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電玩當職業?評價不一

【記者王彥章/綜合報導】早期電腦遊戲上市時,許多家長都擔心孩童沉迷於遊戲世界,耽誤未來的人生規劃。二○○一年,「台灣小子」曾政承在韓國WCG首屆電玩比賽中拿到冠軍,加上近期體育頻道播出「職業電競聯賽」,也就是在「體育頻道」中播放電玩比賽過程,不禁讓人聯想到「電玩等於運動」。

目前較為人知道的電玩比賽項目有世紀帝國、魔獸世界、CS(Counter Strike)、跑跑卡丁車等。

社會觀察家詹偉雄指出,電玩比賽其實比較不像運動競技,應該定位成像職業圍棋、西洋棋賽這類智性運動,是「兩組聚精會神的高手,彼此鬥智過程」,活動都在人的大腦裡,這種靜態競技能得到多少認同,他仍有質疑。

不過也有些人會將電玩視為體育比賽項目,參加固定舉辦的比賽,以獲得獎金作為主要收入手段之一。以韓國WCG比賽來說,光是冠軍就有五萬美金的獎勵。聯合報在二○○一年的報導中說,國內中華職業電玩聯盟在台北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行第一場職業比賽,吸引上百位民眾到場觀看。主辦單位特別引入專業賽評並以超大螢幕講解戰術戰法,「讓電玩比賽儼然是一項新興的職業運動。」

囊括歐洲聯賽《神話世紀》電玩大賽前三名的我國選手陳志誠,從電玩比賽獲得的獎金已經超過七十萬元。他說,開始接觸電玩純屬偶然,是看到一堆朋友在打電玩,也好奇加入即時戰略遊戲,「剛開始很菜,被打得落花流水。」後來或許因為有天分,加上不服輸,每天至少打六、七個小時,短時間內就一路過關斬將,不過卻因此丟了女友。

部落客朱學恆也在文章「職業電玩之路」中提出:「不管是從過去的表現,或是未來發展的潛力來看,其實台灣都十分適合發展職業電玩和遊戲產業。只是,政府一味的用過時的標準和嚴苛的法律來限制電玩、網咖相關產業的發展,反而讓國內的有心人士走的更艱辛。當年的棒球和撞球不也是飽受歧視,經過許多年的奮鬥才讓台灣闖出一番名堂來,難道電玩也必須重演這樣的鬧劇嗎?」

這類「運動」也帶來社會反面思考:職業玩電腦是不是等於功課不好?「中華職業電玩聯盟」是專門培育職業玩家的組織,受訓的選手除了每週固定的集訓之外,還會接受相關的外語訓練及美姿美儀訓練,以確保這些選手在面對媒體和接觸國外對手時都能夠有恰當的表現。選手每月也可以固定從聯盟領取二至三萬的月薪。不過,聯盟為了顧及學生選手的學業表現,也訂立了學業表現不佳停賽,甚至永不錄用的嚴格規章。這樣的規定,也有效的封住了社會輿論的悠悠眾口。

職業電玩選手吳敬晨說:「高中就沉迷網咖,在台中市一中街的網咖『認真練習電玩』。當時,父母不理解,自己也看不到未來。『被人家瞧不起,』他說,罪常從旁人讀到的訊息就是:『你這樣的人將來能做什麼?』不過我後來透過參加比賽發現,也許電玩比賽是我可以靠專業走下去的路。」不過,在課業與經濟的壓力之下,與他同年齡的電玩選手,至今留下來的並不多。

底層教育工作者「犬儒汪汪」在部落格上說:「社會如果不能以開闊的心胸面對電玩,只把它視為蕞爾小技,看到孩子打電玩,便拿出泛道德力量壓制,這都是無濟於事。應該以疏導代替圍堵,以溝通化解誤解,平常心看待孩子玩電玩,鼓勵他們參與正當休閒活動,並協助他們自我覺察人生目標,才是正本清源的解決之道。」





 
延伸閱讀

電玩相關的社會事件

電玩也能當職業

台灣電子競技聯盟

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同黨」創新 黑色喜劇緊扣兩岸議題

【記者王皓宇/台北報導】同黨劇團於二OO一年成立,初期以關懷社會為主要方向,團長邱安忱說,「成立劇團是因為自己心裡有話想說,一開始把重點擺在性別議題、弱勢族群和青少年問題等等。」今年重新整裝演出的《飛天行動》,曾榮獲二OO八年的台新藝術獎,劇中以輕鬆的方式處理兩岸議題,在形式上用漫畫投影與角色演出相輔相成。

《飛天行動》故事內容,描述一心嚮往台獨的大學教授忍受不了台灣未知的前途,決定執行核武計畫,卻未發現身邊的變性人助理是被派遣來調查他的間諜。助理眼看教授對於自己國家的熱愛,進而對自身也產生了身分認同、國族認同以及性別認同。


《飛天行動》的導演丹(Dan Chumley)是美國舊金山默劇團元老成員,其作品多與政治議題相關。身兼演員的邱安忱說,台灣劇場向來較少政治性的議題,《飛天行動》大膽碰觸統獨議題,起緣於丹在中國旅遊時,發現許多中國人對於台灣應該統一的強硬態度與台灣對於統獨問題的曖昧,形成有趣的對比。「有中國的朋友告訴丹,如果台灣獨立,一定要殺個片甲不留。」邱安忱說。

邱安忱一開始認為政治議題太過生硬,不適合出現在台灣的小劇場,後來與導演討論後,決定以喜劇來呈現,用輕鬆的方式來討論嚴肅的議題。風格上,以美國典型諜報動作電影作包裝,以漫畫及真人交互演出,透過九個場景、兩人分飾六角,首次創造台灣前所未見的政治漫畫劇場。由於工程過於龐雜以及技術上的繁瑣,邱安忱說,以漫畫為背景與演員互動,在台灣以前沒有,未來也不一定會再有。

同黨劇團創立初期關注社會議題,像是以八家將作為題材的《藝陣人生》,描述青少年選擇以八家將為業卻得不到認同的現象。這次在台北、台南演出的《飛天行動》則涵括政治、性別和權力的議題,邱安忱表示,「創立劇團本來是因為自己有話要說。」他接著說,但該說的都已經說完了,之後的演出不再是議題取向,而是尋求形式上的創新。「之後會以戲偶和面具的形式來演出,因為它們能做到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比較可以做出天馬行空的東西,讓觀眾有更多想像的空間。」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無限天堂藝療部落計畫 給予無限希望


林政宜/提供

【記者劉又瑄/台北報導】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劃,為林政宜與許家綾將各自部落格的名字─「無限定藝術創作主義」與「天堂鳥唱歌」合併成為「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劃」,這是個提供藝術治療訊息的網站,『部落』代表的是社區、社群和個人,意味著希望能有更多朋友的加入,能夠在團體中彼此交流卻又可以獨立,擁有自主性,卻又有著無限可能。

曾與台中醫院精神科與家醫科合作開設青少年門診計劃與網路心理輔導的林政宜,累積了在台灣本土實行藝術治療的經驗,於澄清醫院精神科擔任藝術治療師後,與由美國學成歸來的許家綾藝術治療師認識,並設立了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


「藝術還能做些什麼?」自小愛看書的林政宜,高中一年級看了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深受影響,高二自己開了名為『啟發式美術教育』的兒童美術班,試圖用美術的方式去了解小朋友的潛力及困境。大學時他讀美術系,參加了服務社團,常到偏遠小學去幫助兒童藝術治療,結合國中童子軍的經驗,從聊天開始,像是討論自己心中的窩,希望有誰,用什麼去佈置,甚至到戶外採集材料佈置,並讓他們自由創作。

「通常人是不願意告訴別人自己的心事的,而藝術治療可以促進人自然的表達。」林政宜回憶起民國七十四年一個個案,藝術治療課程時,有個國小二年級的小孩突然沉默,聊天後才知道他的家人都離開家鄉工作,為家中只剩奶奶的隔代教養,住在上學要走一個小時的路程的鄉下地區,放學回家除了要讀書還要做大大小小的家事,但他決定長大後繼續留在家鄉,養雞鴨維持生活並照顧奶奶,雖然小小年紀,但因為藝術治療讓這孩子找到了自己的目標及存在價值。

林政宜也曾到護理之家去帶領藝術「創作」,因為「治療」在這樣的機構很敏感,因為一般人都認為有病才需要治療。當時他的使命是幫助護理之家的老人從過去經驗重新找回自己的能力與生命價值,並且重新認識新朋友,把護理之家當成真正的家。曾有位當過船長的老人,情緒波動大,常與人爭執,不願意畫圖,於是林政宜用毛筆畫了一艘船,問老人意見,表示對船的結構有興趣,老人才打開心防,談起從前跑船的經驗,漸漸的也跟住民建立了好的關係。

「當發現個案更認同自己的生命意義,更了解自己,發現自己不再被標籤化的去看待,試著自己走出困境的時候,好像我自己也有了力量,因為我做的有意義。」林政宜表示。

目前無限天堂的核心團隊由社工、輔導與美術專業老師、心理師、藝術治療師組成分布在台灣北中南區,彼此常保持聯繫或線上討論交換概念、訊息及意見,但因為其為本土性的自發性社團,尚未取得法人地位,都須靠自掏腰包幫助學校及自身課程,沒有政府機構的資源、經費協助,林政宜也表示,希望專業人員無論是本土或國外回來的能有更多機會相互包容,尊重不同的脈絡背景。


療育自然開展
林政宜/提供


延伸閱讀

無限天堂藝術治療部落計畫

天堂鳥唱歌

無限定藝術創作主義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建立人際互動 超乎想「巷」的社區營造

【記者許家嘉/台北報導】當都市裡越來越多公寓大廈,建設越來越講究美觀舒適,然而硬體本身是空的,唯有透過人的互動,城市才有生命力。於松山社大「從週遭環境玩社區營造」課程擔任講師的張文斌,從後巷的社區營造開始,致力於加強人際關係與公私部門的交流,他說,「空間只在人和人有了信任之後,才有意義。」

本身學習建築與法律,現任職於衛生下水道工程處的張文斌,研究社區營造已有十年,他認為社區營造不只是硬體空間的改善,而是軟體部分的營造。「建立人與人的信任感才是社區營造的核心。」從社區內尋找居民共同關注的議題,進而凝聚社區的認同感,這些都是建立在彼此信賴的基礎上。


02
文山區忠順里的後巷美化是里長與里民共同努力的成果。
許家嘉/攝影
進行都市計畫後的台北,百分之九十都是四周為計畫道路的街廓社區,所謂的「後巷」,指的是都市街廓建築內的防火巷、防火間隔所串聯而形成的空間。參與「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培訓計畫」已經十年的張文斌,曾經發表後巷宣言,與學員共同擬定臺北市街廓社區營造自治草案,在教學的同時,也會帶領學員親身走入社區,挖掘更多社區背後的故事。

03
每個人上課時都認真的聽講,課後大家會來個大合照,從中
凝聚情感。許家嘉/攝影


獲內政部評鑑「全國治安標竿社區」以及多項綠美化活動特優的文山區忠順里,是張文斌帶領學員戶外參訪的社區,里長曾寧旖視里民為一家人,只要里民有事拜託都在所不辭的個性,讓她一連任就是八年,更培養出一批優秀的志工團隊。她說,「人的營造比環境營造更難,因此事前尊重很重要,讓里民能夠充分了解我想做的事情。」張文斌更透露,在學員參訪後巷前,志工們特地把機車移出來讓學員參觀,也希望里民能夠慢慢培養公共空間的美德,這也是環境教育的開始。

