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2年5月31日 星期四

Mufun木工與趣味 喚保育動物意識

【記者陳孟婕、謝柏晟/新北市報導】台藝大文化創意園區一間工作室內,陳列台灣特有種動物木偶,如帝雉、台灣黑熊等。六隻大小不一淺棕色台灣野兔佇立在白色木櫃內,紅、澄、黃、綠、藍、靛、紫七色台灣水牛排列在木架上。這些都是木趣設計創意總監沈士傑和設計師符麗娟,為喚起人保育動物而作。




符麗娟和沈士傑過去就讀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夜間部,主修木工。二人在構思畢業製作時,因看見德國知名薰香木偶品牌KWO 的作品,除了會吹煙、薰香之外,做的是德國各行各業的木偶,啟發他們以台灣特有種動物為主題,創作系列動物木偶。

「這種東西很精緻,為什麼台灣很少見?」木趣設計設計師符麗娟說,台灣過去除了布袋戲之外,並沒有太多的木造玩具。他希望木工不再只是大型家具,而是將工藝結合趣味與創意設計、在地文化,因此創作一系列懷舊、動物系列木偶。

二○○九年,國立台灣博物館辦周年慶,想要製作台灣珍貴物種紀念品。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找到了符麗娟和沈士傑,以微型文創輔助計劃,兩人正式在台藝大文化創意園區中成立「mufun木趣設計」,製作專屬台灣的十二生肖木偶。

對於木偶創作的意念與目的,符麗娟說,是希望大家能夠知道這些動物,關懷牠們的處境。台灣的特有種很多,十二生肖是中華傳統文化以地支、動物標記人出生年份。為喚起人們對於本土保育的概念,以台灣特有種設計了十二隻動物公仔 ,藉以保存台灣文化。

有別傳統十二生肖,符麗娟說,木趣設計自二○○九年起陸續推出台灣水牛、台灣石虎、台灣野兔、台灣黑熊。未來還有百步蛇、梅花鹿、台灣山羊、台灣獼猴、帝雉、台灣土狗、台灣野豬、白面鼯鼠。

動物公仔除了造型可愛,也都會依照動物特徵而設計。符麗娟說,二○一○年的石虎公仔耳背上有明顯的白斑,即是依照台灣石貓身體特徵而設計。目前未發行的動物公仔都有雛形,未來也都會依照實體動物的特徵再作修正,讓公仔不僅具設計感,也忠於原型。

木趣設計不只侷限於台灣特有種,符麗娟說, 舉例而言,今年除了台灣黑熊之外,也推出北極熊,以及北極熊與黑熊合體的熊貓。這三種都是瀕臨絕種的熊類,也讓人們認識更多世界上絕種動物。

符麗娟說,為了維持產品品質,木趣設計每年只發行一類型動物木偶。木偶製作過程複雜,新造型木偶的量產,每個角度、環節都會影響到生產模具的開發、製成。製成後送商品檢驗、通過安全規範,最後再以限量編號產出,有編號的動物木偶約一千隻左右。

沈士傑戴上口罩、起動車床,機器聲軋軋作響,將木材旋轉加工木塊,線鋸機切除不必要的木塊之後,以磨砂機平滑外觀,一只圓滾滾的裸色蘑菇隨即完成。「這些木偶木工技法大多採用車床技法,經旋轉加工後,每塊基木都是圓錐狀。」這樣的技法在開模時成本較高、製作較困難,也因此讓這些木趣設計作品走向精緻化。

沈士傑說,創作時除考慮造型在機械上的特徵之外,也得設法簡化加工步驟,提高作品可行性。「但是在簡化過程中,你也要設法保留它的精隨,而不是一味地簡化,這也是我們不斷研究的功課。」

過去曾有顧客詢問,為何不使用台灣特有木頭,如台灣檜木製作木偶。符麗娟說,因台灣檜木很多都是從老房子拆卸下來,光是處理就要花一段時間,如此珍貴的木頭,是應該珍惜使用,用以大量生產,十分不環保。

由於台灣禁採林木,也沒有商業林。符麗娟說,為了減低環境傷害,通常會選擇歐洲商業林作為原料,砍了一棵樹、再種四顆幼苗,承襲生生不息的概念。

符麗娟說,許多設計學生會在木工廠找到廢料,製作成作品售出,補貼平日工錢、以賺外快,但事實上這是不符合經濟效益。這樣的作品以較便宜價格出售,會讓民眾不清楚木偶設計的價值。

符麗娟強調,木頭是天然資源,非取之不竭。台灣現在藝術市集、手作興盛,市面上有些作品是利用廢木料,但符麗娟表示,廢木料是一時之計,設計相關科系得教育學生成本與經營的概念,如此創意設計在台灣才能有足夠的品質。


延伸閱讀

 木趣設計工作坊FB

木趣設計工作坊blogger



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鄭喬鴻 台灣極限單車小將

【記者羅雅微、謝苡晨/台北市報導】年僅十八歲的鄭喬鴻,從八歲開始練習極限單車,二○一一年榮獲中國大陸極限運動比賽第一名的獎項,他堅定的信念及不放棄的精神使他成為台灣最年輕的極限單車冠軍,今年預計參加大陸二○一二世界極限運動大賽亞洲站,與選手互相切磋技術。




鄭喬鴻的爸爸鄭邦中也是單車極限好手,因常看著爸爸練習和比賽,從小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對於極限單車運動也有一股熱情,。有一次和爸爸在逛爸爸車友的腳踏車店時,鄭喬鴻盯著一台腳踏車,鄭邦中才發現原來兒子也和自己一樣,而老闆看到他很喜歡那台腳踏車,便以可以獲得免費新腳踏車為條件,要鄭喬鴻參加一場極限單車比賽,於是他開始跟著爸爸學習,從八歲開始展開他的極限單車人生。

爸爸是他的偶像兼教練,並告誡他「安全永遠第一」,鄭喬鴻銘記在心,因此在嘗試較難或較不穩定的技巧或動作時一定會配備護具,賽前也要暖身,將筋拉到最開,避免運動傷害。鄭喬鴻認為,爸爸就像哥兒們一樣無話不談,他滿足的說,就連一起騎車時也有兄弟般的默契和互動,比較招式、擊掌鼓勵等,「朋友都很羨慕我們感情這麼好。」

平常放學只要天氣好就會去練習,周末也會挑一天練整個下午,屹立不搖的意志,鄭喬鴻知道唯有堅持才會進步,也因此他得過許多獎項,在二○一○年亞洲盃極限運動錦標賽U板賽第一名,成為當屆最年輕冠軍。

然而也因這場比賽,在進行第一輪時因落點太低,腳不慎卡在腳踏板下方,造成扭傷,當下為了比賽於是咬緊牙關先將腳踝綁緊,等賽完再冰敷,雖之後檢查造成腳踝骨頭異位,但苦盡甘來,使他越挫越勇獲得人生中第一個冠軍。

今年剛滿十八歲的他,現在都和比他年長的選手比賽,雖然一開始覺得自己年紀小,無法勝出,但經過經驗的累積,他知道比賽不一定要贏,結束時獲得的掌聲和鼓勵,更讓他備受感動。

鄭喬鴻很欣賞澳洲選手柯瑞波漢Corey Bohan。鄭喬鴻說,雖然他招式不大,但動作極為流暢和穩定,是他學習的對象。目前已能在空中轉三百六十度,接下來的目標是轉兩圈七百廿度,一步一步地增加自己的極限,並努力地實踐目標,希望未來能將自己和偶像的優點融合,發展屬於自己的風格。

得過許多獎項的他,在台灣已有知名度,但他告訴自己壓力不要太大,騎車過程時的快樂和自己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並不時的督促自己,每一次都要比之前更進步,突破下一個目標,更希望未來不只是台灣冠軍,還要朝向亞洲第一的方向邁進。

雖然在台灣極限單車不是主流運動,但鄭喬鴻相信,只要靠著慢慢的推廣,藉由推薦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等,必能推展極限單車運動,讓這項運動在台灣能夠逐漸興盛起來。


相關連結:

中華民國極限運動協會

極限單車極限運動腳踏車BMX

XgamesAsia

香港極限運動聯會



2012年5月28日 星期一

同心坊 建立無壓同志心靈成長空間

【記者劉潔萱、莊沛儀/台北市報導】同志心靈成長工坊是由一群志工組成的自助心靈成長團體。每個月兩次定時、定點的聚會,由負責設定主題的工頭(活動策劃人)策劃有關於電影、藝文和養身等活動內容。同心坊期望成為一個使所有同志朋友可以停下步伐,慢慢探索自己並前進的地方,讓同志朋友透過成長團體滋養信心和玩出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



有別於以往同志社交場所的狹隘、充滿種種危機和高風險性,同心坊藉由人際團體模式中的團體動力,創造出令人自在、安全可靠的空間讓大家能互動和認識。從二〇〇七年成立至今,同心坊舉辦的活動已達到七十多場,目前也累積了一群固定參與活動的同伴。

身為同心坊工頭的胡萊安(Ryan)說,在同志圈子內,要認識圈內其他人的管道相當有限,而且在這些僅存的有限管道中,又存在著許多不可靠和危險性質。他回憶,在他剛踏入圈子時,曾經有一位同志朋友跟他說:「同志愛情是條不歸路,這裡的愛情是不可能有結果的,踏上就不可能回頭」。這讓他對自己的選擇感到非常憂慮,也對同志之間的愛情有了質疑和不信任。

