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身障者接受水療 兼顧復健與運動

【記者陳可嘉、黃桓瑜/台北市報導】划水、踢腳、換氣,這些是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游泳基本動作,但對身障朋友來說,都需要花一番心力才能完成。醫院中的泳池,並不是拿來給一般病人休閒娛樂之用,而是專門讓部分行動不便的病人復健。物理治療師武而謨投入水療已有三十餘年的時間,他每天幾乎都泡在水裡陪伴身障朋友,讓治療變成一項快樂的運動方式。



透過水療 進行復健
水療是一種在水中所做的復健治療,小兒麻痺、腦性麻痺、脊椎損傷等身心障礙者可以透過水的溫度、浮力、壓力、流速等特性來達到物理上的治療效果。由於身障者平時不像一般人一樣可以自由伸展四肢,但在水中他們的行動卻可以比起在陸地上來的自如。

行動不便的患者可以透過無障礙設施進入水療池,他們在水中藉由浮力來輔助無力的四肢活動。水療的病患並不求馬上可以學會游泳,他們可以在水中做簡單的伸展運動來拉筋,藉此訓練肌耐力、柔軟度及心肺耐力。水療池可以提供病患身體良好的支持及保護,除了可減輕活動的疼痛感外,還可以降低肌肉張力,達到復健的效果。


武而謨 投入水療十餘年
物理治療師武而謨從事水療已經有三十餘年的時間了,他於一九七七年開始在台北市振興醫院服務。振興醫院前身是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原本是針對小兒麻痺兒童提供復健的場所。但一九八○年代開始,小兒麻痺病情逐漸被控制,病患開始減少,振興復健醫學中心轉型為一間多元發展的綜合醫院,同時也開始著重水中療育的復健計畫。在當時,武而謨剛好本身也喜歡水上運動,便開始全心投入對身障朋友特別設計的水療服務項目。

武而謨幾乎天天都泡在水療池中,他笑說每當有人問他生肖問題,他都會回答自己是屬魚的。武而謨不只是水中的復健師,也是病患的好朋友。目前在振興醫院接受水療的病患還是以腦性麻痺居多,雖然腦性麻痺患者說話並不像一般人那樣地流暢,但武而謨都會耐心地聽完他們說的每句話,也會鼓勵患者要勇敢的下水練習。他說透過團體與個別的水療指導,可以針對不同病患的病情對症下藥。搭配泳圈等輔助工具與昇降椅這樣的無障礙設施,身障者或是行動不便的老人可以比較不費力的進到水療池中中做治療。由於水壓可以促進血液回流,與陸上運動相比,在做治療性的游泳時,心臟負擔較小,對病患來說也是相對安全的一種運動。


循序漸進 水療不求快
今年四十六歲的游勝旭從一九九二年就開始跟著武而謨做水療復健,過去二十年間從不中斷。游勝旭說自己當年在天母街頭散步時,被熱心的武而謨撞見,便開始了他的水療人生。腦性麻痺的游勝旭在接受水療的初期相當害怕,由於平時都坐在輪椅上的他,突然開始要靠自己的力量活動而沒有安全感。在經過武而謨耐心的指導與細心的照料下,游勝旭漸漸地不怕下水,也喜歡上在水中運動的感覺。

在接受水療多年後,游勝旭在前幾個月前開始挑戰不用泳圈。一開始,他覺得又回到最初下水感到緊張的時期。雖然也因此嗆到水,但他抱著賭賭看的心情,與其他接受水療的朋友相互鼓勵,現在已經不那麼感到害怕,也對在水中的自己越來越有自信。他說自從接受水療後,腦性麻痺所導致的手腳肌肉張力已經有所改善,脊椎側彎惡化的速度也會趨緩,現在還可以自己把衣服穿好。透過水療,游勝旭說自己不但找到一個可以運動的方式,還與許多一同復健的大朋友小朋友成了忘年之交。而武而謨不僅是一位好長輩,更是他的好兄弟。


參與水療 給身障者機會
水中療育最重要的一點是水質管理,透過對水溫的監控,將溫度掌控在三十四度至三十七度間,原理在於溫水的熱效應對患者有全身熱療的效用。物理治療師劉宇菁說,標準的水療池目前只在醫院裡面設有,應該要開發更多可以設置水療池的地區,讓一般民眾也可以參加。因為水療的療效不只是身障者適用,一般人其實也能夠在運動時搭配物理治療的原理,促進身體健康。

身為物理治療的同事,劉宇菁說,武而謨可以稱得上是水療的國寶級人物。不論各個年紀或是各種疾病的患者,每個人一到武而謨手中就被訓練得服服貼貼。武而謨不只照顧患著的運動,也參與大家的日常生活,他把每個病患都當成他的朋友。而許多人不相信身心障礙朋友也可以游泳,武而謨則說:「就是不相信才要給他們機會,你沒有給他機會怎麼知道他不行。」




延伸閱讀

快樂的水中海豚

身心障礙者的活動空間,水療給他們一片天空!

身障兒學游泳 媽讚水療效果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原原不斷 原住民當代藝術展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台北市報導】結合原住民十四族不同特色,設計出的鞋子概念圖;利用漂流木組合成的大型創作;以銅、鐵為原料創作出原住民圖騰的拆信刀。不論在圖騰的應用、色彩造型的搭配,或是材質原料的選擇,皆已突破以往的創作概念。由台灣文創平台舉辦的原住民當代藝術展,利用全新的創作、嶄新的理念,希望帶給大眾不一樣的視覺饗宴,同時對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能有更多元的了解。



加入新穎觀念 原住民現代藝術
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成立於二○一一年,主要為扶植台灣的文創產業,期望將台灣文化與藝術引領國際。總監洪兆宣說,當初在構想原住民藝術展的時候,是希望跳脫原住民傳統文化的思維,讓大家不再只是與琉璃、布匹、太陽等設計做連結,而是加入新穎、大膽的觀念,讓民眾參展時能夠對原住民文化有更多不同的想法。

原住民藝術展共籌備了一年多的時間,共有二十位藝術家參與,展出六十多件作品。其中還特別邀請到來自澳洲的易安妮擔任策展人,與台灣文創平台一同環遍全台,拜訪各地的原住民藝術家,希望藉由這次的展覽活動,讓外界跳脫對原住民以往的既定印象,加入全新的明亮視野,讓更多人認識不一樣的原住民文化。


傳統文化與共生概念
參與此次展覽的藝術家雷恩,身為排灣族的他,創作概念為排灣族的神話故事。以銅、鐵為原料,搭配著琉璃珠、陶壺、青銅刀等排灣族文化標的所設計出的拆信刀,希望讓拆信成為渴望開啟與接收訊息的美好儀式。

雷恩 圖騰拆信刀
另外,像是藝術家高耀男,本身其實有色弱的問題,只能利用記色塊的方式創作,但他並沒有因此受限,反而創作出大膽且新穎的作品。以男性褲子上的菱形圖案作為卑南族的設計發想;排灣族則是以百步蛇和簡化琉璃珠線條為主要設計;身為阿美族的他,設計自己族群的概念則來自男性與女性的頭飾。高耀男利用原住民十四族不同的特色,將傳統與時尚結合,設計出鞋子概念圖。

高耀男 鞋子概念圖設計

台灣文創平台專案經理羅仕宏說,這次的原住民作品除了強調本身的文化外,也重視人與自然共生的概念。像是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的漂流木作品,反映了她童年生活在山裡的景象,更希望表達一種旅程的行徑,回應追尋安放靈魂的精神。安聖惠把漂流木視為殘缺的有機體,用最好的方式拼湊起來。

阿美族藝術家陳德松的作品,與安聖惠的創作恰有異曲同工之妙。有天陳德松家門前,聚集了一大堆的鍬形蟲,這樣特別的景象正巧成為他的創作養分,利用樹枝做成的鍬形蟲,表達出人與自然零距離的接觸,同時希望人們隨時隨地都能享受到大自然帶來的驚喜與奧妙。羅仕宏說,原住民作品打動人心的原因,時常來自最樸素、簡單的呈現方式。

安聖惠 漂流木
陳德松 鍬形蟲


3D方式呈現多元風貌
原原不斷藝術展,除了靜態的展覽外,還有榮獲世界3D大獎的曲全立導演所拍攝的3D原民舞輯《kurakuraw‧舞琉璃》,呈現原住民的舞蹈藝術之美。羅仕宏說,希望透過不同方式,呈現多元的原住民文化。

