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八十歲老人登舞台 演自己的故事

【記者徐政璿、呂紹鋒/台北市報導】小男孩跟爸爸吵完架之後,獨自一人去找住在深山的爺爺,爺爺看見他之後笑了笑,並拍拍他的肩膀,告訴他以前的年代因遭遇戰爭,求生不易、生活刻苦,家人必須面對分離的痛苦,爺爺希望年輕的小孫子,能體會到情感維繫的不易,不要因為賭氣而離開家裡。這種經過歲月歷練的經驗分享,是「活化歷史生命劇場」給予老人重現生命風采的機會。

記者徐政璿、呂紹鋒/製作

老人們有非常多人生的故事可以說,可是他們並不知道怎麼表達,也擔心說出來沒有共鳴。由果陀劇場舉辦的「活化歷史生命劇場」─《躲吧!!躲貓貓》輕歌舞劇,透過教導老人說故事與表演,讓他們與年輕世代分享生命經驗,並激發自信與重建自我價值。

果陀劇場於一九九八年創團,「果陀」(godot),在梵文中為「希望」之意,創團理念為「做一個一流水準的國際性中文劇團」,自二○○三年起推動「活化歷史生命劇場」,要爺爺奶奶們講出自己的「活歷史」給小學生聽。此劇與台北市明德國小的學生共同演出,導演蔡櫻茹將發生在爺爺奶奶身上的真實故事加以匯整改編成戲劇。平均八十歲的爺爺奶奶們藉由說故事、問問題、共同玩戲劇遊戲等互動,讓新世代的小朋友認識「老」及了解「老」的多元風貌,並透過戲劇的張力讓觀眾有身歷其境的感動。

對這一代老人而言,戰爭是生命中難以忘懷的經歷,然而,年輕一代卻無法體會,《躲吧!!躲貓貓》劇中的時空穿梭在一九四九年民國政府遷台與二○一二年之間,劇中描述男孩小威因惹爸爸生氣而逃家,跑到山上的爺爺家住,卻意外地幫助爺爺找回小時候因戰亂逃難而失散多年的妹妹,重逢喜悅之餘,小威也學會珍惜當下幸福,把握能與親人相處時刻,鼓起勇氣向父親認錯,兩代人因為溝通而產生了同理心,進而尊重彼此的差異,解決了世代隔閡的問題。

導演蔡櫻茹說,這兩個世代透過彼此的經驗,互相支持幫忙,「這是一種愛的傳遞」,雖然在當中沒有直接講出愛這個字,但是她希望看完了這齣戲的觀眾,能對愛這個字有一點點感受。

十月六日成功首演之後,蔡櫻茹表示滿開心的,她覺得爺爺奶奶生命的厚度真的支撐了很多事情,搭配上小朋友的活潑,讓這齣戲有很多不同的面貌,在這兩天彩排跟演出的過程當中,她再聽演員的台詞,都會有不同的領悟,關於戰爭的、關於時代的,關於孩子跟孩子之間,關於孩子跟爺爺奶奶之間,她覺得彼此支持、一起創造歷史這件事情很棒。

表演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問題與困難,蔡櫻茹說,最痛苦的事情是爺爺奶奶會忘詞,「一聽到爺爺奶奶忘詞,我的頭髮就亂了」,爺爺奶奶的記性跟不上小朋友,她說下星期就要背熟劇本,可是爺爺奶奶還是常記不起來。

談到為何會想參與劇場演出,七十九歲的竹妹奶奶的范竹華說,孩子大了,老公也是走了幾十年了,一個人無聊,對演戲感到興趣,就來參加劇場的演出,生活也因此變得充實;劇中飾演爺爺的郝惠江則變得比較開朗和放的開,「以前不敢做的,像是大叫,現在都敢做了」。

對於未來的目標和計畫,蔡櫻茹說,希望《躲吧!躲貓貓》可以繼續加演,也許明年有機會去學校裡面演出,且會不斷以劇場的形式推廣活化歷史。





延伸閱讀
歡喜臨門 一個老人劇團的故事

活化歷史生命劇場

找到敬老價值觀 台美不老騎士 夢想騎蹟

2012年10月1日 星期一

媒體人分頭並進 搶救新聞專業

【生命力新聞/議題導讀】 台灣新聞界進入多事之秋。九月一日,旺中媒體集團才因圍剿學者,引發記者辭職爭專業、群眾遊行反壟斷;沒想到遊行剛落幕,九月四日就傳出壹傳媒將出售旗下蘋果日報、壹週刊等媒體的消息。

新聞記者只能聽憑老闆差遣、任由老闆轉賣、或辭職而去嗎?新聞記者如何才能掙脫老闆箝制、實現專業自主?這一連串問題成了台灣社會熱議的話題。

記者、學者、獨立媒體工作者紛紛提出建言、展開搶救新聞專業行動。
蘋果日報員工成立工會,爭取自主權益。(蘋果日報工會提供)