經過參與無數個大大小小的成長團體,一直到進入同心坊這個團體,這漫長的過程中,胡萊安看到了許多無畏困難、一路互相扶持多年的伴侶。他說,曾見過一對伴侶,其中一位是愛滋病帶原者、另一位是健康的正常者;這對伴侶從交往到多年後分手,始終沒有發生另一半被愛滋病感染的事件。「他們是用生命在守護這段愛情!」這樣的情景深深打動了胡萊安,也讓他體悟當初「同志愛情是沒有結果」的論證是可以完全被推翻,原來「同志的愛情是可以看到未來的。」

胡萊安說,很多朋友感謝同心坊所給予的事情,特別跑來向他道謝:「Ryan,謝謝你們,在這裡我可以想得更多,也學習到很多!」。但他卻認為,「該道謝的才是他」,同心坊裡無論是新朋友還是舊朋友,帶給他的感觸更大,讓他學習更多。他說,在每次的活動中,他都可以看到許多動人的生命故事和其後續發展:有使人害怕、難以面對的人生課題,他也能藉由閱讀他人經驗的累積而成的寶典,知道將來若是遇到自己要如何面對、走過。就是這樣的知性、感性和心靈層面的分享深深吸引著他,讓他始終為同心坊奉獻自己。

在許多場活動中,令胡萊安感到最印象深刻的是「身體逼近/觀看/理解/撫慰......」。他說,一開始講師要求與會者躺在大張白紙上,用筆描繪出自己全身的輪廓,接著每個人都需在人形輪廓內自由發揮,表達出「自己」。他看到其中一位朋友在輪廓內畫了許多交錯的線條,彷彿像內心世界的錯綜糾結。但讓胡萊安感到意外的是,那位朋友卻在心臟的地方畫了一朵蓮花;另外一名工頭阿生,以白色為基調,筆下展現的是一顆發亮的心。胡萊安感嘆,認識他們這麼久,終於看到他們如何詮釋、展現自己的另外一面,自己才發現:原來「人」永遠都認識不完。另外,透過自畫像,他也更加認識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樣看待「自己」。

胡萊安說,同心坊主要所扮演的角色是「陪伴」,每個人在這裡都是平等的,他們不會用出櫃者的優越或是一般團體的強勢來強迫他人改變自己。同心坊注重的是,藉由每次的活動讓每個人分享生命經驗和想法,交換同志在社會中的處世之道,使所有參與的朋友憑藉這些歷程來進行反思和對未來的期許。


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

YesMan劇團 將歡笑帶給社會弱勢

【記者李榮晉、蕭令婕/新北市報導】許多民眾去劇場欣賞劇場表演時,通常都會先拿本戲劇簡介,看看今天的表演內容,好讓自己有個底,但如果有一種劇碼,在表演的時候,完全都是即興發揮,沒有所謂的「劇本」,那又會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勇氣即興劇場」便是以這種即興劇作為表演的團體,當初在美國讀書的吳效賢團長,在那裏第一次接觸了即興劇,回到台灣之後,覺得台灣沒有相關劇團非常可惜,於是在二OO四年成立了「勇氣即興劇場」,為台灣的即興劇開啟了第一步。

二O一一年初,為了給團員刺激,提供他們機會練習,吳效賢在洗澡的時候想出一個了公益計畫,隨後便成立了勇氣即興劇場的子劇團「YesMan劇團」,為了和原本的劇團作區隔,YesMan劇團的目標並不是以售票演出做為出發點,而是要將目標放在平常沒有機會或是沒有能力去看演出的觀眾,特別將整個舞台、演員搬到這些人面前,義務為他們做表演。成立一年多來,YesMan劇團已經在新北市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肯納自閉症基金會、大安庇護農場等五個地方做過演出,將歡笑以及樂趣帶給這些身心障礙者或是平常沒機會欣賞即興劇的民眾。

即興劇的本質就是沒有劇本的戲劇,和一般劇團不同的是,演員在舞台上的表演完全沒有經過事先排練,所有的演出都是靠現場的反應,從現場觀眾的建議中選擇一個,並以此為靈感演出一段即興故事,而YesMan劇團除了臨場的發揮外,在公益演出的時候,面對和平常不一樣的觀眾時,對演員來說也是個很大的挑戰。

除了從觀眾的建議為靈感即興演出外,即興劇也有其他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演出,有時候會請觀眾將想到的台詞寫在紙條上,演員們從舞台上抽出第一張紙條做為第一句話,在表演的過程中繼續抽剩下的紙條完成一齣戲劇;甚至是請觀眾上台和演員互動,指導演員的動作,讓演員透過這些動作來發展一段故事,這就是即興劇,永遠也猜測不到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情。

在公益表演期間,大部分的演員對於第一次在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的表演都印象深刻,家庭照顧者關懷協會是由一群長年於家庭中照顧臥病中家人的照顧者所組成,多為中年婦女。團員彭子涵說:「一開始在表演的時候台下非常安靜,直到中後段演員們開始了互動的遊戲,請觀眾和我們一同表演,最後,這些媽媽們終於露出開心的笑容融入戲劇中。」一直到結束之後,甚至有許多媽媽跑來和團員說她們已經好久沒有笑了,感謝YesMan劇團讓他們笑。「笑原本是一個很簡單的事情,但對於這些媽媽們來說卻是很奢侈的,這些媽媽的回饋是真情流露的。」而透過第一次的表演,團員賴謙德也說:「一開始上台非常緊張,但是一想到是為了這些民眾做公益,也讓自己有了使命感,想起了一開始做戲劇的初衷。」

在YesMan劇團運作的時候,很多習慣也和平常不同,以往在勇氣即興劇場演出時,演員並不會對觀眾做了解,而在YesMan劇團裡,每到一個地方做公益演出的時候,都會事先了解觀眾的資料背景,會去理解這些觀眾們的想法,有了這些基本了解,對於公益演出也會更有信心,在表演時,也把握比以往更放慢、更放大的原則,來讓這些觀眾可以更抓到台上演員所要表達的事物,並從觀眾身上得到更多的回饋。

YesMan劇團去年最後一場表演是在大安庇護農場,那裡的員工大部分是由一群身心障礙人士所組成,劇團經理王思為說:「YesMan劇團演出的時候,並不只是單方面將歡笑與喜悅帶給這些人,像這次在庇護農場,我們表演結束的時候,這些身心障礙人士也帶了我們這些團員參觀農場,其中讓我們了解這些人在農場中是怎麼工作的,又是怎麼生存的,這中間的過程是互惠的,也讓我們去看到社會真實的存在。」

YesMan劇團當初只是一個在洗澡時的小想法,原本的初衷是為了讓團員們有更多的練習機會,但在經歷這五場的公益演出之後,體會到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而且學到的經驗遠比當初想的還要多,如今變成必須且一定要繼續做下去的事情,而正是有了這些使命感和寶貴的經驗,才成為這些團員前進的動力。

團長吳效賢說:「今年預計在年底的時候開始公益表演,順利的話,也會在明年申請補助,並且將演出範圍延伸到大台北以外的地區,期許YesMan劇團能夠將更多的歡笑和樂趣帶給不同地方的小孩和社會弱勢的族群。」



2012年5月24日 星期四

都市中的農場 昌平國小學習種植

【記者徐唯庭、黃若婷/新北市報導】繁華的新北市中看到農田和蔬菜園是很罕見景象,新莊區昌平國小在二O一O年將原本廢棄的舊操場布置為農場,「城堡農場」正是這都市中的一片綠地,提供孩子不同的學習環境,藉由親自種植,從中懂得去付出和照顧的重要。





「去年四年級的自然課有種植觀察課程,老師直接配合農場做連結」六年二班班導王老師說,學生不用像以前一樣拿著小小的盆摘做觀察,這是學校現在在推得將農場的資源融入課程中,不只自然課,其他領域也持續在努力,像是幾何蔬菜園區,農田有三角形、正方形,是融入數學課最好的例子。

昌平國小持續為將農場的資源有效融入更多課程而努力,讓好資源放入不同年級做不同學習,王老師表示,校長張信務是雲林農家長大的子弟,他為了讓都會區孩子更認識土地、親自體驗種植的樂趣,由他開始規畫整個農田的經營並大力支持,但接下來沒有長久、更有意義的規劃,時間長了和學生關聯性可能會降低,「融入課程才是永久的經營」。

每個班級都會認養農田,種不同的蔬果,像是低年級現在種植草莓;而我們班這學期負責水稻,從插秧、施肥、灌溉都是讓孩子親自動手去參與,王老師說,都市孩子很少接觸這種環境,很多孩子反映「原來真正雙腳踩到泥濘上是這種感覺」,孩子感受到大地的力量,深刻體會從插秧到最後收成的不容易,更多人學到不浪費、珍惜食物的重要。

學生每天會利用八點前的早自習分組巡視,一起澆灌、除草、施肥,每周四志工團隊會固定來幫忙,志工團隊主要是由學生的家長組成,「有些家長自己小孩已畢業了,還是很熱心回來幫忙」,王老師說,他們用行動支持農場教學,希望學生在都市中也能體會種植的辛苦、學習從無到有所需付出的心血,「像去年學生開心採收種植成功的番薯,並在操場堆窯,馬上現烤品嘗自己的成果,這正是學生學得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的最好證明。」



