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8月31日 星期五

老師傅好手藝 木柵手工麵線

【記者謝柏晟、陳孟婕/台北市採訪報導】木柵劉協昌製麵廠內,老闆劉欽賢與妻子張月枝各坐在小凳子上,默默不語,撮一撮眼前懸掛的麵線,秤了重量後,用橡皮筋綑了一綑綑的麵線。同樣的動作雖一再重複了五十多年,但對劉欽賢、張月枝而言,做麵線是一輩子的事情。


記者謝柏晟、陳孟婕/製作

凌晨二時,天色仍昏暗不可見。劉協昌製麵廠內,老師傅已點亮燈,啟動和麵機,將水與麵粉等材料攪拌均勻。和麵、擀麵、拉麵、烘乾、到綑麵封裝,這樣的工作自凌晨二時,到午後四、五時不停歇。

老闆劉欽賢早在十五歲時,就跟著一位師傅從頭學起,後在一九五○年代接收劉協昌製麵廠。而劉欽賢這一做,就是五十多年,從未間斷。談到會不會累到不想做,他說:「會累啊!但仍然要繼續做啊!」由於麵線是師傳技藝,若沒有師徒,則會失傳。

麵線廠內,除二名老師傅、劉欽賢與其二子之外,還有老闆娘張月枝。張月枝笑笑地說:「早知道做麵線這麼累,就不要嫁給作麵線的。」二十歲嫁給劉欽賢,在五十五年的歲月中,始終跟隨丈夫做麵線,至今七十五歲。提到生活中除了麵線之外,有無休閒活動,她說:「我們哪有什麼休閒娛樂!休閒娛樂就是睡覺。」

張月枝說,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兩個兒子如今繼承家業,女兒從事編輯工作。過去麵線工廠鮮少有休息日,也很少有時間能陪孩子,「他們都很乖、很懂事。」

提起年輕時候,張月枝說,過去有一次陪孩子到福隆海水浴場玩水。當時台灣社會經濟還不富裕,她還為孩子準備輪胎,充當游泳圈。那是一次難得的全家出遊,也拍了照留念,但往後的日子也因麵線廠工作無法擱置,再也沒有一起出遊過了。

提到最後悔的事情,張月枝說,就是讓兩個兒子學做麵線,「當初不該讓他們學的,現在也不會這麼累。」

近中午時分,張月枝放下麵線,自矮凳緩緩站起,撐著腰,步向廚房。她得為兒子準備午餐。

打開冰箱,她翻找過食材,熱了熱剩菜,又走出家門。門前小院子裡有幾株九層塔,提起剪子,彎著腰剪了幾葉新鮮九層塔,再步回廚房。她準備為兒子炒一道九層塔蛋,而這是她能為兒子做的事情。

近年來兩個兒子接管工廠,但張月枝和劉欽賢仍天天早起,一同到製麵廠做麵線,不過晚些進入工廠,做點不需勞力的綑麵工作。談到劉欽賢是否曾經喊過累、不想做了,張月枝說:「他從來沒有說過。」

張月枝說:「在麵線廠裡沒有時間。」在麵線廠裡沒有固定工作時間,全都得看麵線。待麵線拉得動時才能工作,否則只會很吃力。麵線廠內都是老師傅、老員工,工作時,偶爾會有一搭、沒一搭的閒聊,聊聊新聞、談談孫子們;不說話時,做著手邊工作,和麵、拉麵、綑麵,只聽見師傅們抬著麵線噗噠噗噠的腳步聲,這是一種默契。「工作幾十年了,從來沒有吵架過。」

拉麵不能一味地靠蠻力,張月枝說,而是靠著老師傅依照經驗,靠得是巧勁,將麵線一拉就到位,這就是麵線手感所在。提到手工麵線特色,手工麵線煮不爛、有彈性,手工的也可以做細麵,可穿針,這是手工麵線才做得到的。

麵線沒有固定製作時間,助理張朝旺說,麵線製作得花費時間,全看當日的濕度、溫度。當溫度高、溼度高,麵線則放在桿子上,垂到地上的時間短、定型快,拉麵得快一些;當溫度低、濕度低,麵線垂到地上時間長、定型慢,拉麵時間可較緩。