04
松山社大學員在忠順里辦公室的合影。許家嘉/攝影



曾經得過第三屆台北都市景觀設計大獎的張文斌,以「台北後巷我的家」的概念去營造後巷,認為要先找出社區的共同問題、並在公私部門協力合作的營造過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機制,在彼此互動中產生信任關係,同時凝聚了居家與社區的共同意識,產生街廓社區的歸屬感。

05
「從週遭環境玩社區營造」課程中除了張文斌,另外請到
不同領域的社區相關人士授課,張文斌也在每一堂課中擔
任助教,在旁攝影與紀錄。許家嘉/攝影


他也感嘆公部門只在硬體上建設,而沒有從軟體、人與人的關係上進行更多營造。「軟硬體的結合才能創造社區共同的歸屬感。」他以內湖區三段為例,後巷的居民在維修門窗的時候,會考慮鄰近的門窗顏色與外觀是否具有整體一致性;還有將閒置空地作為生態經營,藉由小朋友從幼稚園回家時必經的後巷,讓里民更親近營造的後巷空間。

06
充滿綠美化的文山區忠順里社區。許家嘉/攝影

本身也是公部門的張文斌進一步舉例,一九九四年政府開始糾舉違建,但是做法卻是默認之前的違建、拆除八十三年之後的違建。他認為這樣非但沒有達到公平正義的原則,而且也無法改善人際關係。「就算有人違建也不用排擠他。」若把懲罰違建的錢拿來支付該社區的公共事務花費如課稅、繳停車費,讓社區有了感情互動的空間,「這樣才是去營造最大的公共利益。」

07
生態花園的社區營造實例。張文斌/提供



課堂上常見學員共同討論,老師與學員也不像傳統上對下的模式進行教學,張文斌說,其實來社大上課的學員有三分之二已經是學校志工,並發自內心希望社區可以更好,「他們的學經歷不見得比我差。」他覺得自己是激發學員對議題的了解、發洩心中想法的管道,透過老師在社區上的專業與學生互動,更能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我們也會是慢慢培養出彼此的信任感。」透過每次課後合照讓學員彼此認識,以及網路讀書會互相討論,凝聚出學員持續關注議題的能力。他分析會來上課的學員通常是想看別人對社區經營的想法,藉由討論來了解自己,進而增加自信心,再營造信任感,便能進一步尋找創作來源,最後增加自我認同的價值觀。

08
圖為文山區某處的違建建築,其中充滿許多公私部門的矛
盾與都市計劃的問題。張文斌/提供

彼此培養信任後,不管是任何場合都能一起坐下來討論,因為溝通的基礎已經建立。身為班代的黃秉驤分享之前去民生社區東榮里的經驗,「那裡的環境很適合居住,但紛爭很多,居民公共道德、向心力較差。」家住民生社區精忠里的施坤良則表示,希望透過這堂課的學習,返回社區推動更多的綠美化。

09
每次課後的網路讀書會,由學員間互通email的方式,進行問題
的交流,也可增進彼此對議題的熟悉與情感。張文斌/提供

目前正準備將這些理念集結出書的他表示,「我希望一個城市在都市計劃之後,更要去打造人和人具信賴感的街廓社區。」持續建構人際互動的情感、致力於社區營造的使命,張文斌期待未來的臺北市成為一個更有人情味的城市。 


 延伸閱讀

臺北市後巷空間整治計畫

台北市青年社區規劃師:後巷實習

歷屆都市景觀設計獎

忠順里整合里民專長 打造彩陶藝術社區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數位典藏 寶貝台灣寶「貝」

【記者簡良娟/台北報導】台灣位於世界貝類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印度 - 太平洋區內,因此台灣貝類是相當豐富的,貝類分布的範圍很廣,舉凡在陸地、河川、湖泊、森林、高山、岸邊及海洋等不同的生態環境,「但台灣仍未有較完整而可供參考的台灣貝類目錄。」臺灣本土貝類之數位典藏計畫主持人巫文隆說,台灣的貝類種類繁多,而且極有研究價值,所以應該要好好加以記錄。

巫文隆表示,隨著人口壓力的增加、工業的發達、汙染持續的擴大、再加上地震等天災所造成棲地的破壞等因素的影響,造成貝類物種及數量的劇減,這是值得我們關心與保育的課題,因此有需要加速建立台灣貝類典藏的數位化資料。


經過巫文隆二十年來的採集記錄,並且將標本館典藏的標本資料、相關圖像,經過數位化的處理,並設立了「台灣貝類資料庫」網站,「希望這項數位化典藏系統,會有助於台灣本土性自然生物的教學、研究及野生動物保育」巫文隆說。

台灣貝類資料庫」已建置台灣貝類兩百七十二科三千六百五十一種,提供貝類型態特徵、棲息環境、分布地點等訊息,目的在於讓使用者瞭解台灣貝類的多樣性並能快速查詢台灣貝類的相關資料,而網站也慢慢增加貝類的3D立體圖像,可完整的紀錄生物原有的立體風貌,在未來資料更新方面也將更為有效率的管理,而為了與國際接軌,也陸續建立「國際貝庫」及英文網站介面,希望能與世界貝類資料整合。

為了讓一般的民眾可以更容易了解台灣的貝類,巫文隆舉辦了「寶貝,台灣寶貝」的成果展覽,將研究成果以簡單活潑的方式呈現,其中也包括了貝類與人類生活的關係,「貝類在食、衣、住、育、樂各方面與人類都有關係,南鄒族有貝神,澎湖有貝殼廟,人們以往用貝殼當錢幣。」巫文隆說,所以人類的生活與貝類是息息相關的,巫文隆未來也希望能夠與博物館合作,讓這些典藏的貝類資料呈現給民眾參觀,把台灣貝類的特色推廣給大眾,近一步達到教育與娛樂的功能。


延伸閱讀

「寶貝,台灣寶貝」展覽活動網站

台灣貝類資料庫

國際貝庫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部落遇到國家 司馬庫斯勝訴

【記者顏辰州/台北報導】二○○五年十月,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在颱風過後,三位族人經過部落推派,去清理路上的颱風過後倒在路邊的櫸木以便通行,也把木材運回部落作公共造材,但卻被林務局的分局長看到,後來林務局以盜取林木的罪名起訴三位族人。此事件進入司法階段,原本在地方法院及高等法院一、二審都被判有罪,但在二○一○年高等法院更一審改判無罪。全案仍可上訴。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教授陳信行說,這個判決創下先例,是台灣司法第一次把原住民的習俗當作判決的考慮,「從中看到原住民法的具體展現」。也是第一次傳社會科學的專家林益仁上法庭,把他的意見當作判決的基礎。


一開始此事件由法律扶助基金會的律師幫忙打官司,參與此事件的專家、靜宜大學生態學系教授林益仁說,一開始法扶基金會律師認為最好的辦法是認罪協商,但是原住民認為這些風倒櫸木,是在他們所生活的原住民傳統領域中拿的,並沒有違法,過去他們的祖先也是如此,因此拒絕認罪協商。

林益仁表示:「依森林法第十五條,林間產物坐落在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內,依原住民傳統慣習,原住民可以要求使用。」所以這件事有他的法律基礎,不只是個社會運動。但地方法院及高等法院的一、二審,卻不看這個條文,只用其他條文,因此當時以竊盜罪判決原住民敗訴。

除了司法上的訴訟,部落還組織社會運動,以部落為核心,召集其他的泰雅族朋友,架設部落格「當上帝的部落遇到國家」,還有英文版本的部落格。林益仁說,因為主流媒體不太會報導這個,所以小眾媒體就要扮演傳遞訊息的角色。當時還找來其他部落的長老,一起敘述他們的傳統領域有多大,拍成影片放上部落格,希望把訊息傳出去。

另外,為了宣示傳統,部落在唯一的出入口依古老的儀式埋石立柱,設下柵欄,禁止林務、警察人員在不經允許的情況下入山。二○○七年也到行政院抗議、陳情。林益仁說:「透過不斷的講、不斷的講,然後把這些行動的紀錄放在網路上。」原住民還透過口述歷史、森林資源調查、傳統領域界定,來表達他們「我們自己有管理這個地方的規定」的想法。

林益仁強調,以前司法部門與原住民隔絕,這次因為這樣的衝撞而產生判例,未來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會參考這個例子,「這是一個有歷史性的里程碑」。而這也是一種新夥伴關係,我們要去尊重原住民的傳統領域,落實他們在領域中的權利。

「颱風過後,部落共同承擔風災,同時颱風過後的資源,部落會共同來分享。」林益仁說,國家把這些木材資源拿去,用在哪裡?錢花在哪個項目?怎麼作用?我們都看不到,我認為從這個角度反而看到國家政府單位的落伍。


延伸閱讀

台灣回顧 司馬庫斯風倒櫸木事件 原民捍衛傳統領域

當上帝的部落遇到國家

司馬庫斯

2010年7月25日 星期日

體驗敘事治療 戲心團隊心連心

【記者劉又瑄/台北報導】戲心團隊源自於一群曾經於台北市衛生局配合緊急災難心理衛生方案的志工所組成,民國九十四年因為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緊急災難方案,衛生局募集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志工進行專業培訓,上一些有關諮商輔導的課開始對外實習,由當局分配至不同社區或學校進行個別諮商或團體進行創傷後輔導。

擔任志工時期的熊恒瑂主要是對於親人、朋友逝世的學生進行輔導諮商,也有對一些心理障礙、精神障礙、智能不足等身心障礙學生進行輔導,通常會利用OH卡或漣漪卡,所謂漣漪卡是一面是圖案,一面是勵志短語的卡片,而OH卡則是有模糊抽象畫的紙卡,使用敘事與圖卡結合的方式,讓個案選出OH卡中最愛的一張圖片,再選出其他張有相關主題的卡片編成一個故事,熊恒瑂說明:「人對講自己的事情都會有壓力,藉由講故事,好像在說別人的事一樣會比較有安全感;而且人都會投射,會把自己的情況以隱喻的形式在故事裡呈現。」


第一屆團長熊恒瑂笑著說,「我喜歡用好玩的方式去做治療,而且自己也要親身去體驗才有說服力阿。」因為並不是每天都有災難,必須經由轉介才有服務的對象,為了能夠做更多的服務,不受制於上層,並且能夠維繫成員彼此的感情,因此戲心團隊誕生,除了可以彈性的合作對外提供服務,成員彼此也會相互利用敘事治療了解彼此情況及內心情緒相互打氣支持。

戲心團隊也是以此種方式親身體驗相互交流,選擇六張圖卡分別代表主角、主角任務、困難、阻礙、幫助者與目標為技巧,去分享一個故事,故事說完諮商者會訪問故事中不明白的地方,或是提供另一種可能的情結讓說故事的人去思考,最後講故事的人調整整個故事內容並重新說一次,藉此讓說故事者了解缺少了什麼,有沒有另外的角度是自己所沒想到的,用另一種觀點看事物。

另外,根據個案情況的不同,熊恒瑂有時也會使用讓個案每天固定時間的自由書寫,限時十分鐘,連續且不能思考也不能修改,寫出任何想寫的;或是由她出一個主題像是「增加自信方案」讓個案寫,利用祈使句「我覺得…」、「我發現…」去進行寫作,她說:「這種方式能夠探索潛意識,除了訓練專注力還可以從過程至中發洩情緒,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治療。」從筆觸也可看出情緒的不同,像是筆觸越強代表越憤怒、情緒越強烈,因此從寫作中除了紓發也可以了解自身情緒的變化。


延伸閱讀

魔法熊熊(敘事治療取向諮商師)

敘事治療

台灣心理諮商資訊網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茂新有機農場 學習愛護土地

【記者林依儒/台北報導】「對土地越友善,它回報越多給你。我們要盡自己的力量維護自己的土地。」茂新有機農場主人莊明儀說。 在人生中途轉行踏入農業的莊明儀,覺得這份工作帶給他有別於往的快樂。

