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祈廷/生命力報導】
「北投老街區的明天,創造我們想要的生活環境」公民共識會議日前在北投新民國中召開。此會議為台灣第一個有關「都市政策」的公民會議,也是台灣第一次試辦線上公民會議。這次會議的參與成員為不具備專業知識的北投公民,一起討論北投老街的何去何從。
公民會議最早是由丹麥發展出來的一種民主參與機制。近年來由台大社會研究所科技、民主與社會小組引進,已試辦過「先驅性全民健保公民會議」,「代理孕母公民會議」等,主要是希望藉由公民對政策議題進行有效的辯論,提高一般公民對公共政策的參與,並集結他們討論後的共識觀點,做成報告,供日後決策參考。
因為公民會議還屬民主的實驗階段,所以參與民眾對公民會議的精神主體未必了解透徹,會想尋求以前里民大會的討論模式。主辦單位北投文化基金會研究發展部專員張鈺微表示,我們不會預設立場,以前民眾習慣被會議程序操控,「但我們希望讓民眾知道他們才是討論的主導。」
除了面對面的公民會議,網路視訊的公民會議也同時舉辦,主辦單位還想了解線上公民會議操作的困難,也想比較面對面和線上會議的差異。北投社區大學副主任楊志彬說:「其實這次主要還是把焦點放在面對面會議,線上會議則是藉此測試北投居民對視訊開會的接受程度。」
國外的視訊會議技術目前已趨成熟,但台灣由於受大環境的限制與頻寬能否負荷的影響,可能會有不能同步的狀況。因此北投文化基金會就幫參與線上會議的十一位北投居民免費升級寬頻上網。楊志彬表示,如果未來線上會議能突破種種限制,就能擴大參與面,如弱勢族群就可多加利用它來發聲。
這次公民會議為期五天,主要針對北投老街區的未來發展交換意見。與會的文化大學市政暨環境規劃研究所研究員王章凱表示,北投的定位不清,無法明確指出公共設施的需求,導致發展遲滯。會議首日民眾對老街區的發展討論已多所著墨,是要開發產業吸引商機如淡水小鎮?還是致力保存地方特色,善用溫泉資源?大家的意見紛雜,還沒有明顯共識。
坐在旁聽席一整天的北投居民葉媽媽說,因為關心北投,愛惜這邊的居住環境,所以參加旁聽。她對會議成員的討論時而拍手讚同,時而發表個人意見。她說:「這樣的公民會議真的能代表全體公民嗎?」會議成員王同學也表示:「有的人一直說別人已經說過的話,實在有點浪費時間。」
對此,張鈺微表示,公民會議的抽樣參與成員一定無法完全代表全體,但已經在過程中盡量做到公正、客觀。如有必要,也不排除再安排其他不同公民再做會議召開。另外,公民會議會因為議題的不同而影響民眾的表達方式,「所以我們會視情況改變主持方式,最重要的還是公民會議背後的精神。」
目前公民會議在台灣還是初始階段,在公民抽樣、議題選擇、資料蒐集上都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至少,做為社區討論公共議題的模範,且結合社區大學的社教功能與意義,北投居民已向前一大步了。
延伸閱讀:
1北投文化基金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