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7日 星期一

拾荒像尋寶 四年來樂此不疲

【記者施力群/生命力報導】天還沒亮,一個佝僂的身影踩著一輛三輪車穿梭在「灣仔內」的大街小巷,有如一隻眼光銳利的老鷹,搜尋著獵物。從他俐落的身影,很難讓人想像到眼前的阿伯已經有六十三歲的歲數了!四年來,他就這樣從清晨到黃昏,踏著他那部吱吱作響的「阿公級」三輪車,去收集「寶貝」。

他眼中的「寶貝」,說穿了不過是一般人眼中的「垃圾」。「有的都還新新的就丟掉,實在真無彩!」住在民族社區的林老伯說,他撿這些東西其實是看不過現在的人浪費。「古早時,一台電視機不知多威風咧,現在丟在路邊都沒人要。」他指著車上一部電視機說,「這台看起來還很新,咁是歹去了?拿返厝修理看看。」

阿伯所撿來的東西,大部分都是所謂的「資源垃圾」,像是舊報紙、雜誌,玻璃瓶罐、鐵鋁罐、塑膠瓶罐,大一點的就是一些紙盒、紙箱,偶爾會有一些小家電。「其實有些東西沒壞,可能是有卡舊啦,不想要了!不過,丟在路邊是要叫誰載?」他又說,一開始撿這些,其實只是當作運動,順便換點零錢用。

退休後,閒賦在家的林老伯總覺得渾身不自在,「那個時候撿一個塑膠瓶還有一塊錢咧,現在卡沒那麼好,只有五毛,不過加減撿,一天下來也有幾十塊錢,作所費嘛好!」,就這樣撿著撿著,竟也撿成了習慣。

元月一日開始,高雄市政府開始實施「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的政策,「很多人還是分不清啦,我在路邊嘛是擱收真多返來。」林阿伯說,可能廣告宣導不夠清楚,很多人都還是不知道究竟如何分類。

林阿伯的鄰居吳嬸嬸,平時是幫民族社區內的一棟大樓負責清潔工作。剛開始實施垃圾不落地時,很多職業婦女都沒有辦法趕在五點就回來倒垃圾,因此管理委員會就提議請專人負責垃圾清運,吳嬸嬸的工作主要就是收集住戶堆在自家門前的垃圾,把它們送上垃圾車。

「自從開始作垃圾分類以後,我就多了一項檢查的工作。要是住戶沒有作分類,我們就不幫他拿去倒,不過雖然有這個規定,但很多住戶還是沒分類,最後只好由我們來分類了!」吳嬸嬸說許多家庭把倒垃圾的工作交給家中的老人家或是小朋友,但由於這方面的教育不夠,因此成效十分有限。

「每個禮拜二、五,是我最累的時候了!因為這兩天要收資源垃圾,很多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什麼叫做資源垃圾,把一些瓶瓶罐罐一股腦都拿出來倒,害我都不知道怎麼處理,難不成要我帶回家?」吳嬸嬸說。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