關於製麵線情況,二代老闆張先生說,過去台北空氣、環境汙染尚不嚴重,會將拉好的麵線製放在外,在太陽下曝曬,但現今因環境不佳空氣汙染,且都更後少去部分院子,是以改用烘乾機吹乾。

回想起早年的木柵,張月枝說,早年木柵一帶有很多間麵線廠,也有許多麵線師傅,每逢過年、過節,廟裡拜拜的供桌上少不了麵線,那就是麵線的旺季,也是劉協昌製麵廠最忙的時候。雖如此,但二代老闆張先生說,因手工麵線無法大量生產,無法比得上機器麵線的量產,如今因只剩五、六間仍在做。

「這一行辛苦,沒有人願意做,以後,就做到老師傅做不了,就結束了。」劉欽賢說,手工麵線師傅年齡高,年輕人不喜歡這樣的工作環境,技藝到這一代恐怕會失傳。



延伸閱讀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師大居民自救 力爭良好居住環境

【記者江珩榛、劉于瑄/北市報導】步入師大夜市的巷弄,過去人潮熙來攘往的場景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零落的人們走在冷清的街道上,以及商家拉下深鎖的鐵捲門,上面貼著單薄的告示,寫著「停止營業,已搬遷至新址」、「目前正在改善油煙設備中,若有不便請見諒」等字樣。




記者江珩榛、劉于瑄/製作


這是從今年二月政府陸續對商家開罰、執行拆除的結果,部分商家在第一波罰單後自行遷離,然而,卻也有不願配合的商家,數度拆了建、建了又拆。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張副會長翻著手中的資料夾,裡面全是自救會拍攝或是里民提供商家重複拆建、違建排油煙管、遮雨棚相疊搭設嚴重等照片,她憤怒地表示,師大一帶都是六零年代的公寓建築,無法隔音,三年內一樓卻全部變成商店,「吵到讓人受不了!」

一九九五年,師大社區劃定商業區約一公頃,可經營餐飲、服 飾業;二○○八年師大夜市範圍多集中在龍泉里,商家約兩百多家;二○一一年,師大夜市擴大至18.5公頃,店家暴增為六百多家。同年四月,店家成立對口組織「師大商圈發展促進會」,希望解決環境、公安、消防、油煙等問題。十月,居民對於師大商圈擴大帶來的髒亂、吵鬧難忍,數百位居民組成自救會抗議。十一月,北市政府組專案小組,率先取締重大違規商家,將捷運台電大樓站的「師大夜市」引導資訊塗銷。

在日治時代離現今一百多年前,臺灣師範大學附近的區域,和台灣大學一樣(當時的帝國大學),附近都是文教區,附近多半是學校教師的住宅,而這些日式建築到今日,成為了師大附近的當地景點,形成特殊的巷弄文化。

自一九九○年代起,師大周邊的巷弄因鄰近師大語言中心,加上在地居民文化背景,該區陸續出現簡餐店、藝文咖啡店與多國美食商店,呈現不同於早期的面貌。二○○八年,美食作家韓良露發現師大附近的巷弄文化,推出了康青龍生活街區概念,引起媒體大量曝光師大一帶特色美食,外來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政府在當時,因為要拼花博、拚經濟,要向全球推廣觀光,而師大商圈就成了他們新的宣傳景點,許多人嗅到了其中的商機,便湧入師大區域來開店,短短的三年內,幾乎每家住宅區的一樓都成了商店,居民的惡夢也就來臨了。

一九八○年代政府進行都市規劃,包含古風、古莊、龍泉里,除了中間師大路附近為商業特區之外,其餘地區都劃分為住宅區,平常居民的日常用品皆可在商業區買齊,而近三年來,商家已經蔓延到整個師大區域,比原本規劃的商業區還大十八倍,住宅區的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當越來越多人要來師大商圈開店,而店面也就越來越不足,此時仲介業者、投資客就乘機進駐,原本住戶的租金只有四、五萬元,但仲介會以高價十萬元收購,再把一個店面隔成許多間租獲取中間利潤,甚至連防火巷也能當作店面來賣,連帶影響了商家還有居民的人身安全,相當危險。