參觀過展覽的哈勇.弗歐紀,本身也是原住民的他,認為這次的展覽相當具有前瞻性,帶給人不同的現代藝術觀念。羅仕宏說,希望透過這些新一代的設計,給予更多人不同的啟發,也希望透過舉辦這類的活動,讓台灣原住民的藝術能夠進軍國際。




延伸閱讀

VIBRANT VISION原原不斷─原民當代藝術大展

財團法人台灣文創平台發展基金會

台灣文創會館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綠領工作坊 建築業的健康維他命

【記者夏嘉翎、張文玠/台北市報導】近年來隨著環保意識興起,「綠建築」也成為友善環境的新指標,然而該如何打造與環境和平共生的舒適住屋,就成為建築業的新課題。面對這些難題,「綠領工作坊」以永續精神為原點,從陽光、空氣、植栽、木材到空調管線等,透過實務教學,不僅讓建築同業能再添一雙打造永續生活的厚實翅膀,也讓一般大眾有機會學習綠建築的永續精神。



台灣綠領協會 培育綠建築人才
為了補充台灣建築界對綠建築的了解與應用,「台灣綠領協會」自二○○九年起,透過「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簡稱綠領工作坊﹞開設一系列綠建築課程。內容從生態系四十幾億年的演化史,談論建築生命周期的意義,也從永續建築的角度,由陽光、空氣、風、土壤和雨水的角度還原建築樣貌。不僅讓已經具備專業技能的建築師,能增添友善環境的綠建築思維,也能讓一般對綠能環境有興趣的民眾,從中了解該如何實用節能永續技巧。

本身從事電子業的何建德,因為對能源與環保議題感興趣,在朋友介紹下參加了第二屆的「業主養成班」,談起印象深刻的內容,他舉例在「生態科技農業 生態科技生活」課程中,大家了解到二○三○年時,全世界將有五分之三的人口都生活在都市中,但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單一物種興起與集中並非常態,科技究竟帶來了便捷,還是使人類走向滅亡?透過這些課程,讓非建築專業的他,增加了許多對環境議題的省思。


知識經驗相融 將所學應用到生活中
目前擔任麗明營造綠建築專案工程師的羅永盛,就是綠領工作坊的第一屆學員,他認為綠建築是一種整合的藝術,不僅只是蓋出一棟能遮風避雨的房子而已,還要從建築方位、水資源處理、通風等概念全盤考量。談起最令他印象深刻的一堂課,工作坊請來「半畝塘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講「節氣建築」概念。

所謂節氣建築並非創新概念,而是從古老的二十四節氣中,體會到人類生活應該順應大自然運行。例如觀察風怎麼吹、太陽怎麼跑,並了解房子的上風處在哪後,再決定最適合開窗的位置。綠建築所重視的「自然通風」,就是藉由較大的上風處開口讓空氣流入室內,而較小的下風處開口自然能把室內空氣抽出去,達成了類似「活塞流」的最佳換氣效果。這些學問其實早已包含在遠古的東方智慧裡,只是科技發達後,我們鮮少傾聽大地的聲音,而綠建築正是回歸到人與環境共生的根本重新出發。

擁有土木工程背景的羅永盛,透過專案工程以及綠領工作坊的學習,不斷累積綠建築相關知識,他說:「因為我的工作就是做綠建築,所以這些知識能應用到工作中,但一般人來講他們能用在工作比較少,不過生活上卻時常需要用到這些概念。」他分享最近換屋在看房子時,就會注意陽台不能外推並且要深一點,因為陽台若外推,日照就容易射進屋內讓室內悶熱,反之陽台深度若大一點,陽光就能被屋簷擋住,太陽比較不會照進來,屋內也不會因為悶熱而需要頻繁使用冷氣,無形中節約不少能源。


推廣綠領 傳遞永續健康觀點
除了專業技巧外,綠建築常提及的「通風」效果不僅關注節能減碳,還更重視生活的舒適與人體的健康。羅永盛簡單舉例一般人在冷氣房待久了,會開始精神不濟甚至臉紅發熱,這時候若以為繼續調降冷氣溫度有助於排熱就錯了,正確作法是要將冷氣關掉、門窗打開,使室內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掉,通風後才能讓人神清氣爽。這些觀念其實一點都不難,但正是綠建築順應環境的基本精神。

看著綠領工作坊每一期學員的成長與收穫,楊雅雲笑說一開始很多人都不明白「綠領」的意義,所謂「綠領」就是提倡在工作環境裡,以健康、快樂又和諧的方式追求永續發展,而每一個職業最終都會走向綠領,因為那才是人與環境維持平衡的和諧狀態。雖然工作坊的學員背景有別,並非人人都能將所學運用在工作上,但重要的是喚醒大家對環境以及綠能產業的重視,並且將這些知識運用在生活當中。例如學員常分享在買房子或是要裝潢時,開此懂得跟建商溝通陽台設計、室內通風以及節能等問題,透過這些意識的興起,無形中也形成了一股追求永續發展的生活態度。





延伸閱讀

台灣綠領協會

綠領建築師培訓工作坊

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遠地就醫病童的第二個家

【記者陳敬言、楊兆元/台北市報導】去年七月,當時麥當勞叔叔之家準備落腳台北市錦安里,遭到部分社區里民的反對。在召開公聽會、透過當地的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及市議員的協調下,成功化解大家的疑慮,於是麥當勞叔叔之家終於順利成立據點,也已經在今年五月十五日開幕,更募集到一百位志工及一百萬元的捐款,當時強烈反對的里民如今也成了志工。


親子套房
許多住在偏遠地區的病童,居住地點醫療資源較缺乏,若要到大城市就醫,將要花費許多金錢在住宿及醫療上。考慮到這些因素,麥當勞叔叔之家成立親子套房,提供遠地就醫的病童及陪同的家長一個暫時的棲身之所。

去年六月親子套房住進一名來自越南的病童,小安。因罹患白血症,經過越南的醫院志工介紹後,與父母一同輾轉來到台灣就醫,住進麥當勞叔叔之家的親子套房。目前小安已經接受骨髓移植,評估現階段復原狀況後,目前小安已經在今年六月回到越南了。麥當勞叔叔之家兒童慈善基金會副理李雅惠說:「小安在這一年當中長大許多,目前已大致康復,基金會的志工們也都很開心。」


與地方合作
永康商圈協進會理事長李慶隆不僅幫助麥當勞叔叔之家順利落成,還搶當地一號志工,他說:「自己能夠做到拋磚引玉,募集更多人的愛心,讓社會大眾都能夠參與。」

結合社會大眾關懷的力量,不僅募集到資金和人力,並且計畫與三家鄰近的永康商圈餐飲業者合作,為癌後化療的兒童,設計了三套愛心菜單,讓病童可以吃到衛生又營養的餐點。
永康商會理事長李慶隆將捐款支票交給麥當勞叔叔之家


麥當勞叔叔之家
第一座於二○○七年於內湖落成,麥當勞叔叔之家設置了廚房、洗衣區、休憩區等。更規劃了三十二間房間,房間內有子母床及獨立空調,避免交叉傳染。希望能讓病童家庭擁有一個真正出門在外的家。 

二○一三年,麥當老叔叔之家 將從原本的十個房間,擴增到三十二個房間 ,可服務的人數將增加至原有的三倍,依情況提供病童及家屬住宿七至十五天,預估一年可幫助一萬五千個重症兒家庭遠地就醫,因此也需要更多的人力來幫助這些服務的進行。

在李慶隆帶頭號召之下,目前已募集一百位志工,志工主要的任務為發票整理和兌獎、環境清潔和玩具消毒,將於三月底分批接受培訓,等待落成後便可成為可用的人力。只要是十八歲以下的兒童,不論疾病均可向麥當勞叔叔之家提出申請,提供遠地就醫的兒童免費住宿及交通服務。

李雅惠表示,目前在台中榮民總醫院及南投埔里基督教醫院均已設立麥當勞叔叔親子套房,未來期望能夠更提昇麥當勞叔叔之家的品質。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重刑犯的心靈輔導師

【記者楊兆元、陳敬言/新北市報導】提到監獄裡的重刑犯,大眾一般聯想到的不外乎是殺人放火的壞人。然而這群關在監獄中重刑犯的心靈輔導老師王長利說:「不要把他們當成流氓,當成一般人看待就好。」


