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盈君/生命力報導】
若有機會到士林官邸參觀,除了欣賞美麗的園藝花卉造景外,別忘了到生態池走一走。由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設計、維護的生態池是大自然中最佳的活教材,基金會秘書長江慧儀說:「從一個小小的生態園就可以看到四季不同的變化。」
生態園在二○○○年八月開放,採生態工法人工模擬自然環境,包括兩個水池及一個網室,園內種植的植物及放養的生物全都是台灣原生種類,暗、濕的網室則提供森林底層植物生長的環境。江慧儀表示為維持生態園自然的面貌,並不會去修剪,讓它自然生長。由於是開放空間,許多附近的昆蟲、動物會自己聚集,但也發生過池中的福壽螺繁殖太多以及民眾拿吳郭魚、巴西龜甚至是鴨子來放生的荒謬事情。基金會於生態園的定期解說分別在每週三、日下午及每週六上午舉行,歡迎機關學校預約校外教學。
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成立於一九九八年一月,以服務士林、北投地區為主。當時董事之一的鄭先祐提出構想,希望創立一個比較草根、可以幫助附近社區的機制,而不僅只是提供贊助,於是便有「七星生態保育教室」的誕生。基金會利用這個虛擬的教室舉辦許多的生態教育活動,例如,將維護管理的生態園當作戶外的教室,時常帶小朋友們來此探索自然。他們也曾和學校合作,帶領小朋友體驗關渡平原的水稻文化,由小朋友自己觀察、紀錄從插秧到收割一步步的生長過程。許多人對士林區平等里的印象停留在沿線有很多好吃的土雞城,卻忽略了那裡的步道很美、水質很乾淨,基金會便以體驗課程的方式,介紹當地豐富的生態背景,陽明山坪頂古圳的種子教師研習也一直都在辦理。
基金會強調的是生態結合人文的學習,為了讓都市孩子體驗多元文化,便在寒暑假策劃「原住民生態體驗營」,給孩子嚐試部落生活的機會,他們會提供名額給當地部落小孩,為的是交換彼此的生活方式,「讓孩子們體認到這不是去遊覽或是觀光!」江慧儀說,由於別的營隊發生過都市與原住民小孩對立的情形,所以基金會在活動的設計上特別小心,讓孩子們自然的融入彼此。江慧儀表示,「營隊要結束的時候,看著他們依依不捨、族群融合的樣子,真的讓我們很感動。」
基金會也在進行培訓青少年做生態解說員的計劃,目前共有二十四名學員擔任實際解說或預約解說的工作,課程包括深入認識家鄉的生態和人文、教導解說技巧,最終目的是讓他們思考家鄉未來的發展。江慧儀表示,最重要的是培養團隊的感覺,不只是生態而已,同時也會注意孩子的心理狀況。「最值得的是,拿現在跟他們剛來的時候相比,會發覺真的成長很多。」未來基金會將繼續朝兒童生態教育的方向努力。
現在的生態團體由於經營困難、招生不易,活動多半要收費,江慧儀對此感到很可惜,她指出會來參加小朋友的都是家境比較好的,「但家境不好的孩子也應該有體驗自然的機會」。基金會最近改變課程的特色,採取異業結盟的方式,和梅苓全人音樂教室一起辦活動,未來將繼續合作。江慧儀認為目前國內的生態教育大部分落入認識動、植物的生物教育,但環境並不會因此變好,應該要灌輸孩子愛惜、保護環境的想法,她建議從事生態教育者要在教學中找到平衡,教孩子去思考人類便利和破壞生態兩者利弊何在,進而使他們的行為改變,有天肯真的站出來為生態發聲。
延伸閱讀:
1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