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3年1月30日 星期三

陽光汽車美容 傷友庇護工場

【記者項靖雅、胡筱潔/台北市報導】二十年前一場汽車爆炸意外,黃耀輝全身百分之七十八遭燒燙傷,昏迷將近四個月,復健時間長達兩年,因為這場意外,黃耀輝失去原本的工作,喪失基本生活及工作能力。因緣際會下,黃耀輝開始跟陽光基金會接觸,介紹他到陽光汽車美容中心工作。 黃耀輝一待就是二十年,現在已經是汽車美容中心的店長。



陽光汽車美容中心 傷友適當工作環境
陽光基金會自一九八二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服務燒傷與顏面損傷者。有鑑於身心障礙者常常就業無門或是在職場上受到歧視及不平等對待,許多的傷友在沒有保險、沒有工作收入的情形之下,還要自行負擔龐大的醫療費用。為了讓傷友以及更多的身心障礙者有安定的工作環境以及穩定的收入,基金會從一九九零年開始正式向台北市政府爭取設立身心障礙者洗車中心,於一九九二年正式成立,提供九種障別包括精、智、視、聽、肢、腦麻、自閉、顏損(口腔癌、血管瘤、神經纖維瘤)及燒燙傷的身心障礙朋友一個工作庇護場所。

在進入汽車美容中心工作前,會由基金會的專業人員進行評估傷友的身體狀況,給予合適的職位。美容中心對新進人員有完整的訓練計畫,讓傷友們能按照計畫循序漸進。在工時的部分,依據每位傷友的身體狀況進行工作時數的調整,從一次工作四小時慢慢拉長到六小時至七點五小時,不僅能讓傷友慢慢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同時也是訓練傷友的工作能力。


傷友重回職場尋得肯定
汽車美容中心的店長黃耀輝表示,燒傷意外剛發生時,他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鏡子中的怪物,走到哪裡都被特殊眼光看待。進入汽車美容中心工作之後,黃耀輝從最基本的擦車開始學習,一步一步地進入到沖車、洗車的工作。因為表現優良,身體狀況也適應地不錯,他從美容助理、美容師、到美容班長,最後當上美容中心的店長。店長說這裡的同事很好相處,工作氣氛也很和樂,大家早已把美容中心視為自己的家,這裡沒有歧視也沒有異樣的眼光。當上店長之後,他的角色從原本接收幫助的人轉變成幫助別人的人,底下管理六十二個員工,讓他相當有成就感。每個月汽車美容中心都會票選出優良的員工代表,自然而然地,員工們互相鼓勵、認真工作,良性競爭之下,每個人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及成就感。

陽光基金會的執行長舒靜嫻表示,陽光汽車美容中心不僅是提供傷友一個工作機會及良好的庇護所,同時也可以是對傷友進入正式工作前的一個工作訓練場所,也就是說,汽車美容中心工作的傷友並不一定要留在這裡,等到傷友們重新建立工作能力時,他們就可以自行找尋理想的工作。傷友沈全成因為幾年前在當鋪柏油路的臨時工人時,不慎被柏油噴濺到身體,造成全身嚴重燙傷,復健持續兩年後,透過陽光基金會在美容中心工作,在美容中心工作的五年期間,他順利考取美容執照,於是他下定決心和女友一起到新竹竹東創業,在竹東成立一家自助洗車中心,從租地、整地、搭棚子都一手包辦,沈全成熱心專業的態度,替他鞏固不少的客源,終於讓他再次展開嶄新的生活。







延伸閱讀:

【分享】超讚頂極洗車享受‧陽光汽車美容中心

陽光汽車美容關渡、中和店聯合開幕!為身障者創業鋪路

「陽光汽車美容」現身大賣場 支持身障者創業圓夢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玩樂無障礙 許朝富領身障者去旅行

【記者黃瀞瑩、曲潔君/台北市報導】在旅遊中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你會看見什麼不一樣?翻閱一張張旅遊所記錄下的照片,坐了三十年輪椅的許朝富,走遍世界大大小小角落,看見身心障礙者的不便,整合無障礙旅遊資訊,鼓勵身障者踏出家門。



出門旅遊 助身障者建立信心
一九七○年出生的許朝富從小因小兒麻痺導致雙腳不便行走,求學期間,不論搭公車、走樓梯、上廁所都有許多不便之處,有感於身障者的不便,二○○四年他透過網路架設「行無礙生活網」,提供身障者旅遊資訊交流的平台,幫助身障者無懼行動的不便,勇敢走出家門,一探這世界的美麗風貌。

早年曾在殘障聯盟工作,四處拜會許多地方的殘障協會及相關人士,許朝富一周就要環島四、五次,自己也曾遇過許多交通上的不便,例如無法輕易上下火車,必須提醒站務人員自己要到哪一站下車,但時常因站務人員的一時疏忽而不小心坐過站,他笑說:「台灣的火車就是這樣,經常買宜蘭送花蓮。」

「身障者就和一般人一樣有旅遊的需求,尤其是訂定周休二日之後。」許朝富指出,旅遊對於身障者不管是身理或是心理,都是社會參與的一部份,藉由旅遊中與人群的接觸,不僅能夠建立身障者的信心,身障者找到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更給予他們投入職場的動力,籌措旅遊基金。

這是一種反向思考,透過旅遊引導出想豐富生活的想法,建立身障者對自我的信心與動力,透過網路,除了分享自身的旅遊經驗之外,也能更快的傳遞訊息。


世界走透透 學習規劃無障礙空間
許朝富畢業後開始出國旅行,走過各個國家,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上海、北京、新加坡、法國,讓他看見這個世界美麗的風景和值得一看的地方,也開啟了他鼓勵身障者旅遊的念頭。

許朝富說:「就拿我去過的日本跟英國相比好了,身障者本身的感受就有明顯的不同。」在日本,因為高齡化社會的緣故,他們提供身障者一個相當友善的環境,比方在搭火車時,一進站就有專門人員前來協助,到站後,月台上也有人員引導身障者下車,許朝富認為日本在很多小部分都會幫忙設想好,是一個很呵護老人家或行動不便者的國家。」

相較於日本,許朝富指出英國則將身障者視為獨立個體,除非身障者提出請求,否則不會有人主動前來協助,但他也曾在英國碰到電梯故障,使他無法順利搭車的狀況。

此外,許朝富參觀許多展覽、古堡等等文化場所,一律採全票收費,但他身旁的陪伴者卻是完全免費,因為英國政府認為這是殘障者本來應有權力,他們是個獨立且完整的個人,而旁邊那位陪伴者是代替國家來協助身障者,兩相比較之下即可看出亞洲國家與西方世界給予身障者心靈上不同的感受。


引用國外經驗 建立無障礙環境
「事實上,在歐洲,他們認為無障礙的環境是一筆有利投資的產業,因為身障者身旁一定有個陪伴者,那可能是兩倍或四倍的收益。」許朝富說,其實殘障者不是沒有能力消費,而是沒有足夠友善的空間。

有鑑於國外的旅遊經驗,許朝富決定整合台灣旅遊資訊,第一站即是一年有七八百萬觀光人次的淡水,他認為除了老街之外,淡水的人文風情、歷史古蹟都值得身障者前往探訪,因此將無障礙資訊繪製成地圖出版,包括無障礙廁所、公車路線、停車場等等,使身障者一目瞭然,二○一○年成立「行無礙淡水資訊站」,提供旅遊行程,另外,許朝富也在淡水設置「行無礙中心」,提供輪椅器具供身障者租借,帶給身障者一趟更美好的旅程。

他在網路上發起旅遊活動,帶領身障者到清境農場、淡水、香港、東京等地遊玩,未來,許朝富仍要為身障者的無障礙空間努力,提供身障者更優質的旅遊條件,他希望無障礙能落實在生活上,比方校園無障礙是個很重要議題,對於旅遊,他仍會繼續主辦更多的國外參訪活動,要帶著身障者繼續去玩,記錄下更多輪椅經過的痕跡。