除此之外,師大附近屋齡老舊,若大量使用電力,可能造成電線走火。倘或發生火災,防火巷被商店堵住,在逃生上就成了極大的問題。餐廳也存在著很多危險,許多業者為了節省成本,把瓦斯桶都堆在防火巷內。商家不願承擔成本,最終成為居民的負擔及危險。此外,油煙管對著別住民窗戶、廢水不經處理排放,影響許多居民生活品質。居民抱怨,即使終年不開窗,衣服、家具都會沾黏一層油漬與油煙味。

而服飾店都用相當亮的霓虹招牌,而這些招牌都會亮到凌晨,居民拉了窗簾都沒辦法睡。師大商圈的人潮在這三年來有驚人的成長,每天都是一兩萬人的流量,導致公共設施負荷不了,在巷子內滿滿的人潮,要移動腳步都相當困難,所產生的垃圾、噪音問題也相當嚴重。

「這是我們的家,我們要求一個好的居住環境!」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張副會長堅定的說著。她翻著一張又一張的投訴書,訴說著居民的痛苦及委屈。「在情感上,沒有人希望師大夜市消失,這也是為什麼當初媒體一面倒向商家;但是法律上,他們是違法的,請大家也為我們想一想,我們才是一直住在這裡的人。」

師大三里里民自救會的活動仍持續舉行,在居民共同的努力之後,已經有部分店家撤出,生活品質也有些改善。但是仍有許多違法經營的店家仍影響著居民的生活,居民希望能透過行動讓違法店家一一撤出。而在整頓計畫告一段落之後,三里居民希望透過社區營造來重建師大社區,打造一個充滿人文氣息的清幽環境。





2012年8月25日 星期六

開放式課程 讓你在家也能輕鬆學

記者簡夢嫺、蔡佩穎/新竹縣報導開放式課程最早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目前全球開放式課程已經超過了一萬三千門,而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Taiwan OpenCourseWare Consortium, TOCWC)成立於 二00八年十二月,目前總共有27所大專院校。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白啟光秘書長說,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是集結大家的力量,因為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長處,也都有不一樣的課程。

記者簡夢嫺、蔡佩穎/製作

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城鄉差距等都是教育上的大問題,學生之間的資源差距越來越大,如果這些教育缺口無法補足,未來恐怕會造成更多問題,因此開放式課程就是在提供一個學習平台,「有意願學習的人,他是有機會的。」白啟光說。


而未來學習會以數位方式為趨勢,「我覺得未來數位學習佔了一個很大的角色」白啟光說。像最近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合作,推動數位學習平台,去記錄學生學習,並提供互動等。

每個學校在推動開放式課程的模式不盡相同,在籌組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時也碰到了一些困難,並逐一拜訪,「剛開始推廣開放式課程的時候我覺得有點像傳教士。」白啟光笑著說,「因為這是個理念,它需要要被大家所接受。」開放式課程因為製作需耗費時間與金錢,老師上課內容也必須遵守智慧財產權等,對於老師和行政人員、學校而言都是個新挑戰。

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擁有七百堂課程,並持續增加中。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教授莊重所開設的微積分課程,附有影音課程及講義,而影音課程製作方式為在課堂後方錄影,生動地呈現上課實況,讓想自修自學的人在家點閱開放式課程網址後即能透過影片學習。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黎建球所教授的哲學諮商方法論,能讓一般大眾了解什麼是哲學諮商,並培養溝通能力,而開放式課程製作則為輔仁大學教師發展與教學資源中心與影像傳播學系所共同拍攝與後製。

拍攝影音課程需花費許多的時間與人力,而每個學校的運作狀況不盡相同,像交通大學是交由開放教育推動中心助理來處理相關事項,課程拍攝是由數位內容製作中心所負責;而台灣大學目前則是訓練工讀生來拍攝課程。