張博威 致力推動「藝術生活化」

【記者劉于瑄、江珩榛/台中市報導】「唯有藝術才能讓城市偉大。」張博威鑑於國外行之有年的街頭表演風氣,加上國內表演藝術漸漸興起,於二○○三年帥先創立全國性的街頭藝人組織─「台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為國內的街頭藝人們爭取表演空間、表演權益。




「台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理事長張博威已經從事街頭藝人十年,曾經是台灣旅遊系列書籍的總編輯和FM中廣流行網旅遊節目的主持人,放棄廣播、放棄寫旅遊書、放棄經營旅遊網站,在二○○二年完全投入街頭表演工作,因為阿威發現台灣的旅遊資源中,缺少國外盛行的街頭藝人元素。「我做旅遊市場,研究台灣旅遊,再去研究考察國外的,發現台灣欠缺這一塊。旅遊這麼多人做,那就給別人做。因為街頭藝術是一個沒有人做的事情,我便卡位成第一個建立起機制的。」

一九九六年台北市捷運開通後,仿英國倫敦率先辦理考街頭藝人許可證。二○○二年,當時阿威在中廣主持廣播節目,與搭檔王介安組成二重唱組合,在考取台北捷運公司的街頭藝人證照之後,每週日傍晚前往淡水捷運站演唱,「早期街頭表演都是靜態的,而我們除了音樂還加上主持互動,結果吸引大批圍觀人潮,遭到捷運站務人員的警告,把我們趕到另外一區,結果人群再度聚集,我們又被趕回原處。」阿威拿出合法表演辦法,甚至表態他們是廣播主持人,但仍被站長到處驅趕。這次經驗讓阿威覺得,街頭藝人是弱勢的族群,領了合法證照卻受到警員或場地管理人員的刁難,激發他要為這些人爭取生存的權益和空間,「坦白說在台灣,有選票才有影響力。只有組成一個人民團體,組成一個組織,這些政治人物、民意代表才會重視。不用協會的窗口來和政府、媒體對談,沒有力量,人家只會覺得你是個個體。」因此阿威著手成立街頭藝人發展協會。

台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從二○○二年底籌組,在二○○三年四月正式成立。明訂宗旨:為推動台灣之街頭藝術表演,傳承與發揚街頭藝人之特殊技藝,使台灣街頭藝術得以興盛,並登上國際觀光舞台。同年,阿威率團前往澳門藝穗節演出,回國後阿威向政府提案,企劃在台灣舉辦國際性的街頭藝人嘉年華會,藉由活動吸引觀光客。企劃成功於二○○四年在高雄愛河畔舉辦「國際街頭藝術大匯演活動」,當時,阿威便主張「藝術經濟」的概念,藉由街頭藝人「軟實力」力量帶動觀光景點與形象商圈的經濟成長。

成立街頭藝人發展協會時,最大的困難就是沒有經費,政府沒有提供任何補助。阿威說,當初社團登記的時候是全國性社團,屬於內政部文建會,申請補助時必須向文建會申請,但是中央文建會又將街頭藝人歸為地方自治,所以每次和文建會提案,要辦活動要請款,卻被以「街頭藝人是地方自治,要和地方要錢」駁回,面對如此情形,自嘲爹不疼娘不愛的阿威表示,文建會一直沒有街頭藝人政策是造成現在推動很大的阻礙。

阿威常常投書媒體,甚至總統府、中央政府、縣市首長信箱等,要求推動街頭藝人法規、開放公共表演場地,促使許多縣市政府開始著手舉辦街頭藝人甄選、讓街頭藝人加入許多活動的演出、把原本在室內舉辦的音樂會改為戶外舉辦。二○○四年,第一次辦街頭藝人全國性活動「全國十大傑出藝人選拔」,五場記者會沒有拿政府一毛錢,每一場活動都邀請官方出席,派文化局的人來觀摩。阿威說,「同時裡面也是街頭藝人的認證考試。」選一個開闊的地點,讓每組街頭藝人分配一個位置,街頭藝人在分配的位置持續演出,而民眾可以自由參觀,評審就在每組參加甄選的藝人前進行評分。阿威認為這種甄選的方法,才能真正看出哪些藝人有本事在街頭吸引民眾目光,除此之外,也可以藉此讓藝人彼此觀摩交流,切磋技藝。如今,這種街頭藝人甄選模式,已經被全台各地方政府採用為標準的街頭藝人甄選方式。

台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結合各類藝術工作者,包括:音樂、美術、舞蹈、雜耍、手工藝、傳統民俗技藝等等。「現在全國有很多的個人藝術工作室,甚至由社大去教、訓練技能,專業技藝只是街頭表演的基礎而已,真正重要的關鍵很多人不知道,在這個行業裡面沒人願意教,我教的是學會技藝後怎麼上街頭做街頭藝人,怎麼掌握街頭群眾的注意力。這塊才是重點,能不能活下去。」除了每年辦十大傑出藝人選拔之外,協會也針對街頭藝人定期辦教育辦研習,提升街頭藝人的水準,提供表演方式的建議與指導。

從成立台灣街頭藝人發展協會,協助縣市政府建立街頭藝人認證制度,街頭藝人的處境比以前好很多,從十年前沒有官方認證的表演證照和表演環境,如今,連澎湖、金門都有,全國只剩下苗栗縣沒有街頭藝人政策,「但是,也真的該是檢討街頭藝人認證制度的時刻了。」對於目前台灣街頭藝人的發展現況,阿威還有兩個心願未達成,他高喊多年的「一張證照‧遊藝全台」街頭藝人證照全國統一認證計畫,以及街頭表演分級制度。

因為地方自治的關係,在台中表演要有台中證照,高雄表演要有高雄證照。阿威批評「你在台北考駕照可不可以開到高雄?」他認為街頭藝人證照應該像駕照一樣,考上後全台適用。他提出像大學聯招的辦法,由各縣市舉辦聯招的方式,大家集結行政資源資金統一辦理,辦了就是通通承認,否則縣市政府各自為政,街頭藝人每到一個城市要考一次證照,不僅浪費行政資源,且勞民傷財。

其次,在限制大型公共空間表演場地之下,他認為街頭藝人的證照和表演場所應有所分級,比較重要的門面讓比較優秀的街頭藝人表演,優秀的程度可以吸引民眾程度和評選的方式來訂定。不同級數的場地,應有不同演出水準,避免表演者素質參差不齊造成反效果。他舉例,淡水街頭藝術表演只有四個位置,一、二十個人當天抽籤決定誰能表演,一次沒中、兩次沒中就不想去了,許多優秀的街頭表演就不會被看到,街頭藝人要在台灣繼續做下去甚至提升的話,分級制勢必要做。

政府目前以藝術無法評價而不接受分級制度提案。阿威未來最大的目標,提出各縣市派代表或是成立一個街頭藝術中心,由街頭藝術中心成立委員會,由這個委員會來訂定街頭考試規矩評審標準,委員會可以有很多人,每次考試派出其中數十位,大家輪流一起研擬,甚至未來作為分級鑑定的機構。阿威已向台北、台中、桃園、彰化、雲林政府建議,目前都還沒看到反應,阿威說,「要議會的審核,有完整的案提出來有可能編預算,除非有那個很勇敢的官員要做,不然可能又是遙遙無期。」

阿威平常假日在市民廣場表演,一個晚上可以有五千到一萬的收入,工作量必須看天候、看活動,偶爾也會接其他縣市的表演。然而推動活動沒經費時,阿威只好自己掏錢,賣車、賣房子,想辦法從生活開銷裡去節縮經費。老婆有時會念他管那麼多幹麼,但是阿威沒有想過要放棄。阿威也常獲邀至各地學校、就業博覽會演講,讓台灣民眾更加認識街頭藝人,「街頭表演藝術對我來說是找到對國家社會的使命感,一個著力點。」從當年淡水的機遇到後來國家拚藝術觀光,阿威有生之年將繼續努力,致力於全台的街頭藝人推展運動之中。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打包帶手工包 編出精神與夢想

【記者陳孟婕、謝柏晟/新北市報導】色彩繽紛的打包帶,搭配簡單的編織手法,有質感的手工包一個個整齊地掛在牆壁上,立刻吸引走進協會參觀者的目光。製作手工包的人,不是專業人士,而是一群熱愛生命,勇於嘗試的身心障礙者。他們將興趣轉為創作,藉此將手工打包帶的美推廣出去。




新北市新莊區殘障博愛協會在一九九六年十月六日成立,是由一群居住在新莊區的身心障礙一同發起。協會第七屆理事長張梅英說,協會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讓身心障礙者走出來,一同製作手工藝品,讓自己有培養興趣,以及謀生的機會。協會有許多作品產出,目前則是以行銷打包帶手工包為主。

張梅英表示,打包帶早期是在製作成小飾品或玩具,在園遊會販賣,近幾年開始流行製作成手工包,且也流行過兩三年,南部比北部更廣受歡迎。打包帶手工包教學班是前年才開班授課,學員以女性居多。「開班後請老師教學時,也只有學到小東西如蚱蜢、金魚等。學員覺得不過癮,所以我就買書研究,自己教大家編包包。」