延伸閱讀

2013年1月23日 星期三

好人黃榮墩 連結公益與農業互助

【記者余宥宜、蔡連恩/台北市報導】隱身在熱鬧台北市的小巷弄中,「好人會館」滿屋子溫馨。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理事長黃榮墩平日奔波於台北與花蓮之間,協助花蓮的農作物運送到台北販賣。原本只從事青少年公益的他,近年來成立了「善哉市集」幫助台灣的農業。此後更號召大眾成為「好人幫」一同進行公益活動。「我從小耳濡目染的看到台灣的善。」對他來說,不論是青少年公益還是農業,都需要好人一同來重視。


培養青少年志工解決問題的能力
黃榮墩最初發起了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青少年公益組織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為全台灣第一個以青少年為服務對象的民間團體。畢業於輔大歷史系,原先為國中歷史老師的黃榮墩說他當時因為對教育體制感到失望,卻又想為青少年的教育盡一份心力,因此成立了青少年公益組織。

一剛開始青少年公益組織的主要目的為青少年公益活動,透過培育青少年志工服務的過程,希望能培養青少年關心公共事務,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後來黃榮墩發現台灣社會除了青少年,還有很多是需要大家一起去關注的,譬如說農業問題。因此他在青少年公益組織底下又成立了「善哉市集網路小舖」,也因此帶動了後來好人幫概念的形成。

花蓮縣青少年公益組織台北辦公室「好人會館」


好人結幫 聰明消費 一同協助農業
黃榮墩發覺台灣農業面臨諸多議題如生產過剩滯銷、弱勢小農不公平交易等。於是,他成立善哉市集,開始設法協助農業。善哉市集是一個交易空間,有網路的購物平台,也可直接向青少年公益組織接洽購買,產品主要為花蓮的農產品,目地為增加農民販售的管道。黃榮墩說:「初步的構想是請好人用自己的吃喝玩樂來幫助弱勢者。譬如說,要吃飯,我就把買米這件事變聰明消費,向願意轉作有機的農民買。」他說這是一種新的公益策略,將想幫助的人與被幫助的人組織起來,建立一套新的社會互助系統。消費者需要買農產品,而農民的農作物需要賣出去,這就是「想幫助的人與被幫助的人」的關係。

漸漸的,善哉市集的運作也越來越有一套方法。例如,有一些科技廠商長期贊助青少年公益組織,他們也會向善哉市集收購農作物,善哉市集便把這些收購的錢拿去協助農民們有機耕作。這樣不但農民的收入得到保障,有能力從事有機耕作,此後的消費者也能吃得安心。但黃榮墩強調若不是有原先這一群「好人」結「幫」開始來大量收購,這樣的互助模式也不可能維持。於是,好人幫的概念在他心裡油然而生。

好人會館內成袋準備運送蔬果
                                    
一群好人做好事 回歸互助生活
除了購買農產品外,好人幫還可以完成許多公益活動。對黃榮墩來說,好人幫與其說是一個特定的組織,還不如說是一種概念,一個地方有一群人共同在從事幫助人的行為就可以稱為好人幫。這個概念形成於二○一一年,此後黃榮墩陸續發起了許多稱為「好人運動」的公益活動,號召志工參與,而這群志工也是好人幫。

這些活動有些與農業有關,像是「喝柚子汁助農」、「路邊賣高麗菜」等,協助過剩的花蓮農作物以特殊的管道銷售或捐助出去;也有一些別的活動如「臨時孫子」、「洗腳運動會」。而每次發起這些活動時,參與及合作的志工也不是同一群人。黃榮墩說:「好人幫本來就沒有特定的志工群,在青少年公益組織這邊只是號召,但真正去實行的卻是來自各地不同的好人。好人本來就不是特定的一群人,人人都可以是好人。」他認為現今社會的變遷讓大家遺忘最初「互助」的生活,而人性溫暖的本質在於互相幫助。因此,他所發起的活動是希望回歸最原本的服務理念,也就是互助。

現在,青少年公益組織除了持續培養青少年志工服務外,也因為後來成立的善哉市集而多了對農業議題的關懷,黃榮墩甚至在台北租了一個辦公室稱「好人會館」,做為台北分部。而最後形成的好人幫概念更是將兩者連接起來,不論是在善哉市集聰明消費的消費者,還是在好人運動中服務的青少年志工,其實都是在實踐互助生活的好人幫成員。




延伸閱讀

好人成「幫」--公益組織從以前到現在

黃榮墩 快樂助人集結好人幫

臨時孫子 全台串連抬行李

2013年1月21日 星期一

伊甸就輔員 協助身障者就業

【記者項靖雅、胡筱潔台北市報導】今年剛滿二十歲的阿千(化名)從啟智學校畢業之後,成功透過伊甸基金會的媒合到一家環保公司上班,負責資源回收及垃圾分類的工作,阿千在這間環保公司已經服務快滿兩年。在環保公司工作的這兩年,阿千最大的障礙就是與他人正常溝通,因為阿千從小就患有自閉症,他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就輔員串起勞資間的橋樑
伊甸基金會於一九八二年由已故的輪椅作家劉俠女士所成立,劉俠女士捐出多年的稿費,與六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創辦身心障礙者的「伊甸園」,以「服務弱勢、見證基督、推動雙福、領人歸主」為基金會宗旨,幫助身心障礙者找尋適合的工作,保障身心障礙朋友的權益,讓身心障礙者能在一個舒適、穩定、安全的工作環境下工作。

伊甸基金會就業組主任邱柏諺在基金會服務長達十一年,他表示替每位身心障礙者介紹工作前,會有專業的就業輔導人員(以下簡稱就輔員)協助身心障礙朋友進行職前準備,首先,必須先評估了解身心障礙朋友的身體狀況、特質、潛能、工作能力、工作性向及工作興趣,深入分析之後,就輔員再依照個別的需求去開發適合的工作,與雇主進行工作上的協調。

每個案例會有專屬的就輔員,在他們尋找到工作前,就輔員會擬定個別的就業計畫,針對案例的弱點進行十天以上的密集輔導,協助案例模擬面試、職前訓練,甚至會陪同案例到工作場所進行面試,以降低身心障礙朋友的緊張感,增加身心障礙朋友的信心及勇氣。如果案例成功被錄取了,就輔員在工作的第一個月會陪同案例一起工作,藉此機會觀察案例工作狀況及工作表現,直到案例適應新工作後,就輔員會漸漸減少陪同的次數,讓身障朋友獨立工作。


身心障礙朋友獨立自主工作
阿千從小患有自閉症,在他一到兩歲大時,阿千媽媽察覺到阿千不太願意開口說話的狀況,帶他到醫院檢查,然而醫生始終找不出病因,在阿千兩歲半以前一直都求助於精神科醫師。直到阿千上小學一年級,特教班的教官發現阿千有自閉症的傾向,阿千媽媽再次帶阿千到榮總看診,確定患有自閉症,因延誤治療導致情況不樂觀,再加上當初剛好遇上阿千父親的過世,帶給阿千太大的刺激,讓病情更加嚴重。為了改善阿千的狀況,阿千媽媽聽取醫生的建議,時常帶阿千到戶外走走,刺激腦部運作,讓阿千就讀啟智學校,接受特殊教育。雖然今年阿千已經二十歲,他的心智年齡仍停留在十二歲的階段。