位於五股鄉觀音山上的茂新有機農場,佔地一點二公頃,光是網室就有二十一間。莊明儀說「網室大約從去年十一月開始翻新,在今年農曆年過後完成。」網室內主要栽種葉菜類,像是九層塔、大白菜、芥菜、青江菜等。周圍種了一排的文旦柚與綠竹筍,還有為數不多的水蜜桃、芭蕉等作物。「配合顧客需要,農場會種多元化的作物。」


莊明儀原本從事機械業,但在二○○三年經歷父親生病住院,自己又因車禍休養後,便在西元二○○五年辭職,並於隔年下定決心轉作有機農業。莊明儀談到「也是在父親住院期間,感受到健康的重要。那時精神壓力很大,公司想外派我到大陸去,但我不想丟下家庭。所以在車禍休養後下了這個決定。」

說到務農上的瓶頸,莊明儀說觀音山主要作物是綠竹筍,自己從小看長輩務農,其實很容易切入。但有機農要面對病蟲害與天災,那時為了增加經驗,常前往其它有機農園觀摩,像台北詩朋農場和桃園大蕓農場。「長輩看到年輕人想投入,都很熱心的教導我。但也不是每套模式都適用於自己的農場,所以很多經驗也是得靠自己累積。」

行銷上面,莊明儀則是請教改良場和大專院校的農業經營系所教授。「我們希望直接面對消費者,少了中間商,消費者可以拿到很好的價格,對產品也會產生信任。像顧客會提供很多建議,讓我們改進。這才是一種雙向的回饋。」由於觀音山上只有這一座有機農場,週邊的農夫常抱怨,讓莊明儀花了許多時間溝通。「我這不噴藥就會有蟲,他們怕蟲跑到他們的農園。而且他們噴藥有時也會不小心汙染到這。」讓莊明儀花了五年的時間才拿到有機認證。

讓莊明儀開心的是,綠竹筍很多農園都沒收成,唯獨自己的綠竹筍收成不錯。「綠竹筍需要水跟陽光,由於我沒噴除草劑,上方有很多小草覆蓋,所以阻隔了水份的蒸散,竹筍就長得好。」他這個作法影響了週邊的農夫,讓他們開始減少除草劑的使用。

未來農園的走向,莊明儀說現在農場單純只有生產,他未來想要轉向生產與教育合一的農場,像最近與農委會漂鳥網合作的體驗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課程,主要是希望三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能了解農業。「其實台灣很多人對有機農業的認識還不是很深,他們很難衡量一把有機蔬菜的價值。所以這方面的教育需要政府幫忙,不是只有靠有機農民自己推廣。」


延伸閱讀

五股茂新-農業體驗


有機尚健康-茂新


FREET遊趣-五股茂新

NOWnews-漂鳥集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行德宮行善十多年不休息

【記者蘇怡婷/高雄報導】位在高雄市三民區的行德宮,每天下午四點半總是排著長長的隊伍,排隊的街友們一一從志工的手中領取熱騰騰的便當,街友們靠著行德宮供應的這一餐來添飽肚子。

行德宮主委林朝安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除了農曆過年的三天休假,行德宮其他時間都不休息,「因為休息的話街友們就要餓肚子了」。

行德宮的創辦人是林朝安的母親林阿罕,一九九四年時,她看見有人在餿水桶裡找食物,覺得非常不忍心,便開始免費供應食物給街友們。從一開始的兩三份,到現在每天要準備將近三百份的便當。

林朝安說,附近熱心的民眾知道林阿罕的善行後,紛紛投入助人的行列。在市場賣菜的阿婆會將每天賣剩下的或是賣相不佳的菜,捐給行德宮當製作便當的食材,也有人將剛採收好的水果直接運送過來讓街友們加菜。

林朝安替前來領取便當的街友們建立個人檔案,以便了解及追蹤他們的情形。林朝安表示,街友的年齡層以五十到七十五歲居多,也有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因為暫時找不到工作,沒有收入,前來領取便當。

林德安表示,除了街友外,行德宮也幫助身心障礙者、獨居老人,讓他們免於為了三餐煩惱,同時幫助他們爭取相關的福利,例如申請健保卡或低收補助。

林朝安表示,目前行德宮正尋找新的地點,因為現在的廟地是他人的土地,地主要求收回,所以需要找尋適合的位置,希望是不要離現在的廟地太遠,幫助街友們順利找到行德宮。


延伸閱讀


人安基金會

2010年7月22日 星期四

30巷藝文空間 打造林口舊街風華

15
30巷藝文空間將成為林口人文景觀的新起點。
攝影/許家嘉
【記者許家嘉/台北報導】台北有許多老街,見證了城市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發展。但你知道林口也有個老街嗎?位於中正路的林口舊街,是昔日商業繁榮中心,在面臨新市鎮規畫與都市轉型後,舊街逐漸沒落。今年初,由林口社大規畫整理,「30巷藝文空間」在老街的東福宮旁正式開放,希望帶給社區新的視野,重現林口舊街的人文風華。

「30巷藝文空間」由林口社大某位學員提供,目前由兒童文學探索社經營,社團指導老師謝鴻文說:「希望可以藉由閒置空間再利用,在舊街這個地方展現新的人文景觀。」自五月底,該空間將舉辦一系列的夏季活動,包括童詩同樂會、聽故事學美勞創作、親子繪本成果展與二手書店等等,結合社區與藝文活動,讓林口居民更認識自己生長的地方。


14
位於林口中正路的舊街,兩旁皆是在地居民的生活軌跡。
攝影/許家嘉
本身在桃園長大,現任教於虎尾科技大學的謝鴻文,自小就喜歡閱讀與寫作,曾經在桃園一家咖啡館辦過許多讀書會,舉凡講座、音樂會、劇場表演皆有涉獵,並與社 區進行交流,奠下他往後從事社區活動的基礎。「兒童文學探索社」創立之初只是為了延續學員間的聚會,在謝鴻文的指導下,極力推廣親子課程,希望藉由親子共同學習,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進一步關注社區事務。

13
每個周末舉行的互動講座,可以讓親子共同學習體驗。
攝影/許家嘉



「故事是最簡單的文化資產。」謝鴻文認為,藉由30巷藝文空間創造的親子互動,在向外延伸至社區的認同。他希望未來可以在這裡舉辦各種藝文活動,並開設採訪或紀錄片等課程,可讓民眾去訪問家中的長輩,進行口述歷史的紀錄,就能更加了解自己家族的歷史,進而凝聚對這塊土地的情感。

12
熱衷兒童文學的謝鴻文分享他的童詩創
作。攝影/許家嘉



林口是近年建築企業積極開發的地區之一,從磚窯廠到工業區轉型,新市鎮重劃以及捷運興建為林口帶來大量移民,然而在新都會景觀形成的同時,舊的街道住宅、產業模式也面臨考驗。謝鴻文認為,社區營造是需要大家一起來關心的,像舊街本身就充滿許多老店的故事,紀錄或是用另一種型式保存,如文字、影像、繪本、音樂,保留老店的運作並讓在地文化傳承下來。

林口社大也積極在推動舊街故事的紀錄與保存,社大主秘王貞乃表示,他們跟舊街店家一直都有作互動,且已經持續四、五年,透過問卷調查以及在各店家舉辦體驗課程,讓在地人與外地人更加了解林口這個地方。社大也邀請了張立伶策劃了「林口舊街風華」的紀錄片,期待透過影像,挖掘出林口的歷史發展與脈落,建構出屬於林口人的共同回憶。

11
參與童詩同樂會的民眾與孩子共同聆聽謝鴻文的兒童文學
分享。攝影/許家嘉

張立伶認為,林口有山水景觀,也具備輕工業的新市鎮計畫,加上豐富的新移民文化,是個很特別的地方。「現在的年輕人多半不了解自己的文化與歷史,而影片是很好的傳播媒介,我希望記錄片用大眾都能接受的方式,呈現出老街的記憶。」她進一步分享在舊街,曾經採訪一位從日治時代就住在林口當公務員的李成秋,從他的生命經驗就可看出林口鄉鎮的發展軌跡。

對於未來舊街的願景,謝鴻文認為30巷藝文空間已經踏出了一小步,但軟體的建設是需要長期經營的。「現在的青少年多半被壓制,如果未來台灣知識解放,每個孩子可以自主學習,甚至主動關心社區事務,一定能創造出屬於他們的文化。」他希望可以效仿汐止夢想社區近年來的踩街嘉年華,透過相關單位的整合營造,讓這條舊街再現商機!


延伸閱讀


兒童文學探索社

謝鴻文/兒童節的派對


林口社區大學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反折扣戰 為書業的未來而戰

8
遠流出版社董事長王榮文(左)及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
(右)出席研討會表明立場。陳中勳/攝影
【記者陳中勳/台北報導】你是否有過在瀏覽網路書店時,看見原本沒有想購買的新書,卻被七九折或七五折的優惠吸引而心動下單的經驗?其實,出版社在背後老早調整好定價公式,一本七九折的新書已悄悄外加了一至二成的成本,你不但沒有因此賺到好處,還累積一堆不會翻閱的書籍,更嚴重的是:你可能間接成為台灣多元出版及獨立書店的殺手。

「集書人文化-獨立書店聯盟」發起的「反折扣戰&推動圖書統一定價制」研討會,十七日於洪健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敏隆講堂舉行,邀請中大型出版社、資深出版人、大型經銷商、圖書發行協進會等出版產業各環節出席對話,引導一般讀者對文化出版議題的了解,以達成「圖書統一定價制」立法及修訂「公平交易法」的連署共識。


在書市日益惡化的折扣戰爭下,大通路迫使出版社一再讓出毛利,直到觸碰利潤底線為止;出版社為了不得罪通路及廣大消費者,反映在書籍本身便是讓書價在短期間內大幅攀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指出,台灣的平均書價自二○○四年起至今,估計足足上漲了五十多元,卻導致平常少量進額、無法調降進貨價格的獨立書店,逐漸失去「愛打折」的消費者。

目前「圖書統一定價制」的推動,起源自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工會完成的一份《圖書統一定價銷售制度》研究,其中指出:為了防止惡性降價競爭造成內耗,將圖書文化商品排除在現有的「公平交易法」之外,才可能藉著回歸書籍正常售價及統一定價,以保護文化多樣型的出版。雖然預估修法程序困難,卻成為上下游出版業迫切需要的自救意識。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引用法國在一九八一年通過的「圖書定價銷售制」為例子,該法令不僅保障小型書店經營,也將書籍的競爭面向從價格轉變為內容,讓所有的出版鏈和作者讀者都「快樂」;即使是最容許折扣戰的美國,「反托拉斯法」的設立也不允許出版社對不同規模的書店有不同折扣,反觀根本沒有折扣保障的台灣,又該如何在出版業的寒冬裡生存?


7
小小書房店主劉虹風呼籲圖書回歸文化的價值,拒絕淪為
一般商品化。陳中勳/攝影

「以前折扣是行銷的最後一條路,現在卻變成行銷的第一條路。」小小書房店主劉虹風語帶無奈地說,尤其有一次當她看到某大型網路書店「書店翻,網站買」的標語時,氣憤的覺得如果創意非得要將對手弄死,那就不再是創意;從這樣的質變發生,劉虹風觀察到書只變成一種商品對待,台灣的出版在亞洲雖然名列前矛,不過她也提醒:在法蘭克福書展,台灣的地位十分邊錘。

議程的結尾談及書業未來,行人文化實驗室主編周易正笑著說,出版是為了某種信念而生存,雖然很多事情上沒有談判的籌碼、偏頗又任性,卻毫不掩飾其理想性,只希望一本好書能讓更多的人看見;一人出版社創辦人劉霽也很樂觀地認為,小型出版社可以抓住小又好的東西,只要被讀者肯定風格特色,就能持續維持下去。


延伸閱讀

折扣戰烽火連天,誰倖存?