起初,大家學做的手工包成本低、製作過程簡單,之後越編越複雜。直到第一個班結束後,有學員希望能持續學習,因此去年也有在開班授課。一個班有十人報名,有部分學員重複報名。久而久之,大家學出興趣,開始改變材質,使用珍珠帶。
「傳統打包帶材質硬,有學員會抱怨會刮到絲質的衣服。珍珠帶質感相對好很多,但成本就比較高。」張梅英說。傳統打包帶編織,以「田字編」的方式編織,除了中間有空隙較不美觀、不好放置物品外,也需耗費較多的成本。若在編織過程施力不同,最後會使包包本身表面不平整。

協會選擇「平編」編織手工包,不致耗費成本,製作過程容易且具美感。目前協會持續編織的學員有五、六人,編織一個包的時間需要看大小和材質,因為材質硬,編久了手容易疼痛。「編包包起頭時很快,一個鐘頭看到感覺快完成,但五個鐘頭過去看還在做同一個。」張梅英說,編手工包最耗時就是收尾,也是最困難的部分。

協會裡牆上掛著部分的手工包,還有一些目前在新北市政府一樓展示櫃展示,顯示手工包具備一定水準。但張梅英臉上透露著無奈,提到目前協會遇到最大的困難就是行銷的問題。「我希望我們編的包包有人購買,這樣大家才有原動力繼續編下去,而且才會去繼續開發新的圖案、樣式。」她特別強調。

行銷的通路只有協會或定點展示販賣、網路行銷兩個通路。定點展示販賣以園遊會為主,協會曾經參加過幾次大型公益活動的園遊會,張梅英指出,公益活動中,許多公益團體會以食品作為販賣商品,容易吸引群眾購買;協會所賣的手工包單價較高,有人詢問,但卻無人購買,一直讓協會很困擾。

去年協會參與中華民國腦性麻痺協會架設的「愛購九九 公益商城」,在網站中上傳協會學員製作的手工包,行銷並不出色。或許是網站沒有經驗,無法與目前市場上的大型網購的網站匹敵,不論在商家或是知名度,仍是需要努力。

實體店面是張梅英目前最想做的事情,因為實體店面若成立,將可以直接販賣協會所製作的手工藝品,並結合網路兩個管道一起行銷。但房租會是首要解決的難題,目前還在規劃階段,但她希望能盡快達成,學員可以一起工作。

張梅英說:「我們做的手工包品質都是有一定的水準,因為我們都會自我要求,不希望隨便做,別人買並非同情,而是想到我們的包是品質好,也可以拿來送人。」新莊區殘障博愛協會有一群不畏現狀的人,願意更努力面對自己的,甚至認真學習,將精神投入製作在每個打包帶手工包中,讓拿著手工包更具價值和意義。


延伸閱讀



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

weReport 匯集公眾力量 委製調查報導

【記者蔡佩穎、簡夢嫺/台北市報導】weReport是國內第一個以「公眾委製」概念而形成的調查報導平台。當提案的記者把新聞企劃放在平台後,大眾選擇資助自己想瞭解的新聞,這種方式用以減少新聞對廣告的依賴,並且讓閱聽大眾選擇資助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新聞,促進優質新聞的發展。


身為weReport平台的召集人、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的胡元輝說:「傳統的新聞業的經營模式已經面臨我所稱之的『破損的情況』,它也許沒有到完全的崩解,但它已經出現了運作上的困難,現在的新聞依賴廣告為收入來源,但是因為新的媒體不斷出現,廣告這塊大餅在分食當中。」
圖: weReport召集人胡元輝

因此,除了廣告收入之外,媒體必須找尋新的收入方式來經營新聞平台,所以出現以非營利的財團資助媒體的方式,來經營新聞平台,例如台灣的苦勞網。公眾委製的概念從此萌發,新聞媒體不依靠財團固定資助,而是靠個人或慈善家不定期也不定額的捐款,例如國外的Center for investigating report (調查報導中心)。這樣的方式的優點也在閱聽人可以選擇自己想看的報導,以出資的方式實質鼓勵優質新聞的發展。

胡元輝認為台灣也能沿用由美國發展出來的「公眾委製」模式,參考美國SPOT.US網站,成立一個新的媒體平台。而werReport的報導主軸為目前台灣較少的「調查報導」以及一般深度報導。調查報導是報導困難度最高的報導方式,調查報導的存在是為了社會公益,揭露被大家所忽略,或大家所不知道的事實。避免政府或其他單位的腐化並促進民主社會和公民政治的發展。例如目前還在募款的提案: 〈如何使公務員考績公平,以激勵公務員依法行政中立〉。此提案將數個案例提供大家評斷公務員考績的透明度和公正性,進而思考要如何改進。

weReport平台提供給想要做調查、深度報導的公民記者或甚至是一般大眾,不包括在營利媒體工作的線上記者。申請者必須清楚說明題目、格式以及報導走向,經過weReport執行委員會委員,包括召集人胡元輝、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羅世宏、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所長林麗雲、輔仁大學新聞系副教授陳順孝、中央通訊社前總編輯賴秀如等人討論和審查過後,便會將企劃放上平台爭取大眾的認可並資助,完成的報導將會秉著創用CC的概念,成為公共財。

至於贊助的部分,贊助者可以選擇線上金流、匯款、轉帳或直接至協會捐款的方式,並選擇贊助的提案或直接贊助平台,不限金額。若提案在募款截止日後尚未達到記者的需要額,執行委員會會召開會議討論是否出資贊助剩餘部分。若因為金額仍相距太大而無法執行報導,原先贊助者提供的資金將會回歸平台,讓平台能夠透過開會討論,再繼續資助其他的報導計畫。
圖: weReport平台啟用茶會當天情形
胡元輝說:「在創立以及之後經營平台的過程之中,我們感受到大眾對於優質新聞報導的支持。」當初,平台創立資金需要一百八十萬元,胡元輝出資十萬,卻還有一百七十萬元。交大傳播與科技學系副教授林照真補足了這筆款項,這原本是林照真為女兒所準備的成長基金,卻因為在一場車禍中失去愛女之後,決定把這筆錢捐出,化小愛為大愛,支持平台和優質新聞的發展。胡元輝說:「我們也常常遇到有些報導計畫在截止日前一天,與預訂金額還有些差距,在委員會開會討論要不要資助時,總是會突然有匿名者把剩下的金額補足。」在這之中,胡元輝表示,他們看見的是學者、社會大眾對於優質新聞的支持,讓他們非常感動。即便看新聞付費的觀念在台灣尚未普及,卻也是未來發展的一道曙光。

目前已經有一則新聞〈台灣與大陸居民婚姻登記收費現況調查〉,藉由weReport平台募款後完成。內容是敘述台灣人嫁到大陸,在當地辦理婚姻登記時被要求必須繳交約一千九百左右的收費,但當地人結婚辦理只需收約四十三塊的台幣。向登記處詢問多增收的名目他們卻說不清楚,收據上多收的四百人民幣上面甚至是註明自願。因為多種不合理的現象,此篇報導的記者周曙光決定將這個事件做成一則調查報導,並藉由weReport的平台募款後完成,成為平台第一則完成的調查報導。

而募款中的提案有: 〈為何校園午餐弊案抓不勝抓 便當回扣難斷?--探討午餐弊案的司法判決 (之一:過去案例) 〉,透過對現有制度的探討和家長、校方、政府、媒體的各方意見的整合,希望能夠減少弊案的發生。還有募款完成,正在拍攝的〈那些年,他們一起搞垮了公共電視!》紀錄片〉,作者是拍攝過公視島國殺人紀事系列的導演蔡崇隆,他希望讓公視努力自持的員工和希望看到優質媒體的善良納稅人,能夠過紀錄片表達心聲和看法,避免日益弱化的公視(或公廣集團)面臨解散或賤賣給財團的命運。


延伸閱讀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古董店老闆做公益 幫助偏鄉弱勢貧童

【記者傅婉芸 李芷萱 /台北市報導】「…曾祖父雖然賺到的錢不多,還是很盡力照顧我,我們家的東西都用很久、捨不得丟,因為曾祖父買不起,但我也不會吵著要,我知道曾祖父已經很辛苦了,我應該要乖一點。謝謝您送給我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我最需要的,尤其是書桌、檯燈,讓我在寫作業的時候更舒服,也讓我最喜歡寫功課了!等我將來長大了,一定也要像您一樣幫助別人!」這是一封來自台東太麻里三和國小的感謝信。



台北市大安區有一個精品古董店,老闆李瀞從八年前開始就不斷發起愛心公益活動,針對花東地區偏遠部落的弱勢貧童,每個月撥款認養、資助國小,並捐贈各類物資到急需幫助的家庭和獨居老人。

第一次募捐的米

從二○○七年開始,李瀞在花東地區推動了八次的大型愛心公益,分批捐贈的稻米一共八萬八千台斤,並選購花蓮的在地米,同時幫助他們的產業;幫學童量鞋碼,捐贈一千八百廿三雙運動鞋;其它像桌椅、檯燈、衣櫃…等生活用品,也針對特別需要的貧窮隔代家庭來分配。自從八八水災後,三年來,每月募款五千元到十多所小學,像是花蓮和平、台東三和、紅葉、霧鹿…等國小,透過助學金確實提供急難的家庭協助。