一年多前,阿千從啟智高職學校畢業,經由伊甸基金會的就輔員找到一家環保公司的工作,阿千媽媽說,阿千現在在公司適應地很好,工作表現也不錯,每天可以自己上下班,從下午一點半工作到晚上十點半,他還堅持要洗滌自己的工作衣物,相當地獨立讓她感到很欣慰。不過始終讓阿千媽媽放不下的就是阿千的交友狀況,之前就是因為阿千對女同事表達好感的方式錯誤,讓他失去一份工作機會。阿千媽媽表示阿千的各方面跟一般人沒什麼太大差異,只是他還是無法正常表達出自己的想法與他人溝通,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加強職前訓練提高工作機會
邱柏諺主任表示,在所有身心障礙朋友中,最難順利找到工作的就是輪椅族,因為適合輪椅族的工作類別及工作環境不多,雇主在選擇員工時大部分還是以其他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居多。政府雖然明文規定公司行號若聘請六十七位以上員工就必須有一位身心障礙工作者,但還是有許多公司沒按照規定實施。主任說其實身心障礙者的工作能力跟一般求職者是一樣的,但還是很多雇主有些刻板印象,甚至放大身心障礙者的缺點。因此,基金會往後會在職前訓練的部份下更多的功夫,讓雇主及身心障礙工作者彼此能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認識,減少媒合失敗的機會。





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打造彩虹屋 從心治療受創兒童

【記者曲潔君、黃瀞瑩/台北市報導】小君、小婷是一對雙胞胎姊妹,當時未婚生下他們的媽媽有吸毒的習慣,且有入獄的紀錄,在經濟、生活狀況都不夠穩定的情況下,兩姊妹被安置到寄養家庭,進入家扶中心的寄養體系,並接受彩虹屋的心理治療。



溫馨彩虹屋 專業心理治療
一年四月家扶中心在台中成立全台灣第一個彩虹屋,彩虹屋是一個完整的治療場所,包含了用來做個別諮商輔導的會談室、給孩子透過遊戲、繪畫表達內心感受的遊戲治療室跟藝術治療室,還有設有軟墊、拳擊袋,讓孩子做安全情緒發洩的火山室。

彩虹屋能夠提供服務給不同的孩子,包括受虐兒童、目睹暴力兒童和遭受過性創傷的兒董等。社工會按照不同個案的狀況給予不同的治療方式,若是能夠清楚表達的青少年,則會與諮商師進行諮商會談;而無法清楚陳述經驗的孩子,特別是學齡前的幼童,則透過遊戲治療、藝術治療的方式,經由心理治療師的觀察,瞭解受創孩童的潛在狀態。整個療程會有十二次,每一次的諮商是五十分鐘,每個禮拜一次。


治療師陪伴 孩童陳述創傷經驗
在遊戲治療的過程中,專業治療師會透過觀察孩子所抓取的玩具和玩法的不同,理解孩子所陳述出來的內心狀況。譬如具有對立性人格,對他人較沒有信任感的孩童,就會拿取槍、戰車等攻擊性玩具。遊戲教室中所有玩具都是具有治療性的,例如娃娃的生理構造做得很精細,並可以自由穿脫衣物,讓受過性創傷的孩童透過娃娃陳述自己所遭受的創傷經驗。

負責小君、小婷案子的台北南區家扶中心社工師李淑潔表示,小君、小婷在小學一年級時,在學校常有說謊、偷竊的行為,她們會趁全班去朝會不在教室時,搜刮班上同學的書包,把同學的食物全部吃掉。有一次甚至還在學校運動會時,跑進校長室,拿走所有校長桌上的糖果。

經過學校輔導老師、社工的討論發現,小君、小婷其實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而且小時候沒有被滿足,所以才會透過偷竊等行為滿足自己。李社工說,後來透過遊戲治療,治療師發現,小君、小婷在進行遊戲治療時,常會拿一個桶子,然後不斷拿取玩具塞進桶子裡,每一次的治療都重複同樣的動作。這代表孩子內心有一個空洞,她們想去填滿它,但卻一直填不滿。


資源連結 打造完整治療環境
李淑潔說,因為彩虹屋是結合了心理治療師、諮商師和社工一起協助個案,所以資源的連結就變得很重要。社工、治療師、諮商師、學校老師和寄養家庭的父母必須定時開會,討論孩子在學校、療程中跟在家裡的情況,整個系統一起全面性瞭解孩子目前的身心狀況。

為了減少小君和小婷的偷竊行為,諮商師在與社工聯繫過後,表示必須讓她們學校老師和寄養父母進行溝通。除了進行治療外,社工也建議寄養父母每天在下午幫小君、小婷準備一份點心,讓她們期待每天在同一個時間會有點心可以吃,就不會去偷拿同學的了。


家長在職訓練 適當紓壓學習分離
彩虹屋的服務對象不僅限於兒童,也包括這些兒童個案的媽媽。李社工說,很多媽媽是因為遭到家暴而帶著孩子離開,最後發現她與孩子的互動和關係會受到自己之前的創傷所影響,進而將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所以彩虹屋同時也提供這些媽媽諮詢的服務,撫平她們內心的創傷後,才能夠與孩子有健全的互動關係。

寄養家庭每一年必須要上三十二小時的課程,譬如特殊兒童照顧、親子教養技巧,還有很重要的舒壓課程,舒壓課程包含經絡按摩、瑜珈等,幫助寄養父母紓解照顧特殊孩童的身心理壓力。另外還有性團體工作坊的團體課程,幫助寄養父母與進入青少年時期的寄養孩童談論性的問題,特別是有些寄養童是有性創傷經歷的孩童,在碰觸到這類話題的時候就必須特別小心。最後是分離與失落的課程,畢竟大部分寄養童有一天必須回到原生家庭,但寄養父母對於孩子有一定的情感聯結,這之中的分離問題是需要被重視的。



延伸閱讀

高雄茂林國中彩虹屋 心靈泊岸

2012星願娃計劃

台灣遊戲治療學會

台灣沙遊治療學會

2013年1月16日 星期三

三腳貓游泳隊 游出健康快樂

【記者張方瑀、林佳瑩/台中市報導】每年萬人泳渡日月潭中,有一群殘障者,他們是三腳貓游泳隊。創始人之一施國成教練說:「來者不拒,游得健康快樂最重要。」三腳貓游泳隊創於西元一九八五年,成員組成大多為小兒麻痺,逐漸加入腦性麻痺、脊髓損傷和因意外而截肢者。創團核心理念是希望讓身障朋友有地方可以運動,並且以幫助復健為主。




「泳」不懈怠 白亞倫
白亞倫說,一開始只是純粹想運動,覺得其他運動又過於激烈,才選擇游泳。然後就自己上網搜尋,找到了三腳貓游泳隊,加入後更是覺得「教練們都很有愛心和耐心」。

一九五到一九六年間為小兒麻痺大流行期,七年級的白亞倫趕上了這股流行的尾巴。白選手笑笑的表示,一歲多時注射了小兒麻痺幼苗,兩歲多時突然發燒發病,「這中間差了一年多,很難知道是不是疫苗的問題,也很難申請國賠了。」儘管經歷這樣的事情,她仍不減臉上甜美的笑容。

教練陳森棋說,白亞倫是天才型的選手,卻不曾對於每天的練習有一聲怨言。兩年來,她每天凌晨五點準時在泳池報到,即便是冷風冷冽的寒訓也是一樣。


中醫師隊長 籲障友走出去
三腳貓游泳隊隊長為台中保生中醫診所院長陳文枝,本身也是小兒麻痺的他表示,「每天都在診所坐著,感覺抵抗力變差了,想運動。」同樣也認為其他運動過於激烈,所以選擇游泳,加入泳隊。

「加進來後有人希望我接隊務,我就答應了。」陳醫師說,隊上初期多以小兒麻痺障友為主,愈來愈多腦麻、意外挫傷和脊髓損傷者加入。「隊上也不乏游泳好手,像是白亞倫,和曾為殘障奧運國手的教練陳森棋。」

陳醫師說,三腳貓游泳隊主要是提供身障朋友們一個地方運動,幫助復建。隨著隊伍的擴大,也愈來愈多機會讓大家走出去,每年泳渡日月潭已是基本行程。同樣熱心參與隊務,現為三腳貓游泳隊行政助理的太太王坤寶說,覺得先生加入游泳隊後比較健康了,也比較不容易生病,「體力變好了」。



