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隆報導】八部合音(pasubutbut),是每年二月傳統布農社會播種小米祭典之前所唱的祭歌,目的是要將祈求傳達給天神。八部合音和許多傳統藝術一樣面臨沒落的問題,除了台灣政府必須重視外,原住民也要努力。而布農文教基金會等團體的成立,將八部合音推向國際舞台,相信沒落的困境會露出ㄧ線曙光。
八部合音是布農族族人的小米祈禱豐收歌,單從音樂的結構來看,演唱的聲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複音現象。只是唱這首曲子時,必須由八名以上的成年男子分成「mahOsgnas」、「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四個聲部,再依一套嚴謹的規則慢慢依次進入合唱。由於每一位歌者的音質迥異,因此八部合音的錯覺現象就會產生。
布農文教基金會行政公關邱正明表示,八部合音的起源有三個說法:祖先聽到成群的蜜蜂嗡嗡叫,心生畏懼而編出的音樂;另外飛瀑流瀉所造成的迴響和風在神木樹洞中發出的聲響,令族人心生肅穆敬意,都是說法之一。
小米豐收儀式,是布農族男生打獵回來祈求上帝和祖靈豐收的典禮。所以規定女生不能參加,儀式中也不可以說不吉利的話和打噴嚏。台東縣武陵國小老師胡金娘說:「其實只要族裡長老起音,其他人跟著附和,所合聲的聲音就是pasbutbutm,只是比較不正式罷了。」
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負責人余景虎表示,工業興起之後,較少人種植小米,所以祈求豐收的儀式也較少。年輕人出去工作,學習意願不高,再加上比較有經驗的長輩過世,所以八部合音日漸沒落。雖然現有中小學的學生學習,但是八部合音默契和團練的高難度讓練習的成效不佳。
不過在二○○四年,台東縣海瑞鄉的布農山地傳統音樂團到歐洲做兩次巡迴表演,並和大提琴家大衛達伶(David Darling)合作錄製一張CD,讓八部合音漸漸受到國際的囑目。
「原住民也要努力。」邱正明說道。十年前,政府發展觀光產業,為他們帶來了經濟來源,但政府總是一味地補助,原住民反而忘記精進。一九九五年成立布農文教基金會,以達到文化傳承和經濟生機的目的。八部合音也在基金會的推動下,近幾年在國內外巡迴表演,預計二○○六年五月十五日會到台北圓山飯店演出,九月則會到美國演出。
對於八部合音的未來期許,余景虎希望能成立一個中心,讓年輕人不但可以練唱,也有工作的機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