假裝活在一個美好的時代

《愛上便宜貨:追求折扣的代價》

社群出版–如何創造新的閱讀需求

台灣獨立書店聯盟 on Plurk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文化創意產業 吹起北藝風

【記者底淑瑀/台北報導】文化創意產業的「軟實力」,近年來在台灣是備受矚目的熱門議題。從手作小物、創意市集等微型產業開始,藝術創作者將天馬行空的創意付諸實現,消費者的購買更鼓勵原創精神的延續。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北藝風創新育成中心,以成為文創產業的源頭活水為自我期許,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的支持下,於二○○八年九月,成立「北藝風概念店」。

北藝風概念店店長周浚鵬表示,北藝風概念店為北藝風創意育成中心的實體商店,以在學學生和畢業五年內的畢業生為主要輔導對象,開設包含行銷、法律、財務方面的課程,並邀請文創業界人士分享創意歷程。由育成中心的統計指出,台灣有百分之七十八點一的年輕人想創業,但僅有百分之十五的人有計畫。中心除了開設課程,並成立顧問團、提供工作室與各項資源,幫助藝術工作者實踐創業的夢想。


「就像是藝術實驗基地一樣,是可以犯錯的。」周浚鵬如此解釋北藝風概念店。北藝風概念店是駐店藝術家們的作品販售空間,針對不同的節慶,店內也規劃出各式主題活動與講座。是創作者直接接收市場反應的管道。不只是靜態商品,中心也承辦活動展覽與藝文演出,藉此達到異業合作的目標。二○○九年六月份參與第四屆北京文博會,十月和廣達電子合作舉辦「科技藝術節」,二○一○年更參與上海世博會的展出。




延伸閱讀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北藝風概念店

北藝風部落格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拒當「東方不敗」 變性人小祐追尋新人生

【記者陳衣怜/台北報導】大紅色粗框眼鏡、豹紋包包,小祐有著熟女特有的自信韻味。如果小祐不主動提起,誰也想不到她曾是男兒身。小祐在二○○三年完成性別評估過程,正式結束二十七年的男性身分。談起這一路的過程,小祐說,自己算是幸運的,可以經由變性手術,變成自我認同的性別。但是小祐也說「再幸運的人都經歷過爭執,以及每天哭著禱告的苦澀歲月」。

對許多跨性別者來說,性別認同異常與進行變性手術是兩回事。因為變性手術牽涉醫療行為,需要心理醫生長期的性別評估、以及父母親的同意才能進行,這使得跨性別者不一定會選擇進行變性手術。


小祐,今年三十三歲,出生於高雄。雖然童年時期的小祐在玩家家酒遊戲時,如果扮演女生角色,心裡會特別開心,但小祐仍然是個活潑調皮的小男生。就這樣,小祐在一個知道自己是男生、行為舉止也是百分之一百的小男孩,但心裡偶爾浮現起自己如果女生的話……的矛盾情緒中渡過了童年。

國中時的小祐,第一次戀愛的對象,是個男同學,對於性別與性取向認知有限小祐,不覺得自己是同性戀,只是單純的想當這個男同學的新娘,雖然這段戀情最後也無疾而終。

國中升高中的時期,小祐才完全確定自己想當女生。為此,小祐還特別把想法寫在日記本上,刻意把日記本放在桌上,目的是為了讓爸爸知道這個難以啟齒的願望。雖然只換來爸爸想矯正小祐性別認同的一頓體罰,但是小祐也從不放棄想當女生的念頭。小祐開始為了當女生而作努力。不只是減肥、改作女性化裝扮,甚至開始偷吃避孕藥。因為避孕藥中含有女性赫爾蒙,長期服用會產生女性特徵。

為了有個可以模仿如何當「女生」的典範,小祐進入男女比例高達一比一百的商職學校就讀。就讀高職時期的小祐,也飽受同學的歧視,同學私底下幫她取了「東方不敗」的綽號。東方不敗指的金庸武俠小說當中,雌雄難辨的反派人物。

儘管被嘲笑男不男女不女,但是小祐仍與人生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朋友交往。儘管小祐說,愛一個人是與性別無關。但為了維繫這段感情,小祐勉強自己收起女性化的一面。但最終小祐仍然壓抑不了想當女生的念頭,向女朋友坦承自己的性別認同。

幸運的是,經歷一場情感上的風波後,小祐的女朋友接受了小祐的性別認同,甚至幫小祐購買女性內衣,幫助小祐當「女生」。兩人愛情長跑十年後,步入禮堂。

但遺憾的是,這份難能可貴的感情在婚後一年,便因小祐另一半的外遇畫上句點。但對小祐而言,這個困境卻成了轉機。妻子的外遇及決定離去,讓小祐再無後顧之憂的決定進行變性手術,當「真正的女生」。

小祐經歷一番家庭革命後,貸款四十萬元進行變性手術。小祐說,變性的決定並不只是離婚促成的緣故,職場上的歧視也是原因之一。以上廁所為例,小祐在變性前就是上女廁,雖然部門內的人可以接受,但是同公司部門外的人卻會認為小祐是變態。

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台灣綠黨性別支部召集人宋竑廣表示,台灣到目前為止,許多跨性別者因為變性不獲得家人認同而自殺的消息仍層出不窮。因此綠黨近來也經常舉辦跨性別講座,希望對於建立跨性別平權的社會盡一份心力。

宋竑廣指出,或許台灣可以先從鬆綁性別限制或要求做起,例如服裝規定,學校、政府、以及私人企業的制服可以試著不再採絕對的男、女二分法。並且在各類文件上消除不必要的性別欄。


延伸閱讀

什麼是跨性別

談跨性別者的就業處境

跨性別者受歧視案例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記者張婷臻/台北報導】在伊甸基金會八德服務中心外面,有一群人正為了他們的小花園而努力,這是「手足&花草園藝社」,由在伊甸八德服務中心,上過園藝治療課程的學員組成,雖然身體上各自都有不方便,但是他們情同手足,透過社工和彼此的互相幫忙,培養出對園藝的興趣,一點一滴打造他們的花園。
伊甸基金會八德服務中心的社工員張瀞文表示,二○○八年開辦了園藝治療課程給身心障礙者,是這個園藝社誕生的契機。兩年來沒錯過任何一梯次課程的木頭人(化名)說:「在第一梯次課程接近尾聲的時候,有了組成園藝社的想法。」因為自己住在附近,每次上完課之後,其他住比較遠的成員不方便把小盆栽帶回去,自己就幫忙照顧,久了就興起大家一起在這裡照顧植物的想法,除了聯絡感情,也可以培養興趣和活動身體。


木頭人笑著說:「我們自動自發開會,討論心目中想要的花園,規劃都是自己來。」園藝社成立的第一年,請人來裝放盆栽的木架子,花園裡面的植物還不是很多,到了第二年,成員們在社工人員的協助下,自己DIY用空心磚砌成了花台。木頭人說:「二○一一年的目標是把這裡打造成社區小花園,希望和社區的關係更和諧。」她表示,社區裡面的人和他們這些身心障礙者都沒什麼往來,希望可以把這邊開放給社區的人參觀,也讓社區裡面的老人來參與,比較不會孤單。

木頭人說,花園裡面的各種設施都是為了身心障礙者設計的,盆栽放置位置都不高,方便坐輪椅的成員,桌子和洗手台的高度,也都考慮到了。

被大家稱為園長的向日葵(化名),也是從第一堂園藝治療課開始,就一路參與的成員,她說:「我每個禮拜都坐復康巴士來啊,這邊很有趣。」木頭人也說:「我喜歡曬太陽、摸土壤,土壤會給我免疫力。」

木頭人說,除了在老師的帶領下學著照顧植物,也有結合植物的手工藝作品的課程,最特別的是,花園中用來驅趕蚊蟲的蚊香,就是成員們用艾草作成的,每一柱可以燃燒四十五分鐘,是非常天然的驅蚊劑。

除了服務中心開設的課程之外,園藝社成員目前每週在花園聚會一次,關於園藝社的點點滴滴,木頭人都紀錄在「手足&花草」部落格裡,她表示,這個部落格其實去年才成立,雖然是她個人的部落格,因為後來有些成員身體狀況變得較差,不方便前來,但又關心這些植物,所以她就將園藝社的情況紀錄在部落格裡,讓他們也能看到。



延伸閱讀

「手足&花草」部落格

園藝治療

綠色醫生:園藝治療與個案故事

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繩柱風車」 大學生的綠能創意

07
製作完成的 繩柱風車 趙偉健/提供
【記者巫亦桓/桃園採訪報導】再生能源的利用,越來越受到注意,桃園萬能科技大學的四位學生,吳穎彥、趙偉健、楊子賢、邱宣圍在學校的專題研究中,製作了「繩柱風車」,這項作品讓他們贏得二○○九年「全國新興能源暨綠色能源專題創意競賽」冠軍,也讓他們登上了Discovery頻道,趙偉健、吳穎彥說:「我們全組員都非常興奮,也很驕傲。」

Discovery頻道在二○一○年初,介紹了許多台灣人的綠能創意,「繩柱風車」是其中之一,趙偉健說:「老師知道要拍攝的時候很高興,而且我們為了這個難得的機會,還有加強許多設計,像是風箏的造型、強度。」


08
正在測試間段的風箏雛型 趙偉健/提供
「繩柱風車」簡單來說是風力發電的風箏,也就是在風箏上裝一個小型發電機,利用風帶動發電機的葉片轉動,在經過電線(12伏特~24伏特)導引下來就可以發電,風箏是使用特別製作的六角風箏,這種風箏在空中可以比較穩定,電流也可以持續。

09
飛上天的風力發電風箏。趙偉健/提供



「當初是指導老師周鑑恆,提供給我們的點子,希望我們去證明風的理論」趙偉健開心得說,剛開始製作時,四個人常常會有些爭吵,不過他們了解溝通後就沒事,而且周鑑恆也會給他們許多方向,像是給他們流體力學的知識,讓「繩柱風車」可以再更完美,一共做了四台風力發電風箏,趙偉健說:「這四台都有些許的不同,最後兩台我們利用了電路,讓交流電變成直流電,這樣電力可以儲存在電池裡,之後再使用。」

「繩柱風車」雖然是一個很實用的發明,但是卻不能普遍得廣泛使用,趙偉健說:「台灣人口太多,要每戶人家都裝一個風箏發電,這不太可能,而且也會危險,」,雖然有這些限制,不過「繩柱風車」未來的發展,可以透過跟太陽能的結合,廣泛的被使用。


延伸閱讀

發電機

風力發電

六角風箏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低碳回饋自然 坪林做得到

【記者鄧家齊、吳岱穎/台北報導】你知道旅行的時候,正為地球增 加最少二十三公斤的二氧化碳嗎?坪林為全國第一宗舉辦低碳之旅的地區,達成每人四點五五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推出碳匯券,捐出所得的百分之十來種樹, 回饋大自然。

什麼是低碳旅遊?
從食物選用當地食材,免除從外地運送過程中產生的耗能;行程也以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到達當地可以選擇步行、騎腳踏車和乘搭電動車,達到「無縫隙的低碳交通接駁」
導覽員王春樹表示,為平衡交通工具(接駁小巴)所產生的碳,達到零碳旅遊的目標,縣政府首度發行「碳匯券」,由商家提撥百分之十營收做為縣府種樹的基金。形式像社區貨幣,只能在當地社區使用,在現場的「碳匯銀行」(碳匯券兌換處:坪林低碳旅遊中心、形象商圈、鐵馬新樂園服務台)以同等價值購買(以二十元購買二十元的碳匯券),在指定的「坪林綠色商店及活動攤位」使用,碳匯券將捐出百分之十,購買樹木,坪林低碳旅遊專案經理林文郁說:「根據我們的調查,每種一棵樹可吸收五公斤的碳。」目前低碳旅遊已經達到每人產生四點五五公斤的量,相對來說,使用碳匯券來實行零碳旅遊。