團員相處融洽 每年出國 遊世界
目前隊員加上教練已有七十位成員,而教過的學員也達到了約三百位。每年除了由教練帶領泳渡日月潭之外,團員們也會去東北角挑戰浮潛。隊上也常常舉辦水上趣味競賽活動,活動也會邀請附近的友隊,台中關懷協會的獨角仙隊以及台中藝文隊的海豹隊共襄盛舉。

施國成教練說,每年教練們都會帶團員們出國一次。行程上有泡溫泉也有游泳,目前已去過泰國、峇里島、夏威夷、帛琉等地。教練和團員們都是上班族,各自有工作,所以採自願制,旅費也是各自負擔。施教練表示,最感人的是教練們永遠都願意自付隨團出去,「希望身障朋友們能多多出去看看,出去過回來都將永身難忘」。




延伸閱讀

旋耀舞姬 舞出生命奇蹟

【記者張方瑀、林佳瑩/宜蘭縣報導】「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旋耀舞姬!」主持人大聲喊出下一位表演者,羅東鎮公所展演廳座無虛席,掌聲此起彼落的響起,三位舞者緩緩從後台走出,穿著自己設計鮮黃色的舞衣,臉上掛著自信的笑容,麥可傑克森的知名歌曲一下,專注於她們的整齊劃一的舞技,你會忽略原來她們是缺手或是缺腳的殘障舞者,登台那一刻她們開始舞出自己的人生。



折翼天使 失去四肢的奇異舞者
當她們一上台,站在最中間的郭韋齊最先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沒有雙手也失去雙腳,用膝蓋用力的跳著舞,一點也不輸給旁邊的兩位姐姐。在她七歲的時候,因為一場原因不明的怪病,發燒休克導致四肢壞死,若不截肢性命難保,為了救韋齊一命,爸媽只好忍痛放棄了韋齊的手腳。從鬼門關回來以後,韋齊天生的樂觀也沒有放棄自己,反而更樂觀的去跳舞去學鋼琴。

「我當時還這麼小耶!他們怎麼有辦法接受?」韋齊一臉激動的比劃著當時的身高,愛女心切而自責無比的爸爸,當時甚至想要帶著她一起去自殺,但韋齊用她的笑容,把爸爸從鬼門關一起拉了回來。

現年十九歲的她,仍就堅持著舞蹈與音樂的夢想,雖然沒有繼續升學,但選擇用自己的故事去鼓勵身邊每一個低潮的人,「我這樣子沒手沒腳都不放棄了,你憑什麼阿!」就是這樣子爽朗的個性,讓我們看見了生命的鬥士。


獨臂舞手 最有自信的百變天后
站在舞台右側的王蜀蕎,在九歲時到市場幫阿姨的忙,左手不慎捲入絞肉機裡, 因此而截肢,一直以來她都習慣於將自己的手放在口袋裡,也將自己從小對於舞蹈的熱情隱藏起來。直到三十歲那年才真正開始習舞,就如同舞蹈細胞被全部開啟般,精彩的表現讓很多人刮目相看。幸好爸媽也不斷地栽培她對於藝術的天賦,所以不論是彩妝或是團員表演的服飾,幾乎都是蜀蕎親手打理的,所以也讓她有了百變女王的稱號。

「我們常常覺得是大家幫了我們這些殘障人士,但事實上我們也幫助了很多好手好腳的人。」抱著這樣關懷與樂觀的心,在每一場看守所的演講裡,溫暖融化了那些受刑人的心,「看著她們的臉從凶神惡煞的樣子,開始慢慢的柔軟,就覺得我又成功幫助一個人了。」這樣子努力勇往直前的她,也在二零零八年榮獲了周大觀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獨臂女超人 美麗豐富的單手人生
舞台左邊臉上始終掛著甜美笑容,舞步輕快的楊采蓉,其實左手臂全部截肢,因為當她才滿週歲時,剛剛學會走路,便趁家人做生意在忙,獨自一人搖搖擺擺的走到家門口的鐵軌上,就這樣左手被疾駛而來的火車給輾斷了。

求學時期都是在普通的班級,沒有到特殊學校的采蓉,也加強她獨立完成事情的個性,「我都會自己想辦法把事情做到最好,不要去麻煩其他人。」從學生時代念製圖,畫畫做工藝都是自己來,「我覺得我一隻手就可以做到了啊!」但是到了生孩子以後,卻開始擔心自己有沒有辦法獨自照顧小孩,大女兒還是由保母照顧,但是生了第二個孩子之後,她便辭去了工作,專心當個全職媽媽,一手把兩個孩子拉拔長大,洗澡、更衣、換尿布全都不假手他人。

待孩子陸續上小學後,更重拾愛唱歌跳舞的興趣,目前常常跟隨公益團體到處表演歌舞。近年來更投身志工行列,每週兩次穿梭於醫院和學校之間。


投身公益 更期待耀眼國際
去年初王蜀蕎老師為了讓混障綜藝團有更多不一樣的演出,而找來了在肢障協會認識的楊采蓉老師兩人一起搭擋,練習了一段時間之後,郭韋齊也加入了她們,旋耀舞姬就這樣成立了。

以三個月的時間練成了第一支舞,因為身體的缺陷,所以比平常人花更多的時間去練習,讓每個舞步都整齊劃一,「每個人都有比較困難的地方,因為我們了解,所以更能去包容體會。」蜀蕎老師說。

旋耀舞姬的魅力開始發光發熱,除了監獄、醫院或是學校的公益演出外,年底將造訪泰國進行公益演出,她們也希望可以跨出台灣這片土地,去幫助世界各地需要她們的人。




延伸閱讀

混障綜藝團官網

三立電視介紹混障綜藝團

《大愛人物誌》楊采蓉

2013年1月15日 星期二

泰雅實用課程 學生保留原民文化

【記者項靖雅、胡筱潔/新竹縣報導】位於新竹縣尖石鄉的尖石國中,是尖石鄉唯一的一所國民中學,尖石國中的學生大部分屬泰雅族原住民。因為地處偏遠,尖石國中的學生人數並不多,約莫兩百位學生。從六年前開始,至善基金會每周設計與泰雅文化相關課程,讓學生除了學習校內課程,同時保存泰雅族文化。


泰雅文化課程:木雕、染布、編織
為了讓這些原住民孩子得到學習的成就跟自信,至善基金會聘請五峰桃山木雕工作室的老師到尖石國中任教,並於每周規劃一系列有關於泰雅族文化的課程。考量到升學問題,國中三年級並沒有文化課程。國中一年級及二年級則是安排木雕、編織、植物染布的課程,在課程的一開始,會讓學生們認識泰雅族基本文化,對泰雅族文化熟悉之後,才開始教授木雕、編織及植物染布的技巧。相當特別的是,基於泰雅族文化,木雕課程只有男生才能參與,而編織課程的部份只有女生才能參與。

有別於課本生硬艱澀難懂的文字,學生們從文化課程中找到學習的樂趣。看著自己創造出來的木雕、織布或是染布,學生們感到相當有成就感,同時,對於自己文化的產物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他們開始產生學習的興趣,課程變得豐富多元,更重要的是學生們透過自己的雙手保留並傳承延續泰雅族的文化。

老師正教導學生木雕技巧




學生染布作品

學生重新找回自信及成就感
國中三年級的凱文,對學習非常沒有興趣,常常被留下課後輔導、補寫作業。自從接觸到基金會安排課程之後,凱文對學校開始產生興趣,翹課的次數的確減少許多,學習也開始有了新的目標。國中二年級的正剛,不擅長與同學互動,也是因為參與基金會安排的課程後,使他打開心房,改善了他的人際關係,課業上也有顯著的進步。

泰雅文化課程正面績效
尖石國中的校長林建明表示,與至善基金會合作安排這些與泰雅族文化相關的實用課程已長達六年。這六年以來,學校原本每學期都會有學生選擇放棄學習,成為中輟生,但目前這樣的情況已經確實減少許多,基金會的幫助,有效且明顯提升孩子學習的動力。基金會的社工表示,其實他們對於孩子的愛和關懷就跟父母一樣,希望他們可以好好地在學校學習,不誤入歧途。



