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壕報導】關渡自然公園繼發現羅漢魚、白鱎之後,再次發現消失已久的大型蚌科貝類-「圓蚌」。這些生長於溼地的動植物,由於先前人為開發及保育觀念的缺乏,造成溼地污染及破壞,以致生長於溼地的動植物,在生長環境遭受破壞下而漸漸消失。
圓蚌屬於大型的蚌科貝類,生長在河川、湖泊、池塘、或水田中等溼地地形。一九六○年代之前,關渡濕地尚未面臨開發威脅,「蓋斑鬥魚」、「圓蚌」、「青魚將魚」和「牛屎鯽仔」等生長於溼地的動植物,在關渡溼地常可見;但由於保育觀念的偏差、土地資源不當的開發和利用,過去隨處可見的湖沼、埤塘,絕大多數都已經不存在了。伴隨這種環境生存的溼地特有的動植物,也多半成為了稀有植物和瀕臨絕種的動物。
關渡自然公園環境教育室專員李芝瑩表示,全台各地的溼地都同樣受到人為開發及工業污染的影響,且大家對溼地的普遍認知為「爛泥巴」,所以都被視為無可利用的土地,不知溼地對生態有相當地影響。如滋養魚貝類、庇護鳥類、提供天然產物、防風與護岸、蓄水與淨水、教育與遊憩等功能。
原景生態關懷研究室張翰元表示,楊梅埔心附近原是一片農耕荒地,在雨水不斷累積之下,逐漸形成溼地生態,但之後因為東西向快速道路開拓,把溼地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水脈供給截斷,現在此處已乾涸,溼地動植物也消失殆盡。這是現在國內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存續困境的典型例證。
李芝瑩表示,政府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在一九八三年,設立關渡自然保護區,並以保育關渡的濕地環境為自然公園成立的初衷,更進一步開始溼地動植物的復育工作。在發現羅漢魚、白鱎等溼地動植物之後,前幾天又再度發現消失已久的圓蚌,受到很多保育人士的注意及詢問。因為圓蚌再度「復出」,關渡自然保護區在三月十八日,有認識圓蚌的活動,進而宣導溼地生態對於整個環境的影響力的功能,也希望達到教育及傳達理念效果。
圓蚌屬於大型的蚌科貝類,生長在河川、湖泊、池塘、或水田中等溼地地形。一九六○年代之前,關渡濕地尚未面臨開發威脅,「蓋斑鬥魚」、「圓蚌」、「青魚將魚」和「牛屎鯽仔」等生長於溼地的動植物,在關渡溼地常可見;但由於保育觀念的偏差、土地資源不當的開發和利用,過去隨處可見的湖沼、埤塘,絕大多數都已經不存在了。伴隨這種環境生存的溼地特有的動植物,也多半成為了稀有植物和瀕臨絕種的動物。
關渡自然公園環境教育室專員李芝瑩表示,全台各地的溼地都同樣受到人為開發及工業污染的影響,且大家對溼地的普遍認知為「爛泥巴」,所以都被視為無可利用的土地,不知溼地對生態有相當地影響。如滋養魚貝類、庇護鳥類、提供天然產物、防風與護岸、蓄水與淨水、教育與遊憩等功能。
原景生態關懷研究室張翰元表示,楊梅埔心附近原是一片農耕荒地,在雨水不斷累積之下,逐漸形成溼地生態,但之後因為東西向快速道路開拓,把溼地動植物賴以維生的水脈供給截斷,現在此處已乾涸,溼地動植物也消失殆盡。這是現在國內生態環境所面臨的存續困境的典型例證。
李芝瑩表示,政府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所以在一九八三年,設立關渡自然保護區,並以保育關渡的濕地環境為自然公園成立的初衷,更進一步開始溼地動植物的復育工作。在發現羅漢魚、白鱎等溼地動植物之後,前幾天又再度發現消失已久的圓蚌,受到很多保育人士的注意及詢問。因為圓蚌再度「復出」,關渡自然保護區在三月十八日,有認識圓蚌的活動,進而宣導溼地生態對於整個環境的影響力的功能,也希望達到教育及傳達理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