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3日 星期五

采風樂坊 國樂演奏民歌新風貌

【生命力記者郭曉芸報導】還記得廟會、橄欖樹、捉泥鰍這些陪伴許多人渡過了年輕歲月的精采樂曲嗎?當時眾多年輕學子拿著一把吉他自彈自唱、自編自寫,簡單易懂的旋律與歌詞,不與市面上流行的西洋樂曲、搖滾樂隨波逐流,堅持唱自己的歌,也引領了許多人加入民歌的行列,孕育出許多傳頌到現代的經典歌謠。如果這些經典民歌用國樂來演奏會是怎樣?采風樂坊的「微風往事—校園民歌演奏會」就給你一番不同的全新感受。

「咦?這是那些讓人熟悉的歌曲嗎?怎麼聽起來很不一樣、很特別啊?」演奏會一拉開序幕,接連演奏的一首又一首歌曲就讓人浮現出這樣新奇的感覺,聽起來似乎是全新的一首歌曲,卻又在其中發現那耳熟能詳的旋律,既熟悉又陌生,給台下聽眾奇妙的感受。此次的演奏會中,一共表演了十一首經典歌謠,包含月琴、出塞曲、歸人沙城、恰似你的溫柔、橄欖樹、捉泥鰍、微風往事、曠野寄情、野百合也有春天、廟會等,由四位專業音樂家重新編曲後,呈現風格各異的作品,與以往一般人心中對校園民歌的印象截然不同。

例如郭哲誠編曲的月琴、龍的傳人、野百合也有春天,帶了些爵士的味道,曲調清柔綿長;身兼樂坊團員的吳宗憲,所編曲的出塞曲、曠野寄情、廟會就比較傳統,也最貼近絲竹音樂的本質呈現,與原曲差異最小;歸人沙城、橄欖樹、微風往事由許雅民所編,因為他本身注重音樂的原創性及實驗性,因此這幾首曲目在前奏時就比較長,而且像另一首全新的歌曲,然後進入原曲的旋律,讓人意想不到;給人與原曲差異最大感覺的是捉泥鰍跟恰似你的溫柔,編曲家董昭民以現代音樂重新改編,將歌曲詮釋得創新及顛覆,使歌曲更活潑特別。縱使作品風格迥異,但是六種絲竹樂器的演奏層疊出不同於民歌簡樸的華麗壯闊,也將歌曲本身延伸得更豐富多元,此外國樂器特有的清亮音調,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采風樂坊團長黃正銘表示,此次受到台北市傳統藝術季的邀請而演出,也是采風樂坊第一次將傳統中國樂器與校園民歌作結合來表演。因為大家都對這些民歌耳熟能詳、琅琅上口,所以想要將他們重新改編,並且以傳統樂器來演奏,讓一般民眾能有新的感受,體會另一種不同的風情。采風樂坊行政總監林慧寬說:「這些曲目都是團長親自挑選的,然後請專業的音樂家重新編曲後,團員們全心練習,準備的時間花了一年之久,期望能有最好的表演呈現給觀眾。」

采風樂坊成立於一九九一年,始於一群音樂家思考著傳統的回歸與主體創發的可能性,進而保留傳統絲竹樂的精髓,並從中發展新創作。將傳統樂器的音調之美,運用在現代創作的樂曲中,使音樂在傳統與現代的交流下,激盪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火花。樂團以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種樂器:胡琴、琵琶、笛子、古箏、揚琴、阮咸所組成,由六位固定的成員演奏,是一個既可以演出傳統絲竹樂,又能在現代音樂中有極大發展空間的樂器編制。創團至今,采風不僅在傳統音樂深入耕耘,更提供了作曲家們另一個獨特的實驗與遊戲空間,自由發表創作。

為了將絲竹音樂帶入民眾的生活,長期以來采風樂坊走訪各鄉鎮和城市,以近距離的互動及真誠演奏的樂聲和民眾溝通交流,並跟當地民眾建立真摯的情誼。這幾年來,也一直在國外做著介紹台灣傳統音樂及本土作曲家作品的工作,且經常在各項重要音樂會場上演出,深獲各國作曲家的讚賞。黃正銘強調,做好本土的紮根工作及介紹台灣傳統音樂到國外,一直是采風所秉持的理念,站在傳統根基上,接受各樣文化的洗禮,期能踏上國際舞台,展現文化本體的特殊性,而表演藝術團體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支持。林慧寬笑著說:「今年年底我們計畫要演出音樂劇,以傳統音樂作劇中的演員,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