能、感覺統合、感官知覺、動作平衡、語言溝通、認知學習、社會心理、情緒等功能發展項目上有一種或數種或全面的發展速度或品質上成熟速度遲緩、落後,也就是幼兒發展遲緩是指幼兒在動作、感覺、認知、溝通表達、生活自理、人際社會性、概念理解等任一發展領域明顯落後應有年齡的能力。

如何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呢?這些發展遲緩的現象,只要家長平時稍加留意,就可以在小朋友的日常生活當中輕易發現。比方說,滿周歲了,還站不起來;一歲半,還無法放手走幾步;到了兩歲大說話仍然沒有基本的字彙,不會叫「爸爸」、「媽媽」。這些都是徵狀,治療方向可從職能治療、語言治療、物理治療等多方面的結合。

小兒的語言治療主要是在「認知」的部分做治療,一開始先用圖片,認識各種不同動植物的樣貌及名稱,接下來用立體模型訓練3D立體概念,帶入邏輯思考,最後就是文字線條的部分,依每個小朋友情況不同治療時間也跟著不同。

據統計苗栗地區目前有早期復健發展需求之兒童大於一千兩百位,大千兒童發展中心目前每天門診人數約在六十至七十人次,一個月約有兩千人次。接受治療之兒童四百位,尚有八百位兒童等待治療中,從二○○二年八月一日成立兒童發展中心以來接受服務者已超過一百五十人。

資金來源和人力資源缺乏是他們現在最大的問題,「在苗栗,早療這塊真的不好做。」,蔡健宗說,復健的範圍很廣,從成人腦中風到兒童腦部發展遲緩都算是復健科的範疇。因為醫院畢竟是營利機構,在兒童早期療育這方面,政府補助少,利潤也少。因此許多大醫院都較注重成人復健這方面的治療。

人力資源嚴重匱乏也是問題之一,許多優秀的復健人員不願下鄉服務,使復健人員同時服務好幾個病童,或是要復健的病童必須等待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在去復健一次。「因為苗栗地區人手不足,一個禮拜只能排兩堂課,多半集中在晚上」,語言治療師江仲杰說。

軟、硬體設備的不足,嚴重影響到孩童們的復健品質。蔡健宗感嘆的說。雖然政府不補助,醫院入不敷出,但蔡健宗堅持「我們並不會因此而縮編預算,我們會繼續做下去。」

蔡健宗表示支持他最大的動力來源是成就感,而成就感來自小孩的病癒和家長的喜悅。「我們也不是單打獨鬥。」,蔡健宗說,縣政府和社會局都有向他們合作。「最近我們跟縣政府合辦─外籍新娘子女早療活動,希望外籍新娘的問題能被改善。」為了解決溝通不良的問題,大千醫院也特地印製了「中印」、「中越」兩種版本的早療手冊,提供他們這方面的知識。


延伸閱讀:

大千醫院兒童發展中心 


2006年7月10日 星期一

譚健民用網「棧」服務病友

Jul19_【廖盈蓁報導】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是為了提供病友及民眾更完整的「網路家庭醫師」服務所設立的。宏恩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譚健民醫師說,這個網站成立的目的以「預防保健」和「衛教保健」為主,為促進醫病關係合諧並推廣網路家庭醫師的觀念,且做到醫療顧問的角色,並藉著網路互動提升家庭醫生多元化的功能。

醫療服務網站二○○○年五月三十一日成立至今,以醫療服務的完整性為主要出發點,還提供疾病緩解後的後續服務、追蹤回報、關懷叮嚀、安心保證、預防保健、疾病規劃等等。譚健民認為這是讓病友和民眾在醫療服務上提供最完整、周全及預防的「家庭醫師」實質的醫療服務系統。

「這是興趣,也是因為『行醫的方便』。」譚健民表示,「行醫的方便」指的是對病患周全性的照顧,不只是輔助治療過程中對病患除了口語上的解釋,更可以藉著網路、文字讓病患對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周全的照顧,不單只有照顧病情,也照顧一些沒有生病的人,像是兼顧個人的心理情況,最重要的是預防疾病的發生。