開放式課程更串聯起全世界的學生,可以到不同國家、不同學校線上自主學習。像台灣開放式網站裡曾經有個大陸農村青年留言,他已經考上大學卻因為家貧而不能就讀,但他可以在這網站學習新的知識。討論區裡也常看到其他大陸網友表示很感謝也很喜歡台灣的開放式課程。中國大陸使用者Linear說:「感謝台灣教育界,政界,和台灣人民對華人知識界的貢獻!作為大陸學生,能學習到高水平的知識課程,我感到很慶幸,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課程內容。」

白啟光表示未來想要招募種子志工,因為同學之間講話具有感染力,可以去分享經驗,也可以去談你覺得什麼東西是重要的。白啟光說:「這些開放的開課資源已經造成風潮,但台灣學生主動自我學習部分需要加強。我們會希望推廣的話,有使用開放式課程的人能幫我們站台,讓大家去了解一下,因為開放式課程對以後學習來講還滿重要的。」



延伸閱讀

台灣開放式課程聯盟

開放式課程全球學,你參加了嗎?--遠見雜誌第294期

淘課潮,襲捲全球--天下雜誌



2012年8月21日 星期二

晨光之家 未婚媽媽庇護所

【記者游凱翔、陳琬婷、王藝霖/台東採訪報導】位於台東市的晨光之家所成立危機懷孕中心,是一個幫助未婚媽媽的機構。提供庇護所和產檢安排等。由潘國憲牧師和妻子潘符蒂娜在六年前創立,不僅關愛胎兒和未婚母親的健康,更關心她們的情緒和心理方面的問題。晨光之家除了提供臨時照顧所給媽媽居住外,也正積極籌備單親媽媽公寓。


記者王藝霖、陳琬婷、遊凱翔/製作

在成立危機懷孕中心前,潘符蒂娜在台東做了七年的寄養家庭,收留未婚媽媽。後來接觸到一個十九歲的未婚媽媽,肚子已經很大卻因為部落不接受未婚懷孕,沒有辦法回到部落,所以就希望能找地方幫助她。但潘符蒂娜卻發現台東有輔導機構但沒有住宿的地方,也沒有產後的追蹤,所以收留了這位未婚媽媽。後來接到越來越多的求助電話,才發現台東縣的工作機會不多,資源也比較少,所以決定在台東成立一個危機懷孕中心,讓未婚媽媽有一個待產的地方。

晨光之家除了接受有心人士的捐助以外,很多資源都是來自國外教會所幫忙。在這幾年他們收留了一百多個未婚媽媽,分別在花蓮、台中、屏東等地方。潘符蒂娜發現這些未婚懷孕的媽媽很多時候都是來自單親爸爸或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跟家庭比較少溝通,缺乏家庭愛護。

在長期服務方面,除了照顧待產中的未婚媽媽,也有做產後的追蹤和聯絡。每個住在庇護所的未婚媽媽都要負責家事,也希望每一個未婚媽媽都有一個目標,例如學會煮菜和十字繡等。

「每一個媽媽都有她們特別的故事」潘符蒂娜說。曾經有一個案例是一個未婚媽媽因為家庭的因素要墮胎,在診所準備墮胎時感受到胎兒在動,所以決定把孩子生下來。但在懷孕期間都是一個人自己生活,因為沒有錢所以很久沒有吃飯。潘符蒂娜第一次看到她時,已經懷孕了六個月,但卻十分瘦弱。當天就立刻把她送到庇護所。孩子生下來以後選擇出養。後來積極投入工作,也找到一個對她很好的男朋友。

潘符蒂娜最後說:「希望媽媽們不要選擇墮胎,這並不是負責任的行為。」晨光之家陪著這些未婚懷孕的媽媽一起走過最艱難的一段路,讓她們做出好的選擇。




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台灣阿甘」張文彥 黑暗中的跑者

【記者羅雅微、謝苡晨/台北市報導】 有「台灣阿甘」之稱的張文彥,三歲時被診斷出視網膜色素病變,視力逐漸減弱,到了高中因曬衣時不慎將木屑插入眼睛導致全盲,但他不畏懼困境,跌倒後再站起來,一路堅持的跑下去。如今已路跑環台、參加美國紐約馬拉松等賽事,今年七月預計前往聖地牙哥以協力車騎三百廿十公里路程,希望能成為一個標竿,鼓勵身障者向前邁進。