記者工會 自主公約

許多人呼籲媒體老闆和記者簽署編輯部公約,保障記者專業自主權不受干預。

何榮幸倡議編輯部公約。他是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創會會長、十八年前發起「為新聞自主而走」遊行,近年擔任旺中集團中國時報副總編輯;他為了抗議旺中圍剿學者而辭職,即使老闆蔡衍明宣稱「拚死挽留」也不回頭。他向蔡衍明喊話: 
「如何挽留」比「拚死挽留」更加重要,誠摰期盼旺中集團未來能登高一呼,率先簽定編輯部公約,帶動所有媒體簽定,以具體行動落實專業自主規範,提升新聞工作者的專業尊嚴,成為台灣新聞界的重要里程碑。
蘋果日報兩百名員工——包括九位副總編輯——也快速籌組工會,九月廿九推選記者蔡日雲擔任理事長,蔡日雲說
第一個要面對的,可能就是壹傳媒經營權易主問題,工會的主要兩個訴求,即推動與資方簽定團體協約和編輯室公約,希望保障《蘋果》原有言論自由空間與勞工權益。
蘋果日報工會成立大會。(蘋果日報工會提供)

不過,傳播學者劉昌德、管中祥提醒,即使老闆願意簽署編輯部公約,也不一定會依約而行,他們舉例說,曾經承諾保障英國泰晤士報專業自主的梅鐸,後來粗暴撤換泰晤士報主編,當主管提醒他當年承諾時,梅鐸竟然回答:「天啊,難道你把這當真嗎?」

劉昌德、管中祥因此認為,記者集體自覺、國家制度化協助,才能確保專業自主。他們所屬的媒體改造學社因此主張:「包括『編輯部公約』與媒體工會組織等作法,必須要由媒體相關法律的明文規範來加以保障」;不過,主管廣電媒體政策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石世豪明白表示「不會針對『編輯室公約』單獨修法。如果要修法,會以強化媒體自律為大方向整體討論」。 

員工入股 媒體信託


部分人士轉而倡議員工入股、媒體信託,讓專業記者取得媒體主導權。

劉昌德就建議蘋果日報員工集體爭取入股,再找對員工友善的私募基金補足股份與差額,師法部分外國媒體,讓媒體成為公有、工治、共享的社會公器。

黃哲斌則呼籲蔡衍明將中國時報交付信託。黃哲斌曾任中時電子報副總編輯、中國時報調查記者室主任記者,他建請蔡衍明
讓《中國時報》如同英國的《衛報》或《經濟學人》,交付信託,某種程度上捐給社會公眾,也證實他不打算干預媒體人事及內容。

對台灣社會而言,因而得到一份真正獨立的媒體;對蔡先生而言,他能擺脫他原本沒興趣的報紙產業,也不會如此頻繁挨罵,若能如此,旺旺集團及他的社會形象,絕對會大大加分。至少,我會永遠敬佩這位豪氣阿莎力的商人,我會每天早晚在心底對他三鞠躬致敬。
黃哲斌 facebook 留言剪影。(網路截圖)

不過,這樣的建議並未得到旺中媒體、壹傳媒的正面回應。 

公眾委製 獨立報導


還有許多人努力在傳統媒體組織之外,開拓實踐新聞專業的新路。

公共電視前任總經理胡元輝、中正大學副教授羅世宏等人創立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喊出You support, we report口號,鼓勵離職記者和獨立記者到平台提出採訪計畫、接受公眾捐款資助,完成的報導免費開放所有媒體刊載,希望藉此讓專業記者在不受老闆干預下進行調查報導、發揮影響力。weReport創刊宣言強調:
新聞業並非企業財團型媒體的專利,唯有公民參與新聞產製的行列,並以具體行動支持優質的新聞業,新聞才能成為我們公共生活的良伴。
weReport調查報導公眾委製平台網頁。(網路截圖)

獨立記者朱淑娟、馮小非等人則發起獨立媒體學院,要結合獨立媒體人的力量,藉由密集課程和師徒制培訓,自行培養專業記者。他們發表獨立媒體宣言說:
二○一二年,台灣媒體正經歷一場重大的變革。許多獨立媒體記者從傳統媒體出走,以專業、深入的報導,在台灣媒體混沌的年代走出另外一種可能,對於促進公共議題討論、形塑公民意識、推進政治民主,都發揮了關鍵的影響力⋯⋯

台灣媒體價值正在打破、重建中,未來也充滿了無限的想像與可能,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希望結合更多專業的獨立媒體人,共同形塑台灣媒體的新價值。
(本文同步發表於Global Voices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