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武裝青年 唱出社會核心問題

「阿公咧說起是這條埤圳的水飼大了子兒細小平安又順遂,如今政府財團要來這搶奪這條百年歷史的水圳」農村武裝青年在新專輯《幸福在哪裡?》的〈望水〉一曲中這樣唱著。

關渡社區 用藝術守護城市綠肺

漫步在關渡老街上,兩旁矗立著古樸的磚造民房。再往前探去,鑲嵌在民房的竹枝與竹節製成的軸心根根串聯,迎著風旋轉舞動,彷彿候鳥鼓動著翅膀悠然飛翔,在陽光灑下的午後巷弄中形成自在自適的小小世界。這是二○一二關渡國際自然裝置藝術季的作品之一「風之翼」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3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4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This is default featured post 5 title

Go to Blogger edit html and find these sentences.Now replace these sentences with your own descriptions.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林口社大 實踐綠化新美學

_1
【記者王巽賢/台北報導】白千層除了當作行道樹還可以做什麼?林口社區大學的「林口生態美學工作坊」課程,以林口各型態社區的在地植物,全方位地利用在生活當中,不但將植物利用,達到環保節能減碳的目的,也實踐了林口生態城市的夢想。

以在林口被廣泛用作行道樹的白千層和黃柏來說,其樹葉和種子都可以製成提神醒腦的精油,而一般在家裡就可以種植的蘆薈,除了觀賞和食用的功能之外,只要將其葉肉切下來,加入吉利丁一片、到手香和少許酒精濃度58度的高粱酒,搗爛後用棉布過濾,就可以簡單地製成預防流感的環保「乾洗手劑」。

「全世界不是只有人類要活!」林口生態美學工作坊的老師張惠莉說,台灣擁有約佔全世界三分之二的植物物種,卻因為人工基因配種等農業技術的改良,或是一些錯誤的觀念,造成了許多物種面臨滅絕的命運。例如在海邊築堤,而不是以天然的植物固沙,不但沒有達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原先生長在海岸的水生植物不斷減少。

「復育不是娛樂」,張惠莉認為,復育工作不是三天捕魚,兩天曬網便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透過社大的課程,不僅可以營造社區當地的綠色生態環境,讓身邊的花花草草成為生活中最好的解毒和解憂劑,也可以讓植物成為社區居民營造社區的共同話題,更可以生產全方位利用後的植物製成品,使其成為在地的商機。

在林口長庚技術學院擔任韓文老師的學生邱敏瑤,原先也是林口社大的韓文老師,在幾次和張惠莉的深聊後,也決定報名這個課程。邱敏瑤說,她從不知道身旁一些隨手可得的植物,原來有那麼多的功能,而且現在看到許多路邊的野草,因為知道可以食用,就會摘回家當山菜來料理,「因為很少人認識這些野草,如果沒有摘回去,它也只是自己枯萎後荒廢在那裡。」


_3
學生陳美玉說,洋蔥身邊最容易取得的食物之一,但是它除了食用之外,還能當作植物染的染料,可以染出咖啡色系或是黃色系的顏色,而一般用來做粉粿的黃梔子也有同樣的功能,「我現在都用黃梔子來染枕頭巾,因為有抗菌的功能,都不用再另外花錢去買抗菌枕頭!」

張惠莉說,現在有許多像過動兒這樣的病症,其實很多時候病因並不是遺傳造成,而是因為有毒的汙染物控制了人類的神經源所引起,她強調,像這些利用手邊的植物製成的東西,不但簡單又環保,甚至是「食用級」的東西,完全不用怕老人或小孩誤食;而要達到健康,又做到環保,就從認識自己身邊的植物做起!


延伸閱讀

林口社大—林口生態美學工作坊課程大綱


udn部落格—消失的蜜蜂


奇摩部落格—「大安水蓑衣」台灣瀕臨絕種的植物之一

2009年7月30日 星期四

踏遍萬水千山 捕捉永恆風情

3【記者杜宇雯/台北報導】「世界的每一個國家、每一個角落,都有著它存在的意義及價值,而我只是單純的用相機捕捉它三分之一的瞬間,忘情的沉浸在按下快門的那一秒鐘。」世界旅遊攝影會會長吳文欽說。

帶著照相機環遊世界是大多數旅遊攝影家的夢想,卻很少人能夠達成,然而吳文欽辦到了。「人生有夢才會美。」吳文欽放棄了在易利信公司擔任工程師的工作,轉而追求他對攝影的夢想。他曾在攝氏零下20度的氣溫下等待極光,也曾經深入西藏攀登聖母峰,為了結合攝影與旅遊的興趣,他考取了國際導遊的執照,玩遍了世界五大洲與三大極。

輔仁大學學生輔導中心在五月六日請到了旅遊攝影大師吳文欽在焯炤館演講,與大家分享他多年來的旅遊攝影經歷。演講過程中,吳文欽展示了他到世界各地所拍下的美麗風景。他走過了千山萬水只為了要捕捉瞬間的美景,他的拍攝內容除了壯麗的自然景觀,也包含了動植物與人類的特寫,讓在座的學生驚嘆不已。


2
演講一開始,吳文欽就放了一張淡水夕照,讓現場的同學引起一陣騷動,那是許多人都未曾看過的淡水之美。淡水是他的故鄉,也是他創作的起點,也許是那兒的美景孕育了他對於「美」的不同感受。吳文欽表示,學過攝影的人看事情的角度往往會與一般人不同,例如從不同的攝影角度、不同的時間以及光影變幻,也能造就不同的良辰美景,並且更深刻的體會人生的奧妙。

吳文欽最大夢想就是能夠背著相機,以台灣為起點,飛越亞洲、攀越聖母峰、跨越歐洲、縱貫北美、中美、南美洲、橫越澳洲、紐西蘭,勇闖三極(北極、南極以及高極),讓足跡遍佈全世界。於是他開始計畫自組攝影團,率領團員一同出國創作攝影,在吳文欽世界風光攝影計畫裡,總是以風景美麗和高困難度的地點為優先考量。

二○○○年吳文欽在北美館的「世界風光」攝影個展,深受大眾的好評,並在全台灣巡迴展出,集結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攝影同好,讓他萌生了「與大家分享世界各地的風光,一起用相機去看世界」的念頭,因而在隔年創辦了「世界旅遊攝影會」,藉著協會的運作,提供大家影藝、研習、展覽、講座等活動,吳文欽說,「我圓了一個帶你去全世界的夢」。

1照片也需要想像力,並且賦予其生命力,吳文欽說。位於智利旁的復活節島,其最著名的巨石像群,他在拍這張照片時,剛好等到一朵雲飄到石像旁邊,好像是從鼻孔裡所呼出的氣一般,也像是漫畫的對話格,石像似乎有話要說。另一張照片則是吳文欽的代表作之一,其拍攝地為智利的百內塔山,照片上方的雲朵,猶如一隻在空中展翅飛翔的老鷹。

北美洲的阿拉斯加是吳文欽最喜愛的旅遊景點,「阿拉斯加的每吋空氣都是甜的」吳文欽說,那裡不僅風景優美,也是一個看北極光的最佳景點。

北極光每天都有不同的的形式與樣貌,加上其光度微弱,難以捉摸,需要在晴朗的晚上才容易看到,另外運氣也相當重要。吳文欽說,「我常開玩笑的告訴大家,要看到北極光你的八字要很重,是要論斤秤兩的,才能看到。」

4
北極光最佳的觀測時間為晚上十一點到隔天清晨兩三點,因此他們必須在氣溫低於攝氏零下二十度寒冷的夜裡耐心守候,幾乎每天都等到凌晨兩三點,常常讓他凍得手腳冰冷發麻,這樣的經歷令他十分難忘。

主辦人輔大學輔中心老師鄭光育說,她本身是一個對攝影有興趣的人,很多人會經營自己的興趣,但是吳文欽卻能能夠將自己的興趣與工作結合,並且將自己的志業發展的相當出色,還成立了自己的攝影旅遊協會,令她十分欽佩,也希望藉由吳文欽生命經歷的分享,帶給同學不同的影響。

前來聽講的輔大織行三吳俐欣表示,看完這些照片後,有一種環遊全世界的感覺,她覺得這些經歷很值得,也很想要親自去體驗,並且到世界各地去走一走。


延伸閱讀::

吳文欽世界攝影藝術館

世界旅遊攝影網

世界風光-吳文欽攝影巡迴個展

2009年7月28日 星期二

夢想,在愛德華的農莊實現

IMG_0346【記者劉瑋婷/桃園報導】八年前,愛德華(化名)與妻子在龍潭找到一塊地,開始一步步實現自己對務農的想法與期待,夫妻倆目前共同管裡著約1.1公頃土地,從池塘到圍欄,從波斯菊、加州罌粟、梔子花到油桐樹,他們與土地一起努力,並且聽見土地的聲音。

愛德華說:「圍欄是用枕木搭起的,而這些枕木是來自中國大陸與蘇聯,因為他們的鐵路正在進行更新,因而有這些淘汰下來的枕木」,原本愛德華是計畫用鐵來搭起圍欄,後來又覺得,一但土地上有了金屬材質的東西,便失去了土地原有的樣貌了。

老家在高雄的愛德華一直都對務農有興趣,老家的父親與家人也還從事農業,但因為愛德華目前工作的關係,務農是一項興趣,休假時他將時間花在照顧土地上,園內的蓮花池也是愛德華與妻子苦心照顧的成果,池底刻意設計成深淺不一,最深的地方也是灌溉的源頭,「這些管線都是我自己處理的,當時曾請人估價,但價格太高,我自己想想,如果我用自己的方法也能作出一樣效果的灌溉設備,那就自己來吧!」

對土地,愛德華是充滿感謝的,他認為土地供給我們一切,就像是我們的母親一般,當然應該用心去對待,這樣的心態也落實在他對肥料的堅持上,「我們對肥料的使用很嚴格,會親自到生產的工廠去了解」,一但有所疑問時,愛德華會打電話給相關單位問個仔細。愛德華對農業有著很大的興趣,愛德華太太說:「一開始他要開始做這些時,當然對我是有點衝擊的啊!畢竟我從來沒拿過鋤頭。」,但愛德華太太認為,丈夫並沒有其他的不良嗜好,而現在的這項興趣也是好事,從一開始的全然陌生,到現在她會和愛德華一起分擔田裡的工作,回台北娘家時,她還是會堅持晚上要再回到桃園,因為她已經習慣現在這樣步調緩慢卻充實的生活。


IMG_0377從狹窄的鄉間小路要走進愛德華的「世界」中,會先經過一條磚塊鋪成的步道,步道往內延伸成一個圓形的小廣場,這個小廣場目前還在改造中,未來會種上其他植物,這一路上的磚塊大約有四千多塊,全是他與妻子親自鋪成的。

園內的波斯菊、加州罌粟、各國的藘筍苗,甚至連地上的草都有學問,愛德華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到世界各地,也因此拓展了自己對農業的視野,更會主動去閱讀國外的相關期刊報導,再思考是否適合將國外的一些照育方式用在自己的土地上,他認為,科學跟有機其實是互相衝突的,所謂的有機就是回到最單純最原始的方式,給土地最沒有負擔的養分,但他同時也認同國父提出的「科學就是民生主義的本質」,他將這些觀念綜合,找出一套最適宜的方式去照顧土地。

八年來,愛德華不斷思考著如何對土地「好」,不為土地帶來負擔,甚至可以讓它恢復原貌,肥料的選擇就是一項大工程,「蚯蚓對環境極為敏感,而蚯蚓糞所提供的腐質酸非常豐富,一般的化學肥料有立即的效果,卻也在施肥的同時對環境造成負擔,萬一裡頭含有金屬成分,也許數十年過去了,這些成分都還在土壤裡」,愛德華解釋著擺放在地上蚓糞肥的作用,蚓糞肥的肥效長,施肥一次便可對土地有長期的效果,自然也可減少勞動成本,並強調,養護土壤對土地是有益的,而我們生活在土地之上,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一但土地受到傷害,連帶的也會影響到農作物,人類也無可避免的將這些有害的物質給吃進肚子裡。

由有機的真相到有機管理、對土地的倫理,愛德華都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我們應該要對農業生產者尊重、尊敬,因為他們供給我們的生活所需,談到台灣的農業生產問題,愛德華提出了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的觀念,但他認為用「Agriculture」這個字範圍太大,台灣可改為CSF(Community Supported Farm),從分眾、小眾化出發,「比如我這裡與週邊的農家所生產的作物就直接供給這週邊的人們使用,減少了農產品對外運輸的成本,連中盤商剝削的問題也可以避免」,愛德華認為這樣的「地產地銷」的觀念可以提高我們的糧食自給率,避免過度依賴國外的作物。


IMG_0421
原先在愛德華的農莊經營茶園的老農夫,長期看著愛德華對農業的執著與用心,主動詢問愛德華願不願意將自己的土地也納入農莊的範圍,也因為這樣,農莊的範圍逐漸擴大,現在愛德華與妻子正在規劃另一片空地,希望將花園、植物園、水生植物園都在農莊中呈現。他們的苦心經營卻也碰過「人」的問題,愛德華太太說:「也是有人帶著狗到這來,就放任狗在這裡跑來跑去,把花踩死」,看著自己的心血被這樣破壞,愛德華與太太感到相當無奈,但他們卻還是樂意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環境,看見鄰居帶著孩子走在農莊圍欄邊,愛德華希望日後這個地方可以成為一個大家相互交流的空間,人文藝術、對農業的理想甚至是廚藝都在這個地方交流,讓土地成為人與人之間互動的媒介。