教誨師的緣起
現職為總統府導覽員、風水老師、社區大學講師的王長利,因為人生經歷豐富、博學多聞,在一次聚餐中認識了任職於臺北看守所的李典獄長,受李典獄長邀請來到監獄中講課,擔任榮譽教誨師。他說:「有時講課到一半,犯人在底下一言不和就打起來了,剛開始會比較害怕,久了就知道怎麼處理了。」

教誨師主要的工作是輔導受刑人及評定受刑人分數,作為假釋的依據,受刑人分為五個等級,開始為五等,假釋分數累進後到下一級,需要到二級才具有假釋資格。

王長利表示,然而一個監獄僅分配四個教誨師,導致常常有人已經服滿刑期或是移監,教誨師還沒有輔導到受刑人的窘況。

王長利從十七年前開始,每週進入台北看守所輔導受刑人。他說,自己曾自問在死之前有沒有成就、有沒有做過什麼善事,若是有的話對自己的孩子也是一個好的榜樣。於是決定進入監獄幫助受刑人,盡自己力貢獻社會。


隱式故事開導
王長利說:「這些犯人通常不會聽話,所以直接對他們講道理是沒有用的。」於是他想到了利用隱喻的故事,藉由說這些具有啟發性的故事給受刑人們聽,傳達做人處世、勸人向善的觀念。

他曾說過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人一生中娶了四個老婆,分別用來比喻人一生中的心、金錢、名聲、以及時間。若是第一個老婆能夠維持長久,一個人才會過的平順,也就暗指人要先把心顧好。這個故事是告訴受刑人,最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名利,而是自己的良心。


輔導相長
王長利說,這十三年來,幫助這些受刑人的同時,無形中也讓自己累積了很多故事。對於他導覽、教學工作上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長時間接觸過這麼多重刑犯後,王長利表示,犯人假釋出獄或是刑期服滿後,仍有八成的回復率會在犯罪回到監獄。他認為,防治犯罪應該從根本做起,也就是教育。他認為應該在國中到高中這段時間,將人導向正途,最重要的就是讓人能有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




延伸閱讀

心靈導師王長利 「當志工有趣」

行善勸善的現代彌勒佛 ──王長利

臺北古圖散步趣 -王長利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用心揉出好品質 台灣唯一手工墨

【記者廖苡嘉、陳玟如/新北市報導】走進三重三和路三段,陣陣墨香混合著中藥味,從巷口緩緩流出。目前七十歲的製墨師傅陳嘉德,國小畢業後就到台北打拼,學習製墨。一九九○年代面對大陸低價墨的衝擊,陳嘉德改以製作高級松煙墨來應對,加入梅片、麝香和牛皮膠製成的香墨,成功取代原先的市場,十幾年的好技術更讓他成為台灣國寶級的製墨大師。



危機帶來轉機 獨一無二的香墨
位於三重三和路的大有製墨,是台灣僅存的手工製墨廠。師傅陳嘉德,小學畢業後從嘉義北上,透過別人的介紹到製墨廠學習製墨。陳嘉德說,當時心裡也不清楚未來的出路,就是想把技術先學起來,沒想到一做就是一輩子。不過,陳嘉德的製墨道路並非一帆風順,二十九歲那年,陳嘉德自己開工廠創業,以製作學生墨為主。由於當時原料的缺乏,以及缺少穩定的客源,時常得自己到外推銷,與文具批發店聯繫。經過長時間的累積以及不斷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做出一番成績。

一九九○年代,大陸的低價墨侵襲台灣整個製墨市場,陳嘉德的生意也跟著受到影響,工廠內十幾個員工都被遣散,陳嘉德也將工廠暫時關閉。歇業一、兩個月,經過不斷的思考後,陳嘉德改以松煙墨反攻,主打高級市場,原料從德國進口,加入梅片、麝香和牛皮膠製成的松煙墨,做出來的品質好,聞起來還帶有淡淡的中藥香。當時台灣市場缺乏高級墨,陳嘉德的轉念帶來空前的成功。陳嘉德笑著說,做了松煙墨後不管走到哪兒,身體總能散發一股清香。

陳嘉德說,製墨這個工作看似簡單,但沒熬個三、五年是做不出來的。許多技術必須靠著經驗的累積,像是原料的調配、敲打,以及揉捏的技巧,都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能做出好品質的墨。每個墨條製作時間大約只需二十分鐘,與機器製墨相比,手工墨需不斷地搓揉,因此很容易導致腰痠背痛。陳嘉德說,現在年紀大了,一天做個三小時就準備休息,不再像以往那般拼命。問陳嘉德製墨這個行業需要什麼技巧,他笑著說:「不要怕黑、要有耐心,這樣就差不多了。」


大師的堅持 有錢未必買的到
隨著媒體報導,陳嘉德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外國觀光客也不斷湧進。曾有許多人向他提出合資的想法,希望能與他一起合作,但陳嘉德目前並不考慮,他說不喜歡把錢看得太重。也曾有大陸高官一次想購買三十份的墨條,但陳嘉德卻堅持只賣三盒,他說現在的松煙墨產量有限,也必須留給其他有需要的客人,並不是有錢就能買到他的墨,他笑著說:「有緣再賣。」

平常就有寫書法習慣的張先生,透過朋友介紹知道三重有一位很有名的製墨師傅,特地從台中開車上來台北,為的就是買到大師製的墨。張先生說,大師做的手工墨感覺就是不一樣,從巷口就可以聞到墨的香味,雖然是第一次北上買墨,不過張先生說以後一定還會再來光顧。


製墨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十幾年前,陳嘉德曾有退休的念頭,認為年紀差不多,是可以休息的時候了。當時好多的教授、學者都專程到場給他鼓勵,希望他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陳嘉德說,那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製墨,對文化有如此大的價值,成為重要的國粹。兒子陳俊天也因此受到影響,讓原本苦無人繼承的製墨技術得以傳承。

陳俊天說,小的時候其實很排斥製墨,小學一放學回家就要幫忙包裝。國小中午就放學,陳俊天硬是要拖到傍晚才肯回家。長大後才漸漸體會製墨對台灣文化的重要性,願意接手爸爸的製墨工作。不過,因為製墨的緣故,身上常會染上墨,看起來有些狼狽。有一次在大馬路上騎車,還被警察誤以為是小偷,讓陳俊天哭笑不得。陳俊天說,近期有在考慮結合花瓶,做成創新的模具。未來也會多嘗試利用新的模具,讓製墨更具文創性。




延伸閱讀

大有製墨廠

陳嘉德臉書

三重黑世界 製墨達人陳嘉德

2013年7月9日 星期二

彎腰農夫市集 感受對土地的謙卑

【記者陳斯穎、黃涵逸╱台北市報導】看著在農田裡彎腰辛勤工作的農夫,揮灑汗水,不辭辛勞的務農,而彎著腰耕耘正是他們面對作物和天地時表達的謙卑。為了讓每天享受天地與農友恩惠的我們也能一同彎腰學習,從二○○九年十一月開始,一年舉辦一次「彎腰生活節」,直到現在每個月舉辦一次的「彎腰農夫市集」,四年來不間斷的提供一個平台,讓我們有機會接觸農夫踏實的生活態度,並了解與自然萬物共生共存的永續觀念。



歷經四年的摸索 彎腰的轉變
每個月的第三個周日,總是有個農夫市集在政大公企中心,不畏風雨的準時開張,它就是「彎腰農夫市集」。從一開始的彎腰生活節到目前的市集,四年中歷經許多變化,二○○九年十一月,台灣有機產業促進聯盟、綠色陣線協會、賴和基金會等十一個民間單位與臺大一些系所合辦了第一年的彎腰生活節,包含了「有機嘉年華」、「賴和音樂會」和「臺大綠遊記」三個主題活動,從不同的角度關心土地與生活。

二○一○年,延續對土地及生活的關懷,台灣農村陣線、浩然基金會、臺大學生會等團體規畫了許多活動,像是系列講座、彎腰音樂會等,而與各地友善小農交流的橋梁,「彎腰農夫市集」也在這時出現了。二○一一年九月,為了讓市集能以長期經營的常態性活動舉辦下去,市集開始由台灣農村陣線、浩然基金會與臺大穀雨社主辦,秉持著友善耕作與綠色生活理念,市集轉為每月在臺大蒲葵道舉行一次。

二○一二年初,由於無法繼續租借臺大的場地,市集不得已只好暫停舉辦,幸好經過一個多月的尋覓,三月時市集終於在寶藏巖國際藝術開張。二○一三年,因為考量交通便利性,市集再度搬家了,這次,「彎腰」希望透過政大公企中心的易達性,能更拉近友善小農與消費者間的距離。