譚健民說,避免一般民眾在病急亂投醫和延誤醫治的情況下才是最重要的,「有百分之五的人是有病痛才會不得已去找醫生的!」這也是「預防保健」和「衛教保健」最主要的目的。

原本網棧是交由網路公司架設,譚健民認為網路公司只能架設出框架,而與網友互動還是要由自己來。所以在二○○四年七月起由自己重新改版設置,同年十月由行政院衛生署選為健康資訊優良網站及一般健康資訊網入口網站。

譚健民醫師醫療服務網棧名稱會使用「棧」而非一般使用的「站」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像客棧一樣給予人一個空間,甚至是心靈上的一個慰藉,而非只是個過站。就像進棧後聽到的「Right here waiting」這首歌一樣,「譚健民醫師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2006年7月9日 星期日

原服中心 讓輔大更多元文化

【生命力記者莊泰富報導】輔仁大學原住民服務中心自二○○一年十月成立之後,其宗旨是希望能夠成為原住民學生對學校的聯絡窗口,也期許自己能成為原住民學生的第二個家。

「原服中心在輔仁大學有提供三個方面的服務,分別是教學、研究和服務。」輔仁大學原住民服務中心助教趙蓮華趙說。在教學上,原服中心在輔大開了許多通識與歷史課程方面的課程,如台灣開發史,台灣史導論等,都是原服中心開設的課程。

在研究方面,原服中心和教授一起合作,對台灣當地的原住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另一方面,原服中心在輔大的校內也提供原住民同學一個可休憩的場所,讓學生在課後之餘有個聯繫彼此,情感交流的地方。

除此之外,原服中心在校外推廣原住民服務上一直都是不遺餘力,如在每年暑假與輔大奴瑪社的成員一起到蘭嶼島上,為當地的原住民小朋友辦一個生活營,或是每年的原住民大專舞蹈盃等,都是能夠為台灣的多元文化,尤其是做了許多原住民文化的推廣。

原服中心在台灣更是第一個專門為原住民服務的學術行政單位,不僅專門處理校內的原住民事務,更與校內原住民社團合作,如今年輔大體育系舉辦的體育表演會「No Pain No Game」,努瑪社便是擔任表演嘉賓,呈現開場舞。

今年第九屆全國原住民大專青年文化會議、第八屆全國原住民大專青年國際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便是由輔大原服中心跟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申請,最後得標的案子。

「希望原服中心能夠成為原住民學生跟學校的單一聯絡窗口,不然她們每次辦獎助學金,還要跑三個地點,對學生來講很麻煩。」助教趙蓮華說。

輔仁大學宗教系副教授簡鴻模表示,輔大學原住民學生每學期在辦理獎助學金時,要到學務、總務、教務三個地方辦理程序,才能申請獎助學金,而不是透過單一行政窗口。而隸屬於校本部的僑生暨外籍生輔導組(簡稱僑輔室),和服務身心障礙生的資源教室而言,她們辦理的程序就會直接通過僑輔室和資源教室。

他也提到,學校每年並沒有另外撥出特別的經費給原服中心,社科院也因為學校的緊縮政策而無法支付原服中心的支出。每年的經費是由「小米穗基金會」當初所提供的二佰萬來支出,但到了今年也出現了財務窘境。

因應此情形,原服中心持續朝兩大方向在做努力。一是希望立法機關可以用法規來保障原住民在大學的權益。另一則是透過募款來繼續讓原服中心生存下去。原住民族教育法於一九九八年立法,二○○四年九月一日公佈實施,但教育部認為原住民族的教育應該由原住民委員會(原委會)負責。

「原委會負責的是民族教育,大學本來就該歸教育部管轄,教育部根本就在踢皮球。」簡鴻模說。

另一方面,原服中心在募款方面也持續的在努力當中,原住民校友會(簡稱原友會)的成立,便是原服中心希望原住民的校友能夠在資金上以及資源上,協助原服中心和輔大的原住民學生。自去年十二月十二日成立以來,原友會雖然已經有個雛型存在,但由於期間原服中心助教趙蓮華去生產,原服中心無人運作,導致於現階段還處在聯絡校友和修改舊的通訊地址。距離第二階段原友會的正式運作,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行。