受助學童寄來的感謝信


店內牆上掛滿一張張來自花蓮縣政府、各個受惠小學的感謝狀,而桌上一本本的資料夾裡也裝滿了小朋友親手繪製的圖畫和卡片。李瀞笑著說,這就是她所得到的。

「我想不開的事情,看看他們寄來的信,就都想開了,告訴自己要知足。相較他們,連下一餐在哪裡都不知道、明天學雜費都繳不出來…,卻會為了一支筆、一雙鞋而感到非常開心、滿足。」

這裡的行善,一切都是自願,沒有車馬費、茶水…等行政支出,捐款收據也是用來提供證明而非報稅。李瀞說:「要出自於內心來幫助別人,否則就失去意義,你不做,還是會有人接著做。」

「我為什麼會一直做下去?因為不能停、部落的孩子在等。他會想『可能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每天都有向神禱告。』他們很單純,不能理解台北的我們發生什麼事,每個月都在那邊等待。所以,資助不能斷,能幫助多少人不是重點,重點是次數,要持久做下去。」

李瀞一開始是透過部落格、E-mail和簡訊來告知客人、朋友,之後,才在他們各自的親朋好友間傳開。李瀞說,目前公益家族主要的成員有將近三百個人,又以司法界為主,像是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書記官、法警行政單位人員以及他們的親友。「這個家族的成員,許多都互不相識,但彼此之間有“共識”,就能一起圓滿每一次的公益活動。」

李瀞認為,生長在都市的人們是很難想像有這麼多貧窮、需要幫助的人,社會上需要更多的愛心,每個月一百元就能改善他們的生活。「我也是一個普通人,像大家一樣要工作。所以,我就利用空閒時間,不要吝嗇付出自己的一些力量,少吃幾次吃到飽、少看幾場電影…,就能夠幫助他們過得好一點。」


延伸閱讀

太陽神 愛心農場

花蓮縣秀林鄉和平國小需長期捐助愛心牛奶

花東部落需要長期捐助的小學



凝聚社區意識 封溪護魚守護四分溪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台北市採訪報導】「當我們這一輩子都要住在這個地方時,對於家園周遭的環境,我們會有怎樣的希望?」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謝建志指著Google Earth地圖上的四分溪說。當地居民對四分溪的期待,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守護著四分溪,並使四分溪在二○一一年成為全台北市第一條「封溪護魚」的溪流。




四分溪位於台北市南港,全長約七公里,上游區段擁有極為豐富的原生物種如:紅貓、馬口魚等,因未經人工整治,保留獨特且珍貴的野溪風貌。謝建志說:「在孩子還年幼的時候,我都會帶他們到溪邊玩水。」四分溪豐富的生態,是幼童最佳的生態教室,甚至還可以親眼目睹水鳥用尖嘴啄起小魚的瞬間,對當地居民而言,四分溪是成長經驗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謝建志說:「在離市中心不到十分鐘的地方,能有一個如此優美的環境真的不容易,但是當上游的廢土場成立以後,汙水和汙泥往下沖,很多魚蝦都暴斃了。」廢土場排放出來的汙染原使得四分溪珍貴的生態環境面臨極大的威脅。起初久如社區居民希望透過向市政府舉發,阻止廢土場繼續排放汙水汙泥,但事後發現這種作法很耗基層的民力,而且成效不大,因而轉向以「封溪護魚」作為社區的主要訴求 ,成功促使政府公告四分溪自二○一一年開始執行長達兩年的封溪護魚期,確保四分溪的生態資源保育及永續利用。

「封溪護魚」是當地政府與河川溪流保育團體一起合作的自然資源保育方式,旨在排除可能的外在汙染原後,禁止民眾以任何方式採捕水產動、植物,讓受到破壞的自然生態能在降低人為干擾的環境下回覆原有的風貌,以達到維護生態資源、永續發展的效果。在市政府公告四分溪「封溪護魚」的相關規定以後,社區便成立河川巡守隊定期巡視河川、舉辦淨溪活動,確保民眾沒在四分溪電魚、抓魚,並維護四分溪沿岸的清潔。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辦公室的牆上貼著許多前兩年淨溪活動的照片,照片裡的社區居民身穿黃色背心,拿著垃圾袋及夾子,沿著四分溪沿岸撿拾垃圾。謝建志表示,社區居民對四分溪有著不可切割的特殊情感,當初會開始致力推廣「封溪護魚」就是因為社區居民知道如果再不做,就真的來不及了,當大家都對「被汙染」的四分溪感到習以為常以後,腦中那條清澈、自然的四分溪便會被充滿惡臭的「大排水溝」所取代。因此久如社區發展協會結合南港社大、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協會、中央研究院陳章波研究員等,舉辦多場座談會,成功推動四分溪的「封溪護魚」。

久如社區發展協會成員陳碧玉表示,「封溪護魚」降低人為對河川的干擾,再加上二○一一年二月廢土場的執照到期、停止排放汙水汙泥,短短兩年的時間,四分溪的生態真的復原不少 ,不僅水質變清澈了,許多之前消失無蹤的珍貴生物也都回到四分溪棲息,更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鳥飛翔於四分溪上空,陳碧玉說:「很希望這樣的情況能夠繼續維持下去。」

延伸閱讀

四分溪大家談-『河川 ‧ 生活 ‧ 願景 ‧ 對話』

探索 【南港四分溪之美】

戀戀河川 民間守護四分溪的故事



2012年5月16日 星期三

陀螺特色小學 美華國小


【記者徐唯庭、黃若婷/桃園縣報導】「學生一入學就會發陀螺給他們,每個人都要會」美華國小總務處主任吳建五表示,陀螺為大溪地區代表性文化產物,美華國小選擇打陀螺為學校特色,為延續大溪的地方傳統盡一份心力。




學生在平常體育課、星期四的課間活動都會學習打陀螺,內容除了一般技巧傳授,中高年級還有大陀螺、鞭打陀螺等進階課程;並將廢棄校舍整建為地方文化館,在二oo七年正式成立「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

負責主要陀螺教學、活動舉辦的吳建五主任,曾在全國百斤陀螺王競賽中創下紀錄,家中收藏了五千多顆陀螺,憑著對陀螺的熱愛,已在美華國小服務十七年的他,對教育下一代、傳承地方文化投入很多的心血,吳建五表示:「我希望美華國小的學生出去就像蒲公英,要飛出去,不管飛到哪哩,不要忘記今天所學的,他可以教他的朋友、小孩,這樣文化不會斷掉,傳統就不會消失。」

美華國小距離市區較遠,一小時才有一班公車會到達,全校共五十八位學生,「我們這裡算小地方,前後都公墓,當初真的不知道要發展什麼特色,打藍球、足球、棒球,人數都不夠」吳建五說,當初發展特色學校最大問題就是要考量到學生人數,陀螺不會有人數不夠的問題,且憂心大溪的傳統技藝已漸漸失傳,決定將自己專長投入學校的特色課程中。

學校會定期舉行陀螺認證制度,共分為三級,完成基本打法為第一級;打到規定的準度、高度為第二級;學會各種花式打法為第三級,第二、三級學生會挑選進陀螺隊,代表學校義演及參加演出活動,曾多次應邀表演,包括總統府、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國際交流日活動演出等。陀螺隊長張同學表示:「我從小一就開始練習陀螺,並爭取進陀螺隊,每次練習雖然有點辛苦但我都很開心。」

美華國小陀螺展示館分為教學區、展示區以及主題區,珍藏多達一千顆來自各國的稀有陀螺、有台灣之光稱呼的大陀螺,還有學生畢業留下自己簽名的小陀螺,最特別的是展出以棒球、高爾夫球、輪胎等製作而成的「環保陀螺」,是桃園縣第七個地方文化館,也是台灣少數以陀螺為主題的展覽館。


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

計程車司機兼樂手 彈琴撫慰人心

【記者蕭令婕、李榮晉/台北採訪報導】「老師,你又來唱歌給我們聽啊!」台下虛弱的聲音這麼期盼著,石源輕輕的說:「是啊!今天想聽什麼歌?」醫院裡有個低沉的嗓音和優美的琴聲陪伴著病患,他是石源每個禮拜會固定來醫院當志工,但他的本業卻是計程車司機。





已年屆六十三歲的石源,原本在西餐廳當樂師,月收入曾高達十萬,但好景不常,西餐廳在台灣逐漸沒落,石源失去了工作。四年前,友人偶然問起他,要不要去醫院當音樂志工,忘不了對音樂的眷戀,石源重新拾起音樂人的身分,為了能讓時間分配更自由,他考取了計程車駕照,這樣便能一邊上班一邊彈奏。而這次他不是為了月薪十萬而彈奏,而是藉著自己的專長來撫慰人心、回饋社會。