農友齊心合作 朝自主化邁進
彎腰市集目前每個月定期會參加的農友數量約在二十二個,隨著這四年來彎腰的一路成長,參與擺攤的農友們性質也有很大的不同,浩然基金會的彎腰農夫市集負責人蘇之涵說,在二○○九到二○一一年間,大部分的擺攤多為議題性攤位,如:「屏東綠農的家」討論中科二期問題、「農村陣線聯盟」著重在土地徵收和反自由貿易的議題等,這些議題性攤位比較強調向來市集的民眾介紹他們的理念,可能藉由印製小手冊、發放宣傳品的方式來帶民眾深入了解這些農業議題。

從二○一三年到現在,彎腰農夫市集的攤位設置逐漸轉向綠色消費的推廣,原本的議題性攤位,因為大多已有結果或得到解決,所以便隨著時空的轉換,漸漸退居幕後,取而代之的是真正農友的參與,農友數量也開始增加,蘇之涵說彎腰市集最早其實就是想將農人耕種的概念讓大家理解,彎腰農夫市集作為一個平台讓消費者可以直接農友接觸,而願意主動參加市集的農民,心中都有一定的理念和堅持,也樂於和消費者解釋每樣農產品的特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學生吳佳玲表示,藉由消費來認識農友,互相建立信任關係,在吃的時候也會覺得比較安心,因為她認識這個農友。

參加市集的農友們以中生代和年輕人為主,年齡介於二十五到五十之間,每次舉辦完市集都會聚在一起開會,討論需要改進的部份,每隔半年也會開一次更大的會,討論明年的計畫還有未來發展方向,同時也會一同審核想加入市集的新農友們,朝完全自主化的農夫市集邁進。而新農友的加入會受到嚴格把關,除最基本的遞交申請書外,農友一定是要種植友善環境的作物,而為了讓市集蔬果商品更多樣化,也會以產品異質性作為篩選的考量。之後浩然基金會會協同鄰近地區農友對新進農友做產地拜訪,以做出最後的決定。


促進互惠交流 論壇的開辦
除了彎腰農夫市集的營運,每次市集也都會舉辦和農業議題相關的論壇講座,蘇之涵表示,每年年初,她都會和農村陣線聯盟及台大榖雨社的夥伴們,一起想論壇的主題,並策劃要找哪些主講者來分享,讓參加市集的民眾除了能買到新鮮農產品外,也可以透過論壇的討論,來對農業有不同的想像。

演講者包括來自宜蘭友善耕作小農聯盟的阿寶,他向大家強調使用在地食材的重要性,還有美國社區協力型農業的推廣者伊麗莎白,告訴大家社區協力型為農業帶來的可能性...等,各式不同類型的論壇帶給聽眾不同的體驗和知識分享。台灣農村陣線成員蔡培慧說,彎腰市集,一開始就很強調和議題的結合,每個禮拜都有講座,有時候還不只一場講座,每場講座都努力的去闡述農業的象徵意義。而最近一次邀請到諶淑婷和小東河手作工坊的夫婦來開講,講述一家人放棄都市生活,回歸到自主農業生活的感想,小東河的這對夫妻原本都是媒體工作者,卻放棄原本的生活方式,回歸大自然過著《半農半X》的生活,連教育孩子的想法也很不一樣,讓他們順性發展。

蘇之涵表示,每次論壇的規模不定,但論壇中常會發現一些臥虎藏龍的人,學識非常豐富,她說藉由論壇也讓關心農業議題的人有機會可以互相交流與分享。




延伸閱讀

小東河手作工坊

彎腰農夫市集

浩然基金會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穀雨社走進農鄉 為農民出力發聲

【記者陳斯穎、黃涵逸/台北市報導】由一群年輕人籌組而成的「穀雨社」,社員來自不同的學校,不同的科系,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關心台灣農鄉相關議題。透過書本累積農業知識,並進入農村,親身參與體驗農務,二○○九年至今,他們陸續進入鄉村體驗、訪調,苗栗灣寶、新竹二重埔、彰化二林、台中東勢等地方都有穀雨社的足跡。他們與農友聊天,了解當地人文歷史及生活背景,並參與農村議題的社會行動,希望能更深入理解台灣農鄉的困境,讓更多人開始關心農業議題。



台大穀雨社 一群關心農鄉的青年
二○○八年底,立法院一讀通過的農村再生條例草案引發出許多爭議,其中包括大規模開發會破壞台灣農村文化、使得財團有利可圖藉機炒地皮,或是剝奪農民自由處分財產的權利等。一群關心台灣農鄉議題的學生,在二○○九年選擇以讀書會的方式,透過閱讀、討論,或是邀請具有田野經驗的農業實踐者或相關科系教授分享,開始建立起農鄉相關的知識基礎。由於想更進一步理解農鄉的生活脈絡,他們藉由身體與土地的接觸,從校園進入田野,此時讀書會轉型為「農村實踐小組」,持續在農村進行訪調。為了取得更多的資源,小組在二○一一年正式成立社團,穀雨社就此誕生。

「穀雨」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指的是在清明節後的時節,雨水豐沛,幼穗茁壯的日子。雖然穀雨社的成員不一定是農家子弟,卻都對農民的辛勞有深深的體會。目前就讀台大土木系的陳慈愔說,剛開始會接觸到穀雨社是因為姊姊的關係,因為姊姊從還是讀書會時就參與其中,受到姊姊的影響,她也慢慢關心起台灣的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因此決定參加社團,與大家一起討論和分享,參加實作的活動,累積農業基本的知識,並親自體驗農事勞動的辛苦。穀雨社成員陳怡君說,參加社團的人不一定都是台大的學生,只要關心農業議題,想為台灣的農業進一份心力的人,他們都非常歡迎。


用閱讀獲取知識 以行動支持農鄉
台大榖雨社在社課時間會聘請老師來做專題演講或分享,社員間也會互相討論農業議題,藉由自行研讀、討論和請老師分享的方式,讓社員能夠更加了解並關注台灣的農業環境。除了在知識上的不斷累積,榖雨社也關心許多社會議題,有時更投入參與。以國光石化事件為例,當時打算在彰化地區展開的石化工業投資案,卻因為環保問題引起環保界和政治界的風波,穀雨社的學生認為,假若堅持在當地興建石化工廠不僅會破壞當地養蚵經濟也會讓國際級的濕地消失,此外也會造成土地和食物的汙染。

因此許多穀雨社社員以實際的行動來支持反國光石化,二○一○年七月,社員特別走訪彰化芳苑與大城溼地並與當地青年組成「全國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實際參加抗爭活動,包括包圍彰化縣政府遞交反國光石化陳情書,並號召北部青年朋友一起搭車到彰化,支持走上街頭的人,並與漁民站在一起,帶領大家實地走訪國光石化位於彰化的預定地。二○一○年十一月,成員也投入「全國反國光石化大遊行」的行動籌備工作中,透過討論、釐清地方歷史脈絡、製作文宣,並開了一個又一個的會議,希望能對反國光石化議題付諸實際的支持行動。大家也開始串聯彼此的力量,在各自的校園內推動反國光石化的議題。


關懷農鄉的營隊 自我經驗的轉移
台大穀雨社有了更多的嘗試,包括了與其他團體合作舉辦彎腰生活節,從一年一次到現在以日趨成熟,改成每個月舉辦一次彎腰農夫市集,榖雨社作為一個交流的平台,有更多機會參與農夫市集的運作。浩然基金會彎腰市集負責人蘇之涵表示,台大榖雨社的學生也會到彎藥市集擺攤,參與活動內容的討論與規劃。此外,榖雨社也協助「夏耘」農村草根調查營隊,榖雨社社員當領隊,帶領同學實際下鄉,走入傳統的農耕世界,真正體驗農人的生活。調查營隊共分成三階段,第一階段時安排農業相關課程,讓參加的同學可以更熟悉台灣農業的實際情況。進入第二階段後,便真的走入鄉村,又稱為「進鄉」,展開為期一個多月的鄉間訪調,整整一期稻作時間,從育苗、收割到販賣通通參與。第三階段則是分享心得,互相交流在這次的營隊,得到的收穫或是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從二○一二年開始,透過世新大學的蔡培慧老師的介紹,榖雨社於文山社區大學開設「農業你我他」的課程,這項活動可作為榖雨社對農業議題理解後的一種經驗轉移,也是一個讓榖雨社重新複習所學的機會,藉由課程的安排,不只讓自己印象加深,也讓更多人知道農業與我們的關係是如此緊密。課程內容的設計主要是轉化社團的經驗,期望讓社大學員從勞動實作、生產消費與食品體系等多種角度來認識農業。