延伸閱讀

編織‧獨步各族的泰雅族織布

泰雅族 文面文化

2013年1月14日 星期一

建築師洪育成 蓋環保木屋

【記者葉臻、黃韻澄╱台中市報導】走進洪育成蓋的木房子,你可以很快感受到它與一般水泥房屋的差異,不需要空調、除濕機也能很舒適,用來建構浴室的檀木,在水蒸氣的滋潤下散發出清幽的香味,若你躺在閣樓往上看,是一面面看得見星空的天窗,讓你在忙碌的一天後遠離塵囂,在舒適的家裏享受與自然融合的感覺,同時達到環保的效果。




木屋調節氣溫 省了冷氣費
一九八二年畢業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的洪育成,抱著對建築的濃厚興趣前往美國密西根大學深造,也因此,他發現雖然國外使用混凝土的建設技術很高,但住宅區卻大多是木屋,原因是木材的製造過程是製氧,本身能吸熱及調節溫度,用於住宅時可減少冷氣、暖爐等設備的使用,且木頭來源是專業植木林,不用擔心過度伐木及雨林減少的問題,本身廢棄後也可再利用。洪育成的發現,讓他有了「要把這些概念和技術帶回來台灣,讓台灣落實建築環保」的想法。


在台灣蓋不怕濕颱蟻的木屋
歸國後,洪育成一九九六年創立了考工記建築顧問公司,他的第一棟木房子是在二○○一年,一位同樣有木屋夢,卻找不到人幫他設計建構的台商,在建商朋友的輾轉介紹下讓洪育成替他蓋了位於南投中寮蓋的一棟占地兩公頃的生態農莊,洪育成利用蓋木屋的新型技術,抵抗台灣潮濕多颱震的氣候,他將木頭本身做乾燥、防火處理,不但白蟻無法進駐,還可承受一小時的燃燒,同時利用隔間做出排水,並在地面連接處夾混凝土,形成抗震的效果。

而二○○三年,他設計建構的台大實驗林鹿谷鳳凰茶園,內涵數棟住宿型木屋,分別用實驗林內及進口的木材建構、比較,由於是政府資產,民眾也可以去體驗住木屋的舒服;二○○五年,他為一位林先生在嘉義竹崎火車站旁蓋的的竹崎林宅,其中使用環保漆、由雨水回收系統做成的生態池和太陽能驅動系統,獲得第一屆台灣綠建築獎。


上圖為南投中寮生態農莊

上圖為台大實驗林鹿谷鳳凰茶園


觀念需推廣 木屋法條限制多
洪育成說,在台灣推行木屋最大的障礙,是台灣的法規以及民眾「台灣潮濕不適合住木屋,颱風難防又會生白蟻」的認知,大多數業主、建商在選擇蓋屋種類時,常需要洪育成多番解釋才願意嘗試木屋,再藉由他教導建商,如何蓋出適應台灣氣候,不怕白蟻、潮濕的木屋技術。而由於木屋受到非防火規範的法規限制,需要大面積的地坪與鄰里相隔,讓木屋只能位於郊區,而為證明所用木材具防火性,還需花費近百萬給政府實驗室試燒,使蓋木屋成本增加,變相鼓勵了混凝土房屋的建造。洪育成說,地球永續經營不單是資源回收,若能在建築上也落實環保,就能為地球節省更多資源,他也鼓勵台灣建築師能學習蓋環保木屋,讓台灣人也能享受木屋的好處。




延伸閱讀

漂亮家居全媒體平台

台灣綠適居協會

綠建築資訊網


2013年1月11日 星期五

威利寶寶吃不飽 體重控制從小開始

【記者曲潔君、黃瀞瑩/台北市報導】頭戴著保麗龍製的特殊安全帽,踏著搖晃的步伐,揮舞著小手,「伊伊...阿...阿!」興奮的喊著,他叫阿嘉,今年四歲,是罕見疾病小胖威利症病童。同年齡的孩子都已經能開口說話,他卻還無法使用語言,只能伊伊啊啊的喊著。手拿著餅乾,開心的手舞足蹈,年幼的他還不知道,為何自己總是沒有飽足感,感覺不到餅乾在他胃裡的份量。


多重障礙 體重控制是關鍵
小胖威利症,是一種染色體異常造成的罕見先天性疾病,發生率約為兩萬分之一,目前沒有辦法治癒。患者有多重障礙,例如智能發展遲緩、無法控制情緒、語言發展緩慢、走路不穩等,需要不斷地復建和治療。另外,小胖威利症患者最重要的症狀便是由於大腦下視丘的缺陷,導致他們無法產生飽足感,無法控制吃東西的慾望,常導致體重過重等問題,甚至是年紀輕輕就罹患糖尿病。

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社工員吳祐葶表示,體重控制是小胖威利病患成長過程中的關鍵,若體重維持在正常水準,沒有罹患併發症,除了在學習過程中情緒較難掌控之外,成人之後的小胖威利病患其實和一般人無異。


語言發展遲緩 阿嘉自創手語
兩歲剛到心路基金會時,阿嘉的肌肉張力不足,身體很虛弱,連行動的能力都沒有,只能躺著。現在四歲的阿嘉,透過老師、社工每天陪他練習走路,已經能搖搖晃晃的走路,但在語言發展方面還是無法跟上一般孩童。

負責照顧阿嘉的葉好彩老師說,阿嘉可以理解簡單的句子,很多時候也可以做出正確的反應,但因為發展較遲緩,再加上阿嘉的乳牙之前因為疏於照顧蛀光了,導致他現在還沒有辦法開口講話。不過,阿嘉自己發展出一套他的自創手語,例如想吃東西的時候他會指指嘴巴,想上廁所的時候他會抓抓褲襠。

吳佑葶說,小胖威利症病患的症狀呈現階段性發展,幼兒時期因為虛弱,無法自行吸吮母奶,容易發生發育不良的情況;幼童時則會出現智能障礙、語言障礙、肌肉張力不足等現象,有些病童會有多重障礙的情況發生,阿嘉才會在語言學習方面遇到困難。


注重控制食量 定期回診
葉老師說,照顧峻嘉最需要注意的地方在於,他現在走路還很不穩,常常東撞西撞,需要戴著特殊的安全帽,避免受傷。就算他體能很差,非常容易累,還是常帶他多走路、走樓梯,甚至使用跑步機,增加體能和肌肉的訓練。另外很重要的當然是控制他的飲食,一般四歲的小孩大概可以吃半碗多的份量,可是峻嘉就需要減量,才能夠控制體重,並且少讓他吃油炸的東西,降低熱量的攝取。當然他會一直想要吃,但社工和老師會視情況而定,有時候給他,有時候就騙他說沒有了。

心路基金會萬芳發展中心早療組社工許惠茜表示,小胖威利症病童需要定期去醫院回診,台灣有許多早療中心和醫院都有一些科別能夠支援小胖威利症的定期檢查,包括測量骨齡和檢測血液濃度。像阿嘉目前定期會到慈濟醫院回診,每天晚上則是固定施打生長激素,維持他的生長機能。

吳佑葶也說,目前能夠提供給小胖威利病童的特殊照顧方式就是控制食慾,並將體重維持在正常水準。醫療方面,目前最普遍的是施打生長激素和到醫院進行走跑步機等復建方式。


阿嘉行動時必須戴著特製安全帽

做好家庭溝通 適當提供援助
談起阿嘉的家庭狀況,許社工說,他們會定期的進行家訪,和阿嘉的家庭溝通的情況都很正常,只是有時家長會因為寵愛孩子,所以執行力有些不足。例如老師希望家長平時讓阿嘉多走路,但媽媽常心疼阿嘉,沒走幾步路最後還是把阿嘉抱起來。