「原住民學生每年都會有學生休學。」簡鴻模說,不管是因為經濟方面的困難,或是在適應方面的困難,每年都會有原住民學生休學。有人因為打工而沒辦法兼顧課業;有人因為人際關係的問題而在班上當個「秘密客」,在班上不常出現的人或是在交友方面發生問題的原住民學生,都有可能因此而休學。

簡鴻模說:「如果原服中心可以發揮其最大的功能,或許這樣的情形就會少了許多。」

2006年7月7日 星期五

先嗇宮文物館 延續在地文化

【黃莉喬報導】「咚咚攏咚鏘…咚咚鏘…」配合著震耳的鼓聲,舞龍奮力的擺動著,神農文化祭在台北縣三重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廟宇─先嗇宮熱鬧展開,在主廟的對面,卻有不同於這般喧囂場面的社教中心文物館,也在文化祭中悄悄誕生了…。 

縣定三級古蹟─先嗇宮,又名五谷先帝廟,主祀神農大帝,是三重市民的信仰中心。先嗇宮創建於清乾隆初期,而今年適逢先嗇宮建廟二百五十週年,在大幅整建後,重現建築雕刻之美,樑柱門楣間的巧雕細琢,各式楹聯書法、色澤精緻華美的剪黏,以及從今年廟宇另一項特色─廟方委託本土陶藝家李國欽雕塑窯燒的九龍壁,可看出先嗇宮不只是三重地區民俗信仰中心,更多了為歷史紀錄,為文化傳承的意義。

先嗇宮文物館是由台北縣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所策畫,這個構想已存在很久,主要是要有時間和空間才能落實。因為先嗇宮董事長李乾龍同時也是文史協會理事長,他催生文物館並讓文史協會與廟結合,一起推廣教育文化。李乾龍表示很多文人歷史產物是靠先人智慧累積下來,成立文物館是想延續,把三重各方面藝文人才,舉凡各種彩繪、雕刻陶藝、字墨精華部分保存並留給後代,「歷史不能重來、毀掉就沒有了!」他這麼說。

協會每個月會開課,雖是會員制,但他們開放並歡迎非會員的人來參與,文史研究協會執行長洪希賢說:「我們算是文化播種者,扮演帶領對文史工作一樣有興趣者入門的角色。」協會裡大概有九十個會員,其中一位研究員張榮開著玩笑說:「我只是來廟裡玩的啦!」他謙虛的表示自己只是地下文化工作者,但一談到工作,他還是神采飛揚,滔滔不絕的述說著。

文物館內展示了代表先嗇宮歷史沿革的文物和照片,當然不可少的會呈現廟裡的建築素材,有雕樑畫棟之美及楹聯匾額,剪黏等塑造藝術品和交趾陶作品,最特別的還有一塊具有一百五十年歷史的清代木製籤板,其歷史價值彌足珍貴。

除了這些特定展示品,館內還邀請筆墨大師陳耀文、陳耀輝兩兄弟,展出他們的毛筆和製墨,有各式各樣動物毛製成的筆,特別的是還有使用熊貓毛的。而酒瓶樣式、小琉球貝殼做成的筆身,也讓參觀觀眾驚嘆不已。陳耀文說:「筆墨書法這種傳統行業現在已經很少見了,藉著這樣的展出,可以推廣讓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之美。」

三重市字墨向來頗負盛名,配合二水的硯台、埔里的紙,協會規劃下一次展出文房四寶。每隔一段時間館內展出內容會做改變,但由於文物館才剛成立,活動種類很多都還未定案,可確定的是以文化層面為主。他們也想在暑假開設書法班、鄉土研習營、交趾陶研習營等…,配合廟裡大型活動來舉辦,協會和廟就像是一體的兩面,彼此共存共榮著。

張榮表示要不是地點不夠,不然可以展出更多東西。像活躍於北台灣廟宇彩繪界的大師許連成的作品,還有八十幾歲還在做皮影戲的阿伯,以及另類書法─符咒等…,協會的任務就是把這些獨具傳統技術的文藝工作者陸續的挖掘出來,「我們等於是把這些傳統文化記錄下來,讓這些人有機會浮出檯面,但也要靠『機緣』呀!」