工作人員陳應麟表示,坪林很多食物都選用當地食材製作,幾乎不從外地運來,希望減少運送過程中產生的耗能及二氧化碳排放。另外,主辦單位也在行前就提醒報名的民眾,低碳旅遊的目的是降低碳量排放,行前就提醒報名的民眾需自備環保筷及環保袋,而賣午餐的攤位也沒有提供免洗餐具,以減少旅行中製造垃圾的機會。


坪林鄉位於台北縣與宜蘭縣之間,是走北宜公路的休息站,自從雪山隧道開通以後,車流銳減。

坪林位於宜蘭縣與台北縣之間,在雪山隧道通車以前,很多車量走北宜公路會經過坪林,為坪林人民帶來收入,但開通以後,使得宜蘭與台北之間的車程大幅縮短,都沒有人要經過坪林了,只有零星的車量經過,引起當地居民不滿。
 


低碳旅遊中,仍然能發現有些食物依然用塑膠袋盛裝;部分茶類製品也有過度包裝的情形。另外,主辦單位宣傳低碳旅遊用的低碳量計數器,並未持續使用,反而堆放在茶行倉庫內。若是要達到零碳旅遊的目標,坪林仍有一段努力空間。而行程中商家介紹、鼓勵民眾消費的行程佔了大多數,遊客蔡明治表示,一直在花時間等其他遊客買東西,規劃上有太多干擾。遊客侯安純也說:「來這裡感覺只是要我們買東西而已。」

許多坪林商家則認為,低碳旅遊固然帶來人潮,但未必帶來明顯的旅遊收入。因為舉辦的時間是週三、五的白天,參加民眾大部分是退休人士;而主要消費力高的族群例如小家庭裡的父母親、年輕人等幾乎無法配合低碳旅遊的時間。榮發茶棧老闆黃振和說:「如果是周末遊客就會比較多,不然他們(退休人士)有預算考量所以消費率不高,不過有人來總比沒有好。」

「低碳旅遊不應該是個活動!」林文郁表示,「每週兩日的低碳旅遊」原本只有到六月十六日,現在延長到八月,而且八月開始,擴大成「常態性的低碳生活營造」,星期一到五都有梯次。他還指出,現在每梯次還要提早兩個月才能報到名,成效顯著。
節能減碳的觀念逐漸成為趨勢,而坪林也幾乎成為台灣低碳旅遊的新典範,外島例如澎湖、綠島等都想跟進推動低碳旅遊。


延伸閱讀


坪林自遊自在

何謂低碳旅遊?

低碳生活網

什麼是食物里程?

石頭屋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卡茲樂團 音樂夢不停

10
由左至右分別為主唱小壞、鼓手林廣、 吉他手新錡、
貝斯手阿德。 cuzz樂團/提供
【記者許富惠/台北報導】「Hey!沙洲草皮,空曠大地,陽光閃爍無比,和一把吉他,一群兄弟沒什麼可惜。Hey!狂風暴雨,滿身泥濘,終究雨過天晴,在州際公路,無憂無慮,終點永無止境。」這首歌曲來自卡茲樂團的「州際公路」,收錄在卡茲樂團獨立製作的迷你專輯。

很難想像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依然是學生的他們,在沒有任何唱片公司的資助之下,四個就讀大學一年級的男孩們,自己製作了一張收錄五首歌曲的迷你專輯供人試聽。五首歌中三首來自團長蔡新錡,其餘兩首是樂團的共同創作。另外他們自己設計專輯封面、歌詞內頁、團員們共同編曲,而錄音工程則是卡茲在樂器行遇到擁有個人音樂工作室的耀文老師,免費幫他們錄製的。


他們在錄音室度過二、三次,下午進去隔天早上才出來耗費體力的錄製過程,才完成這張迷你專輯的錄音。錄音完後再買空白光碟和空白光碟盒和一張一張燒,一張一張放進自己製作的內頁和燒好的光碟,四處表演時送給大家。卡茲樂團製作這張迷你專輯的目的絕非販售營利,團長新錡說「只是很單純的想擁有自己的作品而已」。而這張專輯對卡茲來說,只是一個小小的起點,「慢慢來,我們要學習的事情還有很多」團長新錡說。

秉持著多聽、多表演、多學習的態度,卡茲樂團參加各大比賽印象最深刻的是政大金旋獎,新錡說那次比賽,對整個卡茲樂團衝擊很大,在看到其他參賽者的表演與創作後,團員們瞭解到自己的缺點,需要再多方面充實自己,明白了這個道理讓他們覺得非常的興奮,因此在參加完金旋獎的比賽後,卡茲樂團決定暫時休兵,一方面是比賽前的緊鑼密鼓練習需要休息,一方面也是讓團員們各自練習自己負責的樂器。

鼓手林廣說一開始和大家組團時,他以為樂團頂多玩個四、五年就會解散,但是有一次團員們練完團後,到附近買東西吃時遇到一個攤販老闆,老闆看到他們背著樂器並且得知他們有在玩樂團後,便開始向卡茲樂團的團員們吐苦水,老闆後悔自己當初玩音樂沒有堅持下去,礙於經濟因素,團員們各自解散、找工作,並鼓勵他們要繼續下去,不要讓自己後悔。鼓手林廣在聽到老闆的故事後,堅定了自己玩樂團的決心。

團長新錡說樂團目前只是剛起步,團員們都還要繼續學習。他也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把音樂當成工作,但是如果夢想不能實現,他也會把音樂當成自己興趣繼續經營。


卡茲樂團今年三月在嘉義音樂祭的演出。 影片由卡茲樂團提供。


延伸閱讀

卡茲樂團無名部落格

CUZZ樂團在街聲提供試聽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因建公路 法主公廟少了一半

【記者楊曉北報導】台北法主公廟因為要建道路所以被拆除後殿,且將前殿的部分,形成了一座有閣樓的廟宇,除此廟宇的文化以及部分建築就消失了。

台北法主公廟位於台北南京西路上,特別之處是在於廟宇擁有二樓以上的建築與其他廟宇的差別是多數是一層樓的,建築方面是為長方形的建築,且在廟宇內擁有四對銅雕龍柱,是全台北最大的銅雕龍柱,且龍柱上有三十六位兵,都是表示著守護廟宇的含義。

法祖公廟負責人陳太生表示:「廟被拆除是因為要建公路,要不然現在就沒有南京西路。」廟被拆除的部分是後殿,原有的牆畫以及橫梁上的圖案或雕刻都保留不了,因為都是過於大的物件,唯一保留的橫梁是較小的,陳太生還表示,日後會等維修的時候,再把橫梁放上。他說,目前廟宇的三樓至五樓還在進行裝修,且現在的法主公廟在建築上都是屬於簡單的廟,並不想與一般所看見的廟宇在牆上或是建築上有圖案等。

法主公廟為了要傳承南管,所以在廟裡提供了南管的學習。陳太生表示,雖然南管與廟宇並沒有任何的關係,可是為了傳承,特別在廟宇開班,希望可以有年輕人會想要學習。



延伸閱讀



台北市法主公廟


南管


二二八事件

2010年7月13日 星期二

正隆春風 典藏故宮

【記者簡良娟/採訪報導】數位典藏原本的重點是將現有的資源,加以影像化,並且儲存於電腦中,以達到數位化,便於整理、保存,但是現在數位典藏多了另外一項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典藏後的加值化,也就是將典藏品以各種商品的形式呈現,賦予它更高的經濟價值,也可以藉由商品的銷售更容易的宣傳典藏品的理念及文化,而「國立故宮博物院」正是台灣典藏產業的十大廠商之一。

由於政府推廣「數位學習與典藏產業推動計劃」,故宮博物院已經與許多企業合作,創造出許多成功的產品,而正隆紙業推出的「春風典藏故宮面紙」正是一個成功的例子。


春風面紙始終強調創新技術的提升,且致力結合藝術與生活,「要做,就要做到最好。」正隆紙業總經理蔡東和說,「春風典藏故宮面紙」是第一家取得故宮博物院的授權,完美結合面紙紙盒與故宮典藏品,將藝術品帶入家庭生活的面紙品牌,蔡東和認為產品創新是企業必走的路。

這款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春風 極致典藏」系列,成為春風衛生紙的次品牌,「我們採用「畫琺瑯牡丹紋蟠龍瓶」上的圖案設計出這個系列,上市不到一個月就創下近200萬元的銷售數字。」蔡東和說,此次採用的素材是雍正皇帝的珍玩,是清朝工藝的精湛之作,而它瓶身上的牡丹、靈芝及桃果,都有吉祥如意的含意,又加上推出時故宮博物院正好舉辦雍正大展,更讓銷售量大增。

「做事要順勢而為,借力使力。」蔡東和說,藉由政府的政策及鼓勵措施,來促進技術升級,就像這次與故宮合作的方案,就是讓企業內部整合動員的好機會,而正隆紙業原本就有許多國際性客戶,藉此機會也可以將中華的藝術與文化推廣到全世界。


延伸閱讀

正隆春風面紙

國立故宮博物院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網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校園同志甦醒日 西門町上演嘉年華會

【記者陳衣怜/台北報導】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GLAD(Gay and Lesbian Awakening Days),系列活動於二○一○年五月二十九日在台北市西門町以嘉年華會作為壓軸。現場聚集各類性別團體一起戴面具走上街頭共襄盛舉,包含同志、跨性別、以及雙性戀團體。

活動當中以面具象徵許多同志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隱藏性傾向保護自己。主辦單位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提醒社會大眾,無論是身為男女同志、雙性戀或跨性別,在異性戀當道的社會,都必須帶著一張假面具偽裝自己,並期望此舉能讓社會去正視多元性別的存在。


校園同志甦醒日新聞發言人阿軒(化名)表示,本屆壓軸活動同心圓嘉年華,除了邀請同志朋友戴上面具走上街頭,在路途上做任何日常生活上都會做的事,例如吃飯、購物等等。在白天也邀請學生同志社團、以及性別單位前來擺攤。

嘉義縣中正大學同志社團酷斯拉社社員浴巾(化名)表示,特地北上參與活動,難得有場合可以讓同志不避諱性傾向,大大方方在大眾面前展現身分。另一名社員包子(化名)也說,有這個機會讓所有同志社團一起出現,是一件很難得的事。

校園同志甦醒日,是由學生性別社團自主發起。本屆活動於五月開跑,聯合主辦的學校包含臺灣大學、臺北大學、文化大學、世新大學、交通大學、清華大學、政治大學、輔仁大學、海洋大學、東吳大學。


延伸閱讀

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同遊仙境

Bi the Way雙性戀團體

TG蝶園跨性別團體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玉稠湖農園 重視主客互動

【記者林依儒/台北報導】「可能我以前是生意人,所以轉型成觀光農園後,和顧客溝通不是難事。」玉稠湖農園主簡崇明說,開放給遊客自由採果當然會害怕作物受到不當的浪費,但只要做好良好的溝通,這些都不會是問題。

位於士林區德行東路上的玉稠湖農園,簡家從清朝開始就已經在這塊土地上從事農務。起初只有種地瓜跟養家畜,後來日本引進蓮霧、柑橘等水果後,作物開始以水果為主。簡崇明笑說「那個盛產的時代一斤的柑橘比一斤米還貴。」大約西元一九七○年左右,配合政府宣導,轉型成為觀光農園是父親的決定。