對於愛德華的CSA的觀念,住在愛德華隔壁村的有鴨米主人邱垂強認為:「CSA理念很優,實踐起來有許多地方需要克服,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是錢,所以才需要社區支持,也就是那個區域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人文水平,等等水平不能太低,總括的來說:全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要提升,否則能溫飽就很難了,如何能奢求。當然CSA有很大的區塊是教育,透過大家共同參與耕種,小朋友親近土地,鄰里能多少維繫感情,這部分的價值就很難用錢來衡量。」


IMG_0405
園內有另一處大草地,目前種了許多世界各國的花,未來將成為馬匹與黃牛的「家」,愛德華打算將牛糞作為肥料,過去他都是開著小卡車回到高雄老家去找牛糞,未來養了台灣黃牛之後可以直接利用,問他會不會因為未來養了馬之後,開始思考與觀光合作,「不,我不要」愛德華很直接的搖頭,他歡迎大家去走走,但並不想與觀光業者合作,或是將自己的「農莊」變成觀光農園。

很多人都會期待著退休之後可以找到一片土地種田,感覺對農業有無限的憧憬,但愛德華認為農業需要下很多功夫,同時,也有許多人懷抱著這個「夢想」卻一直沒有動力去「逐夢」,愛德華與太太一起去實現自己的理想,也將許多人的夢「具體化」。


延伸閱讀

Local Harvest


製有機肥、做飼料 養蚯蚓賺錢有術 



生機互動農法(Biodynamic Agriculture)

樂生院區不死 社區學校重生

_
【記者何艾純/台北報導】雖然樂生被拆除了,除僅剩的居民之外,還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來自各大專院校的學生,組成志工團體,將附近的孩子聚集在樂生舊院區中,每個週六都有才藝課程,提供這些孩子一個可以學習和遊玩的地方。

樂生社區學校固定於每週六上課,課程包括戲劇課、電影、舞蹈、塗鴉、音樂和烹飪外,台語故事和木工課程特別由樂生院民親身教導這些小朋友。社區學校的總召阿牛說,提供一個管道讓這些院民有事情忙,可以增進他們的自信心,每週看到這些小朋友也會讓他們倍感活力。



_-1社區學校的前身,原本只是在附近的公園擺擺攤位,播放一些有關樂生議題的電影。後來這群志工發現,公園裡總是有同一群孩子,從早待到晚,之後才知道,原來附近的居民多為藍領階級的工人,因為工作忙碌而無暇照顧孩子。後來在三多國小老師胡志明的建議之下,促成社區學校,並將地點遷至現在的樂生舊院區。



阿牛表示,迴龍新莊地區對於樂生院民總有些先入為主的負面印象,成立社區學校,不但可讓孩子在假日的時候有地方可去,更可以讓附近居民開始走進樂生,並且真正認識樂生。

_儘管新院區已開始使用,但還是有少數的居民留下。因此,現在的舊樂生院區共分為居住區、施工區和非施工但不可使用區。雖然政府表示會保留部份遺址,阿牛說,其實居住區中早已被斷水斷電。每年因為政府政策的改變,讓可以使用的區域越來越少。


聯絡人政韋說,樂生社區學校是將社運和學校結合,在社會運動歷史中是個創舉。社區學校創辦每學期一屆至今已邁入第四屆,他表示,這些日子以來有很多家長慢慢對樂生改觀。以前的家長們從媒體、口耳相傳聽到樂生院民負面的觀感,可是在帶小孩來上課的過程中,卻發現這個地方並不如大家所想的那麼差,而裡面的院民也非常和善。


社區學校目前約有九十名學生,除了院民之外,其他的老師皆來自各大專院校,教導自己所長給這些孩子。小朋友說,「我從第一屆就開始來了,這邊很好玩,我也會一直再來」。而一旁中途趕來報名的媽媽也說,「課一下就額滿了,應該多開一些班不然好可惜」。阿牛表示,暑假的時候預計會再另外開闢暑期營或其他特色課程,期盼大家能夠加入志工的行列。


延伸閱讀

樂生社區學校部落格

樂生社區學校課程介紹

為什麼有樂生社區學校

2009年7月27日 星期一

性別主流化 從影片談起

【記者曾仲葳/桃園報導】無處不性別?在我們日常生活及一般的社會認知中,或多或少都存在著不被察覺的性別偏見及性別差異。由桃園縣政府以及台灣女性影像學會共同舉辦的【關心女人,愛護女性】性別議題電影討論會,台灣女性影像學會蘇先生表示,這項活動是希望能透過家庭、文化、教育及媒體等四個生活面向的影片,帶領大家一同破除性別的刻板印象,讓性別平等的概念融入個人生活當中。


年輕時不顧單親母親楊乖反對的吳艾草,嫁給大她二十歲的外省老師。三十八歲時丈夫過逝,獨立撫養一女一兒長大。退休後享享清福,每隔一陣子會去鄉下照顧母親。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乖巧的兒子是同志,在法國留學的女兒和黑人生了私生女。面對現實的衝突,艾草決定帶著孫女,一同面對人類生存永不停止的挑戰。

台灣總計有數十萬的外籍勞工和外籍新娘,懷抱著不同的夢想來到台灣。印尼幫傭西娣、紗麗,和泰國勞工又差也是在這樣的心情下來到台灣工作。就像料理一道「娘惹糕」那樣,《娘惹滋味》充滿了發生在華人、印尼人與泰國人之間的衝突、溝通與磨合,就像「娘惹糕」的味道,是一種充滿酸楚、辛辣、甘甜、與濃郁的繁複滋味。

這兩部影片傳達的是家庭以及跨文化之間,兩種完全不同的衝擊,但是在現實的社會中,也有可能出現在我們身邊。桃園縣政府社會處的蘇美惠說,「性別主流化」是他們今年主推的活動,這項計畫的目的是希望提昇性別主流化觀念及性別平等意識。

除了上面介紹的兩部電影,在七月十八日及九月十二日都將針對教育議題和媒體議題,在桃園縣婦女館的三樓播放《三個孩子四個媽》以及《整型行不行》等兩部電影,讓關心女性及性別議題的人,都可以共同參加。




延伸閱讀


桃園縣政府社會處婦女服務相關資訊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

公共電視人生劇場

2009年7月26日 星期日

安寧病房 讓病人走的有尊嚴


【記者黃明正導覽】許多癌症末期的病人,特別是老人在身心都承受的極大的不適,所以此時對於病人最重要的的不是身體上的治療,而是心靈上的緩解。於是造就了安寧照護的出現,此由英國的一位桑德絲醫生所發起,其目的是在減緩病人及家屬的痛苦,協助癌症末期的病人得以有尊嚴的向世界道別。

安寧照護,又稱安寧療護是由英國的一位名為西西里‧桑德絲(Dame Cicely Saunders)的女醫師所發起。桑德絲在成為醫生之前是個護士,由於當時的醫生對於癌症對人們造成的痛苦束手無策,桑德絲就在思考怎樣提供癌病人更好的照顧方式。最後她決定為癌症的病人建立一個比較像是家而不是病房的地方。

一九六七年醫院落成,取名Hospice,中古世紀時原意是接待收容旅人之處,此處引申為照顧癌症末期病人的地方。英國己有一百多家Hospice,全世界也有十多個國家前往學習觀摩,台灣則是在一九九○年由馬偕醫院成立全台第一家安寧病房的醫院,成為全世界18建立安寧照顧服務的地方。

台灣積極推動以及宣導安寧病房的組織為安寧照護基金會,自一九九○年十二月成立以來,安寧照顧基金會以協助臨終病人獲得適當之醫療並促進各界對臨終病人之關懷為宗旨,積極推動安寧療護及生命教育的推廣與發展;同時,也促使「安寧緩和療條例」於二○○○年正式立法通過,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立法保障尊重自然死亡的國家,幫助末期病患在臨終時刻得已合法選擇不急救,維護臨走前最後的尊嚴。目前與安寧照護基金會有簽約的醫院共有五十二家。

台灣的安寧病房之設置,一開始也是重於北部,主要是因為北部醫學發展比較能與國際接軌。相較之下,台灣南部醫院有設置安寧病房的醫院在一九九六年之後只有四家,南北安寧病房的發展差距就顯而易見了。

一九九○年,安寧照護基金會由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馬偕紀念社會事業基金會建立,並著手推廣台灣安寧教育以及宣導工作。並在一九九一、一九九二、一九九五年分別派員到英國、日本、美國等地進修已應應越來越的的安寧病患照顧上的需求。一九九五年成立了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成為安寧療護的基地。

在安寧照護裡,醫生在盡可能的解除病患的痛楚仍沒有用時,可以選擇不用插管或是胸外按摩的折騰下讓病人有尊嚴的離開這世界。而病人則可以在輕鬆的心情以及環境之下與家人回憶其一生的精采,分享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與家人一同體驗死亡這每個人都會歷經的一步。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楓牛革 擺出自己一片天

_1
【記者黃莙雯/台北報導】楓牛革位於敦化南路一段靠近市民大道的小巷子中,踏進幾乎四、五坪的小空間,聞到了濃郁的皮革味,和看見用皮革製成的許多製品,如皮夾、皮包、鉛筆袋、名片盒等。

楓牛革是原本是由一對情侶楊雅嵐(小P)和向博熙(伯爵)創造出來的,他們結婚之後再加入妻子小P的妹妹楊巧楓(小楓)。店名的頭一字「楓」是由妹妹巧楓的名字中取;「牛」是伯爵的生肖;最後一字「革」,則是由小P的P諧音為皮,而「皮」在日本的字為革,因此楓牛革名稱由此而來。

初會接觸到皮革製作這一塊,是由小P先開始的,當初小P在台南上班,在送外賣的因緣際會下看到了一位客人家中有擺放自己做的皮革,這對具有美術底子的小P起了非常大的興趣,她決定向他請教如何在皮革上加工、製作。

學習一段時間過後,小P在台南擺攤擺了一段時間,之後又上台北和她男友伯爵討論後,兩人決定全職製作牛革,利用晚上時間在敦南誠品前擺攤,從二○○三年開始擺攤賣出自己的作品,到了二○○六年才開了這家店面。

小P回到台北之後,也細細教導伯爵製作皮革的技巧。現在已經結婚的他們,兩人依自己的所長分配不同的工作,小P負責上製程,包括牛皮上色、雕刻;比較需要用到力氣的下製程部分,像打版、縫製皮件、釘扣子、組裝,則由伯爵負責。皮革上的圖案設計,以前是由小P繪製,現在則是交由有很多無厘頭點子的小楓繪圖。


_2
問起之前的擺攤經歷,伯爵表示,最一開始他們的創作還沒有那麼多想法,包括圖案還有物件設計,因為在擺攤的過程中,接觸到了許多客人,很多客人時常會把她們認為怎樣比較好看的想法和他們反應,因此才可以獲得更多的靈感來創作。

伯爵說,在誠品擺攤之前我們的圖案和顏色都是走比較傳統的樣式,圖案多是花花草草。當時就有很多客人反應,希望能把顏色再調亮一點、圖案設計可愛、年輕一些。這些意見也就是為何他們的牛革設計如此的與眾不同,購買他們產品的客人,年輕人變大宗了。

一般人對皮雕的觀念都是很傳統的,刻在皮包表面,多是一些比較中國式的圖騰且傳統的皮件顏色都比較深。伯爵說,我們的設計則是跳脫傳統的,在我們的皮件上可以看到許多逗趣的圖案,圖案類型很廣,都從生活上找到靈感設計而來,人物、動物等都有,牛皮的使用也比傳統明亮許多。

因為楓牛革提供許多為客訂做服務,客人黃瑋婷與林文蔚表示,很喜歡他們設計的東西,一般人都會覺得牛革好像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使用,但看他們的設計作品很新潮,之後有朋友生日,一定會來再光顧一次。


延伸閱讀

楓牛革 皮雕工作室


楓牛革 設計作品


Sami's 手工皮雕的設計

2009年7月24日 星期五

「愛吃飯」-從泥土裡發芽的感動

_1-1
【記者許思晨/台北報導】 二〇〇六年底,好客樂隊的主唱陳冠宇離開喧鬧的城市,前往台東池上鄉萬安鄉田野採集與勞動。陳冠宇寫歌創作,並召集了導演、攝影師、民謠歌者與音樂家好友們合組「愛吃飯創作合作社」,激盪跨影像與聲音的藝術創作。「從自己吃的那碗飯開始。」冠宇說:「這種對土地跟身體的感動,在以前的音樂創作中是沒有過的。」

冠宇與農田的緣份始於好友原住民歌手巴奈突然跟冠宇說,有個地方你一定要去看看!這個地方就是台東萬安的有機稻田。第一次耕田,冠宇隨便找一個農夫就跟。冠宇問農夫:「我可不可以跟著你做,你做什麼我就跟著你做。」農夫都覺得怎麼有這麼奇怪的人,紛紛勸說:「不要啦!你的腳會痛啦!都市來的,腳會受傷。」冠宇不管,繼續在田裡跟來跟去。

平常穿鞋子踩在硬硬的地板上習慣了,光腳踩在軟軟泥巴裡,冠宇幾乎都不會走路了,很想跌倒,仍然硬著頭皮,硬跟。 跟到最後成冠宇和農夫一起推除草機,冠宇推幾行,農夫推幾行,就這樣在大太陽底下工作了八、九個小時。當天要離開的時候冠宇幫農夫將除草機搬上鐵牛車,踩著腳踏車離開的路上,他突然發現,腳踏車變得好輕,因為在田裡走路很重。騎過一個下坡,涼風風吹在身上的舒爽,是從沒有過的愉快,勞動之後的心情,踏實、愉快。

