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祈廷/生命力報導】
「猜猜我剛剛在幹麻?」台北市信義區雙和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劉錦輝說「我在當農夫。」雙和社區有一塊靠社區區民認養的園圃,原本是台北醫學大學的倉庫地,後來免費租給社區做園圃種植,現在已經有不錯的成果,小黃瓜、蔥、韭菜等都看得到。還會不定時舉行園圃的種植評比。「好玩嘛!」他笑的表示。
對於園圃在社區的成形,劉錦輝和社區居民達成一個共識,就是把園圃當成一個社區綠美化的出發點,先把園圃照顧好,再擴及社區的植物照顧。從小處著手,讓居民可以看到園圃的成功經驗,進而願意為打造社區綠色環境而付出心力。
他認為,推動社區綠美化就從園圃開始,先植栽花苗,成功之後,再把花苗種在社區各街角,或者把花苗以低價賣給居民種植,劉錦輝希望先在園圃試種杜鵑,然後慢慢培養,在社區的預設點種植,「我計劃用杜鵑把社區包一個圈,以杜鵑花為主要,再搭配其他小花做點綴,因為杜鵑也是有花季的。」
目前,社區園圃開放認養的區域是足夠的,不少居民也在種花弄草中體會在都市中得來不易的田野樂趣。但一位在社區協會幫忙的老伯伯搖搖手說:「我不會去種,那裡光線不夠,蚊子多,菜長不好啦!」
劉錦輝表示,社區營造是有資源,就會去做,像綠美化社區,那裡要種些什麼,都是很明確的;要多少人力,要那方面的專才,都要清楚。這裡是老社區,沒有什麼本來就存在的特色,要靠創意,一區一特色是要營造出來的,讓居民發揮想像力,「營造出在都市中看不到的東西才有意思」
目前,劉錦輝有幾個正在推動的計劃:葡萄巷、桂花巷、中央藝文走廊。「創造另類社區風景。」他提出他的構想,讓居民不用再記第幾巷,直接以有特色的花巷草弄來讓民眾印像深刻。之前也有在社區的中心軸向街道辦過假日咖啡,居民反應熱烈。目前來說,居民是不反對這些構想,當然,要有說服的方式,也要有一套完整的計劃去克服社區實況,如圍牆、停車位等等,順著硬體去做變化。例如有的居民是不反對,但會默默的觀察。所以我們很用心在做,做出來才重要,「既然要做,就要落實。」他說。
既然要營造,有時候經費也是不可或缺的。劉錦輝提到之前社區惠安公園整治案,是他在當理事時,發現有經費可以申請,於是把握機會,自己到圖書館研究資料,人家用電腦,他是用手稿一張一張寫出申請書的,完全靠自己摸索。終於受到研考會的一位官員注意而納入提案,但是後來由督發局推薦的工程顧問公司承包,卻完全沒有開放讓他甚至是社區居民參與改造,「我連跟他們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整治之後,居民更不滿」劉錦輝無奈表示。,惠安公園是經過修整,但是居民之後對公園的利用實在很少,因為原本習慣的運動路線被改變,有一個兒童親水區卻沒有水源。後來工程公司有一個說明會,他笑說在現場都不好意思說是他提案的,因為居民都在抨擊這公園並沒有和大家做意見交流就草草改造。劉錦輝說道,如果把原本整治案的一千兩百萬拿來做其他的社區規劃,也綽綽有餘了。他感慨,做到現在,有時會有一種無奈,像跟公部門申請經費,手續繁雜,「拿錢好像用偷的一樣」
另外他也表示,社區營造是一種理想性的工作,我有時後會被問:你做這麼多,是不是要選里長?其實那不是我的目地,雖然我沒辦法賺很多錢,「但就是為一種意念在走。」最好政府單位能夠更積極關心社區發展,社區營造如果能做到由上而下的帶動,會更有力量,資源取得也更容易,讓上級能夠主動了解社區需求,而不是只會尋問:「你要什麼?」社造這種東西是要大家支援的,不支援無法成事。
劉錦輝在社區做事,都會穿印有「台北農夫」的運動衫,怎麼會有這個有趣的稱呼?他笑說,當時社區裡有一個外籍新娘稱自己的老公像農夫,讓他靈機一動,認為可以取「台北農夫」之名為他推動的社區營造下註解,「就像農夫一樣腳踏實地,實實在在。」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