第四代農園主人的簡崇明,起初本來不打算接手農園。「我以前是從事藝術品相關行業的,直到三十初歲才想務農,主要是因為興趣,要是退休再來種已經沒體力啦!」當初要接手農園,簡崇明的父親並不是很贊成,因為務農勞累,又賺不到什麼錢。「父親當了五十幾年的農夫了,他當然知道這不是件輕鬆的工作,所以才不贊成。」

簡崇明接手觀光農園後,從朋友得知中部有人在試種平地水蜜桃。「沒多大猶豫,就直接種來試試看。那時父母親反對是正常的,因為水蜜桃相當嬌貴,不容易照顧。」種出成果後當然開心,但開放採果後又得面臨水果的包裝後置作業,「那時包裝材料就得問試驗所的老師去哪買,或是找中部農友協助。我一個人要負責全部,過程相當累人。」

簡崇明說當初砸下一、廿萬弄包裝水蜜桃的材料,父母親都相當擔心。「因為我們務農的年營收也不過一、廿萬,我一開始就把這些錢都花了,不擔心很難。」那時父親還跟他說「哪有務農的搞這麼多花樣弄包裝!」但開放平地水蜜桃採果後,大批人潮讓他稍微放了心。後來高達二十多家農園都栽種水蜜桃,但風潮一過,現今只剩下四家左右。

說到觀光農園的經營的難處,簡崇明說當初政府在推廣時,並沒有對農夫作教育訓練,使得許多農園一開放,農人多年的作物心血常被遊客浪費,讓許多農夫從此關閉農園。「發現水果掉在地上受到糟蹋,任哪位農夫都會難過。那是多年的心血。」而為了避免這種狀況,簡崇明一開始就會和遊客好好溝通。「一定要先把規則講清楚,不然最後難過的是自己,不講也不能怪遊客。」

「我平常就跟顧客保持一種朋友的關係,要來採果一定會打電話問我,不然採收期還沒到,讓他們撲空我也不好意思。」簡崇明笑說,現在顧客都會親自來農園看,很多果實還沒結果前就先跟他預訂要哪顆,熟成後他們會親自來採。「水果當然是自己親手摘的最香甜!」而簡崇明的這種互動模式也為交了不少朋友。




延伸閱讀

農業易遊網-玉稠湖

聯合新聞網-玉稠湖


自由電子報-玉稠湖

2010年7月10日 星期六

士林公民會館 喧囂中的寧靜角落

【記者薛立/台北報導】一般人提到士林夜市,大多會立即聯想到美食或是購物的天堂。但其實只要再往街道的深處走一些,就可以見到一間有著紅磚外牆的三層建築;走到裡面,便會感受到與外面夜市的喧囂截然不同的寧靜氣氛,這裡,其實就是「士林公民會館」。

士林公民會館的前身原是日據時期房舍,本來是做為莊役所,也就是當時的鄉公所的所在地;後來由士林區公所接手利用,但公所在一九九三年搬遷到新的行政大樓,於是這裡則改做為活動中心、勞工就業服務中心...等。直到二○○一年配合台北市政府的一區一公民會館政策,才將這棟建築再利用,整修為士林公民會館,並在二○○六年完工、開放參觀。


會館內的空間,一樓的兩間展館主要開放外借舉行各式展覽,即提供一個休閒、藝文活動的新空間;二樓以上則設置舞蹈教室、會議室、媽媽教室等,也有開放外借做為各項研習課程使用。第一次來參觀的王先生表示他是剛好經過,裡面的陳設與整體氣氛他很喜歡。住在附近的吳小姐則說:「這邊有時候會有一些蠻有趣的展覽,像是之前還有昆蟲展就很特別。我有空就會走過來看看,進來坐著休息一下也很舒服。」




延伸閱讀

士林區公民會館

台北市士林社區大學

維基百科-士林夜市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南湖「星」教育 培育天文新星

【記者張曼懿/台北報導】「小朋友仔細看,這就是現在時刻的模擬星空喔!」台北市南湖國小的洪淑青老師正帶領著二年級的小朋友,使用星象儀觀測模擬星空。南湖國小擁有全台第一座數位天文台,在二○○三年正式啟用。數位天文台裡最特別的是星象儀,能夠模擬世界各地不同的星象圖,甚至可以在白天模擬出星空。

南湖國小的學生,每學期安排了至少兩次在數位天文館館內上課,而負責天文的自然科教師們,替一到六年級安排了不同的課程。自然科教師黃于玲說:「天文課程隨著年級由簡單到難,低年級的課程從最簡單的認識十二星座為主。」因為有數位天文台的資源,自然科教師每年也研發出不同的天文課程。


南湖國小的天文團隊主要由自然科的老師組成,這些自然科的老師為了推廣天文,不僅必須成立團隊、還要自主的進修天文有關的知識。黃于玲說:「全靠著一股熱忱。」自然科老師們有些從不懂天文知識,經過一番熱忱的學習,現在甚至已經愛上天文了。興趣跟教學結合,也是老師能夠繼續付出熱忱的原動力。

南湖國小的學生經由天文課程的推廣,能夠培養出真正愛天文的孩子。「很多學生走路是看地上的,但是真正熱愛天文的孩子,走路甚至都會停下來看看天。」黃于玲說,因為天文的推廣,讓孩子真正的愛上天文,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一件很棒的事。

「天文課程是全校性的,而學校的天文社團則非常搶手。」黃于玲說,除了天文課程,學校也安排三到六年級的社團課,加入天文社的學生非常多,只好用年級分成三團;因為中年級才開始有社團課,所以中年級的學生對天文社特別有興趣,「太多學生來報名了,甚至要經過甄選才行。」黃于玲笑著說。

天文社團的學生有什麼不同?黃于玲說:「可以從社團的孩子看到他真正喜歡天文。」從三年級到六年級都是天文社的「元老級」學生很多,從他們的身上看到推廣天文教育的成就感。帶領社團去參加一年一度的天文知能檢定也是有趣的經驗,雖然因為參賽不分年齡,學生總是會輸給經驗老道的成人,但參賽就是很難得的經驗。

南湖國小運用天文台的資源,透過模擬星空,增加對天文的認知。也因為數位天文台,成為了許多團體、學校的參訪對象。黃于玲說,幼稚園的學生的參訪令她印象最深刻;因為星象儀進行教學時必須關燈,有一次的教學才剛剛關燈,就有孩子因為怕黑而哭了,「甚至還有孩子因為星象儀的旋轉吐了、害怕的尿在椅子上等等。」黃于玲笑著回憶。

除了發展數位天文台,南湖國小也每年舉辦天文觀星活動。觀星活動開放全校的學生報名,通常是兩天一夜的活動;今年度的觀星活動將在六月五日及六日在花蓮布洛灣舉行。


南湖國小二年級天文教學課程








延伸閱讀

南湖國小數位天文館活動照片

觀火星 全國首座數位天文台開放

2010 尊親天文知能檢定

2010年7月8日 星期四

因為部落格 輔大猴找回當漫畫家的夢

01
可愛的輔大猴,紅色是他獨一無二的地方,表情豐富多
變。輔大猴/提供
【記者王亭云/台北報導】在網路上,大家可能看過或聽過「輔大猴」,創作者比下這可愛的紅色小猴子有著一定的知名度。但在這搞笑的圖文背後,有著追尋夢想的勇氣與熱情,更有身為專職創作者的辛苦;雖然曾有過是否轉為當全職部落客的掙扎,但輔大猴知道,漫畫家才是他最初的夢想。

「從小就想要當漫畫家。」現在正職為漫畫家的輔大猴回憶著,但生於傳統家庭,因此大學選擇就讀輔仁大學應數系,「可能之後就當個老師吧」他苦笑著說。上了大學後,課業與朋友間的活動佔據了時間,他只得將自己曾有過的夢想,藏在心底;直到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的第二年,他在碩士論文的壓力之下,想要找個地方抒發,於是他的部落格在二○○六年的此時誕生。


02
部落格開始加入手繪的圖,一開始只用小畫家簡單地繪製
(左圖),後來輔大猴學會了用電腦繪圖後重新繪製(右圖)。
輔大猴/提供

一開始,輔大猴的部落格內容以文字為主,但他發現「文字無法百分百地將感覺表達出來」,所以後來才將手繪的畫加入內容裡,而這也讓他塵封六年的畫筆再次為了自己而作畫。他覺得「部落格就像是自己的日記」,將自己當下的心情記錄下來才有意義,因此他的圖文總以他自己「輔大猴」為主角,敘述著發生在他身邊的事。

研究所畢業後,輔大猴曾當過一年的上班族,那時也在《Taipei Walker》雜誌上連載漫畫,後來主業和副業收入和時間花費的比重,越來越相近,「開始覺得很累、生活超痛苦!」於是他選擇辭職,當個專職的創作者。他筆下的「輔大猴」也從咖啡色,變成了紅色,他解釋說,「雖然一開始很多人無法接受猴子是紅色的,但這就是個人品牌」,他創造的就是這樣獨一無二的「輔大猴」。

03
輔大猴在《Taipei Walker》雜誌上連載漫畫。
輔大猴/提供

用心寫,部落格就會有人氣,輔大猴是如此相信地,「我們也都是從每天零閱讀率開始的」;如今「輔大猴」有著一定的名氣,他也承認在二○○六年與○七年最蓬勃的時候,曾想過當個全職部落客。但對於網路、部落格的發展他抱著不樂觀的想法,加上他不喜歡面對鏡頭,甚至還得雇請經紀人,「如果紅了,創作時間就會變少」,於是他還是忠於自己最初的夢想。

輔大猴覺得自己還蠻幸運的,「很少人能夠有機會把自己已經放棄的夢想又抓回來!」他感性地說,由於他的正規教育都非插畫這方面,要踏入漫畫家這塊是不太可能的;部落格卻給了他這個機會,讓他的作品被大家看到。雖然一開始家人反對他以漫畫家為職業,「但讓他們知道自己過得去,就沒理由反對」,他堅定地說。

04
輔大猴在《電玩通》週刊上連載漫畫。輔大猴/提供






現在輔大猴的收入可分為三種,主要為圖像授權,像是與廠商合作商品包裝圖案等,而每個月一萬元的兩本雜誌專欄稿費是固定的,最後就是半年收入一次的版稅;另外,還會接一些公益的案子。輔大猴覺得當普通上班族很無聊,他選擇走自己的路—當個自由創作者,「可能老了不會後悔吧!」他說。

上班族和自由工作者的差別在於,工作很累,但卻沒有年終、勞健保,「時間運用自由是唯一的好處」,輔大猴苦笑著說,像是可以在平日去看個展覽等。不過,「我們沒有週休二日」,他常常為了讓出版的時間提前,會將假日的時間拿來趕稿。「雖然很累,但所有的一筆一畫都是我喜歡的」,當他可以這樣跟別人說的時候,他覺得很快樂。


將自己定位為漫畫家,且有了出第一本漫畫書的經驗,輔大猴表示,「希望兩、三年之內,能在漫畫創作上有穩定的收入」,並出相關的周邊商品,將重心放在出版上。但由於網路的速食文化,如果「三、四年後我還留得下來」,對他來說就是短期的成功,他也表示,「退路就是回去大公司上班吧,雖然自己會很傷心。」

打從一開始,因為「輔大猴」這個名字,使輔大猴莫名地背負著維護母校的使命感,「至少不要讓輔大丟臉!」他認真地說。而當追尋他的夢想的同時,最近也受邀回母校輔仁大學演講,對他來說,這就是一種成就,他感性地說,「雖然我沒有學以致用,但是希望大家以我為榮!」


