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2月23日 星期三

唇顎裂兒童基金會 關懷唇裂兒

【生命力記者/張靜文報導】「我的小孩是唇顎裂兒童,所以唇顎裂兒和他的家庭所面臨的問題,我都感受過。」在提及「中華唇顎裂兒童基金會」的創辦動機時,董事長陳崇德如此說。

唇顎裂,即一般所俗稱的「兔唇」,在現今的醫學上仍沒有確定的成因與預防方法,有可能是遺傳,也可能是母親懷孕初期的外在環境因素。這些唇顎裂的孩子除了顏面的傷殘外,也可能有牙床畸型或咬合不正常的現象、因為鼻骨不正常發育所引發的呼吸問題、還有聽力或語言發音上的問題。

這些生理上的問題,都是現代進步的醫學可以克服的,在長達近二十年的矯治過程中,唇顎裂兒童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反而是基金會比較重視的問題。

陳崇德說,「每當有小孩子認為自己是殘障時,我都會摸摸自己光溜溜的頭髮,笑著說,我連一根頭髮都沒有,是不是也是缺陷?也是殘障?」他想讓這些孩子們知道,除了唇顎裂,生命裡有許多事,也有可能會遭人嘲笑的,其實這些都沒什麼,本來就沒有人是完美的,「孩子還小,不一定聽的懂,但慢慢、慢慢跟他說,給他時間,他終是會長大、會瞭解的。」

陳崇德表示,儘管基金會提供外觀手術醫療諮詢、設「語言資源教室」,協助唇顎裂兒語言發音及表達能力、做家庭訪視、舉辦家庭聯誼,分享經驗,基金會的工作還是著重在唇顎裂兒童的輔導與復健上,希望給唇顎裂兒和他們的家庭,一份有利的支持和陪伴。

為了加強這個面向的服務,使社工員不致每次打電話時孩子都在上課,基金會在八十七年將工作時間調整到晚上九點半。另外在一、三、五晚間六點半到九點半,開放「兔寶寶專線」,受理電話諮詢服務,提供醫療諮詢、護理常識及社會福利資訊。

陳崇德表示,基金會的工作偏重家庭輔導,除了幫助唇顎裂孩子用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外,也陪伴家長去面對這家中有個唇裂兒的心裡負擔。不同於「羅慧夫顱顏基金會」,較著重在醫療方面的協助,所以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曾有過和「中華唇顎裂兒童基金會」合作的念頭,但陳崇德考慮到兩個組織的理念、架構和資金都不同,要合流可能會有困難,所以多方考量下仍是決定照以前的方式繼續走。

對一個有唇顎裂孩子他們的家長,都感覺有人陪伴,不會孤單。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