陳怡君說,雖然不是每個加入社團的人最後一定都會走上相關的職涯發展,因為經濟考量和家庭因素,或許不能把這個當成志業,但至少在他們內心深處,仍然理解台灣農業社會的困境以及一些很難一夕改變的困難,並時時刻刻關注農業議題。





延伸閱讀

台灣農村陣線聯盟

台大榖雨社

彎腰農夫市集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改造老舊住宅 送愛到金城

【記者楊雯皓、張茗喧/桃園縣報導】「室內設計的專業能力不應該只是為了某一個社會階層而服務,我希望引導學生看見需要服務的人群,並付諸行動。」中原大學室內設計系陳其澎教授分享初衷。由陳其澎帶領八位大四的學生組成「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針對金城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即將邁入第三年,今年更大規模地改造老舊住宅,為馬姓屋主設計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


看見需要 改造馬家住宅
服務隊覺察金城社區內老舊建築普遍的問題,且因社區人口結構老化,不易由居民自行進行建築修復、更新。嚴重漏水、壁癌的情況在社區內是存在已久的問題,服務隊決定展開行動,結合自己室內設計的專業能力,為社區居民免費改造住屋。

為了找尋對象,他們訪問當地的居民,並且公開貼出海報告知訊息,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向服務隊提出,但是普遍居民起初的反應都是婉拒,直到獲得馬家人的同意。從牆壁及天花板的拆除、重建牆面、粉刷上漆、櫃體製作等等,都是團隊一手包辦。他們首先對馬家人進行生活習慣的調查與訪問,並且達成規劃上的共識,經過不斷地討論與修整,最後繪製成設計圖。

重新丈量製作櫃體(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榮民馬伯伯與妻子育有一子一女,曾購入社區內另一間房子置產,但因為房屋狀況不佳,長期無人居住,幾近荒廢,得知服務隊有這項計畫時,經過雙方的討論後,樂意接受幫助。在前置規畫時期達成共識後,馬家人放心地將房屋交給服務隊改造,在後期修飾的工作中,如牆面上漆,馬家姊弟也有到場幫忙。

改造計畫於今年五月初完工,將近廿五天的實際施工時間,背後卻是一整年的努力與堅持。學生團隊每周都會開會兩次,並在每周四的課程時間與老師討論規畫內容,並尋求相關的諮詢與協助。陳其澎與系上老師林文祺與八位學生齊心協力完成改造房屋,學生團隊除了諮詢相關專業知識與資源,老師們也會親自示範專業的技術,並輔導學生許多施工與規劃上的技巧。

學生拿起工具,合力拆除牆面(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設計 貼近人性
陳其澎說:「社會上有很多人的居住環境,沒有受到妥善的安排,我希望能夠引導我的學生來服務社會上那些需要幫助的家庭。」他表示,服務有很多種作法,最實際的做法即是結合他們的專業付諸實際的空間改造行動。

學生團隊由系上八位大四學生組成,分別是劉雅萱、許媁甯、何佳芸、歐家宏、黃紹維、袁婕、張雅惠及何致嘉,共同規劃與執行金城社區的所有服務項目。經費的募集持續進行著,來源包括捐款、企劃案競賽、獲獎獎金等等。此次馬家住宅的改造花費約新台幣十八萬元,陳其澎表示,他們妥善利用經費,以現有的建材與結構進行室內設計,有多少經費就做多少事。

服務隊考量年長的馬伯伯行動不便,特地將無障礙空間規劃進設計圖,從預留輪椅通過需要的空間與沿著牆面設置的扶手,甚至考慮到夜間行走的問題,在扶手上加裝LED燈光帶,這些都是團隊細心為馬伯伯量身設計的重點。

另外,馬家人原先的房屋並無隔間,他們為馬伯伯一家四口規劃了各自的起居室。樓梯是特色重點之一,樓梯可以通往閣樓,不用時則可以收納進牆壁,擴大動線與空間,樓梯下方更巧思設計成收納櫃。而針對房屋漏水的問題,在塗料、建材及空間設計上都會有所考量,成功地解決了房屋漏水的困擾。

改造老屋對照圖(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金城社區鄰近中原大學,距離約十到十五分鐘的車程,社區的組成份子以年長的退伍軍人及其家眷為主,社區內的建設較為老舊,整體呈現多元的眷村文化。服務隊以金城社區的社區營造及美化為主要服務項目,其他的項目如舉辦節慶活動來讓居民聚在一起同樂,以及提供當地孩童的課輔活動等等,與社區居民逐漸建立良好的關係,進而成功執行改造老舊房屋的服務計畫。

團隊與當地居民合心協力完成社區美化(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改造馬家住宅的工程結束後,馬家人對此向服務隊表達感謝,街坊鄰居也熱烈地邀請服務隊,希望服務隊也能改造自己的家。

隊長劉雅萱說:「做這件事情要有很大的熱情,因為接觸到金城社區,讓我有了學以致用的感覺。」她表示,因為有了這次的經驗,真正體會到在安逸的校園生活之外可能會遇到的種種困難,過程難免辛苦,但當看到人們因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開心,或者對團隊表達的謝意,都是很大的鼓勵,著實令人感動。

隊員張雅惠說:「每一天一點一點的進度,讓我期待著完工時的樣貌。」她表示,這次的施工經驗真的收穫良多,像是專業知識的部分,光是釘槍就分好多種,現在已經可以明確的辨認並運用。像是油漆的刷法與刷子的握法都有箇中秘訣,這是經驗累積的寶貴收穫。她說:「從這次的實作經驗裡,我們更了解到在設計圖上畫的每一條線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隊員何致嘉說:「回想起每天晚上絞盡腦汁的日子,不斷的討論與修正設計圖,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與夥伴一同完成一項項的工作。」她表示,成員們的想法很多,最困難之處就是妥善地結合大家的意見,尤其在統整設計圖上,除了要考量可行性,也要考慮有限的經費可以達到的最高效益。

團隊與馬家人的大合照(我愛八德金城社區服務隊提供)






延伸閱讀







2013年7月6日 星期六

天行者協會 促建學校

【記者楊兆元、陳敬言/台北市報導】台北市天行者全人關懷協會去年在台北市議員楊實秋與東北扶輪社的推動下成立。楊實秋自己的孩子也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他表示,亞症兒童的外觀一切正常,所以一般家長常誤以為自己的孩子只是比較過動或是叛逆,忽略症狀而沒有就診。

楊實秋說,自己的孩子在國中曾因為衣服未紮進褲子,被老師指正後,甚至最後對老師說出不雅的話及比中指。他說大多數的老師不懂得如何與亞症學生相處,容易產生衝突。所以教導亞症的老師必須比一般老師,更有耐心,不帶偏見,試著了解亞症的學生在想什麼。因此楊實秋一直致力於推動亞症學校,培養具備相關知識的老師。


情緒、社交障礙
天行者是一般對亞斯伯格症患者的形容詞,由於他們天賦異秉,但是卻有情緒、學習上的障礙,就像星際大戰中的天行者。協會已舉辦多場課程、講座,不但幫助亞症兒童,也教育家長如何與孩子共處,重點就在於有耐心、不將自己的成見及價值觀套用在孩子身上。例如楊實秋表示,強迫亞症學生紮衣服不是對的作法,而是應該慢慢的、長時間的和孩子溝通,亞症的孩子才會了解為何要紮衣服。

一般人對於亞斯伯格症的認識較少,大多是透過電影、小說認識亞症,楊實秋表示,根據統計,目前亞斯伯格症患者接受治療的人數僅佔患者總人數的十分之一。

由於亞斯伯格症的問題大多是出在情緒、社交上,價值觀與一般人不同,如亞症患者在意的點常與一般人不同,於是在溝通上往往容易產生誤解及困難。外觀與一般人無異,就連教師也時常沒有發覺,亞症的學生在學校便常會與老師、同學發生衝突,因此較難以管理。

楊實秋說:「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兒童,如果能夠妥善處理便會是社會的資產,反之則會是社會負債。」國內外許多天才、成功人士都是亞斯伯格症的患者,如愛因斯坦和牛頓都曾有亞斯伯格症的症狀,反之,常有槍擊或是自殺事件,也常常可能是亞症的患者,如去年在美國康乃狄克州發生的小學槍擊事件,兇嫌就患有亞症。

天行者協會發行刊物(刊物由天行者協會提供)
                               