吳祐葶說,小胖威利病童將來進入小學就讀後,老師和孩童家庭的溝通也非常的重要。尤其罹患小胖威利症的小孩,情緒非常容易失控,而且每個孩子的狀況都不同,要正確控制並教導小孩,必須要透過老師和家長的長期溝通。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定期舉辦相關課程活動,有困難的家長可以透過電話連絡他們,協會將依照個案狀況的不同辦理個案管理和服務,並適當提供金錢和醫療轉介的援助。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小胖威利病友關懷協會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Prader-Willi Syndrome Association


2013年1月9日 星期三

紀州庵文學森林 巷弄中遇見文學

【記者陳憶慈、鄭宜庭/台北市報導】「紀州庵」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同安街底,隱身於住宅區中,是從日治時期保留至今的古蹟。二○一一年,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接管後,以「文學森林」的面貌重現世人眼前,使文學有安居之所,在此發芽茁壯。




現在的「紀州庵文學森林」身處老樹環繞的綠地中,建築物本身也是一棟綠建築,仰賴屋頂的太陽能板發電,一樓有茶館、展覽空間以及販售台灣文學與文創商品的空間,二、三樓是展演空間,平時常有作家舉辦講座、詩或文章的展覽、劇場、美術課程等。在新館對面,是紀州庵古蹟的原址,在斑駁的木造日式建築上,依稀可看見紀州庵過去的歲月。

「紀州庵」建於一九一七年,是日治時期平松家族在台經營的日式料理屋,以家鄉「紀州」為這棟建築命名。國民政府遷台後,轉為公務員的宿舍。五、六○年代,在「紀州庵」所在的同安街與附近的水源路、金門街、廈門街,出現藍星詩社、《文學雜誌》、中國文藝協會…等許多藝文團體在此活動。七○年代,爾雅、遠流、洪範等出版社相繼進駐,巷弄之中文學鼎盛。

然而,在九○年代兩次祝融肆虐下,使紀州庵成為廢墟,當時政府打算將其改建為停車場。二○○二年,台大城鄉所與同安街居民為保護老樹與古蹟做抗爭,在輿論的壓力下,「紀州庵」得以保存。二○一一年,台北市政府將「紀州庵」規劃為以文學為主題的文化空間,在其古蹟旁成立新館,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接管。

現代社會中,面對科技的發展,紙本逐漸消逝,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希望能有一個空間用心栽培文學,聚集台灣文學的眼光。接管之初,紀州庵新館只是一棟空蕩蕩的建築,要如何將平面的文學立體化是一大考驗。他們將半年的籌備期視為暖身,規劃活動、設計空間、裝潢、施工,還要克服漏水與空間不足的問題,一方面也試著舉辦一些小型的文學活動,如大學的詩社展。


文學擁有安居之所
二○一一年十二月,「紀州庵文學森林」正式開幕,由於隱身住宅區中,並沒有大眾運輸直接經過,交通不便是經營初期較大的困難。即使經營之初人煙稀少,他們還是持續的舉辦大大小小的演講、課程與活動,作家王文興、余光中以及詩人楊牧都曾在此演講。經營團隊的努力,也使「紀州庵文學森林」的名聲與日俱增,其中最令人印像深刻的是,作家席慕蓉曾經受邀到紀州庵演講,前往的路上招了一輛計程車,跟司機說明要去同安街一○七號。司機在途中不停的摸索、找路,也讓兩人都認為應該是位於偏僻的地方。終於,到達了隱身巷弄內的紀州庵後,司機恍然大悟得說,妳剛剛應該直接跟我說要去紀州庵,我就不用找路找的這麼辛苦了!紀州庵的名聲也逐漸傳進尋常百姓耳裡,讓經營團隊十分欣慰。


文學的立體化與生動化
除了慕名而來的民眾外,紀州庵也與附近社區民眾關係密切,有很多居民會帶來過去的舊照片,從當時的生活照中可一睹火災前的紀州庵。也舉辦過舊照片展,當時曾展出一張已過世作家的結婚照,意外的是,作家的孫輩也參與展覽,他說因為爸爸希望他來看爺爺奶奶當時的結婚照,老照片可以做到世代的傳承,也讓經營團隊十分感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經營已屆滿週年,舉辦過至少兩百場大大小小的文學活動,未來「紀州庵」希望可以舉辦二手書活動、藏書家的私房展、開設書法課、茶藝課等,文學不只限於文字,希望結合音樂、戲劇、展覽、演講等各種面貌,推廣至各個年齡層。作為「文學森林」,除了本身處於都市少有的綠地外,也象徵著台灣文學可以在此成長、茁壯。





延伸閱讀

《紀州庵文學茶館》王文興故居,品茗兼文學朝聖之旅

再說一次紀州庵的故事

紀州庵橫跨歷史 見證城南文學記憶



自然谷環境信託 保護心中的淨土

【記者陳芳儀、簡淳琪/新竹縣報導】創造家喻戶曉的童話人物「彼得兔」的英國作家雅翠絲.波特(Beatrix.Potter),為了保護鄉野,不斷收購農莊與土地,將約四千英畝的土地捐給「英國國民信託組織」(The National Trust),她留給全球兒童最大的遺產,不只是二十三本《原著小兔彼得系列The Original Peter Rabbit Books》,還有大片美麗的土地。在台灣也有一群人以環境永續保護為目標,將「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委託給荒野保護協會,達成台灣第一起官方核准信託的案例。


圓夢計畫 將自然環境永續經營
希望保護土地的自然面貌,留給世代的子孫一片有生命力的土地,竹科前工程師吳杰峰、與兩位家庭主婦吳語喬、劉秀用盡畢生積蓄開始了買地的計畫,二○○七年,終於找到位於新竹縣芎林鄉鹿寮坑與橫山鄉交界的南何山,海拔高度三百八十公尺、占地一點三甲,花了六百萬買下這塊地,由於崇尚老子哲學思想,取名為自然谷。

買了土地,將山中步道規劃好了,蓋了一個木屋做為教育基地,但是三人沒有資金繼續營運。吳杰峰表示:「曾經考慮賣地拿回資金,但是無法接受保護土地的初衷付諸流水」最後三人達成共識,決定將土地信託給荒野護護協會,二○一一年,簽定環境信託契約,透過法律,使土地受到完整的保護。

「透過購買、長期租賃、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讓野地依自然法則演替,保存自然物種。」荒野保護協會的宗旨便是環境信託的概念。環境信託就是委託人將土地交給「值得信賴的人」管理,以永續經營、保育生態為信念,無償捐贈土地讓所有人共享環境資源。

自然谷內的竹林

和村民博感情從外地變在地
二○○七年剛買地的時候,村民對於他們都抱持著不解的態度,以為是有錢人要來山裡蓋別墅度假,但是他們除草種樹、做生態調查、推廣有機農作,也帶領鹿寮坑的村民認識珍貴的台灣原生種植物,從外地人變成在地的,連買菜時打招呼問候也會用客家話。

二○一二年受到蘇拉颱風侵襲,造成坍方落石,於是召募志工幫忙整理谷內小徑,志工來自各個地區,有從台北、台中遠道而來,環境信託的精神就是全民參與,因為是全民的公共財,由全民一起努力保存豐富的生態景觀。

自然谷在信託給荒野保護協會後,荒野開始籌畫招募志工、培訓專業解說員,將延續教育基地的宗旨,帶領小朋友認識台灣中低海拔物種,體驗攀樹活動,持續維護土地原生環境,並且以教育為目的堆廣保護環境的概念。

攀樹活動 樹不再只是樹
吳杰峰擔任自然谷的攀樹教練,攀樹前,他帶領大家圍著樹,閉上眼睛,用右手輕輕的觸摸著芒果奶奶,並對她說了一段祝福及感謝的話。穿上安全吊帶、戴著安全頭盔,在團隊合作下別人幫助攀上大樹,學習團隊合作,感受老樹的生命力。

透過和自然互動,讓小朋友對環境有感情,建立他們對生命的尊重,透過攀樹活動,接觸大自然,對生命的意義有不同的體悟。在攀樹活動過後,孩子了解到樹是有生命的,樹不再只是樹,不僅僅是減少二氧化碳的工具,砍掉後就再也無法回復,每個生命都是無可取代的。