06
二○○六年五月中,輔大猴畫了個文章,使他
的部落格從每天都沒有人來看,變成每天都有人
來看。輔大猴/提供


















原出處:[笑畫]今天在網路上看到最好笑的笑話XDDD 



2010年7月7日 星期三

閩南語與科技知識 共增長

【記者陳俊霆/台北報導】國外的科技網站會以各種本地的語言寫作,而台灣的科技網站多以國語為寫作基礎用語,本土語言相對甚少被使用作基礎。「老刀烏白講」是使用閩南語(台語)為寫作基礎用語之科技網站,部落客Gontera希望打破多數民眾對於閩南語趕不上科技發展的的錯誤認知,他表示,唐代韓愈曾言「文以載道」(註1),當然也適用包括閩南語在內的各種語文。

幾年前Gontera曾活躍於許多網站的科技類別討論版上,但香港及大陸的網友們,在版上無視於台灣本地慣用的正體中文,反而大量夾雜充斥港文、大陸式簡體中文。他說:「香港人可以流利地書寫、繕打廣東話,大陸人使用簡體中文也毫無阻礙,為何台灣人不能使用自己的母語書寫創作文章?」因為閱讀這些非正體中文困難重重,結果Gontera一如不少台灣網友,對討論版的投入不再那麼熱衷。


與國語相比之下,閩南語乃是古老的語言,所以在科技新詞的應用上,經常面臨「無詞可用」,必須借用華語辭彙來完成(譬如「驅動程式」一詞)。他希望教育部在推廣閩南語之餘,也能為各類新詞訂定閩南語的正式用詞,這樣對推廣閩南語會事半功倍。

另外,閩南語所用的電腦字集,部份無法以傳統的big-5編碼顯示或輸入,需要以Unicode字集輔助。Gontera為了幫助更多志同道合之部落客參與閩南語寫作,他特地把自己的個人經驗,以四篇文章連載的形式,「按怎用台語寫部落格文章」系列,發表在部落上。

不少熱心讀者,也會留言他們自己在使用閩南語方面的意見回饋。讀者matrix就曾在「老刀烏白講」留言說,「幾割新A電腦用字,哩甘會使用臺語去翻,勿借用華文ê字,安揑呷有臺灣味,而且馬會使替臺語注入新咧字,是不是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 咧!」(一些新的電腦用字 你會不會使用台語去翻譯 勿借用華文的字 這樣才有台灣味 而且也會替台語注入新的字 是不是一舉兩得) Gontera回應,科技用語並非為傳統台語內所有,如果勉強翻譯下去,恐怕大家會無法看得懂。

部落格上的選材,Gontera每個禮拜會從國外網站的報導中,蒐集挑選幾則他覺得較能引起讀者興趣和比較有報導價值的科技新動態或內容,按照閩南語的用字和用辭等,把英文原文的內容「口語化」。至於電腦操作方面,主要他近年來,在電腦使用操作上的一些個人經驗,他在彙編後透過部落格和讀者群分享。

而Gontera因早上曾待過資訊業界,至今仍保持著對3C相關訊息的關心,這背景對他寫作科技類型的部落格有不少幫助。因此,3C及產業類訊息自然成為「老刀烏白講」的主要內容。「老刀烏白講」主要目的在於教育大家認識閩南語字,故對於讀者的要求上並沒有預設立場,Gontera望能在資訊新聞與電腦操作使用訣竅上帶給讀者些許收穫,也可以使讀者們潛移默化中學習閩南語用字。

註1:“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意指文章本意是為了說明道理的,而不做毫無補益於社會人群的文章。


延伸閱讀

老刀烏白講

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本土語言教學輔導網

2010年7月6日 星期二

身心障礙者口腔保健 應受更多關注

【記者張婷臻╱台北報導】雖然「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第二十五條就說明「身心障礙者有權使其健康可以達到最高標準,不因身心障礙而受到歧視……」,然而身心障礙者在就醫時,往往還是容易遭受異樣的眼光,或者被歧視而遭受不平等待遇,不過近年來,台灣已經開始關切身心障礙者的口腔照護問題。

殘障聯盟幹事林恩淇表示,身心障礙者的學習能力往往較弱,因此一定要有個非常簡單的示範影片協助他們學習,並且讓他們瞭解口腔健康的重要性。若是因為身體因素,做潔牙動作有困難,則應針對他們研發輔具,讓他們潔牙更輕鬆,以維護口腔健康。


林恩淇說,目前關於口腔保健這方面的輔具不多,希望衛生主管機關重視牙齒照護的輔具開發。例如:改良過的牙刷頭或牙刷柄,以滿足不同類別之身心障礙者的口腔照護需求。而通用設計獎主辦單位自由空間教育基金會是他們在推動無障礙環境上的伙伴,會告知障礙者這方面的需求,希望基金會未來可規劃鼓勵口腔照護上的相關用具。同時也期待透過更多醫師的投入,在未來整合更多資料,建立身心障礙者牙科醫療服務及照護的模式,提供作為全國牙醫師、醫學院及訓練階段的牙醫師參考。

雖然現在的早期療育,都會針對抓握能力做訓練,但是林恩淇表示,以腦性麻痺患者為例,腦性麻痺依張力型式不同,影響肢體、軀幹及動作發展的情況也會不同,肌肉張力過高或過低,四肢會有無力或是僵直的情況發生。除了粗大動作的發展及協調訓練,精細動作的手部功能發展及協調性訓練,對個人衛生刷牙的部分才有真正的幫助。牙刷柄的抓握能力、開口刷牙、牙刷放在牙齒上、牙刷移動等動作都應該訓練。及早進行訓練才能減輕其障礙程度,再搭配輔具的使用,讓肢體協調功能不佳的身心障礙者,未來可自行完成刷牙的能力。

除了日常生活中養成潔牙習慣,林恩淇認為,身心障礙者的就醫方便性也是可以再改善的地方。在偏遠地區,醫療資源較貧乏,相關單位應該多培訓懂得身心障礙者口腔照護的醫護人員,並且組醫師團隊到偏遠地區義診,以及提供資訊,讓不管住在哪裡的身心障礙者的就醫的權利完全發揮。

對於身心障礙者口腔照護相關醫護人員的訓練,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的身心障礙者口腔照護委員會,幾年來舉辦不少相關課程,現在也正在進行今年度的培訓課程,課程內容有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識、貝式刷牙法的實作演練、國內外身心障礙者口腔醫療保健的現況與未來發展、特教學校的口腔衛生教育推廣經驗分享,以及對身心障礙者的潔牙技巧演練,最後還會安排到相關機構實習。

林恩淇表示,未來努力的方向除了繼續培訓這方面的醫護人員外,輔具的研發也是第一要務,讓身心障礙者能擁有保健自己口腔健康的能力。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牙醫師公會身心障礙者口腔照護委員會

身心障礙者 口腔保健非難事


台灣身心障礙者之口腔健康狀況調查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同志站出來 校園同志日盛大展開

【記者張嘉栩/台北報導】第十五屆校園同志甦醒日(Gay and Lesbian Awakening Days 簡稱GLAD)於二○一○年五月開始,盛大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豐富活動,內容包括影展、講座、藝文展、舞會及嘉年華會。  

每年的校園同志日系列活動會提出不同的訴求,讓社會大眾更清楚同志的心聲,期盼社會能更自由、更進步。為了達到完全消除社會對同志的不解和歧視之遠程目標,性別平等教育的更加迫切重要,因此以此做為本屆的主要訴求。


訴求中,近程目標為徹底推廣校園性別課程,而同志議題應是其中一環。中程目標為性別教育課程的通識化,希望在通識類別上增設性別教育一項或強制規劃在人文領域範疇中。遠程目標即性別課程列為通識必修學分,設計一套完善的多元性別課綱供學生選修,各大專院校應設此畢業門檻。

為了落實以上三大目標,本屆GLAD規劃了一系列校園性別講座,邀請到多校研究領
域為性別的教授主講「如何規劃大學性別課程」、「性別課程的必要性」等議題。另外,四月底對外的記者說明會上,GLAD團隊將就此一訴求具體提出其見解和實行方式。

二○一○年台北市議會與教育局干預台北市國高中校園同志社團的自由發展,可見台灣的性別意識仍有許多努力空間。本屆GLAD團隊希望藉由舉辦校園巡迴的「GLAD性別通識教室」講座,提醒大眾在應該廣泛研究各種領域的通識課重中,不應忽略性別教育此一重要區塊。

性別講座從人權、社會、刻板印象、文學及健康等多元角度來探討性別,並掙脫社會大眾對於性別的刻板框架,促進性別課程的多元發展。透過廣設性別通識課程能讓社會大眾深入淺出的瞭解性別議題和同志,改善社會大眾對於性別的刻板印象及消除普遍的性別盲。

繼一九九四年四月出版台灣第一本關於同性戀歷史與文化的報告書《同性戀邦聯》引起社會矚目後,同年六月一日,台大男同性戀社(Gay Chat)聯合台大女同性戀社(Lambda)在指導老師張小虹及熱心於同志人權人士力促下,策劃了一個屬於台灣校園同志朋友自己的節日-校園同志甦醒日。

校園同志日開辦已十五年,每年此時,北部各大專院校同志社團總一同為這場盛會付出心血,希望藉由校園同志日的系列活動,從校園出發,讓廣大的同志族群們都能被看見、聽見。

第十五屆校園同志日學術長王堯漢表示,透過群眾的力量,讓同志不再隱匿人群中,現身表達自己真正的一面,是活動的主要目的,「來參加活動吧,走出來吧!」他熱情的說。

王堯漢認為,現在台灣社會對同志已比以前的社會瞭解得多,但大多數的人仍是保守的態度,「不關我的事,我就沒意見,這只是假平等。」他說道,要弭平社會的不平等眼光,是一條長遠辛苦的路,而這就是校園同志日努力的目標。

五月二十九日的同心園嘉年華會是第十五屆校園同志日的壓軸活動,為全台首次由學生團體主辦的同志嘉年華,亦是全東亞目前最大型的同志嘉年華會。活動當天將武昌街後段改造成彩虹大街,廣邀眾多同志、性別單位前來擺攤。

電影主題公園裡設有由大學同志社團擺設的園遊會區。一旁有同志藝術商品區,將藝術與同志議題結合,發掘同志戀愛之美。另有體驗遊戲,遊戲內容十分開放,包括用飛鏢射保險套、用保險套玩套圈圈等。


延伸閱讀

GLAD網站

第十五屆GLAD同志甦醒日--5/29(六)彩虹大街嘉年華會@西門町

第十五屆GLAD校園同志甦醒日 ──性別盲的「自由」校園,為臺大傅鐘戴上眼罩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反北市府外包 員工爭工作權

18
市政府組織階層圖 。
【記者顏辰州/台北報導】《反外包抗爭啟示錄》紀錄片是紀錄台北市停車管理處工會的抗爭,因為市政府違背過去的承諾,將部份停車管理收費的工作外包給廠商,導致原本市政府的勞工工作權受損。本片導演郭明珠說:「這些勞工相較於其他單位比較辛苦,比較沒有保障。」

台北市政府的組織中,不只有公務員,還包括技工、勞工,這些勞工很多是以契約或派遣的方式工作。

二○○七年台北市政府交通局一次開除停車管理處四位員工,其中包含台北市停車管理處工會常務理事韋秀蓮、黃淑美、朱嘉英及理事洪連佐。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所長黃德北表示,這是台灣解嚴以來少有的大規模開除工會員工,而外包停車格有很多官商利益在裡面,所以這個抗爭是有意義的,除了他們自己的權益,還有公共利益。

郭明珠說,二○○六年市長選舉時,每位市長候選人都承諾說台北市停車收費的管理不會外包。她那時就開始拍攝影片記錄,除了拍台上市長候選人在做承諾,「我也拍台下的人怎麼看台上的人演戲,關注台下的勞工朋友」。