 

記者羅雅微、謝苡晨/製作
  
一出生就面臨失明的張文彥,視力隨著年齡的成長每況愈下,曾想放棄生命,自我封閉了長達兩年,直到國中時朋友帶他去教會,才逐漸開啟另一扇窗,他重新站起來,展開另一個全新的人生。

從小因為視力的關係,眼睛和手腳較不協調,造成投球不準、玩躲避球時會被打到等等的挫折,無法進行球類運動。因此跑步對他來說,是一個最適合的體能活動,每個人都有各自的跑道,不會有相撞受傷的問題,跑步時也能和自己心靈溝通、喊話,「是最好的陪伴、最好的朋友。」

從一九九○年開始練習跑步,他和教練兩人以繩子聯繫牽著跑,培養默契,隨時調整訓練方式,跑過各校操場、中正紀念堂外圈、大安森林公園等等,有時會不小心跌倒、被階梯拌到,但他從不放棄,以意志力撐住,不斷練習,克服恐懼感。

曾經有一年,張文彥參加一場一百公尺比賽,可作為往後出國代表的紀錄賽。他依靠著鑼聲判斷起點與終點,但當時的敲鑼者不曉得視障者的需求,當他跑到一半時,敲鑼聲突然停住了,他的腳步也跟著停止,讓他失去了出國比賽的機會,失落了長達半年。

後來漸漸的調適心情,他說作為運動選手要走出競賽時的失敗與挫折,不時鼓勵自己重新再出發。於一九九二年獲得「台灣省第一屆十大殘障傑出青年」、一九九八年「台北市十大優秀運動員獎」,一九九九年更獲頒「體育精英獎」。

至今已路跑環台四圈、騎協力車環台三圈、參加過美國紐約馬拉松三次、日本橫濱國際馬拉松賽、登過日本富士山、台灣玉山山頂等等。他靠著小時候對大自然的印象回憶,以手腳代替眼睛來欣賞,用心去想像,感受世界的美,心情也自然地開闊起來,覺得活著就有希望。

張文彥說,運動員發展辛苦,在田徑、跑步這方面獲得的企業贊助和支持較少,他們只能靠按摩維持生計,但為了興趣必須想辦法克服。從接電話到處去提供按摩服務、成立按摩小棧,二○○五年更成立「阿甘精神發展協會」,希望能運用社會資源,給予身障者一個支持的力量。

之後更希望能培育下一代身障選手,以自己一路走來的經驗鼓勵更多身障者。今年七月預計前往聖地牙哥以協力車騎三百廿十公里路程、年底也會以協力車環島台灣,希望運動出健康的未來。



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琉璃手工藝 弱勢少女學自立

【記者傅婉芸、李芷萱/台北市報導】打開「展翅工坊」的網頁,一個個晶瑩透亮、多彩精美的複色玻璃串珠、項鍊、耳環、鑰匙圈…等手工飾品便映入眼簾,每一項作品都有著不同的配色和花樣。不過,這可不是一般的拍賣網站,這裡所生產的琉璃飾品,從設計、切割到窯燒,一切皆由弱勢少女們親手完成。

記者傅婉芸李芷萱/製

台灣展翅協會針對曾遭受家暴、性侵害或性剝削的少女規劃了「少女展翅自立生活方案」,目的在培養少女自立生活能力,協助她們重返社會。因為,大部分少女的原本家庭已失去保護照顧功能,所以當她們結束社會安置後,無法返家,必須直接面對現實的社會;又因少女們對職場認識不足,要就業也有困難,再次從事性交易的可能性便大增。