在過去的四年裡,石源的足跡遍佈雙和、慈濟、陽明、台大等醫院,每天七點起床,中午十二點到醫院演奏,一個星期有四天固定三小時會在醫院演奏,其餘時間則開著計程車在台北街頭維持生計。在西餐廳裡,石源讓台下的觀眾自由點歌,如今形式依舊,場景卻轉到了醫院,病患可以自行選擇曲目。看著病患們隨著音樂搖擺,石源說:「很高興自己的音樂可以給他們力
量,而這點對我來說很重要。」正因為石源享受著音樂帶給人們的愉悅,擔任志工的四年來,石源從不遲到、不請假,因為這裡有一群需要他的人,而石源不想讓等待他的人失望。


每一次的演出,石源都很認真看待,「曲子不是隨便彈彈,要處處用心,表演才會有意義。」除了平時趁沒載客的時候練琴,演湊《王昭君》的時候甚至要求自己要用鋼琴表現出古箏的情感。為了讓聽者不只是聽音樂更希望他們能保持好心情,石源常會準備小禮物或玩小遊戲活絡現場的氣氛,有次石源手拿著紅玫瑰便開始演奏,讓大家猜曲名,很快地,就有人猜《玫瑰玫瑰我愛你》,石源笑著說:「其實那次的答案是《台北紅玫瑰》。」用心的表演、活潑逗趣的猜歌遊戲,許多病患早已經是石源的粉絲。

看著石源從計程車上拿出了手風琴、電子琴、電子小提琴、音箱等器材,他說,曾經有個病患病危,而家屬聯絡他希望能再聽到他的演奏,石源馬上放下手邊的工作,特地回到家中拿樂器,馬上趕往醫院,演奏著病患愛聽的曲子《夜上海》。從那時候起,石源每天都將所有的樂器搬上車子,希望能節省時間,為了就是怕哪天來不及讓病患聽到最後一首歌。
現在,石源一邊開著計程車一邊在醫院當志工,雖然少了過去月入十萬的生活,石源心裡卻是滿足的。下午三點,石源準時將鋼琴收起,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下周同一時間,這位演奏生命旋律的樂師會準時的到同一地點,用同樣一顆溫暖的心繼續演奏下去。



2012年5月14日 星期一

身障利用廢玻璃 創作砂畫與砂瓶

【記者陳孟婕、謝柏晟/新竹縣報導】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的玻璃工坊內,六名學員低著頭、全神貫注地製作作品。學員身旁陳列著一罐罐透明的玻璃瓶內,盛著橘紅、深藍等各色的玻璃碎砂,在微弱的黃燈照射下,閃閃發亮。這些都是廢玻璃回收再利用,經學員巧手而完成的玻璃藝術品。



玻璃工坊的玻璃瓶檯燈也是特色產品之一。學員將回收的空酒瓶洗淨、除去標籤、割去瓶底座,並在瓶面畫上動物、人物後,玻璃瓶檯燈的燈身即完成。至於檯燈座是木頭製成,以蝶谷巴特手法貼上花、鳥、幾何圖案等,最後以鐵絲勾住瓶身以組合檯燈,並在瓶內添一支燈泡,點亮,即大功告成。

工作坊內除了玻璃藝術瓶之外,學員身旁的書櫃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鋁絲手工藝品,而牆上也掛了許多灑上碧綠、朱紅、湛藍玻璃碎砂的畫作。其中一幅畫,有一名慈祥的老爺爺敞開胸懷,兩名孩子面帶微笑,直奔入老爺爺的懷抱。這是身障朋友所敬愛的神父葉由根,也是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的創辦人。

一九八三年,神父葉由根在新竹縣關西鎮的山裡,創辦了這間華光智能發展中心。他也找來吳富美,一起協助、照顧身心障礙的孩子。吳富美認為,除了照顧這些孩子之外,也應該讓身障孩子多與人接觸,並得學習一技之長,學會工作。

天主教華光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吳富美說:「為服務使用者創造能很簡單、而且能工作、能訊練的事,這是我們主要的目的。」

吳富美稱這些中度智能殘障的工作者為「服務使用者」。二○○九年葉由根神父過世後,由吳富美接替葉神父的工作,並成立玻璃工坊,讓學員能夠工作、學習創作玻璃藝術品,獲得成就感。

「我還是希望我們的服務使用者,能跟一般社會人士走在一起。」吳富美說。為了能讓這群學員不與社會脫離,除了讓學員學習、工作之外,平日也會讓他們在社區活動,與民眾互動。
在玻璃工坊成立之前,華光智能發展中心就已成立編織技藝工坊。技藝工坊於二○○○年起,學員在修女盧舒菁的指導之下完成作品。盧舒菁說,學員製作帆布包、南瓜造型插針,從填補棉花、刺繡到車縫,都是學員一起分工完成。

目前學員所作的這些編織、玻璃藝術作品,大都在各活動中的義賣會販售,並未有正式通路,收入則當作學員的零用金。吳富美說,玻璃工坊尚未和任何社會企業合作,希望有企業、社會有力人士一同加入,讓身障朋友能夠與社會接軌。

目前華光智能發展中心正興建一所新的庇護工廠。吳富美說,未來玻璃、編織技藝工坊也將遷移到新的庇護工廠內,另外也預定讓學員製作簡單的料理,開辦咖啡廳,讓這間庇護工場成為新竹縣關西鎮觀光景點之一,吸引遊客,讓學員與民眾接觸。


延伸閱讀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簡介

華光智能發展中心部落格



2012年5月11日 星期五

泛科學 讓科學走入生活中

【記者蔡佩穎、簡夢嫺/台北市報導】你知道為什麼林書豪打球時〈總是跟球員撞來撞去、抱來抱去〉嗎?你知道睡太少導致〈睡眠時數過短可能使認知功能受損〉嗎?生活中其實到處存在著「科學」,從睡眠到談戀愛,從傳統動植物研究到美國牛、禽流感政策等等皆是科學的範疇,而PanSci泛科學的誕生,目標就是要讓科學走入新聞議題及大眾生活中。




PanSci泛科學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所成立,主要成員則為主編鄭國威及編輯陸子鈞,工作內容為規劃方向、邀約稿件、與網友互動、炒熱議題等。除此之外,一開始網站創立時有邀請顧問,請顧問們對泛科學做一些指導。

泛科學嘗試把科學跟網路社群做結合,最終希望科學能重新讓大家喜愛,而不只是深硬艱澀的知識。「我們希望在這些八卦新聞中,能提供一個思辯的空間」主編鄭國威表示。如仿間常傳聞兒童要右腦開發才會變得更聰明,但事實真是如此嗎?〈右腦開發的傳聞與真相〉告訴你,右腦的力量沒有那麼巨大,左右腦平衡發展才是重點。

因網路社群的特點,讓泛科學具有即時性及多元性。一般的科普雜誌通常為周刊或月刊,如遇到重大事件無法即時反應與回饋,但如果今晚發生重大新聞,隔天一早就可在泛科學上談新聞事件的科學面相。其次,泛科學可以在文章中插入多媒體,如影音和照片,輔以文字說明,讓科學更能讓大眾理解,例如:〈虛擬試衣間!Virtual Dressing Room〉 就以影音來示範人和虛擬衣服、虛擬場景的結合。



泛科學主編鄭國威(左),編輯陸子鈞(右)


「我們在乎互動,我們認為新的媒體是從互動中產生的,而不是從一個演講或是我丟給你一個新聞。」鄭國威說。質疑跟發問是科學傳播中是最重要的一環,所有訊息都要立刻是被質疑和挑戰,而這在過去科學新聞是難以做到的。〈亂有亂的好:巴諾布猿與火車性派對〉 中描述巴諾布猿猴的性愛與社群階級,並以此來延伸人類的性愛派對,看完此篇文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與想法,有人認同也有人提出新的質疑和問題。

泛科學網站內容,完全是由作者自己決定,沒有一定的內容格式。有的文章是書評、網友見解、翻譯國外科學資料、科學論文改寫、漫畫、影音、網摘等,呈現新聞的方式豐富且多元,沒有類型上的限制。〈當科學人前往超級酷英雄聯盟面試....〉 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以詼諧的漫畫說明科學的長處與用途,雖然科學人提出很多個科學的優點,但最後結果卻失敗。而〈生態短片:高美濕地〉為三位東海大學生所拍攝,描述高美濕地裡各種螃蟹的類型與生活習性,拍攝目的是希望喚起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讓這塊美麗的土地能永久保存下去。


作者:chug


「也許平常對科學沒興趣,可是看過我們網站後發現,其實科學不這麼有距離,那你就會花時間去了解。」編輯陸子鈞說。其實國外諸多科學新聞都是寫給一般觀眾閱讀的,簡單不艱深,內容淺顯易懂,大眾即使對科學沒有太多認知,也可以了解這篇新聞在談什麼。

PanSci天天問是泛科學的子網站,提供一個自由的問答平台。能在泛科學網站上發表文章的人只限作者或編輯,但當一般大眾想提出問題,卻跟網站上內容沒有關聯時,會不知道該去哪裡發問。鄭國威說:「如果想投稿到泛科學提出問題,可能要寫一篇很長文章引經據典,但這對一般人來說門檻是很高的,所以我們才創天天問。」並希望大家可以把生活上遇到的科學問題,放到天天問裡討論。〈為什麼有時候生活中發生的情境好像在夢裡出現過呢?〉,明明是剛發生的情是第一次去的地方卻有種熟悉感,這情形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過,但卻難以找到解答,這時候就可以上天天問發問。