二○○七年八月市政府就開始跳票,找外包的廠商,同年十二月開除四名員工。郭明珠表示,四位員工去陳情時,市政府態度蠻橫、不友善,「幾乎是斜著眼睛來收陳情書」。北市府作為資方,卻帶頭打壓勞工,這對幫忙勞工爭取權益的台北市產業總工會也是一大考驗。二○○九年一月,台北市政府擴大外包範圍;八月第三波擴大外包,有一百二十八名市政府停車管理處的員工因此需調動工作。

在被開除後,四人組織抗議行動,長時間到市政府門口發宣傳海報,希望市府的員工及民眾能夠知道這件事,並且因為開除了四個人,就扮成天線寶寶,與停車管理處工會一起長期的抗爭。

目前台北市的汽車停車格大約有三分之一是外包收費,機車停車格則大約三分之二。郭明珠說,市政府的目的本來很單純,就是不聘正職,更不用包到勞工退休。

韋秀蓮說,外包廠商用低價搶標,是用壓低他們員工的勞動條件換來,例如某一外包廠商原本員工的薪水為一個月兩萬兩千元,後來壓低成兩萬元,在來甚至是論件計酬,以開多少停車收費單來算薪水。黃淑美說,外包效率高的表面下就是剝削員工。

目前進入司法程序的訴訟,一審只有洪連佐勝訴,其他三人敗訴。二審則會在六月二十二日宣判。洪連佐說,生活總是要過,目前由停管工會跟產業總工會在幫忙,每個月有一萬七千二百八十元的權益基金。雖然他們已被解雇,但勞委會最新的解釋函,只要是有爭議或非法的解雇,在判決定讞之前,這些員工還是工會的當然會員。




延伸閱讀


勞工復仇之作--《天線寶寶之停車暫借問》揭露政客醜陋嘴臉


勞務外包 停管工會槓北市府


425火盟影像紀錄行動論壇紀錄片介紹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跨海.牽手》 肯定新住民家庭

01
新住民婦女們創作時彼此交換心得。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提供
【記者蔡宜倩/台北報導】「(男)長長的湄公河,灣灣的淡水河。(女)孤單來到異鄉,親像孤鳥插人群。(男)妳袜孤單因為有我,我來珍惜甲痛疼。」這是《她,來自湄公河畔》的歌詞,道盡隻身來到台灣的新住民婦女,對台灣先生的寄託。這是首張由新住民家庭製作的專輯—《跨海.牽手》,在台灣國際家庭協會(Taiwan International Family Association,以下簡稱為TIFA)與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的協助下,歷時兩年製作出版。

從寫歌、錄音、出版、到發表新歌,不僅凝聚了國際家庭成員間的感情,更勾勒出她們不為人知的故事。「我,好想家。可是娘家要越洋、要過海,好遙遠。」是來自印尼的施鷺音在《好想家》的歌詞。TIFA專案負責人李丹鳳說,因為施鷺音的媽媽從中國福建遠嫁印尼,所以她在錄音完成時與媽媽通話後,因著母親深深明白新住民婦女思鄉之苦,便哭紅了雙眼。

新住民婦女在作詞曲時,使用語言不同,創作過程一波三折。李丹鳳說,梅豔以越南文作的《我的心聲》是最困難的一首。梅豔不諳中文,所以她寫筆記與作詞皆以越南拼音註記。而帶領寫歌的黑手團長陳柏偉以及李丹鳳等都是台灣人,所以必須透過中文較佳的越南籍姊妹翻譯後,才能順勢帶領。作曲時,梅豔常將類似歌詞的各段旋律依感覺哼出不同曲調和拍子,因此必須經由大夥協助修飾才能完成。

即便創作之路相當崎嶇,但新住民婦女及其先生卻樂此不疲,特別有夫妻倆各自創作一首歌,更促進夫妻間的感情。鄭銘昌《異國姻緣》是最先作詞出來,也是最被大家看好的,但沒想到後來仍需靠大家「同心協力」才能做出完整的歌詞。其妻陳秋柳的《我從越南來》是夫妻倆回家後,互相交流、給意見,漸漸激發出來的一首。因此夫妻倆與這兩首歌在TIFA中也傳為佳話。


02
寫歌班老師引導先生們寫歌。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提供
西元二○○七年,TIFA成立隔年,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在樂生療養院舉辦十一週年演唱會擺攤活動,TIFA也以賣異國美食之名為攤販之一,有機會入內聽演場會。當時上台演唱的有日日春、工商協會、樂生等團體,其中黑手那卡西更與樂生院民合作出專輯《被遺忘的國寶-樂生人權鬥士之聲影》。台下的新住民婦女因著李丹鳳的解說相當興奮,也願意為集體製作屬於協會的一首歌開始努力。

由於文字運用的條件差異,起初黑手與TIFA決定先由「國際老公俱樂部」(由新住民婦女的先生們在TIFA成立的支持團體)成立「老公寫歌班」。起初這些多為中下階層的先生們對創作並不感興趣,是由陳柏偉非計劃性地帶領這些先生們,透過聊天的方式引導他們:「想寫什麼來讓大家瞭解我們這一群人?」一開始的一個感覺、一句話、一段詞,甚至哼出一段台語曲,對他們來說都是一大激勵。

成立約半年後,新住民婦女才一起加入創作的行列。但過程中陳柏偉一再提醒李丹鳳,不要讓他們刻意做出代表國際家庭的歌來!「他們順著感覺寫,往往會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因此在走走停停的創作過程中,他們順著心裡的感動才寫出眾多「代表國際家庭」的歌。其中,更有幾位喜好歌唱舞蹈的新住民婦女平時就顯出她們對這方面的熱愛,也才有未來計畫的誕生。

出版過專輯後,TIFA正與新住民夫妻們進行藝術表演工作坊。他們期待今年下半年度能以類似歌舞劇的小型座談會形式,在各個社區、社團與相關機構進行表演,分享各國舞蹈文化,希望能走入社區,藉此讓這群國際家庭新住民與社會形成對話空間的媒介,更盼望不僅讓社會看見他們,也讓彼此「互相看見」。



延伸閱讀


台灣國際家庭互助協會


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


《聯合新聞》「跨海.牽手」外配唱鄉愁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花蓮靜浦 阿美族《靜土》


【記者賴安娣/台北報導】在花蓮一個名為靜浦的阿美族部落,有一群孩子和他們的老師在那靜靜的生活著。影片紀錄靜浦國小的顏子矞老師,因為熱愛小孩而投身教育,他希望學生能透過舞蹈表演,傳承紀念阿美族反抗清朝統治卻遭到屠殺的「靜浦事件」。隨著排練與比賽,彼此相處的過程也為他們留下了美麗的回憶。紀錄片《靜土》保存了原住民孩童在成長的生命狀態中,一些細微美好的記憶。

導演林皓申畢業於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的音像紀錄研究所,這部紀錄片是他發表於碩士論文的作品。因為畢業製作,他在因緣際會之下,自己有了念頭想要到台灣東部去找題材,當時單單憑著一股熱情,他說:「心裡就是想著,現在不去的話,可能以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之後他到了花蓮,想要拍攝關於原住民的題材,但十分擔心自己的身分不屬原住民,而沒有立場去記錄並陳述他們的生活。直到遇見了顏子矞,才發現他也不是原住民,但在部落中和小朋友們處得依然融洽,才比較放心。「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我覺得我和他站的位置是一樣的,就只是單純的因為想要去這個地方,而努力的想要做好某件事情。」

林皓申把孩子參加歌舞劇表演「靜浦事件」的部分詳細陳述在紀錄片中,他說是有其特別意義的。「靜浦事件」是描述原住民反抗漢人統治者的故事,但最後失敗了,造成部落青壯年人口的死亡,也消滅了其文化的意義。「這個故事以及小朋友練舞去參加比賽的過程,我認為某種程度上是類似的,他們都為了目標在前進。孩子的未來我們不能肯定,但他們努力的部分是重疊的、重複的,對我來說這些東西都是對照,從歷史上去應對未來的想像,這是讓我感觸很深的。」

01
紀錄片《靜土》導演林皓申分享拍攝影片心得。
紀錄片結尾的部份,他選擇用顏老師被調到蘭嶼的小學去教書,以他開始的新生活為結束畫面。對於這樣的安排,林皓覺得對他而言,片中主角不只是學生和老師的關係。對老師來說,離鄉背景在較偏僻的地方教書,有時內心很壓抑,也會感到孤單;對學生來說,家庭的結構可能沒有那麼完整,這時候老師就成為了他們的避風港。「在這樣的環境中,老師和學生有一種共生和互相扶持的關係。他們都有自己的生命旅程,在彼此相遇的那幾年間,他們的生命交集了,到了要分開的時候,各自發展是一種必然、無常,而我想要把這個部份的感受記錄下來。」

他提到,拍紀錄片有一部分是想要去講陳述一些事情,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想要去看見一些事情。「紀錄片是遺憾的美學,在拍攝過程中,有一些東西是能看到,但是無法捕捉下來,只有在現場才能夠感受的,這是對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最痛苦也最開心的部份。」他又說,能夠去到部落,和原住民交朋友,他覺得受他們照顧很多。「甚至連小朋友也都會帶我去不同的地方走走、跟我玩,有時候看到我也會抱抱我,讓我能夠感受到他們很信任我,那就是我內心感受到的收穫。」

林皓申表示,這部紀錄片不管有沒有人會喜歡,但是片中的主角,這群孩子還是在那個地方過一樣的日子。拍攝的時候,他常常有很強烈的無力感,認為自己沒有辦法改變現況,這對他來說依然是一種遺憾。「我只能希望大家看了這部紀錄片,對這類的題材有更多的了解,然後稍微關心、注意一下,我想我們大概只能做到這個樣子。」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杜咸翰 蟬聯全中盃個人冠軍

16
杜咸翰在場上練球。攝影/王彥章
【記者王彥章/台中報導】「正拍的人要主動一點!積極一點!」向上國中軟式網球教練魏書駿對球場上的球員喊。場上球員按照慣例在網球場練習,即使天空飄著雨。二○○九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向上國中整體成績是大會第六,包含男子單打冠軍杜咸翰。

就讀國三的杜咸翰已經連續兩年獲得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男子個人賽冠軍。魏書駿表示:「杜咸翰很活潑,練球認真,對自己要求也很高。通常我在教他時會用高中選手使用的的技巧,他也能夠吸收,做得出較進階動作。」他對杜咸翰的訓練方式也比較自由,杜咸翰說:「通常教練就讓我自己練,也會教我技巧,不過我會透過其他時間練習讓自己進步。」


杜咸翰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打網球。他說,他小時候跟姑姑一起打網球,小學開始接觸正式訓練。現在除了平日例行三小時的練球時間之外,假日還會跟姑姑打一整天的網球。他平均每星期花廿七小時在網球上。他不確定他未來是否會走上職業網球選手的路,他說,「還要看我到時候的表現,畢竟我現在膝蓋有傷。」

對杜咸翰來說,除了球隊例行的練習之外,在各比賽前他會用一個月的時間特訓。他說,拿冠軍的訣竅就是比賽前一個月開始重量訓練,增強肌力,除了重量訓練之外,就是一直練球,可以維持球感,還可以避免肌肉僵化。不過膝蓋以前練球時受傷,雖然不致於完全不能打球,像平日的練習休息時間比較多,能休息就會休息。假日再密集一點練球。「比賽時即使帶傷,為了球隊整體成績,還是會跟大一起練球!」

導師鄭慧珍表示,「培養一個網球國手需要七到九年的時間」,說不定有些小孩升上高中之後球技大幅進步,未來有機會走向職業網球的路。「我們的網球隊多半會升學到台中高農繼續打網球,即使它們未來放棄打網球,還是有職訓局的職業訓練可以參加,甚至可以去考教育部的網球教練。」


杜咸翰在場上練球。攝影/王彥章


杜咸翰在場上練球。攝影/王彥章


延伸閱讀

軟網簡介

網球介紹

向上國中網頁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