於是誕生了踩下去這首歌,「煩惱的事、鬱悶的心情,踩到田泥的最深處,做肥料。煩惱的事、鬱悶的心情,踩到田泥的最深處,做肥料。-愛吃飯「踩下去」」有機耕種的稻田裡不能施撒農藥,雜草只能以人工慢慢地拔除。拔除的雜草,農人常常捆成ㄧ束,用力地把它踩進泥土的最深處,可以當作土地的肥料。在一天辛勤的除草工作中,透過勞動,冠宇也慢慢地將煩惱的事、憂鬱的心情收拾起來,踏進泥地深處,作為人生的肥料。

冠宇說:「我的個性沒有實地這樣做過,只是看書,不會有任何的想法。要有身體的接觸,才會有感覺、才會有感想。」因為這樣,冠宇實地進入農田裡幫忙,跟農夫互動、聊天。體力的勞動後,才有一些想法可以寫歌。

這樣的感動,冠宇想要與朋友分想,於是找來好友, 給自己一個好玩的名字,「愛吃飯」。冠宇實驗聲音影像,讓田間景物充滿電子未來感;吉他手小豪發揮另一多媒體影音鬼才,以程 式語言書寫戀歌;樂隊更邀來原住民歌手小美,在吟唱之餘以手繪動畫勾繪思念的東海岸,紀錄片導演之今則以紀實影像號召有機樂活運動 。

愛吃飯在農田中演出、下田插秧除草、替稻米拍攝紀錄片、撰寫文章、攝影、寫歌、製作唱片,甚至將他們種的有機米,在台北女巫店演出時實地煮給來看演出的觀眾們一起享用,透過各式各樣他們熟悉的方式與萬安的生活做連結。


在藝術創作之餘,愛吃飯發起了「農夫直購」,直接向農夫訂購當期的新鮮稻米。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和朋友一起吃自己種的米,後來參考了很多類似的組織,如榖東俱樂部的方法,愛吃飯漸漸對於農業產銷這塊有了新的想法。

_2
好客樂團電吉他手柯智豪說:「我們並沒有不相信市面上賣的米,但我們相信健全的市場機制是提供較多的選擇。」參加「農夫直購」你將直接支持、鼓勵農夫以保護環境的方式來耕種。農夫會直接收到你所付出的錢,沒有中間商居中抽成。你將會收到值得信賴的米,確確實實知道是誰種的、怎麼種的、何時種的以及米的產地。栽培這些米的農夫也可以了解,他的米有哪些人哪些家庭在吃。這種信賴、感情,不是去超市買米所能獲得的。

除了表面能為農夫謀得經濟效益外,愛吃飯親自下田學習耕種,是一種情感的建立,將心比心、關心農業也關心土地。農夫直購即將邁入第五屆,在每年六、七月還有十一月的收割期開放訂購,目前僅與台東池上鄉的農夫蕭仁義合作,冠宇說:「不敢講可以怎樣改善農夫的生活,但至少從我自己開始。」

曾經害怕自己是三分鐘熱度,只是為了逃離都市而做這件事,但至今冠宇已經來回萬安兩年多,他發現自己真的可以在田裡很有耐心的待很久、真的可以很有耐心的在田裡坐很粗重的勞動、真的很有興趣看農作物在四季的變化。冠宇說:「我發現我已經像是種子一樣,已經發芽了,就是要往泥土走去,不管別人怎麼說。」

現在冠宇找了一塊地開始種青菜,使用無農藥、無肥料的秀明農法,進一步當農夫,希望可以更積極的保護土地,培育作物跟朋友分享。能不能寫出歌不是主要目標,透過在田裡的工作,生活變得很舒服,好音樂在好生活裡隨時會悄悄降臨,可能在從台北到台東的火車上、在田裡或在流汗過後的好夢中。


延伸閱讀



小的是美好的 Small is Beautiful





有機農業的價值: 古巴如何渡過石油危機



愛吃飯的現場演出實況




一種生命的藝術 從宗教家到秀明自然農法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黑面蔡」看建橄球隊精神

_
【記者李怡融/台北報導】「兩隊人馬同時在後方追趕,抱著球的選手只能向前猛衝,不時還得注意後方對手的攻擊,要將球安全地傳到後方的隊友手中,抱著球的人還可能被其他人層層疊上來...」你或許沒真正看過這種激烈地橄欖球賽,但是透過紀錄片《黑面蔡》不僅可以一窺究竟,還可看到一支歷史悠久、戰績輝煌的橄欖球隊,他們是建國中學的「黑衫軍」。


《黑面蔡》的導演藍健銘是世新大學在職專班的畢業生,這部歷時三十分鐘的紀錄片,從無到有的整個製作過程都由他一人完成。他說,其實一開始他被分在別組,但當時很介意被分配到打雜的工作,即使已經到了前製階段,他腦海中想的卻都還是當導演這件事,因此,便毅然決然地退出當時的組別,自己一個人獨力完成一部片。



既然能一圓導演的夢想,藍建銘選擇的影片類別為紀錄片,一來是因為紀錄片入門容易,只要拿起攝影機「人人都可拍」,差別只是程度高低;另外,因為他就讀建國高中時是黑衫軍的成員,自己親身經歷過球隊的嚴格訓練,以及強調學長學弟制的傳承精神,促使他將這段一直存在他腦海中的深刻回憶給紀錄下來。

_1
黑衫軍是建國中學歷史悠久的橄欖球隊,其發跡的時間最早可追溯至日據時期;雖然時代在變動,但球隊的嚴格訓練是從未改變的,也因此造就出曾拿下連續十九屆全國大會賽冠軍的輝煌成績。紀錄片《黑面蔡》訴說的就是他們堅持不敗的球隊精神,還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這一脈相承的傳統。

「我沒有人可以討論阿,所以只要有任何發想都找他」,藍健銘說,他的哥哥是重要的幕後人員,而片名「黑面蔡」也是他們倆人共同想出來的。這部片之所以稱作「黑面蔡」,其實是有代表意義的,藍健銘說,「黑」指的是黑色球衣的黑衫軍,因為黑色已經可以說是橄欖球隊的代表色了;另外,「蔡」指的是影片的焦點人物高一球員們,因為新人普遍被認為很「菜」,因此,黑加上菜,就形成令人印象深刻的名字,「黑面蔡」。

球隊裡高一球員的辛苦是《黑面蔡》欲訴說的重點,只要是高一球員都得負責裝水給教練學長喝、練習前確保橄欖球充氣足夠、練習完後負責留下來打掃球間以及洗球衣,其重點都在於要讓新人學得尊敬前輩的習慣;然而,藍健銘說,有些時候學長學弟制所延伸出來的黑暗面,其實會讓學弟覺得受煎熬。

藍建銘說,高一就曾經有某球員因為舊傷復發,而無法參加平日訓練,但他還是認真出席每一次的訓練,在球場旁邊做些輕微的運動,只是長期下來,難免會引發一些不諒解的聲浪,讓他很沮喪;他還說,也許一開始加入球隊讓他覺得很新鮮,但是久而久之難免覺得很辛苦、漸漸疲乏。

藍健銘說,由於他自己也曾經碰過類似的事件,因此這種「想練球又不能練」的心情他能體會。現在自己年紀大了也成長了,他說高一學弟固然辛苦,但是這種過程每一個球員都經歷過,重要的是看自己如何從高一熬到高三。他說,學長學弟制其實是一種好的管理球隊制度,但是他要強調的是,若是超越這條界線可能就不太好,例如對受傷的球員有言語上的嘲諷等等。

_2
其實這種傳承精神是黑衫軍特有的優良傳統,學弟懂得尊敬學長,而學長也會帶領學弟打球;除此之外,最特別地方就在於曾是隊員的校友(稱做OB)也會盡可能地給與黑衫軍幫忙。高一球員何明憲說,以往橄欖球協會會撥款讓黑衫軍出外比賽,雖然現在已經減少許多補助,球員得自己出錢,但是OB都會樂捐,或是陪著練球,大家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在拍攝過程,藍健銘幾乎每天都跟著黑衫軍隨時捕捉訓練的畫面,包括平日訓練、比賽,甚至為了拍攝集訓一度住進他們的宿舍,相當敬業。而中途才加入藍健銘這組的製片邦妮(Bonnie)說,能有這樣的拍片經驗,她覺得很難得,並且她也是透過這次經驗才了解原來橄欖球是一項很熱血的運動,「泥巴與汗水的撞擊很震撼」。

《黑面蔡》紀錄的橄欖球是在台灣極少受注目的冷門球類運動,藍健銘說,他希望藉此能將橄欖球推廣出去,但是礙於此片只是在學生畢展時放映,能看到的人還是有限,這算是學生作品的困擾之一。不過,藍健銘打算於明年將《黑面蔡》拿去參加針對新人而舉辦的「金穗獎」,希望能讓此片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延伸閱讀

黑面蔡預告片

黑衫軍˙建橄情

黑衫軍歷史影片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火爆浪子回頭 看見生命之光

【記者李承穎/台中報導】「這一件算你便宜啦!」四十一歲的小傑(化名)正在推銷他的二手衣物,你很難想像眼前爽朗健談的店員,曾經酗酒逃避人生,也數度出入監獄,甚至和黑道大哥打群架。直到兩年前,遇見希望之光關懷中心的牧師林正樑,生活才步入正軌,現在不僅經營一家賣二手物資的店面,也是希望之光種子部隊的一員,扶持仍陷入陰霾的更生人。


0希望之光收容的都是曾走錯路的更生人,而林正樑藉由他們曾經歷過的生命歷程,去勸導其他人,成為「種子部隊」。「一傳十,十傳百。」林正樑說,他拉拔小傑,小傑日後也用自己的故事,鼓勵其他進來希望之光的弟兄,等到那些弟兄回到社會,有一番事業,又能鼓勵更多更生人。

數年前,小傑本是彰化一家公司的業務經理,本來坐領高薪,生活無虞,但在母親去世,以及和深愛女友分手的雙重打擊之下,逐漸喪志,他主動離職並染上酗酒的習慣,「每天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喝到不醒人事。」阿傑說,有整整兩年都無所事事待在家裡,後來因為和大嫂起衝突,而被趕出家門。

之後,小傑尋覓到一家臨時工的公司中的主管職位,以為生活就此安定,但酗酒的習慣仍然沒改變。在一次酒酣耳熱之際,聽信朋友合夥開一家公司,結果才發現是詐財的空頭公司,阿傑以負責人的名義挨告;同時,小傑又因為酒駕,犯下公共危險罪,並摔斷左腿。在醫院治療時,按捺不住火爆的性格,居然與盤問他的員警拉扯,因而又多一條妨礙公務的罪名。

在監獄的日子,小傑時而遭獄中大哥欺辱,不僅所有的雜事都要做,連上廁所都要報備;監禁的痛苦和飽受羞辱的情緒,有一次終於爆發,阿傑和五名大哥打群架,六人因此都被關進禁閉室,在禁閉室裡,阿傑時常淚流地向上天祈禱:「我知道刑期還很久,但只要讓我出去一個月,我一定會重新做人。」

出獄後,家人不接納,又因坐過牢的身份找不到工作,小傑拄著柺杖,流浪在台中火車站,一天,認識當時正四處發放物資給街友的林正樑和其妻謝惠愉,兩人得知他的遭遇而收容他,讓他不用再為吃穿煩惱,謝惠愉說:「剛開始小傑非常的憂鬱,講到自己的故事都會掉眼淚。」


1
兩人將小傑視如己出,不僅養好他的腳傷,並讓他認識信仰,進而平靜心靈,也常常鼓勵他找出自己的所長,使小傑的心理充滿家的溫暖;而後,意外地發現他的口才很好,於是林正樑靈機一動,或許讓他販賣希望之光所募集的二手物資,讓他能藉此機會,有事業上的成就。


阿傑也沒讓林正樑夫婦失望,不但待客親切和善,而且運用巧思將二手物資分門別類整理,使店內的擺設寬敞明亮,二手物資頓時煥然一新,雖然從早到晚在店內忙進忙出,但臉上始終掛著一抹微笑,既使不是以前月薪動輒十幾萬的業務經理,但在事業第二春找到信心,他也重拾往常開朗的個性。



「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你做了什麼有價值的事。」林正樑說,這是他成立種子部隊的概念,部隊裡的人也許好長一段時間都渾渾噩噩,被社會所遺棄,但只要我們用愛給一次機會,讓他們被信任和肯定,自然地他們不僅可以在社會上各司其職,也能拉拔其他人成長。

回首來時路,現在的阿傑,個性不再火爆,也戒掉酗酒的習慣,開朗的他生活目標就是將店面經營完善,並鼓勵更多新進希望之光的弟兄,不要再失志,找出自己的所長,重新站起來。


延伸閱讀

希望之光部落格

希望之光的二手物流中心

生命力新聞:希望之光報導

視協領盲友 「摸」出故宮趣

【記者紀婉婷/台北報導】「故宮的屋頂是什麼顏色?」、「兩邊有門神嗎?」,大家一看就知道的問題答案,視障者卻需透過一旁的志工一一講解描述,在心中描繪出一幅故宮博物院的景象。