泛科學天天問


科普教育重點不是在於知道多少科學知識,而是培養質疑的精神。因為科學的根本就是問問題,鄭國威說:「即使是泛科學,我也期待我們的讀者提出質疑,因為這個才是我們最希望培育出來的科學素養,這跟你知道多少科學知識是無關的,你可能知道很多科學知識,但你不懂得去質疑這是沒有用的。」


延伸閱讀:

PanSci泛科學網

PanSci天天問

PanSci泛科學Facebook

PanSci TALKs 科學最前線-看見驚奇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臥龍貳玖空間營造 老屋賦新意

【記者趙敏、彭敬婷/臺北市報導】「臥龍貳玖」是一幢紅磚黑瓦的日式連棟老建築,隱身在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停車場旁的幽靜小巷,獨立於外頭的繁華喧囂。國北教大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副教授邱詠婷與學生以環保節能的概念,採用再生材與廢材進行修繕,合力改造校園閒置老房舍,打造成可供師生使用討論室,或申請場地租借舉辦展演的藝文空間。



臥龍貳玖曾歷經教室、教師宿舍等身分。二○○九年曾由文產系學生以標案將此處改成Live House,提供獨立音樂人表演的空間,並發行過六期《假文青雜誌》。之後學生畢業離開,閒置而無人使用,回歸文產系託管。

邱詠婷畢業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她認為,透過空間營造,不僅能創造更多學習的空間,建立各年級學生的歸屬感,師生也可在過程中一起詮釋何謂「文化創意產業經營管理」,因此以促進社區連結的概念,希望將理論應用於實做。二○一一年暑假時舉辦「玩夏日建築不插電」營隊,由學生自由報名參加,體驗空間營造的樂趣。

老房舍閒置過久,屋內濕氣重,還積了不少垃圾。大四學生劉小同形容,當初還未進行改造老房舍時,房子內外凌亂不堪,堆滿垃圾與雜物,像極了鬼屋,因此修房子的第一步就由打掃開始。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師生使用做社區營造計畫時留下的廢材與再生材,在戶外不平的柏油路上鋪設地板。

暑假過後,邱詠婷擔任大二班級導師,為延續暑假的基礎成果,營造空間納入學生課程。大二學生劉奕妤從暑假時就參加建築營,她表示,自己本來就很喜歡老舊的東西,也覺得這裡保存得很完整。為了改造老房舍,曾做過歷史調查,並與附近居民訪談,發現有些居民覺得以前的Live House很吵,所以學生在後續規劃利用時,都會考量到臥龍貳玖與周邊環境的連結。

學生藉由分組、設計企劃案,不斷討論與協商,努力描繪修繕完工後的藍圖。大二學生許博閔參與傢俱組,他說和其他空間營造組不同之處,在於傢俱組沒有特定的空間發揮、設計。他認為,應該以適合的傢俱改變空間,而非由別人提供設計稿,再把傢俱做出來。他們在舊琴房中增加了組合式書櫃,不僅保留原有空間的樣貌,還可當成閱讀室使用。

邱詠婷說,用舊的材料來修復老房子,搭配起來質感相符。特別是文產系相當注重歷史與文化的氛圍,如地板有一個裂痕,學生堅持要留下。現在的臥龍貳玖擁有和室與舊琴房,還有一條紅磚長廊,另有一間房間成了討論室。組合式書櫃、酷卡架、撿來的沙發椅、牆上的木製相框與電鍋,則都是新加入的元素。

「大學生可以找到有創意的管理模式是很重要的。」邱詠婷說,課程後教師逐漸淡出,從維護環境整潔到讓外人知曉有在營運,都由學生自行經營管理。二○一一年的「臥龍微型影展」就是透過跨校合作,邀請各大專院校學生導演分享作品;另也在同年耶誕節舉辦樂活創意市集,為空間利用與社區串連增添更多想像。


延伸閱讀: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公民記者陳佩芬 為在地災民發聲

【記者蔡佩穎、簡夢嫺/嘉義市報導】陳佩芬,目前是學生也是peopo公民記者。長期觀察記錄嘉義地區市井小民的特別生活經驗、阿里山鄒族的部落生活、台海兩岸的交流事務、以及八八風災災害和災後重建。而因為對新聞的熱忱和有別於主流媒體的報導角度,先後受到peopo新聞獎、兩岸新聞報導獎、嘉義莫拉克風災紀錄影像獎以及雲豹新聞獎的肯定。




畢業於嘉義高商,原本陳佩芬只想單純的當個公司的小職員。但因為經常參與教育、文化守護、生態保育、野溪溯源、復育台灣野百合、公共事務、田調等服務和活動。接觸到了新聞報導,因此她進入嘉義社區大學修課。

嘉義社大的老師們除了自己授課,也請了PeoPo的公民記者來指導和分享自己平時跑新聞的難題和狀況,培訓學員成為公民記者。陳佩芬多次與嘉義社大的老師陳柏濡搭檔拍攝新聞,從中學習了實務經驗。而為了要更專精新聞的呈現,陳佩芬於二〇一〇年考試進入了南華大學新聞系。

為什麼要成為公民記者?成為公民記者後帶給生活什麼樣的改變?陳佩芬說:「當記者,可以就自己所遇到的、想要關心的議題以及大家所關心的焦點寫新聞,不用再去在乎職場中激烈的競爭,他讓我學會觀察周遭的事物。」

陳佩芬藉由當地公民記者的身分,深入報導新聞。以八八風災的新聞為例,一般新聞台著重在於連線災情畫面,例如有人被土掩埋。很少媒體持續關注關心災後的狀況和對於居民的深度報導。因此在這一部份地方的公民記者發揮影響力,他透過友人的牽線,深入鄒族災區部落,讓大家看見鄒族人就算未經政府指導與支援,也能用最原始的自給自足和集體工作,成立阿里山茶山雜糧產銷班,重振地方經濟和生活。也因為如此深入淺出的報導主流媒體所沒注意、又極具展現生命韌度的新聞報導,陳佩芬受到嘉義市『希望與重生』莫拉克風災二周年影像紀錄競賽和第二屆雲豹新聞獎─網路媒體影音報導類的肯定,分別因《重建路遙 鄒人怒吼》、《災後˙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來》等新聞影片獲獎。

除了八八風災之外,陳佩芬平常更關注市井小民的故事。例如二OO八年,受到公民新聞獎肯定的《不能沒有你~~叭ㄅㄨ的故事》,就是在敘述一位更生人林明輝獲得新生後,對生命的執著和認真。他每天推著剎車器壞掉的冰淇淋販賣車,上頭載著小女兒,來回於中埔鄉頂六、鹽館、興隆村叫賣冰淇淋。陳佩芬因為緣分而記錄新聞,因為紀錄新聞而感動自己和別人。

二〇一一年,陳佩芬報導台海兩岸交流《農耕技術傲人,對岸組團取經》,獲得「第十五屆兩岸新聞報導獎」之『最佳影音報導獎』。報導敘述來自陝西省的「農業技術交流團」,參觀嘉義縣竹崎鄉沙坑村「碰柑大王」劉家法的果園。在報導中,他敘述嘉義地區的有機農業如何結合學術,培養新菌種替代肥藥,讓大陸交流團了解到嘉義地區的有機農業技術。


延伸閱讀:


陳佩芬部落格


《重建路遙 鄒人怒吼》得獎影片


《災後˙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站起來》得獎影片


《不能沒有你~~叭ㄅㄨ的故事》影片


《農耕技術傲人 對岸組團取經》影片



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

觀音愛心烘培坊 學員第二個家

【記者楊璨瑜、楊仁翔/桃園縣採訪報導】觀音愛心家園烘培坊是設立於觀音愛心家園之下的一個工作坊,主要是提供適合的「工作」給身心障礙者,除了能讓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家庭能有更正常的生活。在這裡,工作的目的是希望能建立信心以及了解生活的意義,透過勞動的付出也會對自己更有成就感。




 觀音愛心家園位於桃園縣觀音鄉,創立於二○○六年,初期的經營理念僅是希望提供身心障礙者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在經營逐漸穩定後,便計劃一個讓居住在家園內的學員們可以在能力所及範圍內獨立工作的工作坊,於是二○○八年便成立了觀音愛心家園烘培坊。家園主任鄭紹可表示,目前約有十到十五名的學員在此工作,除了身心障礙者外,由於烘培的過程有些步驟較危險,因此勞委會也會推薦中高齡失業者或二度就業婦女等職訓人士到此工作。

鄭紹可表示,在家園內有一群輔導老師及護士組成「教保組」,由他們來評估學員們的工作能力,並且在與學員們溝通後安排適合的工作職務。專案經理彭德文補充,對烘培坊來說,在這裡「工作」並不是要利用身心障礙者的勞動力來換取盈餘,而是希望培養他們的工作態度,也會根據他們的工作性質給付「工作津貼」,教保組老師也會利用空閒時間帶學員們到社區活動,讓他們學習如何使用金錢,增加生活經驗。

 烘培坊創立初期,初期是製作手工饅頭,在稍有名氣後便轉型製作當前的蛋糕和手工餅乾,申請到政府的經費補助,在第一年就有盈餘了。鄭紹可說,將蛋糕的製作流程切割後,對學員的負擔較小比較能夠專注,也能使生產線較流暢。目前販售蛋糕的通路主要是電話訂單和網路團購,企業的固定訂單占了兩、三成,其餘則都是一般民眾購買。