先嗇宮為三重市歷史、文化、信仰的主要集散地,而三重市多為中南部移民,將來捷運通車後,勢必會帶來更多外地人,先嗇宮文物館介紹三重歷史文物,要讓移民者更了解這塊土地,也讓本地人認同,進而延續在地文化。

2006年7月5日 星期三

大城市五坪地 不凡的古典樂

【蔡啟賓報導】國家音樂廳裡,有個佔地僅五坪的唱片行,空間雖小,卻因內容而不凡,這就是「閔的古典音樂世界」。擁有這「世界」的主人,曾因古典音樂得以存活,亦曾為它挨餓,一路走來,現在的他,卻成古典音樂的推手,尤其是在這古典音樂逐漸消殞的年代。

許閔雄─「小閔」,這「世界」的老闆,也是唯一店員。去年三月,「閔的古典音樂世界」進駐國家音樂廳地面層,五坪大的空間,因收藏著近九千張的專輯,再加上小閔專業、熱心解決,樂迷們的疑難雜症,「閔的」名號越來越響亮。

「古典音樂和我的開始絕對是個意外」小閔尷尬說,高中畢業後,因兩次大學聯考均失利,不得不選擇入伍,退伍後,發現高中同學,都即將大學畢業,此時,才驚覺自己的未來竟如此茫然。

憑著國、高中時,樂隊小號手的音樂素養,進入「大眾」唱片行打工,小閔說:「起初是負責流行音樂區,卻因負責區對面─古典音樂區常乏人問津,而感到好奇,於是開始試著了解古典樂,從一開始買一、兩張回家聽,到後來每個月薪水的八成全花在這。」漸漸對古典音樂有了興趣與基礎的同時,他也從店員,一路升到台北地區的古典部主管。

但這一切都結束在「大眾」和「玫瑰」,兩大連鎖唱片行合併,因古典樂的進貨額度縮水,他無法再給予樂友更多新進、獨立音樂,就在偶然間,某次去國家音樂廳欣賞表演,散場時,發覺表演結束後一堆人才擠著買CD,而非事先去了解表演者,所以他認為需要導正,適逢那時兩廳院招商,因此,決定開設一家能用心為古典樂與樂友著想的店。

自從「閔的」成立,總會配合國家音樂廳的表演,預先將要表演的音樂家相關專輯,設立專區,供樂迷瀏覽,小閔說:「應該先做功課了解音樂家,在現場欣賞時,絕對會有更大的收穫,和聽CD時,有不同迴響,而非表演結束後,一窩蜂到處找尋專輯。」

五坪大的空間,塞滿八千多片專輯,不顧成本收益,自由的進貨額度,只為滿足樂迷需要,即使收入偏低,仍不改原則,甚至去年一整年,也只休一天颱風假,這樣的用心態度,讓他認識許多知心樂迷朋友,樂友們也常約在「閔的」聚會交流,談論著古典樂的話題。

採訪的同時,恰巧樂友David,來到「閔的」與小閔閒聊,他此行去大陸出公差時,所發現的古典樂新資訊,另外,也請小閔幫他把一些古典樂專輯,轉送給另一位樂友Freddy。「很多客人已經不是客人,而是同為古典樂而活的朋友」小閔笑著說。

「只要喜歡古典音樂的人,都應該要來這裡一次」這句極有自信的話,透露著他對古典音樂的用心。問起「閔的」和其他大規模經營的連鎖古典音樂館,有何不同,他表示:「他們的專業人士意見,往往都被營運壓力給箝制住,無法給予樂迷更多新東西,但『閔的』是獨立經營戶,能給樂迷真正想要的東西,特別自己曾是站在第一線與樂友互動的店員,自然更能了解樂友。」

這樣的專業,自然吸引不少名人,如賴聲川、簡文斌;但在一般大眾印象,古典音樂似乎代表高知識份子、上流社會的產物,事實卻不該如此,小閔氣憤地說,也有小學生曾為聽古典樂,不惜省下飯錢,至今令他無法忘懷,他表示:「古典音樂這幾年的沒落,乃因於過去它的欣賞門檻被定位過高,事實上,它是極易親近、分享的,高貴卻不貴的,『閔的』成立就是要從這裡做起。」