中華民國視覺障礙人福利協會與故宮博物院首次合作舉辦「陪盲友遊故宮活動」,與故宮本來推行的「跨越障礙 欣賞美麗」活動結合。從四月十二日起一連四個週日在故宮裡的「創意工坊」舉行。視協志工謝家華表示,視協創辦宗旨在於減少明眼人與盲友間的知識差距,因此舉辦這樣的知識之旅,希望達到盲友的需求。

五月三日第四梯次活動共有十二組參與,一組為一位視協志工與一位盲友為單位,在創意工坊一桌有一位故宮講解志工帶回領兩組人,讓盲友觸摸仿照古文物一比一比例製作而成的展覽品。故宮經過多次讓盲友參觀的經驗,這次更提供拓印的活動讓盲友可經由動手做的樂趣,能對古文物有更深的理解。

故宮方面擔任講解員的志工們,事前都接受過許多訓練。除需記住文物的相關知識並通過考試,也體驗矇住雙眼聽他人講解文物的外觀,再拿掉眼罩比對聽他人口述與實際的差距。負責此次活動的故宮志工陳鳳儀表示,在與盲友接觸的過程中,常有自己是「明眼的視障」的感覺,因為不瞭解看不見的心情,有時也會無法想像盲友如何透過觸摸、拿舉來瞭解文物的感覺。

視協監事劉懋瑩,先天遺傳性的視網膜病變讓他從弱視到全盲,目前加入視協已十三、四年。藉由協會舉辦此次活動而到失明後多年未參觀的故宮,劉懋瑩表示,有東西就盡量讓盲友觸摸,「那是最深刻的感覺」。這次的活動真的很難得,劉懋瑩說,能接觸那麼多古物真的很感謝大家的付出,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到正館看看。

透過視協在網路上發佈的尋求志工公告,台北大學歷史系學生王思婷自願報名當此次活動的志工。因為本身唸歷史系也喜歡服務,王思婷說,這次的活動讓她覺得意義重大,過去從未想過如何幫助盲友,並且在擔任志工的同時也能學到許多歷史知識,利人又利己。

此次活動讓盲友觸摸的文物,是從先前巡迴展的庫房精緻文物中挑選而出,除了複製文物外,更有以九百比一的比例製成的故宮博物院全景的模型,更運用較軟的材質來製作,雖較容易損壞,但為怕傷到盲友的手,仍選擇壞了再修補的方式,讓盲友能安心的觸摸,建構出從未見過的故宮景觀。






延伸閱讀

中華民國視覺障礙人福利協會

國立故宮博物院



中華民國視覺障礙人福利協會部落格─訪遊故宮 文 蘇榮華 

2009年7月20日 星期一

稻鴨耕法好自然 無毒又無害

【記者徐仕璉/苗栗報導】台灣長年以來都是用化學技術來改善土地先天或後天的不足,漸漸造成土壤有機質流失、土壤硬化等無法耕作的後遺症。有鑑於此,苗栗苑裡沖積扇上的「稻鴨庄」結合了老祖先與高科技的概念,發展出「稻鴨耕法」,讓土地自然復育並產出有機無毒的稻作。

所謂「稻鴨耕法」是將合鴨放於農田中,創造小生態系後利用食物鏈除去福壽螺等類的害蟲和影響稻類生長的雜草;而稻鴨的排泄物就成為稻作生長所需的肥料。稻鴨庄的蕭明宏理事長表示,稻鴨庄將高科技與傳統智慧結合在一起,不使用農藥、化學肥料,選擇用自然的方式來讓土壤的地力回春。



水質對稻作的影響也相當大,因此稻鴨庄也相當重視種稻時水質的問題。他們引用大漢溪的水做為灌溉用水,為了過濾水質並去除有害物質,於農田的一旁有用卵石砌成的沉澱池;卵石與卵時間的細縫可以有過濾的效果,石縫間也會有許多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以吸附部分雜質。河水注入農田的水溝中也有所設計,水溝中種植了水生的植栽,如台灣睡蓮等,當水流經又可以再次過濾有害物質。


稻鴨庄不只展現了新潮的農業技術與想法,也具有教育的性質。稻鴨庄也營造了生態園區,遊客來苑裡鄉間渡假往往都會參觀此地,爸爸媽媽會帶著小孩子一起聽稻鴨庄的解說員分析這片稻田的學問。中央廣播電台的英語節目主持人阮安祖提到,苗栗苑裡鄉間的感覺很棒,特別是這裡(指稻鴨庄)充滿著蛙叫蟲鳴。



稻鴨庄所產的稻米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除零售給顧客外,還有企業向稻鴨庄大量購買以贈送客戶或作為內部獎勵。壽險業者姬國枬表示,這樣的禮物不但代表著健康,也為台灣的農業推廣盡了一分心力。






延伸閱讀


鴨耕米

2009年7月19日 星期日

埤島農耕趣 淡水社大田野樂

淡水3_~1
【記者王巽賢/台北報導】你有多久沒有好好地聽聽田野裡的蟲鳴,或是大口呼吸新土伴隨著青草味的空氣呢?淡水社區大學的「永續農耕」課程不但讓你體驗這些都市裡享受不到的樂趣,更讓每位學員親自下田,依循傳統農人的智慧,順應四季調整耕作方式,達到天人合一。

走進位於淡水鎮埤島里的上課地點「埤島農場」,彷彿是繁忙的台北市外的一塊世外桃源。過去只能在疾馳於國道的遊覽車上遠遠欣賞的農家景觀便近在眼前,一個個頭戴斗笠,腳穿雨鞋的學員,在田裡彎腰施肥除草,揮灑著汗水,看見同學來了便大聲吆喝著打招呼,此情此景,頗令人有置身於嘉南平原之感。

佔地約四十公畝的埤島農場(1200坪),是淡水社大專門租來給這門「永續農耕」上課用的地,和別的社大有機農耕相關課程不一樣的是,每個學員都有自己專屬的一畦田(約10坪大小)可以經營,你可以選擇用和別人不一樣的方式搭自己的瓜棚,也可以栽種你想嘗試的任何物種,有的學生甚至種植多達二百種作物在他的農地裡。而學生的農地後面,其實別有洞天,不但有老師自己栽種佈置的果樹,以及園藝景觀,還有一片荷塘、一個佈滿水芙蓉的魚池,以及養了數隻綠頭鴨和番鴨的小池子。

除了這樣優美的上課環境,最重要的當然還是豐富的課程內容,從介紹淡水環境與蔬菜的選擇關係、防風林的設計與實驗、田間排水溝規劃、土壤肥料及堆肥製作、瓜架的搭設,到瓜類、豆類的栽種、空心菜、莧菜、地瓜葉如何栽培等等,老師都會一一指導,同時也會告訴學生現在適合種植些什麼作物,以傳達「永續農耕」這門課最重要的「順應天時」的觀念。像穀雨過後的四月底到五月初,由於適合種植玉米,就會看見埤島農場的田裡出現了不少青翠欲滴的玉米樹。

淡水1_~1
老師何金富是個粗獷又海派的人,他不喜歡「老師」這個稱呼,而希望大家能以何大哥相稱。看他黝黑的皮膚,活脫脫是個田野裡長大的農家子弟,但農耕生活其實是他長大後才有能力實現的夢想。「我沒那麼偉大,只不過現在能做從小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罷了。」何金富說,比起老師或是環保人士,說他是工友還比較相稱,在這個農場裡,挑糞、洗廁所,他什麼都得做。

曾經經營一間廠房的何金富,卅八歲擁有了一點積蓄便退休,開始投入農耕,剛開始只是玩票性質的隨意試種,後來種出了心得卻成了大家眼中的「專家」,甚至被大陸邀請到四川做示範農場,以供當地賑災之用。「其實我現在教學生的,一百年前的農夫都會。」何金富說,你如果看完中國農業大全上下冊,就會發現以前的農人是多麼有智慧。

「來這算是贖罪吧!」從事土木工程的學生林育生半開玩笑的說,自己的工作往往就是破壞土地的元兇,鋼筋插下去、水泥灌下去,一間間商業大樓就這樣蓋起來了,而自從上了這這堂課才體認到農力以及農地保有的重要,「畢竟如果糧食都仰賴外國進口,不就等於是把自己的命脈交到別人手上了嗎?」

淡水2_~1 而從前是華航座艙長的學生趙爾亮,則是有計畫的規劃自己不斷學習,農耕便是他學習的其中一步。「黃金利用不好也是垃圾,垃圾利用得好就變成了黃金」,趙爾亮說,除了像是利用絲瓜插接種植苦瓜這樣的農耕技術,在這學到最多的是土地改良的觀念。以淡水的河口地形來說,大部分的土地都經過河水不斷的沖刷而使養份流失,變得貧瘠,但是只要簡單的施以別人視為廢物的牛糞,不用使用化學的堆肥就可以使地力恢復到一定的程度。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田,只是看你怎麼去找到它。」以前是民生報消費線記者的學生朱道興說,透過幾位荒野保護協會的朋友介紹,他終於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心中的那塊田了。


延伸閱讀

淡水社大永續農耕課程大綱

人生雜誌電子報—何金富 種出無得失心的人生

榖東俱樂部‧青松米—插秧後第22日

2009年7月18日 星期六

典藏成金 數位典藏加值應用

03 - tagged
【記者陳琬婷/台北報導】藝霞歌舞劇團,現在年輕人可能不瞭解,但從一九六○年代開始,藝霞歌舞劇團便紅遍台灣、香港、東南亞,堪稱台灣規模最大、經營最久的歌舞劇團。風光二十四年後,因為負責人與舞台編導相繼過世,又經戲院改制,藝霞歌舞劇團一九八四年結束營運,為台灣歌舞劇史上傳奇的一頁畫下句點。這一切都可在《藝霞年代》紀錄片中看到。

在《藝霞年代》中,導演薛常慧與國家電影資料館合作,利用館內數位典藏的動態影像,重建當年藝霞歌舞劇團的精采表演。薛常慧表示,表演團體與台灣政治社會發展的變遷有密切關係,因此在紀錄片中大量運用和當時環境有關的片段。例如使用當年蔣總統過世的新聞片,帶出許多娛樂場所因此暫停營業的情況。

提到數位典藏對她的重要性,薛常慧指出,在有數位典藏計畫之前,若是要拍與歷史題材有關的紀錄片,都得要自己去片庫找,還不見得找得到目錄上面的片段。經過許多幕後推手這兩三年的努力,「我們可以坐在家裡,在電腦裡打關鍵字,就知道有沒有影像的片段。」因此十分方便。這是民間利用數位典藏資源所做加值應用的實例。

然而典藏資源如何進一步加值,達到成金?大宇資訊董事長李永進表示,典藏沒有用,成金才有用,因為成金才有更多資源投入,用金來支撐整個文化、整個歷史才比較實在。現在問題在那個「金」,要怎麼成金、怎麼樣讓這些典藏有價值,才是下一個階段要思考的問題,而不是一直在談是不是要有很多典藏品出來。

在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第三分項的數位平台核心計畫,有從許多典藏內容中,挑選一些素材,以動漫畫的方式呈現。這些由他們試做的成品中,有中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納西族所流傳的淒美愛情故事「露曼露沙」(意思為「青年男女遷徙」)的圖畫。還有以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后婉容的照片,所繪成的故事等。

做這些故事的目的,數位核心平台計畫助理黃冠華說,「之前聽過一個說法,就是好萊塢電影其實都是那些周邊產品的廣告片。我們可以倒過來說,其實我們這些故事,是周邊產品的廣告片。我們正在廣告我們典藏本身的產品,未來這些故事,它是要廣告加值應用後產生出來的產品。」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也有利用典藏成果,做加值應用的產品。例如跟琉園合作製作琉璃鳥。在歷史課本上出現的《番社采風圖》系列,也做成杯墊與磁鐵。還有由皇帝詔書做成的筆記書,及內閣大庫藏品做成的紙袋等。其中受歡迎的產品,史語所林佳芬說,小金榜複製品一到考季就很暢銷,學生會來買特殊號碼。因為編號到五百號,有人就會來編九十九號,或是准考證的號碼。

還有一些藏品是未來可以加以利用,有潛力做成產品販售的。例如史語所多年調查搜集到的中國西南民族文物文書、影片照片等。史語所吳培華笑說,「像這些很可愛的苗族服飾啊,如果把它做成苗族的一系列公仔,應該不會輸給某便利商店的公仔。」史語所還有蒐藏中國苗族的湘苗文書,其中有記載各種酸菜的製法,吳培華打趣的表示,「這是裡面比較特別、有趣的,如果有興趣可以把它做成食譜,應該是還不錯吃。」

提到對未來的期許,薛常慧導演表示,數位典藏十分重要。她提到,現在經濟不景氣,從前老奶奶在經濟大恐慌的時代下所研發出的食譜,現在又被大家重視。「問題是,如果那個人不在了,或是這些事情沒有被留下來,你去哪裡尋找這種老的智慧。」她也希望做數位典藏的單位不要停下腳步,「因為我們還沒有盡頭。」

國家電影資料館館長李天礢(ㄧㄤˇ)則表示,已成歷史的文化,需要有心人盡力,才能保存下來,但還是需要金頭腦,才能夠加值成產業,並創建新的文化,開發出一些商機才是最理想的。李永進則表示,「未來需要做的是一種延伸。」例如哈利波特小說,延伸到電影、遊戲等,海角七號電影帶動觀光產業。他說,「延伸就是火車頭,帶動一列一列列車。」延伸才能創造新的商機。


