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10日 星期四

平常心看同志 同理心待同志

【記者邵佩瑩/生命力報導同志剛開始也是在不確定的狀態之下,發現自己喜歡同性,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朱開玉提到,由於社會價值壓力很大,而人是社會群居的動物,每個人都害怕自己被社會拋棄,所以每個人都會盡量去符合社會的價值觀,但假使自己的行為不被社會所接受時,都會產生抗拒的心理,之後否定自己的行為。張老師公關組組長黃佩娟表示,如果有案主對自己的性向不確定時,張老師會先和案主探討過去的感情經驗,有的是與生俱來就喜歡同性,但也有過和異性交往失敗之後,轉而往同性發展。因此,義工剛開始都會先安撫情緒,之後再釐清情況,不做任何主觀的批判,讓案主知道身為同志必須先有心理準備,像是可能會被社會歧視,因而付出一些代價。

朱開玉舉一個案子為例,一位擁有高學歷的案主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同志,因為在受過高等教育後的他,不願意被社會孤立,並且害怕因為同志的身分而誤了他的前途,所以一直以來他都不敢去接觸同志的圈子,因此,他不斷地壓抑自己的慾望,但每個人天生都希望能夠有一個能夠心靈相契、肌膚之親的伴侶,所以常會忍不住跑到有提供同志性服務的三溫暖,尋求慰藉,等到回來之後,他就不斷地責備自己,甚至怪罪別人誘惑他。朱開玉提到,像這樣拒絕自己的性向,又不肯交固定伴侶,很容易會利用其他方式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因此,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應該是去尋找同性質的朋友,進而擴大自己的生活圈。

不過,有的同志可能會試著和社會的價值觀去做妥協,像是和異性朋友交往,若還是無法接受,最後就只能接受自己是「同志」的事實。當然,當自己承認是同志之後,要如何讓別人也認同自己是同志,也是需要一段相當的歷程,賴勁麟以自身為例說道:「剛開始必須先自我認同,之後在BBS上面交同性質的朋友,再來就是向身邊的朋友承認自己的性向,最後才跟家人說明自己喜歡同性。」雖然短短幾句話輕輕帶過,但期間卻也經歷過不少心裡掙扎。從這裡可以看出,父母的態度對同志而言,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

許多父母也會擔心自己的小孩是否為同志,因此可能會有父母透過偷看書信、日記的方式,發現小孩有同志的傾向,進而求助張老師,黃佩娟提到,當父母發現小孩有這個傾向時,通常都是無法接受,首先張老師會安撫家長的情緒,並且鼓勵家長看一些有關同志的書籍,讓家長了解到其實同志跟正常人是一樣的,至少不會用嚴厲、批判的角度去看待同志,初期家長都會希望孩子能夠「變」回來,和正常人一樣,所以會想盡各種辦法,像是阻撓交往,拆散他們,黃佩娟說:「為了避免家長強烈的壓力下,孩子的不滿而反彈,因而成為同志。像之前的老少配就是一例,父母越阻撓他們的交往,反而更堅定他們在一起的決心。」因此,張老師會先客觀地帶家長看,假使家長百般去阻止孩子的交往後,會有什麼樣的狀況。不過事實上,孩子是否是同志,大多還是家長的猜測,張老師基本上會建議家長帶孩子去看精神科醫師。最後,結果可能會分成三種狀況,有能力的家長會把孩子送出國,讓孩子轉移環境,經濟狀況較差的家長就會讓孩子跟對方分手,最後就是接受孩子是同志的事實。但實際上,根本的問題仍是沒有解決。

同志其實和一般人一樣也有七情六慾,也會有感情方面的困擾,黃佩娟表示,義工都會尊重同志的性取向,只針對感情方面的問題做輔導,並不會因為同志喜歡同性而有所歧視。朱開玉提到,但因為同志畢竟是小眾,對伴侶的選擇機會較異性戀少,因而常常濫交,使得社會大眾對同志一直有負面的印象。朱開玉說:「所以,同志若要得到社會的肯定,首先必須先尊重自己的選擇,與其自責、攻擊自己,不如讓自己言行方面穩定、成熟,自然而然別人也會對同志產生肯定。」

大多數的心理諮商機構都將同志視為正常人,並且尊重他們的性取向。黃佩娟提到因為同志的抒發管道較少,畢竟許多同志還是害怕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同志,所以反而希望同志能夠多利用這些專線,做情感上的抒發,至少在同志的身邊能多一個人傾聽同志的心聲。


延伸閱讀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