天行者關懷協會
天行者全人關懷協會這一年來致力於幫助亞斯伯格症患者,目前透過網路、演講、媒體等募集人力,並定期舉辦講座、課程、夏令營等。

國內一般把亞症歸類在精神科,讓許多家長及患者認為會被貼上標籤而不願接受就醫,於是在今年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將亞症列入家醫科,讓許多家長較能接受。特別引進Super Skills社交技巧訓練法,此訓練法分為基本技巧、社交技巧、與他人相處技巧和社交回應技巧。讓沒有受過訓練的教師或是輔導者都能循序漸進,培訓教導亞症的相關老師,進一步幫助亞症兒童能夠有更好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擁有更好的社交技巧及人際關係。讓老師能夠以遊戲、各式課程等,以不同的形式,作為平台進行教學,讓孩子在放鬆的環境下學習。

例如他們目前所開設的亞症兒童班級便是讓一群亞症的小孩聚在一起玩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訓練社交技巧。天行者協會理事長宋紘說:「透過團體遊戲,使用孩子本來就常接觸的玩具、繪本等道具,讓孩子在團體中,學習包容他人、忍耐及輪流等觀念,慢慢使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天行者協會刊物創刊號(刊物由天行者協會提供)


天行者的學校
天行者目前長遠的目標是,希望能夠設立一間天行者的學校,專門收亞斯伯格症或是高功能自閉症的學童,兩者症狀雖有些微的差異但是本質上是相近的。有些人認為,不希望讓孩子就讀這樣的學校,怕會被標籤化,楊實秋說:「這是提供亞症家長及學生的另一個選擇。」也有家長認為一般的學校及師長沒有受過教導亞症的專業訓練,這樣的專門學校反而對孩子比較好。

一般認為,普通班級只要有一位亞斯伯格症的學生就已經夠頭痛了,若是聚集一群亞症的學生不是更難以管理嗎?宋紘表示,協會舉辦的課程可以證明,這樣的同質團體也是有辦法聚在一起而相安無事,只是教導的老師需要技巧。天行者學校目前已向教育局提出企劃書,預備在明年成立。




延伸閱讀

台北市天行者全人關懷者協會

亞斯伯格症是什麼?

兒罹亞症 楊實秋盼設天行者學校


早餐送愛 溫暖小朋友的心

【記者楊兆元、陳敬言/台北市報導】一個普通的早晨,賴永新一如往常的在他的早餐店準備用他的早餐為每一個客人開啓美好的一天,這時候突然一個穿著稍嫌破舊的小朋友站在他的豆漿店對面,眼巴巴地看著早餐店人來人往,卻遲遲沒有上前買早餐,賴永新心想:「他是不是沒有錢可以買呢?」過了幾分鐘,那位小朋友離開了,賴永新問自己:「為什麼剛剛不請他吃早餐呢?」就這樣,賴永新從二○○○年開始連續十三年每天捐贈早餐給需要的小朋友。




辛苦的成長歷程
一九四八年出生的賴永新是苗栗頭份的客家人,小時候雙親帶著五個兄弟姐妹在山上過著農耕的生活,與平地水田不同的是,山上的的農地必須要依靠雨水灌溉,若是沒有下雨,就沒有辦法耕作,是非常典型的靠天吃飯。

賴永新一家人,在山上的日子只要碰到乾旱,農田無法接受灌溉,就沒有收入,甚至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賴永新說:「如果肚子餓就到別人的田裡撿別人不要的番薯,爛的給豬吃,剩下就自己吃。」

碰到想吃米飯卻沒有的時候,賴永新就跟兄弟姐妹一起到田裡蒐集其他農家割稻所遺落的稻穗,一粒一粒的撿起來帶回家,這些就是他們小時候的米飯,辛苦的日子讓賴永新飽嘗貧窮之苦,他說:「就是因為真正的苦過,才能體會沒有東西吃的感覺。」


提供溫暖的早餐
二○○○年一個普通的早晨,一個站在早餐店對面癡望的的小朋友,在賴永新心中留下了遺憾。他決定要是有機會一定不會再錯過需要早餐的小朋友。那時候賴永新的豆漿店除了早上賣早餐之外中午還賣便當,一次接受了永和國中的訂單送午餐便當到學校,賴永新開口跟學校老師提到他有能力並且有意願贈送早餐給需要的小朋友。而學校方面,也表示有這樣的需求。

就這樣,賴永新開始在每天早上剛開店的時候準備要給小朋友們的早餐,每天的早餐都非常的豐富,夾著青菜跟蛋或肉的燒餅之外還會有一杯飲料,賴永新也非常的用心,每天準備的早餐菜色都不一樣,就是為了要讓小朋友們每天都吃得到好吃又營養的早餐。賴永新的愛心早餐,最多人領用的時候曾經達到一天一百八十份,老闆也從來不覺得累,他說:「小時候什麼苦都吃過了,只要小朋友吃得開心,累一點都值得。」

最近兩年,新北市政府開始提供小朋友們營養早餐券,學校慢慢也不需要這麼多的早餐,賴永新開始把贈送早餐的對象,轉變成永和地區的獨居老人,每天大約送出四十到五十份。他說:「總是會有人需要這樣的服務,只要有人需要我就會送。」對老板這樣的愛心行動,住在附近的簡承皓先生說:「很早就有聽說這家的老闆很有愛心,我常買他的早餐,算是一種支持吧!」


希望沒有人需要早餐
賴永新說:「希望社會上沒有人負擔不起早餐,代表社會安定。」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老闆認為雖然他能夠提供早餐給需要的人,但是總是有地方是他送不到的,他說:「需要的人太多,資源還是太少。」因為知道有一餐沒一餐的苦,所以希望有一天真的大家都不需要免費的早餐。

賴永新的女兒二〇一二年開始也在中和開始賣早餐,剛起步一年多的事業雖然還在進步當中,賴永新也希望未來女兒能夠做一樣的事,把自己所做的早餐送給需要的人享用。賴永新說:「雖然我能力不大,但是能做的我都盡量。」因為有過貧窮的經歷,賴永新更能體會低潮時需要幫忙的情況。王小姐買了早餐聽到老闆的事蹟後說:「社會上就是需要像他這樣的人,才能展現台灣的人情味。」




延伸閱讀

永新豆漿粉絲團

永新豆漿簡介

永新豆漿愛心早餐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海大「傳奇社」 帆船隊探索海

【記者余子豪、吳詠琳/基隆市報導】徐徐的海風由東北吹向基隆,雖然季風常為當地帶來雨水,可是卻不減以海洋科系為主的海洋大學對遼闊海洋的熱誠。隸屬於海大「傳奇社」的男女子帆船隊於今年正式成軍,目的就是為了推廣海洋文化,讓學生與社區更能親近海洋,一洗大海「危險」與「神祕」的負面形象。




積極推廣水域運動 學生身兼造船
海洋大學公關陳銘仁認為海大作為一所以海洋學科為主的大學,能做的就是透過舉辦海洋活動來告訴國人海洋是「安全」的。海洋大學今年成立了男、女子帆船隊,並積極推動和籌劃與海洋相關的活動。帆船隊隸屬於「傳奇社」,社中身兼獨木舟和重型帆船教練的林季燕老師認為,社團創立的宗旨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訓練團體合作精神和解難能力,另一方面則是盡力推廣海洋文化。

海大目前擁有的兩艘帆船皆由哥倫遊艇公司所提供,在明年開學之前學校會與遊艇公司合作打造校艇,由學生製造的帆船會在未來的賽事和平日操練時現身。「下一學年學生便會擁有由自己製造的帆船,而造船的工作會交由造船系的同學負責。」海大帆船隊教練林季燕老師說。由海大學生製作帆船,並在外參與比賽,一方面可以增加帆船隊的團結力量,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全校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

 海大帆船隊今年正式成立主要目的為推廣海洋活動
                            
風雨不改 團體精神克服一切
林季燕老師對帆船隊的要求比獨木舟隊更為嚴格,為她認為帆船隊的團體精神是必需要透過訓練來培養的。正常來說一艘重型帆船會有五至八位船員,分別有主帆絞盤手、前帆手、球帆手、前甲板描手、壓舷,船員必需通力合作,各施其職,互補不足,方可達到最好成績。此外船員必需要學懂組裝帆船,無論男子或女子帆船隊隊員,他們也需對帆船組裝有深厚的認知。