2006年7月4日 星期二

對抗痲瘋 活出陽光人生

【許士琦報導】「我曾經遇過飛彈,卻大難不死,不過還是逃不掉命運的安排。」樂生院民朱祥斌感嘆道。

朱祥斌,八十五歲,河南人。十九歲時離家當兵,一九四九年跟隨國軍來到台灣,曾經擔任過傳領兵和班長。一九六六年時,因為覺得全身發癢,來到樂生院治病,也因為此成為了樂生院的一分子。

回憶傳奇的一生,朱祥斌表示當兵的日子雖然辛苦,可是卻也有難忘的地方。當兵時他曾參加部隊上的田徑隊。「那時候我的強項是撐竿跳,不過那時候根本不會有正式的場地和竿子給我們練習,所以我們都是用竹子當竿子來練習的,也有很多人因此而受傷。」他形容道。他表示,雖然很危險,不過卻為枯燥的軍人生活帶來一點娛樂。

當兵時,他曾經死裡逃生。「那時候在上海打仗,有一次我在河邊洗手,突然耳邊傳來巨響,才發現有一顆飛彈在我身邊落下。那時候我真的嚇到了,動也不敢動,生怕它隨時會爆炸。」朱祥斌猶有餘悸的形容道。幸好,那顆飛彈失靈了,讓他逃過死亡,可是卻逃不了病痛的折磨。

雖然命運弄人,讓他來了樂生院,但他還是樂觀以對。自從樂生院在一九五四年慢慢開放病人回家後,他就在一九七三年退伍後,搬到梨山自力更生。五十二歲開始在早餐店工作,有豐富的炸油條和做包子的經驗。工作了五、六年後,因為行動開始不便,所以才又搬回了樂生院。

「伯伯很慈祥,也很樂觀。平時很愛跟我們分享他的經驗,有時候還會像一個小孩子一樣地跟我們賣弄。」服務朱祥斌的志工余麗莎表示。她說朱祥斌的桌下放了很多他出國旅遊和他在大陸的姪孫們的照片。他會逐一地為他們介紹照片上的人事物。「朱伯伯去過很多地方,意大利、德國、威尼斯、荷蘭等等。他還會常常回大陸去看看他的姪子和姪孫。」余麗莎說。

現在的朱祥斌因為行動不便,所以很少出去了。不過他還是會每天在院內散散步,閒來耍一下雙節棍,或是看其他院民打打麻將,算是為枯燥的生活帶來一點色彩。

雖然痲瘋病讓朱祥斌失去了很多,可是他不但沒有抱怨,且依然積極地面對人生,更把愛分給身邊很多的人。

游峻彰 寂靜的標槍鬥士

Jul5_ 【王鈞美報導】「很感謝隊員及教練的陪伴才有現在如此進步的我,如果沒有他們,現在或許還沒有拿到金牌。」獲得二00六年全國殘障運動會標槍項目金牌的游峻彰如此說著。 

小學二年級時,游峻彰的聽力突然減弱,導致他在求學上碰到了許多的困難,不但無法在課堂上學習新知、提出意見、與同學一起討論,更無法參與任何的活動。游峻彰表示,當時並不知道自己的聽力有問題,是在被同學欺負說聽不到之後,才發現自己的聽力减弱了,也因為聽不到聲音,就比較不會講話,導致與人的相處上也出現了困難。小學畢業之後,游峻彰曾一度排斥上學,但在家人的勸說之下,進入了台南啟聰學校就讀,才慢慢的從「聽不見」的陰霾裡走出來。

在台南啟聰學校裡,游峻彰找到了新的生活重心「運動」,雖然當時的專長是籃球,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之下,他看到了學長在擲標槍,覺得有趣,就去玩玩,發現玩起來比較順手,不過重心仍然在籃球身上。之後,他通過聽障生甄試考進入了輔仁大學社會科學系就讀,並自願加入田徑隊,選擇標槍作為專長,畢竟標槍可以單獨訓練,而籃球則需要過團體生活。

田徑隊的吳錦雲教練說:「峻彰在練習當中十分認真,不管你給他多少課程,他都會去練,結果是overload〈負荷過多〉,常常會有過度使用造成發炎,因此經常在比賽期的時候,我們就會特地在課表上給他安排少一點,刻意要求他做多少就好,並請他的學長幫忙控制。」