小解說員小魚輕鬆攻頂

自然谷的小小解說員小魚,從一開始的會怕昆蟲的都市小孩,到現在是熟悉自然谷的花草樹木小解說員,每棵樹有自己的名字,經過她認識的樹,就會興奮的介紹,自然谷環境教育基地不僅將美麗的環境留給未來的子子孫孫,也種下愛護環境的種子,在孩童心中發芽。





延伸閱讀

波特小姐:彼得兔的誕生

自然谷環境公益信託案

自然谷國內環境信託首例 築台灣版龍貓森林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鄰鄉良食 企業與小農的橋樑

【記者楊婕、葉庭妤/台北市報導】「鄰鄉良食」提倡直接向小農購買,為企業提供一套量身訂作的採購方案,帶領企業發覺小農的優良產品,成為企業與偏鄉農友之間的橋樑,也幫助小農找到長期穩定的銷售方式,形成一種新的企業社區回饋方式。




企業與環境、社區的共生關係
鄰鄉良食創辦人譚景文,原是擔任企業的社會責任顧問,因為一直以來都就讀於商學院,譚景文發現自己對企業獲利、發展都相當感興趣,因此,在工作之餘,他還另外去政大在職專班上課,在上進修課程時,譚景文發現企業的永續發展和環境、社區之間息息相關,彼此共生共榮,同時,身為一位企業社會責任顧問,他瞭解到許多企業都有意願從事社區參與、偏鄉輔助,卻因缺乏專業人才只得作罷。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由譚景文為首,帶領著另外四位政大的學弟妹,一同寫出鄰鄉良食計畫,將它拿去參加政大企業永續創業競賽,並榮獲當屆比賽的冠軍,正因如此,就在比賽結束的四個月後,二○一一年六月,鄰鄉良食社會企業正式登記成立。


提供一種創新的服務
鄰鄉良食提供的是一種創新的服務,將企業與小農的需求拉在一起,結合了農產採購、企業社會責任方案、企業發展策略。企業方面,首先要去瞭解這間企業,它的本業是什麼?未來想要如何發展?並參考國外同領域的頂尖企業,他們是怎麼做社會投資、社區參與?最後再替這間企業,量身打造一個適合他們企業特質的社區參與方案。小農方面,則是先從農委會那邊,去尋找有獲得有機認證的小農,並親自去拜訪、勘查,確認小農使用的是友善環境農法,不使用除草劑、化肥還有減少農藥使用量。

企業與小農之間的合作平台
鄰鄉良食是真正去瞭解農民的需求後,再去尋找企業來提供援助,例如,鄰鄉良食親自去拜訪新竹尖石鄉的農民,從農民的談話以及觀察他們的生活後,發現農民需要貨車才能方便載貨,因此,鄰鄉良食便去向中華汽車洽詢,看看中華汽車能否提供購車優惠給農民們,除了提供購車優惠外,也讓中華汽車開始接觸農民的產品並且購買之,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解決農民的問題,也可增加企業利潤,同時讓企業的本業與社區回饋做結合,如此一來,企業所做的社會回饋才能長久。

用熱情來突破人力限制
雖然鄰鄉良食是一間公司,但卻不以獲利為主,公司將八十%的利潤都給了農民,讓農民獲得最多的收益,剩下的二十%則留做營運經費。因此,公司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人力資源,因為所剩的利潤不多,員工的薪水就更少了,還有員工少所以工作量相對地重,當工作量與薪資不相符時,除非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相當有熱情的人,不然一般人實在是負荷不了。還有就是在企業社會責任這一塊,真正瞭解的人很少,譚景文表示,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志同道合的夥伴,能教導他什麼是企業社會責任,還要有相同的理念和熱情,才能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


讓這個社會開始產生正面價值
因為人力資源少,所以拜訪小農、向企業提案這些工作,大多都是譚景文親自處理,有時在忙碌的產季時,一天甚至要接六十幾通電話,工作相當繁重,如果有人問譚景文,你們做這些事情會不會很辛苦?譚景文的回答是不辛苦,因為當自己的理念開始獲得企業支持與認同,還有因為要接觸小農們,所以結交到很多好朋友,小農甚至會在產季結束後,將農產品寄給譚景文,這些都是譚景文在工作上所獲得的感動,譚景文期許,能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去幫助,對這個社會產生正面價值。

未來,鄰鄉良食將會前進阿里山部落,去協助八八風災災區的原住民復耕,希望現在鄰鄉良食既有的企業客戶,能提供災區農民基本銷售,讓他們能繼續種下去。





延伸閱讀

鄰鄉良食官方網站

尖石鄉有機蔬菜助銷-企業拚起來!

一粒水餃一個希望



土城裕生社區 老人作伙來呷飯

【記者鄭惠文、丁上程/新北市報導】為了以更實際的行動關懷社區老人家,裕生里里長楊忠富和社區發展協會從去年十一月七號起共同開辦「老人共餐活動」,讓社區老人家們能在每周三的中午吃社區志工煮的午餐,同時還能與朋友聊聊天、互相聯絡感情,並滿心期待每周共餐的時刻到來。



裕生社區位於新北市土城區,在二〇〇七年正式成立,社區內閩南人佔大多數,再來是客家人、外省籍人士。

楊忠富表示,其實早在社區剛成立沒多久後就想舉辦老人共餐活動,因為平常只在逢年過節時對社區老人家們進行關懷訪視,因此想以更實際的行動來關懷老人家,不過礙於志工人數不夠以及經費不足的關係,才遲至二〇一二年開辦。一開始規劃老人共餐時,將社區志工分成五個小組,每組三到四位,每周輪替,負責買菜以及煮菜,而其中一組為素食組,主要是負責農曆初一以及十五的素菜。


眷村廢地 變身菜園
因社區內舊眷村「莒光四村」的居民幾乎都已經搬走,因此留下了許多廢棄用地。為避免廢棄地成為社區髒亂的來源,於是楊忠富向國防部借用這些廢棄地,並與社區發展協會共同清理後,將之打造成有機菜園;而所謂有機,即是不灑農藥在蔬菜上,讓蔬菜自然地生長。楊忠富說,打造有機菜園的目的是為了當菜價上漲時可以應付,避免共餐成本增加,同時,也可以讓社區老人家們動手種種菜。


共餐活動 進展順利
楊忠富表示,目前老人共餐活動共進行了五次,因為志工們的配合,所以過程非常順利,且社區老人們的參與度頗高;而現在採取三個月繳交一次費用的方式,每一餐為三十元。此外,有許多熱心民眾捐贈日常物資,所以將民眾的姓名寫在葉子上,並貼在「感恩樹」上,藉此表達感謝之意。


未來不只吃飯 也要辦活動
楊忠富也表示,未來的目標為增加老人共餐活動的名額,因目前場地限制所以最多只能收到四十人,並且要推動送餐到府服務,讓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家們也能享用志工們煮的午餐。更重要的是,要讓共餐活動不僅僅只是吃飯而已,同時也要舉辦活動,像是請營養師來介紹關於銀髮族營養攝取講座或是舉辦生日會。

現年八十八歲的阮廖梅阿嬤表示,因孩子工作的關係,她已獨自一人住了四年,平日三餐都是自己料理,且一次都直接煮三餐的份量;同時她也表示,外面賣的便當份量太大,實在不可能一餐就吃完,所以鮮少外食。而自從里內開辦老人共餐後,她每周都來報到,因為能和大家聚在一起吃飯聊天,讓她感到十分快樂,而透過共餐活動,她與社區居民更加熟識,也不需要煩惱中午要吃什麼,只需好好享用志工們準備的飯菜;因此,她覺得共餐活動很有意義,希望能夠延續下去。