「少女展翅自立生活方案」中包括少女職場體驗與就業計畫、安全住宿計畫和少女經濟支持計畫。於是,協會便成立了「展翅家園」和「展翅工坊」。「展翅家園」提供少女免費住宿和生活用品,還有生活輔導員協助少女培養良好生活習慣以及照顧自己的能力;「展翅工坊」則提供少女庇護性工作,透過手作工藝,讓少女培養信心,養成工作的習慣和態度,並學有一技之長。

這裡的少女年齡都在十五到二十歲左右,迫切需要學習生活和就業。社工組組長丁映君說:「有些能力和狀況較好的妹妹能直接到外面找工作,像是去美容院、超商,不過仍和我們保持聯繫,有課程或團體活動時隨時回來參與。那如果情況比較嚴重的妹妹,還需要輔導,才會進入展翅工坊進行庇護就業。」

工坊的庇護性工作基本以一年為期,區分為四個階段來設立各階少女工作職位,每個階段都有工作評估和考核。而每個月的工作獎勵金便是薪資,會安排強制儲蓄,作為少女未來自立生活的準備金。黃舒瑋說:「遵守工作流程或全勤也會有獎金,強制儲蓄則可以依照她們自行評估決定要存多少,不過,在結案時存了多少錢,協會就會再多給相對的獎金。」

Julie是在展翅協會已完成四階獨立生活計畫且將離開家園的少女,從二○一一年九月完成計畫後,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籌辦自己的成年禮,來感謝過去協助她的社工、重要他人。過去,因為經歷了許多傷痛,Julie拒絕所有的聲音進入她的世界,迴避、限制自己的可能;自從來到展翅後,她的身、心創傷在不斷的開導和陪伴下逐漸復原。如今,學會了自立生活。

Julie:「從一開始的緊張:擔心到這裡來是否能夠跟得上大家;刺激:跟大家一起趕八千個手工琉璃訂單;煩惱:自己與他人的互動;焦慮:擔心自己的金錢管理失控;開心:為自己賺得的生活中很棒的娛樂;快樂:在這裡認識許多姐姐、朋友,還可以上學,也持續的諮商;成就感:在工坊裡經理說我對色彩敏感度很好、也很有美感,能夠做精細的作品,也對自己更有自信了。」

「展翅工坊」目前由一位經理來帶領六位少女設計、製作琉璃手工藝品,並學習如何行銷、販售以及處理行政工作。工坊的上班時間為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三十分,隔周一會安排關於技能訓練和銷售課程。工坊專案經理黃舒瑋說:「我們按照一般上班族的工作時間,主要是讓她們能養成良好的工作態度。而展翅工坊其實像是一個平台,可以讓妹妹們學會一些謀生技巧,在過程中產生更多自信。」

在工坊販售的商品都是少女親自設計,也同時有客製化的服務;而販售通路分為網路拍賣、市集擺攤和寄賣。黃舒瑋說:「客製化像是『姓名琉璃飾品』或『寵物頭像轉貼』等,都很受歡迎!我們有時候會去各地的創意市集和公益活動擺攤,但主要仍以網路為主。」



延伸閱讀

展翅工坊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香田國小農田教學 重視生命教育

【記者徐唯庭、黃若婷/彰化縣報導】香田國小將廢器的校舍重新整理為農地、池塘、實習菜園,規劃一系列以田為延伸的課程,讓學生可以藉由插秧、種稻、除草、養鴨子等,從農事體驗中學習更多品格教育,也藉由環境,老師能讓學生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


記者徐唯庭、黃若婷/製作


農事和學生的課程是息息相關的,在鄉土、彈性課程,學生會親自去插秧、除草,了解種稻的不容易;而在社會、自然課,老師會事先講解作物的習性、哪一季節可能會生病,藉由課本上的了解,再搭配實作課程去觀察,讓學習更有效率。

「這些都是都市學生體會不到的」輔導主任林文達說,從二OO六年開始,學校參加農糧署的小小農夫體驗計劃,因為有感於現在的學生和以前不一樣了,雖然生活在農村,但對農事一竅不通,回家就是上網,「藉由學校帶頭體驗,學生才真正去了解自己的生長環境。」;教導主任林素卿表示,孩子假日開始會願意去幫家人種田,親子互動、社區互動都有顯著的增加,學校在親子教育方面做得很傑出。