延伸閱讀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入口網

Creative Comic Collection 創作集線上試閱

村寨網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資料庫

2009年7月17日 星期五

從零開始 一對一課輔成效大

【記者梁珮綺/台北報導】「周老師,請問郵局的掛號要怎麼用?」華清(化名)是印尼新娘,先生是原住民,育有一個先天性白內障和聽障和發育遲緩的孩子。可是,華清卻不因此喪氣,反而更努力的生活著,有事情都會打電話請教志工周淑君。

周淑君是退役軍人,平常便高度關懷新移民女性,退休後到賽珍珠基金會服務,教導新移民女性和他們的孩子基礎的識字,使他們有基本的生活能力。而周淑君剛開始接觸到華清時,便認為華清是個堅強的女子。周淑君表示,華清原本一個國字都不識,也不敢出門,成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但是為了孩子,「她都會盡量去做,現在很多事情已經能獨當一面,母愛是不分國籍的。」

原本周淑君只有教導華清識字,當時華清的孩子只有三個月,但卻已經看得出不對勁,因此周淑君開始幫華清找一些綜合的醫療資源,並開始一步步的教導華清如何搭捷運、如何幫孩子填寫掛號單、如何和醫生溝通……等。而華清為了孩子,也很努力的學習,小朋友也有進步,「小孩本來只有一個姿勢就是躺,但是肢體發展已經有長足進步,像是坐和站。」

除此之外,周淑君的先生也很支持周淑君,如果假日有空閒,會陪同周淑君到華清家裡課輔,而周淑君現在就讀四年級的孩子小方(化名)也感同身受,小小年紀便會為華清的孩子禱告,祈禱小孩的病快點好起來。

華清的先生是原住民,在工地做模板的工作,經濟方面是勉強能溫飽。因此周淑君便請小方在班上募集嬰孩的衣服給華清,周淑君笑著說:「只要有衣服,他都會千里迢迢的背回來給我,並且會很興奮的說:『媽媽媽媽!!今天班上有人要給阿姨的小孩衣服喔!!』」周淑君認為,藉此也能夠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讓他知道社會中形形色色的人,幸運的或不幸運的人都有。

華清從西元二○○八年三月起,在周淑君的輔導下,已有顯著的進步,勇於走出家門,也能夠獨自處理生活上的瑣事,和周淑君也成為好朋友。周淑君說:「別人能夠因為我的存在而有所改變或過得更好,感謝主我有用。」他表示,看到華清一家人在逆境中努力的生活著,很佩服他們的無怨無悔,自己也受到他們生活態度的鼓勵,認為自己有能力付出是很幸福的。

賽珍珠基金會的新台灣之子和新移民女性的「在宅識字課輔計畫」,從西元二○○八年三月推動以來,一對一的成效非常明顯,志工必須固定每個星期至少一個半小時到新移民女性的住家輔導,時間是雙向溝通而定,非常彈性。基金會志工團團長辛水泉說:「他們在外面的適應真的很掙扎,我看到很多家庭真的非常非常想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也表示,有餘力照顧這些弱勢家庭也讓她自己得到滿足。

新移民女性和新台灣之子在台灣一直處於弱勢,種種因素造成許多孩子或是外籍新娘在台灣適應不良,基金會秘書龍健儷表示,許多媽媽接受課輔後,「原本不會簽小孩子連絡簿,也不會看小孩子的成績,到現在已經可以自己寫信了。」

此外,辛水泉表示,小朋友很少出門,「一方面是能力,一方面是時間,他們不太常出去。」所以只要志工有時間,也會帶小朋友參觀展覽和博物館,或是到動物園走走,讓小朋友對外有接觸。辛水泉認為,除了課業之外,也應該給孩子關愛,「讓小朋友得到一份關心,重要性大於課業上的進步。」而外籍媽媽和小朋友認真的態度也讓他有更大的動力持續服務。


延伸閱讀

賽珍珠基金會服務日記簿

新台灣之子教學變革新思維

何謂賽珍珠基金會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一日老人體驗營 老人好難當

墨鏡_1~1【記者黃明正/台北報導】台灣即將進入高度高齡化的社會,然而日常生活對老人而言,並不是這麼的友善。老五老基金會舉辦了一日老人體驗活動,讓年輕人體驗老了之後眼睛退化、聽力衰退、行動緩慢等困難。並希望藉由這樣的方式讓年輕人產生同理心,進而對老人有關懷的心。

參加體驗的人被要求穿上七到八公斤的特殊裝備,並加上沙袋以模擬老人關節僵硬及行動不便的狀況。戴上特製眼鏡以及耳塞感覺視力、聽力不如年輕人的狀況。參加的學生表示,才穿上去不到半小時就好累。

著裝完畢之後,他們以闖關的方式了解像打電話、購物、寫信等再平常不過的事,對老人來說是多麼吃力。參加者陳俞璇說:「眼睛看不清楚,買東西要拿錢的時候很容易拿錯。」「我覺得寫信很難,寫廿個字就花了十幾分鐘,因為看不清楚又戴手套」,蔣儀婷說。還有參加者表示,路上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要跟隊友互相攙扶才可以安心的走。

另外,參加者還有現在念台灣大學社工系一年級的陳庭笛,他表示,最困難的部分是推輪椅,「因為從人行道下來的時候雖然有斜坡,但是又畫了停車格,很難控輪椅。」他還說,參加這活動讓他更有同理心,以後要設法為老人謀取福利。

台大社~1
老五老基金會一日老人體驗營企劃蔡怡如說,這些設計都是要讓大家知道現在的環境對老人有多不友善,也希望藉由這樣的機會讓更多人有同理的心態去體諒老人。老五老基金會除了策劃多次這樣的活動之外,還有對老人的送餐服務、日間關懷以及每兩三天打電話問安的生命關懷服務。

此外,老五老基金會還創辦了健康社區互助獎,目的是在表揚在各個社區內默默幫助老人家不管是生活起居,或是心靈上陪伴的志工們。記錄並表揚這些義工們,使得更多的人知道他們的行為,以激勵更多的人投入照顧老人的這項工作。


延伸閱讀

老五老基金會

台灣人口快速老化

什麼是老化

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自我心理教育 有效成功戒毒

1 【記者何艾純/花蓮報導】自願戒毒不見得只能依賴藥物來控制,更不一定要接受宗教的幫助,藉由心理層面的學習,坦然面對自己內心逃避的事物,才能夠真正有效達到戒毒的目的。

花蓮縣一間民營的「那可拿新生活教育中心」,由美國引進系列課程,使戒毒者在接受八階段的課程後,有效達到發自內心拒絕毒品的成效。課程包含烤箱排毒 、溝通面對能力、學習能力、情緒控制、道德與價值觀的改進等,由心理教育方式,引導戒毒者正向思考。



目前教育中心的職員中,有不少是接受教育戒毒的過來人。在重生過後,不但遠離毒品,還下定決心回到中心來幫助更多勇於戒毒的人。職員吳小姐是七年前完成課程的畢業生,多年前因受前夫的影響而開始吸食海洛因。食用毒品兩年後,立志要戒毒,於是向一般診所尋求協助。每天吳小姐都得回診所吊點滴,或者拿所謂的「解藥」回家服用。她說,「吃藥後只會一直睡,起床過後還是會想用毒,根本沒有太大的成效」。而且,在用毒期間,感知能力會一直處在過去的時空,與現實根本無法銜接上。在接受課程後,日後即使看到毒品,不管朋友如何遊說她用毒,她表示,「就是打從心底不想用」。

Use3
而現在還在接受課程治療,廿二歲的阿威(化名)說,中心的生活規律非常正常,每天早上九點半就開始上課到晚上九點。雖然在戒毒期間不能回家和家人相聚,但偶爾輔導員會帶他們出去騎腳踏車,或者打球運動,使原本渾沌的生活,慢慢地回歸正常。阿威表示,每當一個階段的課程告一段落時,都會有考試。輔導員會利用口試的方式,測試他們是否真的理解書中所要表達的涵意,若有不懂的地方,輔導員也會很有耐心的教到他們會為止。

阿威一開始來的時候不太相信光靠上課就可以戒毒,而大多數的人剛到中心也會有同樣的想法,不過現在慢慢覺得自己有明顯的改變,想法也比較正面和開朗。他覺得和其他戒毒所相比,除了沒有鐵窗和鐵鍊限制行動與生活外,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烤箱課程。他說,其實吸毒後體內會殘留很多毒素,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會慢慢出現後遺症。烤箱排毒就是利用熱度,促進新陳代謝,把汗逼出來,搭配服用流失掉的維他命,身體就會變得比較健康了。現在的他期盼在課程結束畢業後,報考大學的服裝設計系。阿威表示,一點都不害怕將來被同學知道吸毒的過去,因為「勇於面對過錯的人,才是最值得被尊敬的」。

Use4 才剛完成課程的畢業生林先生表示,來中心之前的人生,真的不是活著的感覺,什麼毒都碰,也認為自己一輩子就這樣「吸毒吸到死」。不過,完成課程後的他體重增加了十公斤,人變得比較有自信,想法也變得很積極。在治療期間,中心帶著他去各小學幫忙做反毒宣導,感到「原來自己也可以幫助到其他人」。他說,未來計畫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回饋社會是他的目標。

教育中心的副執行林珈甄說,政府勒戒所的戒毒成功率非常低,會再次回去勒戒所的機率高達八成以上,然而據統計,完成教育中心課程的畢業生,戒毒成功率接近八成之高。中心的戒毒課程約為四至六個月,視個人的新陳代謝和服用毒品量而定,每個人都不同。她還表示,戒毒方式有很多,應盡量避免服用其他藥物來戒毒,畢竟「以藥易藥」的方式非常麻煩。很多人在服藥之後雖有短期的效果,但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依賴,逐漸就變得將原本毒品的癮性,轉移到精神科藥物上,這對於戒毒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幫助。

林珈甄還說,自己算是機構裡面未曾有過吸毒過去的人,不過每當因為經費不足而感到氣餒的時候,看見那些重生的人,心中就充滿安慰,這也是多年來她一直持續下去的動力。她說,在國外的戒毒中心有很多企業的贊助,但是國內對於戒毒這塊就像踢皮球一樣,是個大家都不願意碰觸到的麻煩。她認為,教育中心從來不將吸毒者當成罪犯來看待,而是視為朋友般來關心他們,「他們只是一個觀念跑掉,只要引導回來,他們就正常了」。


延伸閱讀

那可拿的心理教育課程

四月份完成課程的兩位畢業生感言

戒毒課程的技術來源者- L ‧ 羅恩 ‧ 賀伯特的故事

2009年7月13日 星期一

單親服務中心 讓單親免擔心

1-04-300x225
【記者曾仲葳/桃園報導】「其實像這樣的問題,你可以尋求幾種途徑,來做解決。像是……」謝淑芬,銘鼎法律聯合事務所的律師,也是桃園縣政府社會處的法律顧問,同時每週四也都會出現在單親家庭服務中心為他人諮詢,最擅長的部份,是人事訴訟。這次受桃園縣單親家庭服務中心的邀請,為離婚相關的法律問題進行演講。

「律師,我朋友的太太一直不肯跟他離婚,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嗎?」呂小姐說,她這次來參加這個講座,是因為有些問題希望能由專業的人士來替她解答,也希望能順便幫她的朋友問問看關於離婚的問題。

謝淑芬說,剛開始的時候,她也有打過其他類型的訴訟案件,但是後來慢慢發現,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是她覺得最重要、也最有興趣的。所以除了這次的演講之外,每個星期四的晚上六點半至八點半,一次卅分鐘,她都會在單親家庭服務中心替人諮詢,大多都是離婚、撫養權等家事案件的部份。

其實桃園縣單親家庭服務中心的服務項目很多,除了會不定期舉辦講座之外,還有提供單親家庭或是隔代教養家庭相關的諮詢、心理輔導、支持成長團體、法律諮詢及親職教育等服務,希望能協助單親家庭恢復生活常軌,促使家庭功能的發揮。此外,服務中心也會發行季刊,將相關的活動以及資訊刊登在季刊上。

二○○八年五月開幕的桃園縣單親家庭服務中心,是由桃園縣政府社會處委託台灣婦女展業協會所承辦,希望能建立單親家庭整合社會福利資源的單一窗口,建構「以家庭為中心」的個案服務模式,提供單親家庭之家長及子女相關社會福利服務。並積極結合各種的服務資源,建立全面性的單親服務體系,並進行單親家庭權益倡導。


延伸閱讀

桃園縣單親家庭服務中心

桃園縣婦女館

單親媽咪快樂生活網

吸取國外經驗 拓展NGO視野

照片_0~3
 【記者杜宇雯/台北報導】政治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所開設的「公益青年論壇」課程,除了讓同學更了解國內外的NGO(非政府組織),也提供學生未來在NGO單位的實習機會,因此邀請到臺灣國際志工協會副理事長張瓊齡,為學生演講「挑選NGO實習組織教戰守則-青年從事NGO工作應有的自我準備。」

張瓊齡從大三開始接觸志工服務的領域,她表示,一開始當志工時並不是以愛心關懷為出發點,而是因為對於人際組織有興趣,而抱持著研究的心情加入志工行列。張瓊齡說,她覺得志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領域,在服務的過程中可以很真誠的面對自己,一旦踏入志工的領域,就像是一條不歸路,進而也促使她加入了NGO的行列。