延伸閱讀

土城裕生里、社區

台灣社區通─新北市土城區裕生社區

土城區裕生里老人共餐 逗陣呷飯、抬槓



2013年1月4日 星期五

七星基金會推廣九寮溪生態旅遊

【記者簡淳琪、陳芳儀/宜蘭縣報導】跟著解說員的腳步,走進九寮溪步道,聽見潺潺流水聲、啾啾的鳥鳴、唧唧的蟲唱,就像一首自然的交響樂,讓人身心靈放鬆,放眼望去綠意盎然,好山好水;結束一趟山水旅程,到附近的有機茶園品茗蜜香紅茶,參觀有機茶葉的製程,稍作休息。由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推廣的生態旅遊,以結合當地生態與產業,期望達到環境永續發展。





加強當地經營管理 提升生態旅遊品質

七星基金會企畫專員陳聿純表示,「基金會有推廣生態旅遊的計劃,二○○九年執行長林意禎開始『綠活台灣─生態旅遊計畫』」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以專案的方式,帶動地方的生態旅遊,宜蘭九寮溪為其中一個地點。

七星基金會會評估適當地點,二○一二年選擇宜蘭九寮溪,邀請專家學者調查九寮溪生態物種,之後,再到實際步道將當地業者培訓為解說員,並搭配當地有機茶葉,成功推動生態旅遊,最後邀請部落客先行體驗生態旅遊,透過網路方式宣傳旅遊行程,結合步道生態及地方產業。

位於宜蘭縣大同鄉的九寮溪自然生態教育園區,屬於典型的亞熱帶森林,有旺盛的蕨類植物以及高聳的闊葉林,以及多樣的鳥類及魚類,園區內有多座吊橋,有代表當地泰雅族祖靈之眼的豁雲橋,以及單用吊索做成的巴尬吊橋。

此次生態旅遊地點九寮溪


問卷後續追蹤 掌握當地生態狀況

生態旅遊企劃專員林聿純表示,「生態旅遊的目標是希望業者以永續環境的概念積極保護當地生態」,和當地合作後,都會發放問卷,讓遊客填寫,每年固定回收做統計,來評估生態旅遊的成效,由於遊客數量明顯增加,業者為了維持生態品質,會透過地方力量還保護當地環境。

位於九寮溪附近的玉露茶驛棧業者已推行有機茶園五年多,透過七星基金會的協助,結合步道生態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概念,讓民眾了解有機農業能夠減少對環境的傷害,透過後續問卷的回收,更明顯看出遊客數量增加。

「和當地業者溝通是最困難的地方」,由於每個地方居民有不同的理念,當基金會要進入一個地區時,有居民會排斥將當地資源向外界公開,擔心太多人潮會傷害到珍貴環境,「透過當地的組織是好的溝通協調方式,有了當地組織居中協調,地方力量的推動比我們這種『外力』有力多了」。

生態旅遊讓遊客能更親近大自然


成效顯著 穩定環境與產業

位於九寮溪附近的玉露茶驛棧業者表示,透過七星基金會的協助,將有機茶園和生態步道規劃成整套的行程,以自然環境為出發點,讓更多人知道九寮溪的美,在上過七星基金會舉辦的環境教育後,我們本身對於當地的生態有更多的了解,知道永續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有機茶葉的種植成本較高,須先讓原本農地休耕三年後才能種植有機茶葉,開始種植後還須要等到第三年茶葉的品質才會穩定,雖然「有機農業是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是須要讓茶農有穩定的銷售管道,要讓民眾可以接受有機茶葉,透過生態旅遊間接讓民眾認識當地產業,對我們很有幫助。

二○一三年計劃在司馬庫斯推行生態旅遊,在專家學者做完先行調查後,發現當地生態發展已經很完善,問題在於當地業者的餐飲不夠具特色,決定改善當地餐飲內容,結合有機農業,舉行新菜品嘗會,以期幫助當地業者更有效經營生態旅遊。





延伸閱讀


2013年1月1日 星期二

台灣開放街圖 讓地圖活起來

【記者陳怡樺、彭維成╱台北市報導】二○一○年海地發生規模七的大地震,在地震發生之前,海地的地圖是二十年前的,僅繪有重要幹道,無法幫助救災。地震之後,全球各地的製圖者利用開放街圖(Open Street Map)的力量,利用各種資源描繪地圖,在短短的一週內迅速建立起當地地圖,甚至有許多製圖者自願前往災區繪圖,以協助救難人員執行救災計畫。「臺灣開放街圖」(openstreetmap.tw)在台灣扮演著推動開放街圖的角色,除了定期舉辦製圖者聚會和研討會,期望能達成Open Street Map概念的通行和越來越多人投入製圖的目標之外,也和偏鄉原住民部落合作開發社區街圖。





透過地圖來發聲

「開放街圖」就是Open Street Map(OSM),OSM的概念起源於英國,最早在二○○四年時由「開放街圖計畫」(OpenStreetMap)的創辦人史蒂夫•克斯特(Steve Coast)提出。指的是透過眾人的力量來製圖,並將地圖分享給眾人,這打破了地圖只能由專業人員來生產的藩籬,也因為如此,協同製作下的地圖資訊也更能符合民眾或當地的需求。

鄧東波是OSM的推廣人之一,目前也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助理。他指出,在台灣,不少偏遠或邊緣的原住民部落,因為沒有門牌號碼,所以在官方地圖上看不到他們的蹤跡。像是處於新北市三峽區與鶯歌區交界處的「三鶯部落」,官方地圖及google地圖上,都沒有他們的標示。但是在OSM的地圖上,臺灣開放街圖已經將三鶯部落的正確位置畫出來,連有幾戶人家都能夠清楚看到。鄧東波表示,他們希望能透過畫圖及發展地圖來幫助一些部落替自己發聲,由部落的人自己決定自己生活場域的面貌。之後,臺灣開放街圖計畫和蘭嶼當地住民合作,繪製蘭嶼的地圖,用蘭嶼達悟族自己的語言來發展族語地圖,融入在地社區觀點,以地圖作為表達蘭嶼達悟族文化的管道。

臺灣開放街圖推廣人鄧東波



OSM網站

眾人協同製作的開放街圖

如同開放資料(Open data)一樣,地圖中的地理資料之間的相互搭配也是極為重要的,資料之間的混搭讓地圖更能符合人們的需要。像是wheelmap.org這個網站,它以地圖的方式呈現出各個公共場所身障者的友善程度。並且用簡單的標示來描述,像是紅色代表不友善、黃色表示對身障者還是有一些限制、綠色是友善、灰色則意味尚不清楚,而每個人都可以在該網站上進行顏色標示的更新。

「地圖是權力的展現方式之一。」從古至今,通常只有官方能擁有地圖,而地圖的形貌也都是官方說的算,但是OSM的特性能夠將繪製地圖的權力還給居民。鄧東波舉例像是「奇貝拉之聲」(Voice of Kibera),奇貝拉(Kibera)位於肯亞,裡面居住大約一百萬人,但是平均一百人使用一間廁所,是世界上第二大的貧民窟。而奇貝拉之聲就是利用OSM來改善貧民窟的生活概況,它讓奇貝拉的居民一起參與繪製社區地圖,在地圖上張貼基礎建設和服務的相關資訊,例如公廁、飲用水的正確位置等,滿足民眾的生活所需,也透過此讓當地政府知道哪理資源不足。


圖資及製圖者不足

臺灣開放街圖目前預計在明年正式申請成為法人,投入更多人力和資源來發展OSM。鄧東波說,目前臺灣的OSM依然由極少數人提供極大部分的資料,資料大多來自二十個人左右的提供。除了製圖者人數極少外,OSM製圖者陳瑞霖也表示,臺灣目前圖資仍然不足,政府釋出的圖資取用成本昂貴,因此仍須靠製圖者自行將資料建立起來。

現在一般大眾使用地圖的目的大多還是跟美食、交通、旅遊等資訊有關,但也因圖資不夠的問題導致生活資訊相關的OSM尚不豐富。所以,如果有越來越多的人投入繪製及使用OSM,OSM的力量才有辦法更加彰顯。



延伸閱讀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