推動初期面臨最大的困難就是家長的反對聲音,「家長會說我的孩子又沒有要種田,學這些要做什麼」林素卿表示,但學校要藉由農事體驗建立起孩子的品格教育,像農事推廣,和其他城市的孩子有留學交流,慢慢的學生有自信了,因為他們有「走出去」的感覺 。

香田國小位於彰化二林的偏遠學校,全校共五十一位學生,「我們沒有競爭力的問題」,總務主任蔡秋雄說,他以前就是香田國小的學生,畢業後回母校服務,這裡的學生家裡有些人單親、隔代教養,或是在都市適應不良轉過來,但老師們都很有愛心,每天都留下來幫學生輔導,讓他們作業做完再回去,老師包辦所有知識教育的責任,「並不是補習、每天寫考卷成績就一定好,環境很重要,學校強調多樣化的學習,提升教學品質,像是社團課學習獨輪車矯正學生的偏差行為,多元智慧才會有多元成就。」

「我們很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校長周金木說,學校後面池塘養鵝、操場還有兩隻羊,學習如何和動物和平相處,廚餘給鵝吃,鵝生蛋給師生吃,學生可以體會永續的概念;實習農場每一年級負責一塊,種草莓、西瓜、各式各樣的青菜,每年寒假前一天全校都會一起煮大火鍋吃;二年級的洪同學說:「有幾次羊都跑進來和我們一起上課、還吃我的作業簿,老師都藉機教我們要愛護小動物。」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水牛保育大使 維護濕地生態環境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新北市報導】下著雨的關渡自然公園裡,有兩個龐大的身影出現在雨中,漫步在綠地,牛軋糖和圓仔兩隻水牛在草地間覓食、休憩,悠閒地執行著重大的任務。關渡自然公園環境部主任葉再富說:「水牛放牧,可以解決溼地陸域化的問題,也可以增加生態環境的生物多樣性。」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製作


關渡自然公園位於淡水河和基隆河的交會處,有淡水及半鹹淡水泥灘地、草澤、與樹林等豐富多樣的景觀。近年因為泥沙淤積,以及外來種植物巴拉草的繁殖迅速,濕地陸域化情況嚴重,生態環境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關渡自然公園為了以較為自然的方式維持溼地的生態與樣貌,於是從花蓮吉安鄉的畜產試驗所購買六隻水牛,希望透過「水牛放牧」的方式,減少淤積阻流、降低溼地陸域化的問題,維護棲地的生態多樣性。

葉再富表示,水牛們最主要的工作內容就是啃食、踩踏以及翻滾。像是巴拉草、地毯草、大花咸豐草等外來種食物,都是水牛們最愛的食草。「水牛放牧」雖然不比人工除草有效率,但藉由水牛的啃食卻可以控制溼地的植物高低程度,對於維護棲地的生態多樣性助益良多。此外,利用水牛親水踩踏、滾泥地的習性進行溝渠的清疏,形成凹地、水漥等新的生態環境,提供昆蟲、兩棲類及魚類棲息的空間。

關渡自然公園養牛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放在牛舍、牛棚裡頭;第二種是採用讓水牛有較大的活動空間,但比較容易野化的圍籬放牧;第三種則是用繩子綁在一個固定的支點,讓水牛在特定的範圍內進行覓食,這也是關渡自然公園最主要採取的放牧方式,優點是藉由繩子的牽制,可以固定牛隻食草的範圍及位置,志工在做觀察時也可以得到比較精確的資料,缺點則是牛隻會有被繩子纏住的危險。

「你們知道其實水牛是夜行性動物嗎?」葉再富說,水牛的視覺、嗅覺和聽力都不錯,因為草食動物多是被獵食的目標,所以晚上對牠們而言是相對比較安全的,而且水牛的生活作息夏天和冬天也不同,夏季白天長,白天為了防治蚊蟲的叮咬,水牛較常泡在水裡或是在泥灘中打滾,到了下午和晚上才開始覓食;而冬天天氣較冷,少了蚊蟲叮咬的困擾,水牛的日間覓食時間較長,夜間會群聚在一起取暖休息。

