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記者/鄧維湘報導
海邊向來是休閒遊憩的好去處,許多人在海邊留下了寶貴回憶,卻也遺留了不屬於海洋的東西─「垃圾」。曾幾何時,海洋已成了一個大型垃圾堆積場,這些來自於陸地或海上的廢棄物,可能隨著洋流漂到其他海域,對海洋生態所造成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有鑑於此,美國環保署委託民間團體「海洋保護協會」(The Ocean Conservancy)在一九八六年開始進行對海灘廢棄物監測,由各地志工團體,每月一次到固定海灘監測,記錄廢棄物種類及數量,並將海灘清理乾淨,希望能建立海灘的基礎資料,並試圖從廢棄物的根源著手,徹底解決海洋污染問題。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泰迪說:「海洋廢棄物已經不再只是各個國家的問題了,因為海洋垃圾將會隨著洋流,造成國際性的污染,因此身為海島國家的我們,在這個議題上是不能缺席的。」
張泰迪表示,台灣從前舉辦過多次淨灘活動,但淨灘之後,海灘只是恢復暫時的清潔,經過漲退潮之後,又會受到各種廢棄物污染。於是黑潮文教基金會從兩千年開始,號召各界團體,開始進行海灘監測工作,希望能建立台灣海洋廢棄物的基礎資料。但限於經費問題,僅有少數地方完成為期兩年的完整監測,其餘皆提早結束。
二○○四年,黑潮文教基金會再次找來沿海社區、地方團體和社區大學等單位,以認養海灘、舉辦活動的方式進行監測,並預計在今年年底舉行海洋廢棄物研討會。「我們要讓大家瞭解海洋污染的嚴重性,與保育行動的刻不容緩。」張泰迪說。
張泰迪表示,廢棄物主要來自人們在海邊遊玩時製造的垃圾、海上船隻作業時拋棄的廢棄物,和陸地上隨風、隨雨水沖刷入海的垃圾。尤其台灣以往大量地將垃圾掩埋場建在溪邊、海邊,經過颱風雨水沖刷後,許多垃圾便被帶入海中。
「更誇張的是,許多的建築廢棄物、醫療廢棄物也被不肖清潔公司胡亂傾倒,許多我們以為可以眼不見為淨的垃圾,最後都由大海來承擔,而造成的污染也隨著海產海鮮,回到人們的肚子裡。」他說。
廢棄物對於海洋生態的影響,絕對比想像中更嚴重、涉及的範圍也更廣大。除了近海生物,它們也傷害到許多遠距離外的海洋生物,包括魚類、海鳥、海龜、海豹及鯨類等等。在國外監測的經驗中,常可以發現許多枉死的生物。張泰迪說:「可悲的是,在台灣我們很少有這樣的發現,因為海洋資源的枯竭,許多生物已不復見,當然不容易發現枉死的生物了。」
進行監測活動,依海灘大小需要動員五至十人的人力,可邀集親朋好友組成團隊,認養海灘,每個月監測一次,每次大約二到四小時。進行的工作除了用記錄表記錄、統計廢棄物的種類及數量,更要準備手套及垃圾袋,盡可能將海灘清理乾淨,並拍照存檔。最重要的是全年都必須按月前往,不可中斷。
到目前為止,進行監測的地點有台北三芝麟山鼻海灘,以及花蓮北濱海灘;參與團體包括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舟遊天下獨木舟俱樂部、花蓮縣環保工作促進會、花蓮女中以及花蓮農工等單位。雖然到目前為止,海洋生態並沒有明顯改善,但卻對人心造成影響。張泰迪說:「由於這是一個監測計畫,所以表示污染問題並不是撿撿垃圾就可以解決的;但是,參與過的人,心中都有了一些改變-『我自己就開始認真執行垃圾減量』。」
張泰迪在親身參與活動後發現,撿垃圾其實很容易,費心力的是垃圾紀錄與分類工作。他說:「撿垃圾只需要身體肌肉與大腦的配合,不需要思考太多,只要重複著撿丟撿丟的動作就可以了;但分類我們必須去判別這是什麼東西,有時候會難以決定,這一樣廢棄物應該登記在哪個種類下,深怕登記錯了會影響統計的結果。」
漸漸地,張泰迪對分類越來越熟悉,也逐漸瞭解廢棄物來源,他開始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不經意製造了這些垃圾,成為扼殺海洋生態的幫凶。「因為開始檢垃圾,我對垃圾有了更多的情感。」他說,「蹲在沙灘,想像著手上垃圾的旅程,有時候像個寶物般的將它收藏,開始了解人類是該死自傲的大笨蛋!為了方便,我們竟浪費資源,用完即丟。因為這個計畫,我看到問題,了解情況,開始反省思考。」
「只要少用一支吸管、少用一個垃圾袋或免洗餐具,都是對環境友善的第一步。」張泰迪說。
延伸閱讀:
1.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海洋廢棄物長期監測網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