從二○○四年開始,張瓊齡利用工作之餘開始接觸國際志工,到了印度垂死之家做志工服務,回到台灣後進而成立了國際志工協會,以義務的方式幫忙培訓志工到國外服務。由於近年來台灣開始鼓勵青少年走向國際,因而促使他們推動「公益青年論壇」的課程。

談到NGO,很多人對於它的印象都停留在做慈善事業、薪水不佳以及需要靠募款來維持組織的運作經營,張瓊齡說,其實NGO並不然都是大家心中所謂的「苦哈哈的工作」。在香港具有規模的NGO認為,在NGO工作也需要專業的人員,其員工的薪資與福利並不會低於一般企業,因此他們的工作同時可以兼顧「麵包及理想」。

張瓊齡在去年曾參訪位於孟加拉的葛拉美銀行(Grameen Bank)。葛拉美銀行曾在二○○六年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主要以微額貸款幫助窮人脫離貧困,張瓊齡說,目前世界最多NGO的國家就是孟加拉,其中最大的NGO顧有十萬個員工,並且擁有龐大的資金,可以開醫院及百貨公司,並且每年都會在境內扶植中小型NGO的發展,與一般人印象中「需要別人募款的NGO」相差甚遠。

張瓊齡表示目前台灣的NGO規模較小,而較具規模的NGO也多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而未來台灣NGO發展的方向,也會逐步向國外NGO的經營模式邁進。

張瓊齡強調,NGO並不是在補政府的不足,而是希望能夠實踐他們心中一個美好的理想。以芬蘭為例,他們政府的社會福利制度相當健全,NGO組織也相當蓬勃。在芬蘭境內有五百萬的人口,總共擁有九萬個NGO,而台灣有兩千三百萬的人口,卻只有四萬多個NGO。

除了介紹國內外NGO的性質及同學進入NGO實習所應有的自我準備外,張瓊齡也分享了多次到國外做志工服務的經歷。她在前兩年曾到中國做公益旅行,而目前中國也十分流行在旅行中做公益,但是他們是以旅行為主要目的然後「順便做公益」,而台灣則是剛好相反,以做公益為優先考量。

張瓊齡說,其實我們也無從去評斷何者較佳,「在世界上喜歡旅行的人會比喜歡做公益的人要多,如果我們能把『做公益』當成生活的一部分,隨手就能做到,也沒有心理負擔。」

近幾年來,台灣反而強調要去「做志工」,加了很多的光環給他們,張瓊齡表示,其實這些都是沒有必要的,很多學生會選擇到國外做志工服務,但是他們並沒有一定的專業訓練,能夠做的服務有限,主要還是以體驗學習為多。但是鼓勵學生出去服務,是希望學生能夠與世界連結,也會與當地有較深刻的互動,有助於建立自我的世界觀。

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專案助理賴怡方表示,目前「公益青年論壇」課程提供了學生實習及服務的機會,在國內的NGO分為實習及服務,而國外則是以服務學習為多,但與一般的服務遊學團不同,「我們會與外國當地的組織合作,通常到一個國家服務最多不超過兩個人,因此學生常會面臨到自己要去面對大環境。」

參與公益青年論壇課程的鐘子穗則說,上過幾堂課後,發現自己對NGO很有興趣,聽完今天的演講後,她也更清楚NGO內部的環境,以及自己應該要如何與組織的應對溝通,也希望在暑假時能到NGO實習。

目前為上班族的黃漢斯表示,希望在未來到國外擔任志工,透過網路得知這場演講,但因為自己並不是校內學生,因此在前半場說明關於NGO相關事宜時,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在後半場的演講中,由張瓊齡分享海外志工經歷,讓他感到獲益良多,也堅定未來想要去海外服務的意念。


延伸閱讀

 IVA台灣國際志工協會

政大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ICYE ( International Cultural Youth Exchange )

2009年7月11日 星期六

超越疾病 擁抱「心」生活

【記者吳品儀/台北報導】「為什麼一定要附屬在醫院?我要給『甜心』走出醫院、走出自己,並走入社會的一個庇護之地。」在心生活協會擔任理事長的金林,將自己兒子成長帶給她的痛苦化作決心,開設「心朋友商店」立志要為病人、家屬做一些事情。

事實上,慢性精神病患多數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台灣大約有六萬病人,其中百分之七十最後會因為認知功能退化,沒有辦法找到穩定的工作;最嚴重的百分之三十會需要專業人員長期照顧。在台灣,大部分中重度病人只能面臨兩種命運:在家裡造成家屬嚴重的心理壓力,或被身心俱疲的家屬送到長期療養院,從此和社會隔絕。

而金林口中說的「甜心」,正是指慢性精神病患者,在金林的家中,也正有一位「甜心」讓她照顧、讓她改變態度去為社會貢獻。「我們家『甜心』直到大學畢業當兵,病情才開始爆發。」金林說,一般精神疾病在正常的狀態下並不容易顯現,但是到軍中制度化的模式,病患跟不上正常腳步時就很容易看出,「那時我家『甜心』在左營軍區狂跑,才發現他患有『重度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起初我們一直都一籌莫展,直到我參加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的一系列活動,當上家屬聯誼會的協會長,才開始真正進入此領域。」

「問我為什麼會去接觸這個領域?很簡單,因為我是家屬可以感同身受。」她表示,在孩子爆發病情沒有獲得有效的幫助下,發現到家屬跟病人應該要自己說自己想說的話、為自己發聲,而不是單單等待社工來發言。也因為如此,金林一頭栽入關懷精神病患的領域,於二○○三年成立「心生活協會」,更在二○○四年六月,成立給精神病患者走出醫院、踏入社會機會的「心朋友商店」。

對於心朋友商店,金林表示,主要是給精障者一個就業為主的機會,讓他們有學到工作層面的東西,如招呼客人、學習同事之間的溝通等人際關係。此外,她覺得需要有一個好的制度,把有經驗可以幫助精障者的人持續留在社區,所以在社區裡開設了這間「心朋友的店」。金林說,這其實應該是政府要做到的事、該負起的責任,可是政府好像沒有想到這件事,對於精障者也應該要有一些持續的經費給這些在社區裡面幫助精神病患的專業人士、給他們一個專業上面的訓練、讓他們發展,但這是國家缺少的,所以只好自己想辦法在「心朋友商店」做起。而現在,也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學習,像是延長上班時間、增加各類有氧早餐,讓精障朋友學到更多的技能等。

對於商店的建立,金林說:「的確遇到很多的困難。」像是跟政府申請補助費,就要經過多項程序,而時間相對的也被拉長;除此之外,店裡所錄用的工作者也必須是相關科系,如幼保或社工系等,因為這樣才能符合政府補助要求,這些都是在創立「新朋友的店」一直所遇到的問題。不過,金林表示,這些問題雖然讓她曾經心灰過,但還是不會放棄幫助「甜心」找到生活價值的權力,也希望社會大眾可以多多來「心朋友的店」,給他們機會,也給他們加油跟鼓勵。

台南長榮大學社工系畢業的張雅婷表示,一畢業就進入心朋友商店,在這裡跟外面較不一樣的,是因為這裡是一間庇護工廠,進來什麼事都要學,從基本認識到建立關係、幫助他們了解狀況、以及與客人的對應之道等。「有時候『甜心』會有自己的主觀想法,所以不是叫他怎麼做就去怎麼做,而是要在溝通中找出平衡,彼此相互學習。」她表示,『甜心』雖然學習較慢,但是透過個別指導了解每一個人的狀況,慢慢相處教學後,『甜心』就跟一般人一樣可以製作飲品跟服務客人。

對於心朋友商店,南方電子報的創辦人,現在身兼智邦生活館總監與花蓮玉里醫院兩份工作的精神科醫師陳豐偉則表示,「生活協會這群人所選擇的,是一條艱苦而漫長的路。如果沒有社區資源來接納這些甜心,他們所造成的社會成本、所消耗的健保資源,將數倍於政府對庇護商店的補助。救助一位『甜心』,可以決定他的下半生是充滿生機,還是只能在慢性療養院的一角用呆滯的表情看電視。」他更表示,很少有人真正瞭解什麼是「慢性精神分裂症」,即使這是社會成本最高的精神疾病。應要多瞭解、多散播關於『甜心』的正確資訊,才能減少社會無謂的恐懼。


延伸閱讀

搶救甜心活動網頁

《親愛的朋友,請跟我來》精神科醫師陳豐偉

什麼是精神分裂症

庇護商店為我們節省社會成本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勞工們的黑色假期

11 【記者李承穎/台北報導】景氣低迷的年代,無薪假成了台灣變相的「潮流」,為實際了解無薪假對勞工們的衝擊,今年二月,來自全台八所大學的研究生、大學生和兩名正在放無薪假的科技業員工共二十五人,組成種子訪調隊,探訪新竹縣市因無薪假而受害的科技業員工,期待由他們的困境,來找出如何保障自己權益的方式。

無薪假就是公司老闆因為業務量下降,主動要求受雇者,縮短工時,依照縮減的實際工時來減薪,種子訪調隊成員林名哲說,但也有許多公司明明營運良好,卻實施無薪假,甚至有許多沒有工會的公司,根本無從查明公司的營運狀況。

種子訪調隊由訪問的案例發現,政府要求無薪假要勞工同意,但有些無工會的公司,勞工頂多是被告知而已,資方不但沒有徵求他們的意見,若有反對放無薪假的勞工,甚至會遭來裁員的命運。

林名哲說,雖然政府現在規定無薪假最低工資是一萬七千兩百八十元,但從這次受訪的例子來看,有許多員工正值壯年,家裡的孩子都正是需要錢的時候,最低工資根本形同失業,因為根本付不起龐大的家庭支出費用。

例如,蔡大哥(化名),去年被通知放無薪假,家裡的房貸和孩子的補習費不知從何繳起;台積電基層員工梁小姐(化名)也遭放無薪假,但是之後卻被強迫辦離職,十七年的工作就此結束;吳大姐在原本的工廠做了十幾年工作,小孩今年才上國中,也慘遭裁員命運,家庭的收入頓失依靠。

種子訪調隊發現,有許多公司以「共體時艱」為由,讓員工放無薪假,但實際去審視無薪假,會發現資方佔盡好處。無薪假可以無限期,一來老闆和員工還是有受雇關係,員工不能領資遣費,二來老闆在景氣迴轉時,又不用花費資源進行員工的招募。

「雇主如果單方面要求無薪假,絕對是違法的。」種子訪調隊發現,這次受訪的員工有些是老闆一句話就放無薪假,完全沒有討論的空間;一位被裁員的何先生接受訪問時表示,公司雖然沒有告訴他營運狀況,但景氣這麼差,只要不要被裁員就好。林名哲說,既然他不能單方面要求放無薪假,勞工們就更不該妥協。

林名哲更進一步指出,有些勞工會為了不被裁員和無薪假妥協,但卻忽略守住三大底線,而這三大底線是種子訪調隊的研究成果。第一,無薪假必須是有期限的;第二,勞工不應該接受全然無薪,雇主至少要以積欠工資方式,暫時不發工資;第三,在約定的期限過後,雇主必須償還契約內的薪資。

無薪假若沒有保證這三項底線,在與資方協商破裂後,種子訪調隊認為,勞工們就群起抗爭,由內部的人員和外部的社運團體合作,進行全台的串聯,以向外界抗議的方式,來向公司內部施壓。

為何這些學生願意花時間了解無薪假呢?種子訪調隊成員房怡誠說,或許學生以為無薪假和自己無關,但是以他們種子訪調隊一名成員為例,他是一個畢業才三年的竹科工程師,也因為放無薪假,沒工作做而加入種子訪調隊,證明無薪假對於學生來說,若問題持續嚴重下去,也是幾年後的受害者。

而此次的訪問都收錄在「九降風的勞工」這本手冊,讓勞工得以找到方法自保。


延伸閱讀

休無薪假 全台破20萬人

無薪假 不得影響退休金資遣費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心態年輕 銀髮志工永保長青

1 【記者梁珮綺/台中報導】許多小朋友一臉專注,筆聲「沙沙沙」的充斥在小而溫馨的協會中心,幾個爺爺奶奶陪伴在小朋友旁邊,一臉慈愛的看著小朋友振筆疾書,呈現一幅天倫之樂的情景。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創立六年來,主要由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幫小朋友課後輔導,小朋友和爺爺奶奶間也培養了深厚的情感。

七年前,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常務理事李貴美的兒子不明原因猝死,當下李貴美受到的打擊非常大,一度失了生活重心,每天關在家裡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奶奶的兒子結婚一個半月,就原因不明猝死,當時奶奶好像變了一個人,走不出來。」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秘書林清香說。

六百多個日子裡,在許多社區人員鼓勵、開導下,原本活在痛失愛子陰影裡的李貴美才慢慢走出來,從認養社區土地開始,利用種菜打發時間,並且和許多爺爺奶奶們聊天,使得李貴美對於生命有更多體認,並從而創立長青協會,李貴美笑得很燦爛:「為社區服務、為小朋友服務……這樣精神也變比較好,也得到很多知識,他們(小朋友)可愛我們也可愛。」

由於大多數爺爺奶奶的孩子都大了,各自有各自的工作,沒有辦法全天候陪伴老人家。因此,協會創立後,許多不知道如何安排退休生活的爺爺奶奶都到協會當志工,生活上更充實,林清香說:「協會創立主是是希望小朋友有人照顧,老人有地方去,創造雙贏的效果。」