吳錦雲說,其實游峻彰的那種拼勁,還有對於運動場上的那種認真,比一般的學生還要好。在練習上來說,游峻彰是蠻自動自發的,而且也不會偷懶。以目前來說,游峻彰是國內聽障標槍選手第一名,如果能好好練習,應該是蠻有希望在二00九年的殘障奧運中,奪得獎牌,為校爭光、為國爭光。

在練標槍的日子裡,游峻彰也曾因為新舊傷不斷、練習時間過多影響學業而打算放棄,但是隊友的一席話:「你自認因為聽不到,所以練不好,但是其他人也一樣會練不好,你受傷,別人也一樣會受傷,大家都是一樣的,所以不是只有你自己一個人會這樣。」這番話不但鼓舞了他,也讓他燃起繼續拼下去的念頭。游峻彰說,在田徑隊的日子裡,要不是有這些隊友,或許現在就不會是田徑隊的一員了,至於未來,當然是想奪下一面奧運金牌,為自己圓夢,也為國家爭光。

2006年7月3日 星期一

法律報你知 姐姐妹妹站起來

Dsc05292 【蕭安志報導】週末炎熱的午後,台北市文山區忠順里的小辦公室內,坐滿了各個年齡層的女性朋友,全神貫注,準備接受一場法律知識的洗禮。「在這個男女平權的社會,婦女朋友在婚姻上遇到困難,應該大膽站出來,不要在意外界異樣的眼光。」主講人賴淑玲律師說道。

由勵馨基金會及文山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所舉辦的社區法律巡迴講座,主要是針對婦女朋友在婚姻生活可能碰到的問題詳細解說,內容含概分居、離婚、贍養費及子女監護權等等,主辦單位希望藉由一系列的講座,幫助婦女朋友更清楚瞭解自身權益。賴律師除了解釋法律功能外,更暢談她豐富的民事訴訟經驗。

在她接觸的案例中,就有這麼一個例子:夫妻兩人結婚後在台北定居,但先生的父母都住在南部,年紀已大,先生想要把他們接來台北享福,無奈老年人無法適應都市生活,而且沒有體力爬樓梯。先生在考慮後,決定私下向公司申請回南部工作,順便就近照顧父母。但是這個決定沒有經過和太太的討論,所以太太堅持不搬回南部,他們的小孩也不願意到南部重新適應新環境。在雙方沒有共識下,鬧上了法院,決定由法官來裁決。

「妻以夫之住所為住所」這是台灣法律尚未更改前所制定的,一九九六年後,夫妻住所可以由法院來協議,現在沒有強迫夫妻必須同居的法律。因為上述法律的修改,最後判定由太太和小孩自己決定留在台北或是搬回南部。而這也是暫時性的分居,若是照從前法律來判斷,小孩根本沒有自主的空間,由誰扶養,由法官全權決定。現在,小孩想跟父親或是母親都可以,法律上也沒有強制規定在這種情況下,小孩只能由父親或是母親任一方來照顧。

在離婚問題上,賴律師提到:「除了雙方協議外,法官判決離婚的條件,包括夫妻任一方與人通姦、不堪同居之虐待、意圖殺害他方、惡意遺棄在繼續狀態中……等等。」很多離婚的婦女朋友,多半受到以上原因所苦。說明婦女爭取離婚,只是想保護自己,在這樣的陰影下,要再與另一半同住一個屋簷下,需要很大的勇氣。現在的男性朋友,不該繼續存有大男人主義的老舊想法,把女人看做是他們的附屬品。她強調在兩性平等的社會裡,如何平等對待另一半、彼此互相尊重,才是夫妻相處最重要的課題。

比起過去,法律提供婦女朋友更多保障,女性應善加利用,學習更多相關知識,用法律來捍衛自己權益。婦女團體中,勵馨基金會、晚晴協會等都是可以尋求諮詢和幫助的地方。在講座最後,賴律師也奉勸所有在場的女性朋友,遇到疑難雜症時要勇敢的站出來,才能解決問題,瞭解更多攸關自身權益的法律,不管在工作或是婚姻上,都能更得心應手。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