觀音愛心家園與桃園當地的社區有著密切的關係,當地的小學會安排「社區關懷」到家園內參訪烘培坊,由學員親自交導學生如何用奶油裝飾蛋糕,保生國小教導主任徐老師表示,到烘培坊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學生能夠學習尊重別人,了解身心障礙者在努力學習某一專長後更可能成為一般人的老師。

目前約有六十名身心障礙者長期居住在觀音愛心家園內,園內人數已經達到飽和,彭德文說:「在這裡希望讓身心障礙者能有第二個家的感覺。」

2012年5月5日 星期六

市區首座生態池 延續自然生態活力

【記者盧易詩、曾冠瑜/台北市報導】三月的天氣仍然陰雨不定,綿而細的雨滴不斷地落下,在四分溪河畔,中央研究院生態池的志工們穿著雨衣,蹲在池旁的泥土裡拔除危害原生物種生存環境的雜草,一根一根小心地拔著,深怕一不注意就損壞了原生物種。





中央研究院生態池成立於二○○○年,是台灣少數位在都會區內的生態池。特色在於,一般都會區的生態池都是以水泥建造,造成許多水生的動植物無法生存,但中研院生態池的底部是泥土,所以像是黃鱔、泥鰍之類的生物都可以在此繁衍後代,而泥土也可以提供小魚、蝌蚪等體型較小的生物躲藏的空間。

生態池志工團隊指導老師陳宗憲研究員說,當初會推動成立生態池,是因為有次因緣際會在生態池現址旁發現一隻有著紅色的嘴巴,黑褐色的身體,尾部有白色斑塊的美麗鳥類,經查證後才知道牠是紅冠水雞。因為在都會區內發現這種鳥類實屬不易,再加上為了增加附近的生物多樣性以及豐富性,經過了評估之後,決定建議當時的院長李遠哲,用植物所稻田裡的小角落,建為生態池,為原生地遭受破壞的本土性植物提供保育地點,除了生態保育的功能外,也作為生態教育的場所。

生態池的維護需要許多生態保育的考量,陳宗憲表示,除了池子內的動植物外,池子外圍也都盡量以原生物種為主要的植被,因為原生物種較能與生態池的環境,達成一種長期互動、繁衍的共生關係。此外,生態池植栽的密度也要注意,若是生態池物種數量夠的話,在食物鏈的生態法則下,小白鷺、黃頭鷺等水鳥都會漸漸到這裡來覓食,昆蟲也會變多,生物的多樣性自然增加。

陳宗憲說,其實在建造生態池時有許多困難存在,當初在交給廠商施工後,這些珍貴台灣原生物種如:圓葉節節菜等,在工人的眼裡常常都被視為雜草,所以在施工的時候,常常分不清楚哪些是原生植物,哪些是雜草。原生物種常常會被清除掉。為了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決定成立生態池志工團隊來維護生態池,同時也負責生態池的導覽工作。生態池志工團隊隊長陳秀麗說:「目前生態池的維護工作在每個月第二周的星期六進行」志工團隊也會定期舉辦月會、邀請專家學者對志工進行生態教育。

目前中央研究院生態池正在進行擴建工程,將擴大原本只有零點兩公頃的生態池面積,陳宗憲說:「擴建工程是為了提升生態池的多樣性。」當生態池的範圍擴大、植栽增多,自然就會吸引更多昆蟲、鳥類來此定居,除了紅冠水雞,還有猛禽類也會因為食物變多而來到生態池;鳥類的糞便也會帶來許多植物的種子,順帶增加生態池植物的種類,像是大琉璃紋鳳蝶、黃鱔、褐樹蛙、台北樹蛙等。


延伸閱讀:

濕地中的繽紛生命 —「中研院生態池生態之旅」李遠哲院長演講詞

生態池

四分溪畔/中央研究院生態志工園地



2012年5月3日 星期四

喜樂愛加倍輪椅舞團 挑戰極限

【記者羅雅微、謝苡晨/彰化縣報導】挑戰極限舞蹈,以街舞方式呈現,轉動輪椅做出翻滾、旋轉、倒立等高難度動作,彰化縣喜樂保育院在二○○四年成立「喜樂愛加倍極限輪椅舞團」,今年預計前往馬來西亞進行國際性表演,希望能藉由表演,讓大家認識他們,鼓勵更多身障者跨越障礙,並籌募基金建立屬於身障者的家園。



喜樂保育院成立「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為了籌募庇護工場的購地基金以及建立重度身障者的家園,由七位在保育院長大的男孩組成「喜樂愛加倍極限輪椅舞團」。

隊長王明德說,小時候在保育院曾有類似的表演,於是決定正式成立舞蹈團,成立時決定用激烈的舞蹈呈現,能不同於其他輪椅舞蹈展現舞團特色,但大家都沒有舞蹈基礎,失誤機會也很高,沒有教練的教導,全靠團員們一步一步地自我磨練,在跌倒中成長。

剛開始練習時,他們會先利用舉啞鈴來增加肌耐力,提升身體的機能,同時達到復健的效果。今年三十歲的王明德在舞團中負責編舞,大部份的舞蹈動作都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而團員們也非常勇於嘗試新動作,不管動作多困難,他們都會試著練習看看自己是否做的到。

雖然有專業老師建議修掉一些高難度的動作,避免再度受傷、對自己的身體造成負擔,但團員鄧和成表示,他覺得這是他們的特色,想挑戰坐輪椅的極限,如果害怕就不要做。

團員們平常在庇護工廠上班,利用下班時間或周末來練習,去年十月還遠赴韓國表演,今年預計前往馬來西亞進行國際性表演,進而達到健身和募款的成效。志工尤小姐表示,每次看團員們練習或表演都很擔心,「不管他們這次的表演有沒有出錯,只要能看到他們平安跳完,就是最好的ending了。」

活潑、樂觀、開朗的個性也是他們的特色之一,他們將舞蹈比喻成一場遊戲,在遊戲中玩出特技、招式後,讓團員們嘗試看看,在每一次的表演中都以不同的形式呈現,不斷地更新舞步元素,於是令人驚嘆的表演就形成了。

如今,庇護工場已在二○○八年順利完工,現在為建立身障者家園而持續表演募款,未來希望能讓更多人參與,不再侷限於激烈舞蹈,會融合一般排舞或多元的表演方式,招募身障者一同參與表演,建立自信,並成為良好的休閒活動達到復健的效果。王明德也鼓勵大眾:「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希望我們可以面對這些,去突破、堅強、絕不放棄。」


延伸閱讀:



2012年5月2日 星期三

換工假期到南澳 自然田種出慈悲

【記者許哲瑄、蔡凱盈/宜蘭報導】一到宜蘭南澳鄉的南澳自然田換工客棧,南澳自然田的負責人阿江熱情招呼參予者與志工一起吃午餐。想要參與換工假期的人,只要有空隨時都能到自然田報到。換工客棧的規則很簡單,參與者付出勞力參與農務,農場提供免費的食宿,也不用任何費用。



在南澳自然田,參予者出力幫忙農耕,農場教導技術與提供食宿。參加者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選擇換工的方式。有兩日以上的「換工假期」,每天工作六小時,每周休息一天,農場供應住宿三餐。也有一天一夜的「換工假日」,工作三小時,供住宿,三餐則是農場提供廚房,讓餐與者自行烹調。也有一天來回的「換工參訪」,工作一個半小時,農場會提供簡報導覽。

阿江是退休的工程師,因為看到了政府推行主力推行的有機農業「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他認為讓老農夫能不用辛苦工作,藉由將土地出租,獲得穩定的租金。對想要耕作卻沒有田的人,則可以租到便宜的土地。而讓原本荒蕪的土地在獲得利用。阿江說這是一個三贏的政策。

阿江租了十二甲的土地,並以「契作代耕」的方式售出「土地上的作物」。意思讓業主以預購的方式買下一定土地面積的作物,讓自己成為食物的主人。在耕作方面則交由「代耕農夫」遵循自然農業,以無肥料無農藥的方式進行田間照顧。一開始認購土地的業主多為把土地租給阿江的「小地主」,不時會來田裡看看自己土地。之後隨著環保意識高漲,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認購阿江土地上的作物。

代耕農夫就是來參加換工假期的參與者,大多數的參加者是想來了解平常吃的作物是如何生產的,主要的工作是幫助農場的長期志工。一早阿江就會把農場的工作分配下去,參與者可以挑自己有興趣的農務幫忙。

從台中市來的醫院辦事員謝雅婷說想來看看自己平常吃的作物,是怎麼耕作出來的,所以就來參加換工假期。一早就跟著去挖薑,下午緊接著去打米,她說下田的感覺很好,跟志工們相處也很融洽,「這裡的氣氛真的很好!」

換工假期參與人數從第一年開始的五百人,至今到底三年預計可以超過三千人。阿江希望能藉由換工假期的方式推廣量產清淨食物,量產清淨土地的理念。他說透從制度面讓農人不再為了利潤而強取土地和作物,讓農人成了土地的守護者。這就是對我們土地的慈悲。


延伸閱讀:

小地主大佃農 

南澳自然田換工假期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