健康長青協會的志工除了大學生外,主要都是瑞聯社區內半退休或退休後的爺爺奶奶們,固定在每個星期一到五的下午四點到六點,替社區內國小一到六年級的小朋友做課後輔導。而閒暇之餘,這些銀髮志工們也會教小朋友烘焙和陶藝等有趣的實作,甚至還會帶小朋友到附近的公園抓蚱蜢,讓這些在都市長大的孩子也能接觸大自然。

2
瑞聯社區位在東海大學上方,台中科技園區發展後,許多工人跟著搬進瑞聯社區居住,中低收入戶大幅增加,林清香表示:「高知識份子多,中低收入戶也多,小朋友的整體素質參差不齊。」因此,放學後常有小朋友在外頭晃蕩,志工大隊長林方吉幽默的說:「這些小朋友一直盪下去就糟糕了。」他也表示,這些小朋友就像自己的孫子一樣,而和小朋友相處,自己也變得更年輕。

課輔的小朋友主要以中低收入戶為主,由於這些小朋友的父母平時忙於工作而疏於照顧孩子,使得孩子品行有所偏差。在志工爺爺奶奶耐心的輔導下,許多小朋友也漸漸走回正軌,不再叛逆。林方吉表示,其實大部分孩子的品行都是好的,不會真的「壞到極點」。

林清香說:「這些小朋友和爺爺奶奶的感情都很好,都把這些爺爺奶奶當作自己的家人。」也因此,雖然協會的課輔只有一到六年級的小朋友,但是許多上了國中的孩子,只要有時間還是會回協會探望這些熱情活潑的爺爺奶奶們。現在就讀安和國中一年級的張雅婷說:「爺爺奶奶對我很好,而且在這裡也可以認識很多朋友和大哥個大姊姊,所以我有空會回來。」

林清香也表示,健康長青協會創立後,志工爺爺奶奶們除了和小朋友感情好,心智年齡上更年輕外,彼此間的感情也更為緊密,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延伸閱讀

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

 「年輕老人」在我家、「健康老化」社區佳

銀髮公教志工人力銀行

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用影像紀錄人生 人人都可以

1 【記者李怡融/台北報導】紀錄片的價值就在於用影像的方式反映出社會真實,然而,拍攝紀錄片並非只能由專業人士所屬,由紀錄片職業工會主辦的【影像大同】進階培訓課程,讓各個領域的人都可以隨時拿起攝影機,拍攝自己有感覺的事物與景象;而為期半年的課程,十一位學員孕育出了八隻紀錄片,記錄下八個不同的人生故事。

參加這次培訓課程的學員,從二十歲到四十歲的人都有,他們也分別來自於不同的領域,包括大學生、電腦工程師、麵線攤老闆、志工等等;指導老師洪淳修說,這些非專業領域出身的學員有不一樣的思考角度,因此在指導過程中,常常給他許多新的衝擊,他發現學員們能跳脫專業,因而發展空間變得更大了。

其中一部紀錄片《巷弄》是拍攝大同區的街道景象,不同於以往的拍攝手法,拍攝者用散步的方式、沒有參雜太多聲音,讓觀眾彷彿置身於影片中,也能安靜地散布於巷弄間,發現平常不會注意到的事物,然後再慢慢發現有關這個社區的人文故事,相當有趣。

指導老師林育賢說,這些學員或許不是專業出身,但是每個人因為來自於不同的領域,看待世界的角度有所不同,指導老師除了教導他們基礎的拍攝技巧之外,另外就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由於每個拍攝者都花了很多時間拍了很多題材,但在剪輯時題材的取捨往往是最大的難題,這時就要學會認識自己,「你是什麼樣子的人,就會關注什麼樣的事」,然後找到故事的核心價值。

樂愛登山的黃菀蓉是培訓課程的學員之一,由於她很認同屏東內本鹿的原住民文化,並且有很強烈要紀錄的心,因此平時去內本鹿登山就會帶著V8去拍攝,只是當時不懂紀錄片的她只拍了一些空景;後來參加了培訓課程,讓她懂得要去問比較深刻的問題深入,進而了解內本鹿的歷史與文化。

黃菀蓉說,培訓課程讓她把所有拍攝過程會遇到的困難都碰過了,例如拍攝過程不知道該怎麼與被攝者溝通、想要表達的東西很多,所以剪輯時很困擾等等;雖然壓力很大,但是她認為這是很好的一件事,也認為現在的自己比以前更進步。她對於自己的第一部紀錄片《谷聲內本鹿》或許還不甚滿意,但是她說這只是一個開端,將來會繼續拍攝,將內本鹿的文化完整地記錄下來。

世新大學新聞系的楊凱舜也是學員之一,他說平時都太習慣用結果論的思考來製作新聞帶,而非紀錄片講求的關注事件的發展過程,所以剛開始拍攝紀錄片時,還是很難跳脫結果論。而經過此次訓練,他說以後會更了解要用什麼觀點與角度來看待新聞事件,給他很大的幫助。

紀工會人員蔡寒筠說,培訓課程除了希望不同領域的人能學到拍攝紀錄片的技巧之外,也希望學員能藉由拍攝而深入了解每一件事物。在拍攝過程中,拍攝者都必須和被攝者「發生關係」、要有互動,兩者都要不斷溝通,然後用紀錄片紀錄已經發生或正在改變的事。


延伸閱讀

影像大同紀錄片資訊

大同區介紹

內本鹿事件

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花很多,「花」很多的La Salsa

Lasalsa1 【記者劉瑋婷/高雄報導】「我不希望收成太好,因為賣不掉」簡短的一句話,黃盟生點出政府雖然鼓勵發展有機農業,但相關補助卻未將個人務農者列入考量的問題,同時也讓他想「自給自足」的想法表露無遺。

政策規定必須加入產銷班之後,才能享有各項優惠與補貼,一般農戶若沒有加入產銷班,在成本上也就相對提高,雖然政府推動種植向日葵的計畫,但許多未加入產銷班的農民就無法以較低的價格購得種子。

位於高雄縣旗山鎮的La Salsa香草花園,是黃盟生與妻子戴卿妃的心血結晶,兩人在一九九○年相識,二○○五年結婚,黃盟生申請了青年創業貸款,婚後又向農會貸款,從無到有,一手打造了La Salsa這家餐廳。

在La Salsa,餐點中的米飯是他們自己生產的「富麗生妃有機達客米」,透過合鴨啄食稻田間的福壽螺與香附子,以此避免使用農業的機會,富麗是黃盟生父母的名字末字,生妃則是黃盟生與戴卿妃的名字,達客米表達的是希望讓客人滿意,心意能傳達到客人心中。火鍋中所附的蛋也是自家的鴨蛋,青菜來自黃盟生伯父所種植的蔬菜,多數的食材來皆是「新鮮上桌」,而在上禮拜前,餐廳外還有一大片的向日葵園供顧客摘採。

黃盟生上有四個姐姐,是家中唯一一個男生,從小他看著父母務農,平時也會幫忙父母處理農事,直到一九九一年,父母皆過世之後,留下的這片土地,黃盟生認為不能讓土地荒廢,他希望在自己這一代,這片土地可以給人溫飽、給人歡笑、給人悠閒。

讀機械科系畢業的黃盟生,將務農定位成「自給自足」,農產品可以提供La Salsa使用,且他堅持使用經過認證的有機肥料,希望消費者在品嘗美味時也能吃得健康,La Salsa的廁所內還貼著他們自製的字卡,上頭寫著「有機會健康,『有機』,會健康」,讓人在莞爾之際,也可以直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

黃盟生在La Salsa的部落格寫下「現代農業要生存最好是產銷合一,一家店一畝田……可以是民宿可以是餐廳咖啡廳可以是你想要販售自己農產品的任何行業,賣的是故事,文化及自己的獨特性,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直接互動……讓農地永續經營,讓務農更為優雅……」

Lasalsa2
在烹調上,La Salsa也下了很大的工夫,店內的招牌是百里香煎雞腿排套餐,黃盟生笑說這是自己的研發,擺盤上也會作出造型,而店內的布丁蛋也是自己親手製作的,黃盟生表示一開始要切掉上半部的蛋殼時,是使用裝潢師傅用的電鋸,「還要擔心會被鋸到手,但是後來客人跟我們交流時,告訴我們網路上有人在賣這種切蛋殼的工具」,La Salsa的客源多半是熟客,在消費者與La Salsa這個店家兼生產者之間,溝通多了,瞭解多了,這份對農業的心意也在談笑間傳達到顧客心中。

餐廳外的向日葵花田也是La Salsa的另一個特色,黃盟生說「花很多,『花』很多」,因為目前政府並沒有對個人種植向日葵作補助,他依然想繼續種植向日葵花海,提供顧客更好的視覺享受,也免費讓他們進去摘花,同時也提供這片花海讓附近的小學作戶外教學之用。

La Salsa經營至今,每天黃盟生與太太都必須忙到晚上十一二點才有時間吃晚餐,而貸款也尚未繳清,客源隨著花期而有「很多客人」、「很少客人」、「沒有客人」三個階段,「關關難過關關過啊」黃盟生輕快著說著,雖然自己所堅持的想法與作法會被其他人當成笑話看,但他不賣地、不當田僑仔,用心種稻、照顧花海,「我兒子接下來三歲就要會說歡迎光臨啊,五歲要會送菜單」黃盟生用這樣詼諧的口氣表示自己會一直堅持下去。


延伸閱讀

La Salsa香草花園

守護世代土地 打造生態餐廳

打造生態餐廳-側寫學員黃盟生

2009年7月6日 星期一

過動症孩子 恐要醫十年

DSC001475 【記者馬伊瑩/台北報導】孩子愛尖叫、多動、半刻都不能安靜下來,看似是一般階段的孩子會發生的事,卻原來是不能忽視的問題。一名香港的母親,面對兒子的過動症的問題時,受到許多由兒子引起的困擾,她從醫生口中得悉這個病並非一朝一夕能痊癒,然而他們所談論的,竟然是一個要治十年的病。

當孩子的母親,誰不想希望孩子快高長大,活潑開朗的過每一天,看著孩子跳上跳下,母親們只會覺得孩子活得很健康。蔡佩君當時生下她第一胎兒子時,從來沒有想過竟然會得到此病。

直到孩子長大至五歲時,她仍未察覺有什麼異狀,至六歲時她開始收到小學學校老師的投訴,「老師說他上課時不專心,很愛離位和不停講話,對課堂上的其他同學造成困擾。」她曾經在家中跟兒子了解他的情況,但他也表示得很沒耐性,半分鐘都不能好好坐下來跟她談話。

此外,她發現他除了多話及平常愛手舞足蹈外,他有時還會不停地點頭和雙手發抖,而且她也沒法讓他停下來,此時她才懷疑兒子出了問題,帶他去看醫生。「我大概猜到他可能患上過動症,但詳細的治療不確定,當時我不敢帶他去看香港的醫生,不管是私家或是公家醫生,我不希望會留下什麼記錄,影響他長大後的前途。」

她姐姐蔡佩珊說明,若果證實是患上過動症的話,這記錄會一輩子跟他,長大後不但不能當警察,而且他往後的家族都不能當,所以必要謹慎處理這件事。在香港如要投考警察,需遇到一連串的面試過程及考核,如以小組討論的形式測試投考人的溝通能力、判斷力、常識及自信心,之前有任何的特殊病例則會影響考核及面試的分數。

她們最後跑上大陸去找醫生治療, 透過友人的介紹,認識到大陸某家醫院的精神料醫生阮鴻彰,當她帶兒子去給他檢查時,他很明確地指出這是典型的過動症。他說:「他這個病需要藥物治療,加強他的專注力及讓他能自我控制點頭等動作,但必須每天都要吃定量的藥,而且不能中斷,否則會產生副作用。」

此後,這個藥便從他七歲那年開始吃,蔡佩君說阮醫生說明他可能要吃十年的藥,也就是約十七歲才能停藥。不論對她或她兒子來說,都是一件漫長的路,雖然如此,她很感激她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她也很有信心兒子最終能擺脫這病的困擾,正常地過日子。


延伸閱讀

給家長認識過動症

處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有妙法

過動症延醫 行為成績大改善

2009年7月5日 星期日

異國戀「曲」 紀錄台灣地下音樂

DSCF3071 【記者許思晨/台北報導】在那牆(The Wall)閃爍昏暗的燈光下,一個外國人熟練的移動到場地中音場較好的地點,架起攝影機,專注的拍攝台上樂團的演出。傑森(Jason Sedor)用攝影機記錄台灣地下樂團已經兩年,他說「我不懂別人問我為什麼要拍?為什麼不?我不了解為什麼其他人不這麼做。為什麼這些地下樂團沒有在電視上?這應該是更好的問題。」

傑森指著台下群眾的背影,他可以告訴你哪些人是別的樂團的樂手,暢談樂團界的小圈圈裡,誰跟誰總是混在一起。雖然中文還是不太輪轉,但這不重要,傑森知道哪些樂團能彈奏出他喜歡的音樂,哪些樂團的現場感染力可以讓觀眾嗨翻天。對傑森來說,最大的目標是可以在電視上製作一個介紹台灣地下樂團的節目,製作地下樂團的節目並不是傑森的點子,在二、三十年前國外的電視就開始有硬地音樂的節目,而傑森希望他也能為台灣這麼做。

傑森是美國加州人,從小就在海外生長,在沙烏地阿拉伯住了十年,畢業後,因為在台灣居住過的哥哥說台灣很好玩,傑森在一九九八年第一次來到台灣。在台灣,傑森一開始當英文家教,之後開始在雜誌上寫美食評論、出英語教學的書,但對傑森來說這些都沒有比拍影片好玩,從事記錄工作的爸爸將攝影器材借給傑森使用,讓他開始有了攝影的興趣。