由於海洋大學臨近海灣,因此學生的訓練可以在海大正門對面有防波堤的畜牧池練習,基本上帆船隊每星期都會有數次的訓練,而每次練習都會於基隆附近海域航行約五至十公里。有時候附近碼頭遇到東北季風來襲,他們便會轉移訓練地點,坐捷運長途跋涉到有帆船設備的台北忠孝碼頭繼續訓練。

                       船員必需互相合作才能組裝好帆船
                   
擠身國際賽事 用經驗回饋社區
目前「傳奇社」已經配合各個基隆社區,舉辦一些水域性活動,並向當地社區居民宣傳海洋文化。現就讀海洋大學輪機系三年級女子帆船隊的成員徐珮瑜同學說,去年社團便在基隆市舉辦「與里民有約」的活動,邀請基隆附近的居民到海大獨木舟訓練場體驗操作獨木舟的樂趣。此外社團更會定期舉辦體驗營,邀請附近國小、國中參加,五月廿六日,社團便邀請了基隆市深美國小到海大體驗獨木舟與帆船,並教導他們海洋知識。根據林季燕老師所說,未來「傳奇社」會舉辦更多針對弱勢族群的活動,例如社團計劃會到育幼院和家輔中心推廣,並嘗試使弱勢族群有機會體驗出海的樂趣。

「出海之後,學生才會知道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確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使他們能變得謙卑。」海洋大學公關陳銘仁說。針對學生,學校正初步計劃帆船環島的旅程,讓學生體驗出海遠航的經驗。另外,學校一直鼓勵社團參加獨木舟與帆船比賽,而帆船隊則於今年四月的國際帆船賽-台琉盃帆船賽獲得分組第二名的成績,該次比賽共有六個國家參與二十七艘帆船參賽。今年七月初,海大帆船隊將遠赴大陸,二度挑戰國際帆船賽。




延伸閱讀

海大女子帆船隊正式成軍亮相

海大首支女子帆船隊成軍

海大帆船隊首度挑戰國際賽-獲分組第二名

2013年7月3日 星期三

配合在地產業 海大培養學生創業

【記者吳詠琳、余子豪/基隆市報導】你想知道要如何創業嗎?國立臺灣海洋大學二○○一年與教育部合作,開辦結合社會創新、青年創業與在地實踐的課程來培養學生創業,以帶動地方發展和增進學生就業的機會。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系副教授廖正信表示,基隆的在地產業以鎖管漁業最有代表性,所以計劃課程以鎖管漁業為例,讓學生學習如何發揮創意來帶動地方產業,並回饋到社區中。




推動在地產業 以鎖管漁業為主
鎖管俗稱小卷,是台灣最重要的食用頭足類之一,盛產期為每年六至八月,是營養價值非常高的水產品。鎖管漁業是基隆地區主要的漁業產物,基隆市鎖管的產量達全台地區三分之一,年產值更高達一億元之多,而鎖管更具有成熟期短、產量多的生物特性,相較於其他漁業生物,屬於比較環保的水產品。因此基隆市政府將地方產業及休閒觀光資源加以整合運用,每年八月都會舉辦「鎖管季」活動,以打響基隆市的漁業物產特色。

海洋大學位於基隆沿海地區,為了配合教育部推出的「智慧生活在地創新與企業育成人才培育平台推動計畫」,海洋大學今年正式推出創新、創業的課程,以鎖管漁業為例,培養學生學習如何發揮創意,並回饋到社區之中。

廖正信表示,現在台灣的教育比較強調理論,這讓學生缺少了實務的訓練,而他們所學的東西更與產業的需求脫節。因此學校推出的創新、創業課程更強調的是「做中學」,讓學生邊做邊學,不會只坐在教室裡面學習,而是能夠去跟產業界的人接觸,學習海上實務相關經驗。


創新教育 運用三明治課程模式
海洋大學推出的創新、創業課程,是運用三明治式的模式授課。課程總共分為三個部份,分別是基本智能課程、實務體驗與實習課程以及產學交流課程。廖正信表示,以前的教學都是「土司」課程,老師上課,學生就接受。現在三明治課程除了上課基本知識以外,更要求學生去實習。在實習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踫到問題,學校就會找產業界的人士來跟學生面對面的對談,幫助學生解決在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海洋大學計劃課程共有二十多門課,第一部份是基本智能課程,裡面包括「認識海洋環境」、「漁業資源之分布生態」、「在地海洋與漁業文化」等課程,主要是學習與海洋相關的基礎概念和知識。接下來是實務體驗與實習課程,學校會安排學生到基隆當地不同的產業實習,例如會安排學生在鎖管季、當地水產加工廠和物流公司等實習,讓學生有實務的體驗。最後一部份是產學交流課程,相關課程的主要用意是讓學生與當地業界不同專業人士接觸,讓他們能從面對面的交談中學習經驗。例如學校與大昱光電公司配合,讓學生跟公司專業人士學習LED集魚燈的開發與應用等經驗。

其中一間與海洋大學配合的產業是學校附近的漁品軒餐廳,餐廳主要是分享創意水產品的開發理念給學生。漁品軒有限公司行銷管理部的沈佩蓉小姐表示,公司的熱賣產品「海鮮米粉」系列便是與海洋大學老師配合所研發出來的。沈佩蓉說,海洋米粉是餐廳的招牌菜色,由於很多客人反應米粉只能在餐廳吃,因為米粉都是「湯湯水水」的,不能帶出國做為伴手禮,於是餐廳老闆娘有了概念,與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的老師一起研發出類似泡麵般可沖泡來吃的海鮮米粉系列,她認為這種創意的水產品開發很值得學生去學習。


鼓勵學生創業 海大提供創業基金
為了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創業,海洋大學在課程中更加入創業構想競賽和創業營運規劃競賽,勝出的團隊可獲高達二十萬的獎金。學生須組成團隊參加競賽,學校首先會選出十個創業構想優異的團隊,而每個選出的團隊會被安排在企業場域實習,學校更會提供團隊實習工讀金每隊四萬元。第二階段是創業營運規劃競賽,勝出的五個團隊會安排業師師徒制指導,學校更提供團隊創業基金二十萬元。

廖正信表示,其實學校並沒有要求學生去創造很大的產業,學生可以由三、五個人嘗試去做小型的創業。他認為很多學生都願意去開發新商品,但卻未必敢出去做,所以學校會藉由競賽向學生提供創業的資金,學校同時還會全程輔導學生做試營業。

海大環漁系大二生詹絜安今年有報名參加計劃課程,她表示參加的團隊共有四名學生,分別來自海大不同科系。詹絜安說自己團隊創業的構想是建立一個海洋休閒運動推廣中心,因為近年台灣海洋活動發展日益蓬勃,國人對於休閒娛樂也愈來愈重視,所以發展相關活動的推廣中心有很大的市場潛力。

由於今年只是海洋大學創新、創業課程的第一年,所以目前共有約七十名學生報名參加課程,廖正信說相關課程並不只是針對海洋大學的學生,希望有不同學校、不同科系的學生參加。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也表示,覺得最重要就是讓學生走出去,跟產業、創意、創業、跟在地文化結合一起,讓學生在社會上更有競爭力。




延伸閱讀

社會創新人才培育網

金牌料理改頭換面-白鯧米粉變泡麵

海大提供創業基金培訓學生創業

2013年7月2日 星期二

十二年國教 多元入學面面觀

【記者劉潔萱、邱郁茹/台北市報導】十二年國教實施在即,無論是民間或是學界都引起了強烈的論辯。多元入學方案、超額比序抽籤、明星高中迷思等關鍵詞占滿各大媒體版面。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反對十二年國教,強調應採用多元能力金字塔,讓孩子適性發展;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支持十二年國教,全力捍衛所有孩子的受教權。


多元學習表現 發展學科外的能力
針對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內容,各方論調不一;二○一二年五月,多位學者曾共同發起反十二年國教的連署活動,知名學者如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劉廣定,以及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等人。之後吳武典等學者組成「教改論壇」,並且在今年三月出版集結各學者針對十二年國教的建言書:「圖解你該知道的十二年國教」

教改論壇成員之一,研究台灣教育多年的黃光國表示,教育不應只是修改考試制度,而是要提升教育的品質。他擔憂取消基測,改以會考形式進行、並增加「多元學習表現」,包括服務學習、均衡學習(健體、藝文、綜合),會讓學生的升學壓力無減反增。此外,多元入學的評比,讓許多學生一窩蜂學習才藝、上補習班或是以各種名義當志工,為的就是要提升入學的分數評比。

