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5月6日 星期日

凱達格蘭協會 找尋原住民自我

【生命力記者/戚凡真報導】一九九七年三月,陳水扁在台北市長任內,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凱達格蘭」這四個字,於今日再度受重視,但很少人會知道,這樣一個小小動作,靠的是「凱達格蘭族協會」長久以來的努力奔走。

凱達格蘭族是十三個平埔族中,和漢人接觸最早的一族,也因此,許許多多的人並不知自己身為凱達格蘭族的一員,就算知道,也早已不知祖先曾住在那,說什麼語言、有什麼文化。因此,凱達格蘭族協會理事長,人稱潘老師的潘耀璋表示,這個協會就是以找回凱達格蘭族文化、歷史為目的,讓族人的後裔不會有「斷頭」的悲哀。

潘耀璋說,協會裡的人在荷蘭人記載的史書上發現,原來凱達格蘭族人在一八零零年前就活躍於台灣北部,而今日總統府前的位置,正是早先族人的民兵操練場,協會將此發現向當時市長陳水扁反映,而市府在招集許多歷史學者教授後,詳加考證之後,才把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

「凱達格蘭協會」另一個努力的目標,是向台電抗議核四廠的建立。潘耀璋表示,核四預定地是凱達格蘭族祖先的墓園,那裡也是祖先製陶工廠的遺址,台電若執意在那裡建核電廠,將破壞他們祖先的遺址。潘耀璋進一步表示,雖然如此,他們的協會仍採用和平的書面陳情與抗議,並沒有政治力介入,或是激情的抗爭。

潘耀璋還說,他的曾祖母潘氏腰,在世時曾經是研究台灣史學者們公認的「凱達格蘭族語通」,因為凱達格蘭語已經幾乎無人會講,是一種死的語言,但潘氏腰的腦中保存了完整的母語記憶、傳統歌謠。因此,一些日本學者,曾專程到三貂社請潘氏腰下山,並以數十年前的技術,錄下潘氏腰的談話及歌聲。這些珍貴資料,目前可以在台大圖書館中找到。

潘耀璋說,融合,造成了台灣文化的多元性,然而曾經有過的衝擊,使得凱達格蘭族面臨到失去自己文化的地步,本土文化的沒落,不再是現代科技下的犧牲品。長久以來社會對原住民的漠視,造成原住民文化的犧牲,在現代科技及社會變遷的潮流中,太多情況限制了他們文化上的發展。想了解原住民文化進而復興,首先要立於平等的前提下,共同生存於此,應該互相尊重,為這片土地注入愛與關懷。

0 意見:

張貼留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