最初兩頭水牛引進時,關渡自然公園曾舉辦水牛的命名活動,透過由民眾為水牛命名,引起大家對於水牛的關注,其餘四隻則交由認養的企業去命名;運用水牛教育民眾關渡平原農業文化,及濕地生態解說的效果顯而易見,比起用圖片、文字來講解,會動的水牛也更能輕易地抓住小朋友的目光。

雖然有可能遇到冬季食草不足、牛隻逃脫,或是水牛生病、受傷、死亡等事情的問題。但整體而言,採取「水牛放牧」來降低溼地陸域化的效果良好,關渡自然公園也利用水牛和解說員,作為中間媒介與大眾交流,拉近大自然和都會民眾的距離,除了讓民眾瞭解水牛的生活環境以及生活習性,也教育民眾水牛對於解決陸域化問題、維護溼地環境及增加生態多樣性的重要地位。



2012年8月4日 星期六

總爺老街 數位保存歷史文化

【記者許君堞/台南報導】總爺老街,為台南府城早期極為重要的街道之一,不但為總兵爺進出市街必經之路,且連接台灣總鎮署衙門,現為陸軍兵工廠與中山公園處與大北門,因而成為清代城外經大北門進入府城內的重要通道,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曾憲嫻教授觀察到了這條老街的史蹟保存完善,像是清代末期的房屋建築與街道設計等,不忍其被世人遺忘,遂以數位化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希望社會大眾能注意到這條小巷弄內的珍貴史料。



記者許君堞/製作


曾憲嫻教授認為,現在許多老街都太過於觀光商業化,而像總爺老街這類富有重要歷史意義與特殊建築型態的老街卻都未受到重視,而因為本身的所學及與當地的文史工作者關係不錯,於是透過中研院與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協助,開始進行了一連串的研究,其中也包括經由文化祭的機會,帶領民眾實地探訪老街或是介紹網頁上的3D虛擬實境操作,讓台南當地的居民慢慢開始對這條老街有所重視,總爺老街數位典藏計畫便是研究的成果。

現今老街內還保存著許多清末留下來的古建築,且其店屋的排列方式並非沿路做直線排列,而是一間比一間退凹,不但可遏阻敵方長驅直入,同時增加居民在防守上的優勢,因為街道分其出許多小巷,貌似蜈蚣的腳,所以稱作「蜈蚣穴」,由此便可以知道總爺老街在當年是極為重要的一塊領域,一旦被外傉攻入將會損失慘重。

點進「台南總爺老街數位典藏計畫」的網頁中,映入眼簾的是紅色磚頭構成的牆面,上方掛有幾個燈籠和老甕,就像總爺老街一般充滿古色古香的氣息。網頁中分別有老地圖、產業專題、計畫源起、影音重現、身歷其境等五個部分,可以從不同的面向了解總爺的歷史脈絡,以影音的方式訪談街訪中的老店的老闆,訴說老街的時空背景及歷史故事;老地圖則展示了許多清朝時代的台南城池圖與街道圖,另外還特別介紹了兩家在老街內已有百年歷史的老店──「連德堂餅舖」與「信用刀具店」,這兩間店都秉持著創店最初的古法製作,為的就是延續老祖先傳承下來的品質。

為了讓民眾了解現今街道與以往的差異,更進一步地進行當地街區之實地調查,利用實地訪談以及當地建築物之測繪資料,配合古地圖的內容以及舊時期的文獻加以解讀後,建立街道3D虛擬模型以及數位影音檔,以數位方式完整保存與呈現歷史場域。

現在整個總爺老街數位典藏的計畫已經暫時告一段落,裡面詳細的資訊也常提供許多文史工作者參考,做文物考察的研究時可省下不少時間,不只是造福民眾,也讓我們的歷史文化得以繼續保存下去。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