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9日 星期三

輔大原住民友團 執著三十

【記者黎烈芳/生命力報導「從山地人服務隊、山地人友團到現在的原住民友團,名稱的改變是一種角色與觀念的轉換。服務原住民有一種上對下、強勢對弱勢的觀感,其實我們是互相認識與幫助的文化族群,跟原住民做朋友就是開始的第一步。 」輔仁大學醒新社港安原住民友團前社長莊閔翔認為原住民小朋友容易接觸,是希望的種子,陪伴他們成長就是不斷孕育新希望,這也是社團三十年來所堅持的信念。

輔大醒新社港安原友團成立至今將邁入第三十一個年頭,社團思考方向、活動內容隨年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方式。目前團內每週都有固定的團聚、讀書會,經由廣泛的閱讀、討論對原住民及其文化有概括性的了解,社團幾乎每年寒暑假都會到部落出隊一到兩星期,從第一屆到第十屆是到阿里山鄒族附近的部落,十一屆開始就到屏東縣來義鄉排灣村落出隊,早期活動內容偏重勞動性的農業服務,現在則有多元的互動,除原有的課業輔導外,還增加了家訪與文化學習。

社團公關組員賴祈妃說,家訪能走入原住民的家庭,以自然直接的方式了解他們的生活,有一次還遇到老一輩的vuvu(原住民對老人的稱呼)要教我們母語,大家邊吃邊聊,聊到工作上的不如意他們也毫不掩飾的留下眼淚,真的,在他們身上看不到防線、看不到距離,這在都市人中幾乎是看不到的,「不設防的天性在現實裡是好還是壞,我也不知道。」

莊閔翔說,其實我們一直在思考出隊、甚至原友團存在的必要。接觸是文化體認、互相了解的第一步,但出隊也可能帶給村上困擾,一群陌生人在某段時間進村,做自認有意義的事,是我們獲得的多、還是原住民獲益多,這些都檢驗了社團存在及出隊的必要性。「有質疑有嘗試才有進步」,他覺得現在社團的摸索是跟隨著原住民自覺而成長的。

「因為原住民的真,我更想把有用的升學、就業等資訊帶給他們,當資訊的橋樑。」莊閔翔笑著說,「出隊後再回去看他們的時候,小朋友在遠處就大喊輔仁大學的來了,他們的神情是興奮的,而我,是感動的。」社團活動股股長詹嬿馨覺得社團能做的不只是原漢間的橋樑,更是交流的信差,「信差會動、有生命,原住民社會正需要這樣的新活力。」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