2
接觸台灣地下音樂的契機,要從那時候傑森花大部分的時間在衝浪開始說起,他開始拍台灣的衝浪影片, 剛開始嘗試拍片與學習剪接,傑森就在二○○三年那屆的城市遊牧影展(Urban Nomad Film Fest)以衝浪記錄片Australian Invasian 獲得了首獎。傑森希望可以將Australian Invesion賣出去,但當時他們使用的是外國的音樂並沒有取得版權,而他就是喜歡那部片原本的樣子,並不想要重新製作,只好作罷。

那年,傑森複製了那年春天吶喊網站上所有樂團的名單,在網路上搜尋這些樂團的網站。因為無法以一首歌評定一個樂團,傑森認真的花了四個月把每個樂團都聽過幾首,並作註記。找出了適合他們拍的影片所使用的樂團,並與他們聯絡,漸漸也與那些樂團成為好友。

直到兩年前,傑森因為攝影機被偷,他開始花很多時間工作賺錢買新機器,比較少去衝浪。加上哥哥寄給他的一片怪人樂團(The Cure)現場演唱會DVD讓他萌生了拍現場演唱影片的念頭。「因為地下影片工作者並沒有資金,只有技術,我就跟樂團說,嘿!我幫你們拍影片,你們的音樂讓我用。」

S_5151 拍攝地下樂團拍了一年之後,傑森除了在免費的衝浪雜誌「AXS」上刊登訪問地下樂團的文章之外,他開始有了製作訪問地下樂團的Podcast的念頭。Podcast是由蘋果設計的iTunes音樂播放系統下載觀賞的線上頻道,傑森希望有越多人看到越好,透過Podcast,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他的節目。所有他做過、以及正在做的事,都是他的履歷,對於製作電視地下音樂節目的目標,傑森說他並不想鬼混,他要用他的Podcast讓人看到這是他可以做到的。

AXS雜誌還有Podcast的第一集,都是樂手斑斑(現Boyz and girl主唱兼吉他手)的專訪。斑斑對傑森來說很特別,他從二○○七年開始記錄斑斑,對斑斑的音樂很上癮,「 斑斑像是被低估的股票,像是一九八○年代的微軟,斑斑每一或二場表演就會有新歌,沒有別的樂團做的到。」 傑森百分之百相信斑斑可以紅,他認為這些地下樂團需要的只是更多的曝光機會。 斑斑說自己的英文很不好,但她與傑森仍然很熟。傑森認為訪問完之後,他都會跟這些人成為更要好的朋友,當他跟這些地下樂團都很熟的時候,被採訪者才會感到自在,觀眾也會感到比較自在。

4
二○○八年夏天開始,傑森開始使用部落格,他貼上自己拍攝的樂團表演影片與製作有趣的宣傳圖片,告訴觀眾下次這個樂團會在那裡表演,一起去支持地下音樂吧。「不需要像寫美食評論那種浮誇的形容詞,也沒有多餘的介紹告訴你這個樂團聽起來像什麼。我喜歡這個樂團,如果你也喜歡影片裡這樣的表演,那我告訴你哪裡還有機會再看到這樣的表演。」

結束了那牆(The Wall)的拍攝後,傑森跟何欣穗打了招呼,聊聊未來可以在何欣穗主持的電台節目上宣傳他的Podcast。傑森很積極的宣傳他的Podcast,希望可以被更多人看到,未來每個月介紹一個地下創作者,往製作電視節目的目標邁進。


延伸閱讀

傑森的部落格

傑森製作的台灣衝浪影片網站

Urban nomad

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

「鞋」出生動 彩繪快樂

1 【記者黃莙雯/台北報導】一雙雙可愛的卡通布鞋印入眼簾,仔細一看可以發現兩隻鞋子的圖案完全不同,再細心一點的人又可以看到,它在傳遞一個故事,鞋子其實在和你對話呢!

這些鞋子的作者是由兩位七年級女生畫的,許文馨與莊淳評。在大學讀書時期只是同學的他們,因為兩人發現對方都喜歡畫圖、創作,而常常在一起討論插畫,進而變成相當要好的朋友。

當時,會興起在鞋子上創作的念頭,源自於有一天許文馨很想買一雙鞋子,但是她找不到那樣花色的,頓時間突發奇想覺得,其實自己應該有能力可以為自己畫一雙,「既然買不到,我就自己動手畫吧」,於是許文馨就找莊淳評討論是否有興趣一起創作,莊淳評也欣然答應了,這開啟了她們一同創作的跑道。

因為在鞋子上做畫,有一點一定要克服的就是,遇到水顏色會不會褪去,因為鞋子不比衣服,碰到各種液體的機會多更多,因此顏料的選擇是很重要的。當時她們做了許多次實驗,到美術社買了各式各樣的顏料,研究如何搭配才能做出適合畫在鞋子上顏料,每試驗一次,就拿漂白水來洗,看是否成功不脫落。

2
鞋子上的圖案,都是在傳遞不同的故事,單看一隻看不出來,要同一雙鞋子一起看才會發現當中的蹊蹺,她們常利用動物擬人化來傳達出想表達的意涵,生動的顏色和逗趣的動物,是她們創作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像有一雙鞋,她們把鞋子當做一串故事:土伯鼠問太陽公公他的好朋友磨菇們在哪裡。另一支鞋則畫出了蘑菇在很開心的玩樂。

一開始她們單純只是為了興趣而創作,直到有一次和朋友在外擺攤,帶了四雙自己創作的鞋去,就賣了三雙,這給了她們非常大的信心,「那次賣的那麼好,是上帝給的騙局」莊淳評笑著說,因為之後再擺攤就沒有賣的那麼好了。雖然如此,她們還是堅持下去,因為顧客的打氣永遠是支持她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許文馨說,有幾次看到從前曾經來和我們買過的客人,穿著之前和我們買的鞋再度走向我們攤子,看著她腳上那雙泛黃的鞋子,心中有很多感動。莊淳評表示,我們希望我們所做的鞋子,能帶給別人開心的感覺,就像是他在無聊的等待紅綠燈時,看著腳上所穿的鞋子,可以會心一笑,這場景就是我們心中最大的願望了。

除了彩繪鞋子之外,未來她們希望能往文具類彩繪創作發展,像是筆記本和明信片等。在一旁欣賞彩繪鞋子的蘇愷凡表示,因為鞋子著色像是用蠟筆畫上去的味道,蠟筆粗糙的紋路又更能讓人體會到俏皮的感受。


延伸閱讀

Q+J工作室

Q+J工作室作品設計

Q+J手繪鞋

2009年7月3日 星期五

嘿咻綜藝團 為「性」革命而存在

1 【記者陳淑萍/台北報導】一齣舞台劇需要精湛的表演和實在的道具,才能讓觀眾產生共識,知道表演中想要傳達的內容意義。但一部有關「性」的舞台表演要如何用身體語言來呈現呢?「嘿咻綜藝團」選擇以真實故事或是議題背景為基礎,加上生活用品變成道具來隱喻性器官,讓觀眾了解社會上的性觀念。

二○○七年,「嘿咻綜藝團」角落小劇場黑盒子劇場,演出「縫裡春光」三段故事。那次的演出花了他們四個月的時間來討論劇本,間接或直接的取材自嫖妓的故事和團員的個人經驗,道出家庭中壓抑扭曲的性、上班族和性工作者的相似處、丈夫以嫖作為一種生命的出口等劇情,來探討社會不同階層的性與體制之間的關係。



在表演中想要表達性與身體是最需要創造和想像力的。他們以生活常用用品來隱喻性器官。二○○六年日日春協會在歸綏公園籌辦了第四屆娼妓文化節,綜藝團以政治諷刺短劇「選性與能」第一次巧遇登台,描述洨女俠行俠仗義,被政客欺凌的娼妓的故事,表達整個社會大眾都被政客所欺騙。他們用礦泉水來指男性器官,向群眾亂噴亂射,把台下觀眾弄濕,他們卻因此開懷樂透。

「嘿咻綜藝團」成立於二○○六年夏天。當年「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想依照義工的屬性分別來組織不同的小團體,以不一樣的社運運動來為性工作者爭取她們的權益和關懷。而大約十名的日日春的義工在戲劇、哲學、美術個別都有才華,便想組成個戲劇團,以輕鬆和表演的形式,這樣軟性的概念來點滴扭轉性道德污名。

2
為何團名會被取為「嘿咻綜藝團」?成員李慈湄笑說當初為了團名已經想破頭,所有成員坐在圓桌前討論了很多與戲劇及日日春有關的名字,如娼劇團等,但所有構思都被嫌棄,團名太文藝很難讓人印象深刻。團長張力元突然脫口而出說出:「不如叫嘿咻綜藝團?」,大家頓時保持沉默,就這樣達成了共識。

「嘿咻綜藝團」就因此成立。為了打破社會對於性道德的污名,想以不同的方式來說出不同的聲音,所以常以戲謔的表演方式來呈現性別和身體的接觸,提醒大家現在社會的現況。

「很多表演都是臨時決定,這樣的臨場演出更吃力,因為很多道具、劇本等都得在短時間內做出來,所以更需要機智性的演出。」別於一般傳統性的舞台,很多時候他們與遊行並存,希望在遊行中呈現行動劇更具說服力,吸引更多人的注意。所以,他們會出現在喧囂的馬路旁、龍山寺遊民群聚的廣場、選舉晚會以及劇場等。

成員林碗茹說:「大家都很害羞提到『性』,但其實性無所不在,所以沒什麼好尷尬的。」

綜藝團一直都是透過性工作者所說的經驗故事劇本來表演,林碗茹說她們一直很希望「小姐們」自己來表演,但至今都失敗。曾經有人站出來,也已經進行排練了,但最後還是臨時退縮,因擔心拋頭露面遭受更多異樣的眼光。「嘿咻綜藝團」希望將來的有一天,她們有勇氣的站出來和他們一起登台表演。「畢竟這是屬於她們的故事,覺得由她們來演出或者更具有說服力的。」


延伸閱讀

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

智邦生活館電子報

日日春2006第五屆台北國際娼妓文化節 暨性產業政策行動論壇

2009年7月2日 星期四

貧困讓她成長 付出不求回報

1 【記者鄭蕙雯/台北報導】十三年前,有一個鄉下小孩,手裡握著一串串的青氣球么喝、叫賣,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十三年後的今天,他卻憂心起更多人的下一餐在哪裡?而故事裡的他就是九十八年度青舵獎志願服務類得主-沈芯菱。

「貧窮是老天爺給我最好的禮物,使我身為弱勢,更能體會弱勢。」,這句發人省思的話語,或許你很難相信是出自於一個年僅十九歲的少女。沈芯菱,一個出身長大於流動攤販家庭的孩子,靠著他堅強的意志力,努力向上的精神,充滿無私、活力、信心,將他人身中的第一個一百萬捐出做公益,落實以志願服務幫助弱勢者心聲。

芯菱在十一歲的時候,首創台灣農產品e化網購,至今幫阿公跟農友們網銷出六十多萬斤文旦,用他的信心與努力,完成了他助人的夢想。回想起當初家鄉在雲林,地處偏僻,網路資源知識不足,要憑著自己的力量架設一個私人網站,談何容易。然而,心菱憑著自己的毅力與上進心,到學校的圖書館借取書籍,自立自強,花了兩年多的時間,完成了台灣草根臉譜並且架設兩岸三地的安安免費的教學網站、建構數十萬筆多元教材,現今已有兩百六十多萬人上網學習。

除了架設免費教學網站之外,沈芯菱還自己創辦英語教學,免費教導七十五為弱勢學子;幫助鄉間的弱勢兒童免費配眼鏡、教導新台灣媳婦電腦、拋磚引玉一千六百多台電子辭典到原鄉、推動柬埔寨失學兒童教育宣言等公益和正義之關懷。

除此之外,沈芯菱在他高中時期還舉辦兩屆的福爾摩沙創作展。會有創辦福爾摩沙創作展這個念頭,主要是源自於高中時期的她,報名參加文化局的攝影展,並獲得評審委員一致親睞、肯定,他的作品在文化局的一樓陳列館展出,這份榮耀讓心菱鵲喜不已。知道消息後,心菱就回家告訴沈媽媽這個消息,沈媽媽以女兒為傲,並說了一句話:妳擁有許多榮譽和機會,如果可以的話,希望能讓更多同學參與,把機會分享出去。

2
身為創辦者的芯菱認為,台灣仍有許多人才,但因為教育制度侷限、傳統觀念束縛等因素,讓青年們喪失了發表作品的機會。針對此問題,福爾摩沙創作展接受一般非弱勢學生的作品,並提供他們免費展出的舞台〈雲林縣立文化局〉,進而肯定自己、對國家社會有份貢獻,芯菱的行動讓一百多名青少年圓夢。

一步一腳印,經歷無數的艱辛與挑戰,心菱的努力最終沒有白費,他的愛心感動了青舵獎的評審們,他的努力讓他獲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個一百萬。心菱親切地笑著說,有幸獲得青舵獎的肯定,這是另一個責任的開始,未來他將更加的努力學習,實踐海倫凱勒所言的:「把燈提得更高,照亮更多貧困者的道路。」


延伸閱讀

九十八年青舵獎

台灣草根臉譜

安安免費教學網

福爾摩沙青少年創作網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