「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上補習班、學才藝,那窮人家的孩子該怎麼辦?」黃光國認為「多元學習表現」項目會拉大教育城鄉差距,讓社會階級化越來越明顯,根本無法保障弱勢學生的權益;他鼓勵學生多方發展學科以外的能力,並且依興趣適性發展,若是學習才藝只是為了分數,會讓學生失去真正學習的意義和目標。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吳福濱則強調,「多元學習表現」是希望學生學習不是只為了成績,也必須要有發展其它才藝的機會;對於花錢補習才藝,他表示多元學習評比占總分四十分,學生能取強項科目、或單一個人擅長才藝當做評比項目,而非一定要多才多藝。

對於「服務學習」的評比項目,他認為學生搶當志工只是特例,評比有其存在的必要;另外,他非常鼓勵學生在課堂之餘參與服務學習,慢慢累積人生經驗,他覺得學習若只是專注在學科上,將會失去許多社會能力的養成機會。


菁英教育留不留 教育品質面面觀
另外,十二年國教政策原意是要打破明星高中迷思,讓學生就近念社區高中;對此,黃光國提出「多元能力金字塔」的概念。多元能力金字塔,強調應讓學生依不同性向發展,例如體育好的念體育班、有音樂才能的念音樂班,如此一來才得以強化能力,增加競爭力。

黃光國認為明星高中以及能力分班都應該存在,因為每個學生程度、能力都不同,讓所有學生一起學習,不僅讓學生無法適性發展,也會加重學習能力較差學生的負擔。「教育要因材施教,讓學生適性的發揮多元能力才是教育政策的關鍵」。

對此,吳福濱提到很多資優學生進了明星高中,因為學習壓力過大而自殺的悲劇,因此他支持十二年國教的實施,希望能舒緩學生的學習壓力,在社區高中快樂學習。而學校辦學品質應提升、建立教師評鑑,優化教育品質才是關鍵;如果社區高中辦學績效良好,大家也就不用一窩蜂的湧進明星高中,留在社區高中一樣也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同時,吳福濱擔憂現行的「菁英教育」會讓某些孩子無法獲得完整的學習機會,每一位孩子都有受教的權益,若是以分數將孩子階層化,成績好的人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對於其他弱勢學生非常不公平。


新政策上路 浮現教育隱憂
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多元學習表現評比,家長有不同的看法;孩子就讀國一的施淑芳認為,十二年國教多半是學業成績較差的孩子受惠,因為可以透過才藝加分,即使成績不好也有機會上好的高中。她的孩子學習成績中上,不僅會拉二胡、心算程度也好,過去還有許多參賽獲獎紀錄,所以她不擔心孩子各項分數評比。

除此之外,施淑芳並不希望孩子到明星高中承受巨大學習壓力,如果在社區高中可以透過能力分班,提高學習效率,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不過她不贊同「多元學習表現」的評比制度,「許多孩子搶著到醫院、慈善機構當志工,只為了記嘉獎。」她覺得這樣不僅失去當志工的意義,也讓孩子做事趨向功利主義。

曾是家教老師的台大財經系王同學認為,擔任志工不應只為分數利益,這樣的心態會讓孩子未來事事都以「利益」為優先考量,不在乎學習本身所帶來的「效益」。同時,她也同意維持菁英教育、能力分班,「如果菁英教育流失,會讓國家整體競爭力下降。」她認為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若是菁英教育不再,國家前景令人堪憂。

目前擔任國小教師的莊小姐則表示,越來越多的孩子拿著一大疊發票到學校,為的是換取記功嘉獎,提高「多元學習表現」的評比分數;此外,她觀察到弱勢孩子無法補習上才藝班,在這項分數評比上就會吃虧,造成弱勢孩子較難單透過考試出人頭地。

對此,吳福濱表示,十二年國教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是利多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只有實施了才知道。他強調若是政策有任何不當之處,全國家長團體聯盟也會隨時向教育部提出改善建議。而黃光國也呼籲政府應公開說明十二年國教的政策內容,讓整個社會、尤其是學生與學生家長都能充分了解,以免讓大眾無所適從。




延伸閱讀

十二年國教Q&A一點通

黃光國:這樣的「十二年國教」,我堅決反對!

國教行動聯盟:反對十二年國教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推動十二年國教

商討12年國教 課綱才是重點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彩虹芭樂 同志女移工的候鳥生活

【記者朱庭萱、陸柔萱╱台北市報導】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製作團隊推出新的紀錄片《彩虹芭樂》,持續紀錄同志女移工們的生活。《彩虹芭樂》中,原本成雙成對的同志女移工幾乎最後都被迫分離,有的是因為現代的婚姻制度,讓她們必須走入家庭,有的繼續他們如候鳥般的移工生活,透過影片,讓我們感受到他們最真實的生命故事。




許多的偶然 陳素香拍攝紀錄片
現任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政策部研究員的陳素香,曾任前進周刊、首都早報記者、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她說,會拍攝紀錄片都是一連串的偶然。

二○○四年年底,位在新北市三重區飛盟國際電子公司的老闆,因為掏空公司資產,潛逃出境,使得工廠面臨關閉,許多菲律賓籍的女移工好幾個月沒有拿到薪水,便向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尋求協助。

導演陳素香曾在二○○三年參加由全景傳播基金會的紀錄片訓練班,原本只是想要利用攝影機紀錄抗議的過程,來傳達台灣對於移工的許多不平等的對待,卻意外的發現當中有許多女同志移工,便以她們的愛情故事,深入淺出的表達台灣對於移工不能自由選擇雇主等的政策問題,而女同志移工們必須面臨拆散分離,於是拍攝了《T婆工廠》紀錄片,紀錄七對同志女移工的故事。


彩虹芭樂 女移工們離台後的生活
二○一○年推出《T婆工廠》後,陳素香就覺得應該要有第二集,交代女移工們離開台灣後的生活,告訴大家她們的現況。

陳素香便又拾起攝影機,跟著同志女移工的腳步,到菲律賓、杜拜紀錄六對同志女移工的故事,其中的五對是前一集《T婆工廠》中的主角。

最令陳素香感到意外的是,原本是T(在女同志的關係中扮演男生角色)的雁結婚了,還生了一個小孩;而改變最大的則是艾倫,她在台灣的時候胖胖的,是一個活潑開朗的人,但是回到菲律賓之後,變瘦了,連牙齒掉了都沒有錢補,生活在一個很不穩定的狀態。

在現代這個的社會中,雁和愛莎最後都走向了婚姻,愛莎還說,結婚只是為了能有孩子,她認為只有她以前的T男朋友能了解她的全部,包括她的內心,面對現在的老公,她不知道他是否理解她。

陳素香也在拍攝的過程中,了解她們為什麼要當移工,菲律賓的失業率很高,女移工們回到菲律賓之後幾乎都是處於失業的狀態,再加上大家庭的生活形態,不只要照顧自己的小孩,還要照顧親戚們的小孩,所以錢根本不夠用。


互信的關係 就像是朋友一樣
之前陳素香幫助這些同志女移工們抗議,跟她們建立了互信的橋樑以及深厚的感情,所以雖然有攝影機在拍攝她們,她們仍像跟朋友聊天一樣,不會害怕鏡頭,還一路上跟著陳素香一起拍攝,順便見見以前的朋友。

拍攝過程,從最初到菲律賓拍攝的兩位工作人員,到最後一路上採訪的女移工們一起旅行,並且在最後一天晚上,大家聚集在一間房間裡面聊天,陳素香形容就像粽子一樣變成一大串人。

拍攝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就是女移工們不會說中文,陳素香不會說菲律賓語,所以他們只能用英文溝通,但是有些話,用母語才能最清楚的表達他們心裡的感受。


拍攝之前 問問自己為什麼要拍
對陳素香來說,她覺得最累的事情就是剪接,但是只要想到承諾這些女移工們要把她們的故事拍成影片,就覺得有一個責任要把它剪出來。

陳素香說,要拍攝紀錄片之前,要先想為什麼要拍,並且以一顆真誠的心去拍攝,與受訪者建立、發展一段良好的關係,才能讓他們不會害怕鏡頭。

拍攝她們的故事之後,陳素香說:「可以增進視野,改變看她們的角度,我們總認為人的生活穩定才是好的,移工的生活不穩定,所以常常會覺得這樣不好,然而,這就她們的生活狀態,我們應該修正我們的觀點,人不一定是要在固定的環境中才算是好的。」




延伸閱讀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臉書

《T婆工廠》+《彩虹芭樂》雙DVD預購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